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RNA-seq技术筛选药用野生稻抗白叶枯病相关基因 被引量:1
1
作者 杨雅云 张斐斐 +5 位作者 张发美 阿新祥 董超 汤翠凤 杨春云 戴陆园 《广东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1-14,共14页
【目的】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属于稻属CC染色体组,在长期的自然生存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适应恶劣环境的抗性基因。利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挖掘植物抗病相关基因,为开展基因功能与调控机制研究等奠定基础。【方法】对云南省6个... 【目的】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属于稻属CC染色体组,在长期的自然生存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适应恶劣环境的抗性基因。利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挖掘植物抗病相关基因,为开展基因功能与调控机制研究等奠定基础。【方法】对云南省6个居群(Ⅰ~Ⅵ)的38份药用野生稻进行白叶枯病菌CX28-3和PXO99的抗性评价,以PXO99人工接种处理筛选到的药用野生稻36号(抗病)与37号(感病)植株为对象,于0、24、48 h取其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预测药用野生稻抗白叶枯病相关基因。【结果】6个居群38份云南药用野生稻材料对2个菌株(CX28-3和PXO99)表现为不同的抗病性,总体为中抗至抗以上,其中抗病率最高的是Ⅴ居群、为93.50%,最低的是Ⅲ居群、为62.50%。38份药用野生稻对CX28-3菌株感病的植株有5份,感病率为13.15%;对PXO99菌株的感病率为42.10%,表明PXO99的致病力强。此外,抗2个菌株的药用野生稻材料有20份,占全部材料的66.67%,37号材料对2个菌株均表现为中感,36号材料对2个菌株都表现为抗。转录组测序共鉴定到75650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PXO99处理后共包含45个显著富集的生物进程GO类别,其中富集DEGs数量最多的集中在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细胞解剖实体、绑定、催化活性等。KEGG富集分析表明,抗病和感病野生稻材料共显著富集到19个KEGG通路,其中与抗病相关的蛋白等KEGG通路显著富集上升,进一步明确抗病药用野生稻36号的抗病性受白叶枯病菌激发显著。筛选到共同DEGs 256个,11个基因可能与野生稻白叶枯病抗性密切相关;Unigene1184、Unigene15669、CL1239、CL1421、CL4899、CL660、CL74637个基因在抗病材料中上调表达,在感病材料中下调表达;Unigene18206、CL210、CL3554、CL92485个基因在抗病材料中下调表达,在感病材料中上调表达。【结论】6个居群38份云南药用野生稻材料对CX-28和PXO99菌株表现出不同的白叶枯病抗性,总体为中抗至抗以上。利用RNA-seq技术获得与药用野生稻白叶枯病(PXO99)抗性相关基因11个,可为药用野生稻抗白叶枯病相关基因的挖掘和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 白叶枯病抗性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代谢通路 抗病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Wall)和转bar基因水稻(Oryza sativa L.)花粉杂交的基因漂移 被引量:16
2
作者 宋小玲 强胜 +2 位作者 刘琳莉 徐言宏 刘友良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8,共4页
采用生殖生物学方法研究了药用野生稻和转bar基因水稻花粉杂交的基因漂移。结果表明 ,供试水稻花粉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的萌发生长与药用野生稻自花授粉花粉的萌发生长有一定差异 ,表现在穿过柱头的花粉粒百分率及内容物释放和正在凝缩... 采用生殖生物学方法研究了药用野生稻和转bar基因水稻花粉杂交的基因漂移。结果表明 ,供试水稻花粉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的萌发生长与药用野生稻自花授粉花粉的萌发生长有一定差异 ,表现在穿过柱头的花粉粒百分率及内容物释放和正在凝缩、释放的花粉粒百分率较少。虽然转基因水稻花粉能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正常萌发生长 ,并能释放内容物 ,但杂交后结实率为 0 ,表明转基因水稻和药用野生稻杂交不亲和。他们的不亲和性不是在花粉的萌发和穿过柱头这一阶段 ,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本实验条件下转基因水稻和药用野生稻没有发生成功的基因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 转BAR基因水 花粉杂交 基因漂移 生殖生物学 抗除草剂基因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药用野生稻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郭辉 陈灿 +8 位作者 张宗琼 杨行海 梁树辉 张晓丽 徐志健 农保选 李丹婷 夏秀忠 冯锐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6-914,共9页
