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荻草谷网蚜对低温胁迫响应的转录组学分析
1
作者 王雪芹 蒋月丽 +2 位作者 巩中军 王恒亮 武予清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1-869,共9页
为了探讨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可能存在的低温应对机制,本研究选用3龄若蚜,通过转录组测序对低温处理组(-7℃,3 h,记作T)和常温对照组(22℃,3 h,记作CK)样品进行测序分析,同时利用qRT-PCR对随机选择的6个耐寒性相关基因表达量... 为了探讨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可能存在的低温应对机制,本研究选用3龄若蚜,通过转录组测序对低温处理组(-7℃,3 h,记作T)和常温对照组(22℃,3 h,记作CK)样品进行测序分析,同时利用qRT-PCR对随机选择的6个耐寒性相关基因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转录组测序、组装后共获得28333个unigenes,在GO数据库中注释到8843个unigenes。低温胁迫后差异表达的unigenes数量为936个,其中508个上调,428个下调。经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DEGs)主要集中在碳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和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降解通路,其中热激蛋白、海藻糖、性决定蛋白基因显著上调表达,黑芥子酶基因显著下调表达。经qRT-PCR验证,随机筛选的6个DEGs的定量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趋势一致。综上,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挖掘与荻草谷网蚜耐寒性相关基因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荻草谷网蚜 低温胁迫 黑芥子酶 海藻糖 热激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荻草谷网蚜ABCG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于苗苗 张思宇 +3 位作者 宋国锋 陈巨莲 解海翠 范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6-263,285,共9页
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是严重威胁我国小麦生产安全的迁飞性害虫。蜕皮激素是参与蚜虫翅型分化调控的内激素,在有翅成蚜体内保持高滴度,且诱导后代产生更高比例的无翅蚜,其进出靶细胞需要经过细胞膜上特定蛋白的转运。ATP结合盒... 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是严重威胁我国小麦生产安全的迁飞性害虫。蜕皮激素是参与蚜虫翅型分化调控的内激素,在有翅成蚜体内保持高滴度,且诱导后代产生更高比例的无翅蚜,其进出靶细胞需要经过细胞膜上特定蛋白的转运。ATP结合盒转运蛋白家族G亚家族(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G, ABCG)中的ABCG1是通过跨膜转运昆虫类固醇、对蜕皮激素信号进行负调控的功能蛋白之一,在蚜虫中尚未见报道。本文克隆了荻草谷网蚜ABCG1(SmisABCG1)基因,并进行了序列比对、系统进化分析以及不同组织部位和发育时期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显示,SmisABCG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为1 851 bp,编码616个氨基酸,含7个跨膜结构域,符合ABCG蛋白家族典型结构特性,基因登录ID:OP626323。昆虫间ABCG1较保守,该蛋白系统进化关系与各自物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保持一致。其中,SmisABCG1与来自豌豆蚜、禾谷缢管蚜、棉蚜、花生蚜和雪松长足大蚜等的ABCG1氨基酸序列高度一致(>87%),以上蚜虫聚为一支。与SmisABCG1亲缘关系最近的是豌豆蚜的ABCG1,其次是半翅目的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与膜翅目的新疆菜叶蜂、阿里山潜蝇茧蜂以及鞘翅目的赤拟谷盗、蜂箱小甲虫亲缘关系较远。该基因在伪胚胎和成蚜阶段高表达。包含伪胚胎的有翅、无翅成蚜整蚜SmisABCG1的转录水平无显著差异,但其在来自有翅成蚜的伪胚胎中的转录水平高于无翅成蚜伪胚胎,证实无翅成蚜自身的转录水平较高,而有翅成蚜较低。进一步分析显示这一差异主要是无翅蚜胸部显著高表达所导致。基于该蛋白对蜕皮激素负调控,与有翅成蚜转录水平低,但蜕皮激素水平更高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荻草谷网蚜 ABC转运蛋白 蜕皮激素 基因克隆 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藤酮和除虫菊素与化学杀虫剂复配对麦二叉蚜和荻草谷网蚜的室内毒力测定
3
作者 毋正花 徐肄昊 +5 位作者 苗菲 闫恒旭 欧行奇 周锋 徐莉 刘润强 《植物医学》 2024年第6期42-52,共11页
为高效防治麦二叉蚜和荻草谷网蚜,本研究采用浸渍法测定了10种植物源杀虫剂和5种化学源杀虫剂对其的室内毒力,结合共毒因子法和共毒系数法,筛选了植物源中毒力较高的鱼藤酮、除虫菊素与5种化学杀虫剂的复配增效配方.单剂毒力测定结果显... 为高效防治麦二叉蚜和荻草谷网蚜,本研究采用浸渍法测定了10种植物源杀虫剂和5种化学源杀虫剂对其的室内毒力,结合共毒因子法和共毒系数法,筛选了植物源中毒力较高的鱼藤酮、除虫菊素与5种化学杀虫剂的复配增效配方.单剂毒力测定结果显示,植物源杀虫剂中鱼藤酮和除虫菊素均对麦二叉蚜和荻草谷网蚜表现出最高毒力,LC 50值介于2.522和20.719 mg/L之间,化学杀虫剂噻虫嗪、联苯菊酯、功夫菊酯、啶虫脒、氟啶虫酰胺对两种试虫的LC 50值介于0.404和148.732 mg/L之间.综合共毒因子法和共毒系数法的筛选结果,发现共有3种配比方案对荻草谷网蚜具有明显的增效效果,分别为鱼藤酮+噻虫嗪1∶2、鱼藤酮+氟啶虫酰胺5∶1、除虫菊素+噻虫嗪1∶5.共毒因子法结果表明,所有复配配方及其配比对麦二叉蚜均未表现出增效作用,研究结果为防治麦二叉蚜和荻草谷网蚜的复配制剂开发或生产中抗性蚜虫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二叉 荻草谷网蚜 杀虫剂复配 共毒因子 共毒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固体人工饲料饲养日本通草蛉幼虫对荻草谷网蚜捕食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国平 封洪云 +2 位作者 封洪强 黄博 邱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1-164,共4页
为评价一种半固体人工饲料饲养的日本通草蛉幼虫的捕食潜力,在室内研究了1~3龄幼虫对荻草谷网蚜的捕食作用和种内干扰作用。结果表明,1~3龄幼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当猎物密度增加到一定水平,捕食量趋向稳定,捕食功能反... 为评价一种半固体人工饲料饲养的日本通草蛉幼虫的捕食潜力,在室内研究了1~3龄幼虫对荻草谷网蚜的捕食作用和种内干扰作用。结果表明,1~3龄幼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上升,当猎物密度增加到一定水平,捕食量趋向稳定,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均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不同龄期幼虫对荻草谷网蚜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42、179、204头。2龄幼虫的干扰效应用Hassell&Varley的模式(E=QP^(-m))进行模拟,模拟模型为E=0.5074P^(-0.6627),结果说明随着2龄幼虫密度的增大,其捕食作用率随之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通蛉幼虫 人工饲料 荻草谷网蚜 捕食功能 干扰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色瓢虫显明变种对荻草谷网蚜和禾谷缢管蚜捕食选择性研究
5
作者 张悦 井维霞 +2 位作者 王涛 刘修堂 曲爱军 《生物灾害科学》 2012年第4期366-369,共4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在特定空间内,测定异色瓢虫显明变种对两种蚜虫荻草谷网蚜和禾谷缢管蚜不同密度值下的捕食量。结果表明,荻草谷网蚜和禾谷缢管蚜种群数量同步增加时,EG-S值和EI值变化是从1到∞,EI值是在0到+1范围内依次增加,表明异色瓢... 在实验室条件下,在特定空间内,测定异色瓢虫显明变种对两种蚜虫荻草谷网蚜和禾谷缢管蚜不同密度值下的捕食量。结果表明,荻草谷网蚜和禾谷缢管蚜种群数量同步增加时,EG-S值和EI值变化是从1到∞,EI值是在0到+1范围内依次增加,表明异色瓢虫显明变种喜好捕食荻草谷网蚜明显高于禾谷缢管蚜;荻草谷网蚜数量不变,禾谷缢管蚜数量增加时,EG-S值和EI值是从+1到0,EI值从-1到0范围内依次减少,表明异色瓢虫显明变种明显喜好捕食禾谷缢管蚜;禾谷缢管蚜数量不变,荻草谷网蚜数量增加时,EG-S值和EI值变化从+1到∞,EI值在0到+1范围内依次增加,表明异色瓢虫显明变种明显喜好捕食荻草谷网蚜。捕食量结果同选择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色瓢虫显明变种 荻草谷网蚜 禾谷缢管 选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新乡小麦区荻草谷网蚜的冬季耐寒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雪芹 武予清 +4 位作者 蒋月丽 李彤 巩中军 苗进 段云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68-1475,共8页
为给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的准确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CP)、低温暴露死亡率和冷识别温度(80%死亡率时的温度)等昆虫耐寒性指标评价低温条件下不同发育阶段该虫的耐寒能力。结果表明,... 为给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的准确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过冷却点(Supercooling point,SCP)、低温暴露死亡率和冷识别温度(80%死亡率时的温度)等昆虫耐寒性指标评价低温条件下不同发育阶段该虫的耐寒能力。结果表明,荻草谷网蚜各发育阶段的SCP变化范围为-27.10~-12.23℃,SCP为1龄若蚜>2龄若蚜>有翅孤雌成蚜>无翅孤雌成蚜>4龄若蚜>3龄若蚜,其中1龄和2龄若蚜的SCP均显著高于3龄和4龄的SCP(P<0.01),3龄和4龄若蚜的SCP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翅孤雌成蚜与其它发育阶段蚜虫的SCP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虫态的低温存活率和冷识别温度分析表明,在-10~-8℃不同低温下,荻草谷网蚜1龄若蚜低温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初羽化有翅成蚜的低温存活率(P<0.05),1龄若蚜和初羽化有翅成蚜的冷识别温度分别为-8.5℃和-7.9℃;两种虫态在0℃经过4 h冷驯化后,1龄若蚜和初羽化有翅成蚜在2 h的存活率提升最高,分别为62%和64%,均显著高于无冷驯化的对照组(P<0.05)。本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荻草谷网蚜具有极强的耐低温适应能力,结合河南新乡近5年冬季极端低温数据,本文推测该虫能在冬季极端低温高于其冷识别温度的年份在当地越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荻草谷网蚜 耐寒性 过冷却点 存活率 冷识别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荻草谷网蚜唾液蛋白基因Sm13498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付裕 王倩 +1 位作者 张勇 陈巨莲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09-1019,共11页
【目的】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为我国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主产区麦蚜优势种;Sm13498蛋白是在荻草谷网蚜唾液腺中特异表达的唾液蛋白。本研究旨在探析荻草谷网蚜功能未知的Sm13498在调节植物防御反应中的潜在作用。【方法】基... 【目的】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为我国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主产区麦蚜优势种;Sm13498蛋白是在荻草谷网蚜唾液腺中特异表达的唾液蛋白。本研究旨在探析荻草谷网蚜功能未知的Sm13498在调节植物防御反应中的潜在作用。【方法】基于荻草谷网蚜唾液腺转录组测序数据,PCR克隆Sm13498的cDNA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RT-qPCR测定Sm13498在取食小麦叶片不同时间的荻草谷网蚜无翅成蚜中的表达动态;通过酵母分泌系统验证Sm13498蛋白信号肽的分泌功能;利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在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中瞬时表达技术鉴定Sm13498蛋白功能及亚细胞定位。【结果】克隆获得了荻草谷网蚜Sm13498 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MW346655),开放阅读框(ORF)全长783 bp,编码260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28.01 kD,第1-22位氨基酸为N端信号肽。系统进化树显示,Sm13498与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的功能未知蛋白LOC100159087 precursor(GenBank登录号:NP_001313548.1)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71.7%)。RT-qPCR结果表明,Sm13498在荻草谷网蚜无翅成蚜取食小麦叶片12 h时表达水平达到最高。含有Sm13498信号肽片段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YTK12可在YPRAA培养基正常生长,并可将无色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还原为不可溶的暗红色的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F),证实其信号肽具有分泌活性。经根癌农杆菌介导在本氏烟瞬时表达Sm13498蛋白可抑制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及病原菌激发子INF1诱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Sm13498-GFP融合蛋白定位于本氏烟叶片细胞膜。【结论】结果说明荻草谷网蚜唾液蛋白Sm13498可抑制植物防御反应。本研究为发掘荻草谷网蚜唾液中效应子,深入解析麦蚜对小麦品种强适应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荻草谷网蚜 唾液蛋白 效应子 基因克隆 信号肽 亚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荻草谷网蚜两个内参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谱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思宇 于苗苗 +2 位作者 王文凯 范佳 陈巨莲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129,共8页
利用染料法荧光定量PCR技术开展功能基因的表达量检测时,表达稳定内参基因的选择和引物的高特异性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本文针对昆虫通用的内参基因NADH(nicotinamideadenine dinucleotide dehydrogenase)和DIMT(dimethyladen... 利用染料法荧光定量PCR技术开展功能基因的表达量检测时,表达稳定内参基因的选择和引物的高特异性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本文针对昆虫通用的内参基因NADH(nicotinamideadenine dinucleotide dehydrogenase)和DIMT(dimethyladenosine transferase)在荻草谷网蚜中进行了基因克隆、序列分析、不同龄期的时间表达谱分析和基因表达稳定性评估。两个基因的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OL770461和OL770462。NADH和DIMT基因克隆序列与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预测结果高度一致,但仍有不同。以β-actin为内参分析两个表达谱,结果显示各自表达稳定、龄期间无显著差异;稳定值由高到低为β-actin,NADH,DIMT,稳定值彼此接近、远小于阈值1.5。以上研究结果说明,通常作为内参基因的持家基因虽然保守,在物种间仍可能存在较大变异,直接引用其他物种的内参引物不可行;不但如此,一代测序技术虽然通量低但准确度极高,与之相比,二代高通量测序则错误率较高,因此引物设计使用的基因应首做克隆测序验证;最后,NADH和DIMT在荻草谷网蚜各发育阶段表达稳定,适用于蚜虫基因、特别是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荻草谷网蚜 基因克隆 内参基因 表达谱 表达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荻草谷网蚜唾液蛋白SmHMp1的基因克隆及基于HIGS技术的功能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晗 尚哲明 +1 位作者 刘晓明 刘德广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8-170,共13页
【目的】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大害虫之一,其唾液中存在许多功能各异的效应蛋白,在取食过程中参与蚜虫-植物互作。本研究旨在探索荻草谷网蚜唾液蛋白SmHMp1在该蚜虫取食和繁殖过程中的功能,探索其作为沉默... 【目的】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大害虫之一,其唾液中存在许多功能各异的效应蛋白,在取食过程中参与蚜虫-植物互作。本研究旨在探索荻草谷网蚜唾液蛋白SmHMp1在该蚜虫取食和繁殖过程中的功能,探索其作为沉默靶标用于防治荻草谷网蚜的可行性。【方法】基于荻草谷网蚜唾液腺转录组数据,克隆荻草谷网蚜SmHMp1的cDNA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RT-qPCR技术测定荻草谷网蚜不同发育阶段(1-4龄若虫以及无翅成蚜)、无翅成蚜不同组织(唾液腺、头、胸、腹、胚胎以及整虫)、不同翅型成蚜(有翅成蚜和无翅成蚜)以及取食不同饲料(人工饲料和小麦苗)的无翅成蚜中SmHMp1基因表达量;以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确定SmHMp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构建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arley stripe mosaic virus,BSMV)重组病毒载体,利用寄主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host-induced gene silencing,HIGS)沉默荻草谷网蚜SmHMp1基因后,通过解剖、生命表和刺探电位(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技术分析SmHMp1基因沉默对荻草谷网蚜生长发育、繁殖和取食的影响。【结果】克隆获得荻草谷网蚜SmHMp1(GenBank登录号:OP021692)cDNA全长序列,其开放阅读框长426 bp,编码141个氨基酸残基;预测其蛋白质分子质量为16.2 kD,理论等电点8.74,N端具有长度为19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系统发育分析显示,SmHMp1与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未注释蛋白LOC100165393 precursor(GenBank登录号:NP_001155659.1)亲缘关系最近。RT-qPCR结果表明,荻草谷网蚜SmHMp1在各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在1龄若虫期表达量最高,随发育时间总体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SmHMp1在无翅成蚜唾液腺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在其他组织中的;不同翅型成蚜中,SmHMp1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取食不同饲料(人工饲料和小麦苗)的荻草谷网蚜无翅成蚜中SmHMp1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SmHMp1蛋白定位于烟草细胞膜与细胞核。在接种BSMV-SmHMp1重组病毒小麦上取食的荻草谷网蚜无翅成蚜中SmHMp1表达量极显著下降至对照组(接种BSMV-GFP)的43.64%;沉默SmHMp1荻草谷网蚜无翅成蚜8日产蚜量和胚胎数显著下降,分别为对照组的54.17%和46.25%;韧皮部取食时间显著缩短至对照组的64.95%。【结论】唾液蛋白SmHMp1在荻草谷网蚜取食和繁殖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具有作为HIGS靶标防治荻草谷网蚜的应用潜力。本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分子水平上的蚜虫-寄主互作和发展针对荻草谷网蚜的绿色防控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荻草谷网蚜 唾液蛋白 效应子 亚细胞定位 基因沉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和初级共生菌基因序列的荻草谷网蚜6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0
作者 孙靖轩 李迁 +4 位作者 谭晓玲 范佳 张勇 FRANCIS Frédéric 陈巨莲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55-263,306,共10页
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Takahashi)(在中国长时间学名误用为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是我国小麦的主要害虫,为小麦蚜虫优势种。该蚜虫因繁殖速度快、发育历期短、适应能力强且能随着气流远距离迁飞等特性,对小麦安全... 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Takahashi)(在中国长时间学名误用为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abricius)是我国小麦的主要害虫,为小麦蚜虫优势种。该蚜虫因繁殖速度快、发育历期短、适应能力强且能随着气流远距离迁飞等特性,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关于蚜虫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主要基于线粒体基因开展。然而,初级共生菌布赫纳氏菌Buchnera aphidicola几乎存在于所有蚜虫中,其在研究蚜虫种群遗传结构多样性方面的潜在作用报道很少。本研究基于前期收集的荻草谷网蚜6个不同地理种群(苏州、武汉、昆明、廊坊、泰安、银川),对其线粒体COⅠ基因与初级共生菌B.aphidicola的两个单拷贝基因gnd与trpA进行PCR扩增、测序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根据对3个遗传标记基因聚类分析,荻草谷网蚜6个不同地理种群分为3组,分别为银川种群、苏州种群和其他种群(COⅠ:F_(CT)=0.3642,P<0.05;gnd:F_(CT)=0.4033,P<0.05;trpA:F_(CT)=0.2229,P<0.05),3组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银川种群和泰安种群间有相同的稀有单倍型H8(trpA),苏州种群和武汉种群也有相同的稀有单倍型H2与H23(COⅠ),3组之间仍存在基因交流。因此我们推测在4、5月份东南季风盛行的情况下,银川种群迁入了外来虫源。蚜虫线粒体基因和初级共生菌基因的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共生菌基因在研究蚜虫种群遗传结构和多样性具有潜在应用意义。综上所述,基于线粒体和共生菌基因序列的荻草谷网蚜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解析可为蚜虫的迁飞提供分子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荻草谷网蚜 种群遗传结构 线粒体基因 初级共生菌基因 遗传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翅和无翅荻草谷网蚜体内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
11
作者 顾照华 李玉洁 徐昭焕 《生物灾害科学》 2025年第3期340-347,共8页
【目的】为探究不同翅型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体内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方法】利用Illumina NovaSeq平台对荻草谷网蚜有翅/无翅四龄若蚜和成蚜体内的细菌16S rRNA基因V3-V4区及真菌ITS1区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共获... 【目的】为探究不同翅型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体内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方法】利用Illumina NovaSeq平台对荻草谷网蚜有翅/无翅四龄若蚜和成蚜体内的细菌16S rRNA基因V3-V4区及真菌ITS1区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共获得737705条细菌优质序列和763626条真菌优质序列,聚类得到5284个细菌OTUs和709个真菌OTUs。细菌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优势菌属为布赫纳氏菌属(Buchnera)、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真菌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优势属为Cyberlindnera。分析发现,与无翅四龄若蚜相比,有翅四龄若蚜体内的厚壁菌门丰度高,葡萄球菌属丰度高,布赫纳氏菌属丰度低;而有翅和无翅成蚜间各细菌门/属的丰度无显著差异。真菌群落中,有翅成蚜体内的子囊菌门和Cyberlindnera属丰度显著低于无翅成蚜,但四龄若蚜翅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共生菌群落结构与荻草谷网蚜翅型分化密切相关,为解析其翅型调控机制及开发基于共生菌的绿色防控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荻草谷网蚜 翅型分化 微生物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和大豆蚜虫中内共生菌Wolbachia的感染检测和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彤 武予清 +4 位作者 肖金花 段云 蒋月丽 苗进 巩中军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5-200,共6页
Wolbachia是一类在节肢动物中广泛感染的胞内共生菌。为了了解其在我国蚜虫中的感染情况,本研究通过扩增wsp基因片段对采集自我国多个地区的3种小麦蚜虫(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 Wolbachia是一类在节肢动物中广泛感染的胞内共生菌。为了了解其在我国蚜虫中的感染情况,本研究通过扩增wsp基因片段对采集自我国多个地区的3种小麦蚜虫(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和1种大豆蚜虫(大豆蚜Aphis glycines)样品进行了内共生菌Wolbachia的感染检测。结果显示:3种小麦蚜虫中均未检测出Wolabchia。大豆蚜也仅在采集自北京和杭州的种群中发现了Wolbachia的感染,感染率分别为95.8%和22.9%,并且所检测的个体均为单株系感染。wsp基因序列的比对分析显示,大豆蚜感染的Wolbachia株系与多个亲缘关系较远的昆虫物种中所感染的Wolbachia株系间具有高度一致的基因序列。wsp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序列一致性均表明大豆蚜感染的Wolbachia株系属于B大组CauB组。本研究为今后探讨Wolbachia在我国蚜虫中的寄主范围和株系多样性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荻草谷网蚜 麦二叉 禾谷缢管 大豆 WOLBACHIA 线粒体基因 WSP基因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间作豌豆和挥发物释放结合不同器械施药对麦田害虫和天敌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谭晓玲 闫甲 +2 位作者 苗进 孙靖轩 陈巨莲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04-913,共10页
利用作物间作和挥发物释放的农田害虫生态调控"推-拉"技术,可以增加田间生物多样性,提高天敌的控害效果,减少农药使用。然而,为了实现害虫防控的农药减施增效目的,不同施药器械施药结合生态调控技术对害虫和天敌种群动态以及... 利用作物间作和挥发物释放的农田害虫生态调控"推-拉"技术,可以增加田间生物多样性,提高天敌的控害效果,减少农药使用。然而,为了实现害虫防控的农药减施增效目的,不同施药器械施药结合生态调控技术对害虫和天敌种群动态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新型自走式喷雾机和传统手动背负式喷雾器两种施药器械,分别对单作小麦、小麦豌豆间作、小麦豌豆间作+蚜虫报警激素反式-β-法尼烯(EBF),以及小麦豌豆间作+水杨酸甲酯(MeSA)等处理下施用杀虫和杀螨剂,系统调查分析四种处理对小麦产量、小麦蚜虫、红蜘蛛,以及相关天敌发生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自走式喷雾机的施药速度显著高于手动背负式喷雾机。不同施药器械防治小麦害虫可以显著影响小麦的穗粒数和产量。自走式喷雾机施药的间作+MeSA处理的小麦千粒重和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在单作田中,两种施药器械对荻草谷网蚜和瓢虫平均发生量无显著影响,自走式喷雾机施药处理的禾谷缢管蚜、红蜘蛛和天敌僵蚜的发生量显著降低。自走式喷雾机施药的间作+MeSA田的荻草谷网蚜、禾谷缢管蚜和红蜘蛛的发生量明显低于其他处理,而瓢虫的发生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两种药械施药情况下,间作+MeSA田小麦上僵蚜量均明显高于单作田。两种施药器械施药前,单作和间作+MeSA田红蜘蛛发生量较低;施药后间作+MeSA处理的小麦红蜘蛛密度一直维持比较低的水平;间作+EBF和间作+MeSA的两个处理在喷药后第二次调查才达到红蜘蛛数量低峰,而同期的单作处理红蜘蛛发生数量有明显回升。总之,小麦间作+Me SA处理可以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对于麦田小麦蚜虫和红蜘蛛的防控效果和对天敌的吸引保护效果最好。对麦田喷药效率、对害虫防控效果和增加小麦产量综合评价,自走式喷雾机具有明显优势。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对比传统手动喷雾器喷药可能对天敌寄生蜂有更强的非靶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药器械 间作 挥发物释放 荻草谷网蚜 禾谷缢管 麦红蜘蛛 天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