药用野生稻具有抗病虫、抗逆境、高生物产量、高光效等优良特性,蕴藏有许多优良基因。本研究用广西所有药用野生稻分布点收集的代表性资源199份,对抽穗期、花药长度、粒宽、粒长与粒重5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主成分等分析。结... 药用野生稻具有抗病虫、抗逆境、高生物产量、高光效等优良特性,蕴藏有许多优良基因。本研究用广西所有药用野生稻分布点收集的代表性资源199份,对抽穗期、花药长度、粒宽、粒长与粒重5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主成分等分析。结果表明:广西药用野生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抽穗期、花药长度、粒宽、粒长和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9.12%、11.90%、3.39%、4.64%和6.24%,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4878、2.0453、1.7727、1.1567和2.0379。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第2主成分主要与产量性状相关,累计贡献率达63.759%,第3、第4主成分特征值相近,贡献率分别为16.306%和15.542%,抽穗期与花药长度是影响的决定因子,主要反映植株的生长特征。7个地理居群按遗传多样性大小排序为:梧州市(1.6731)>玉林市(1.5784)>贵港市(1.5070)>南宁市(1.3325)>来宾市(1.2131)>贺州市(0.9629)>钦州市(0.3819),梧州市的多样性指数最高,表明梧州市是广西药用野生稻表型遗传多样性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质资源 药用野生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野生稻抗稻褐飞虱鉴定与利用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秦学毅 朱汝财 +4 位作者 韦素美 武波 黄凤宽 李道远 唐建淮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73-576,共4页
从 198份药用野生稻资源中筛选出一批广谱高抗褐飞虱抗源 (其中 3份为免疫级 )并对这些抗源进行了抗性遗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抗性是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通过离体幼胚培养获得绿苗 ,经过多代回交和自交 ,成功地将抗性基因转移到栽... 从 198份药用野生稻资源中筛选出一批广谱高抗褐飞虱抗源 (其中 3份为免疫级 )并对这些抗源进行了抗性遗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抗性是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通过离体幼胚培养获得绿苗 ,经过多代回交和自交 ,成功地将抗性基因转移到栽培稻中 ,获得了高世代 (B4 F5)株系。同时利用外源DNA花粉管导入法对药用野生稻广谱高抗褐飞虱基因导入栽培稻进行了研究 ,获得了具有某些性状的后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 褐飞虱 抗虫鉴定 利用 远缘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野生稻抗源对褐稻虱的抗性遗传及利用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秦学毅 韦素美 +2 位作者 武波 黄凤宽 覃祖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4期62-64,共3页
利用广谱高抗褐稻虱的药用野生稻(CC染色体组)与感虫栽培稻(AA染色体组)品种进行远缘杂交,通过幼胚培养获得绿苗,经过4代回交和4代自交,成功地将抗性基因转移到栽培稻中,获得了高世代B4F4株系。对其亲本和后代的鉴定结果表明,药用野生... 利用广谱高抗褐稻虱的药用野生稻(CC染色体组)与感虫栽培稻(AA染色体组)品种进行远缘杂交,通过幼胚培养获得绿苗,经过4代回交和4代自交,成功地将抗性基因转移到栽培稻中,获得了高世代B4F4株系。对其亲本和后代的鉴定结果表明,药用野生稻抗性受1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其抗性基因与药用野生稻主要农艺性状没有连锁遗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 抗源 抗性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的白叶枯病抗性评价 被引量:8
6
作者 陈玲 张敦宇 +9 位作者 陈越 付坚 王波 钟巧芳 余腾琼 肖素勤 柯学 殷富有 王玲仙 程在全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417-1425,共9页
【目的】鉴定评价云南药用野生稻对白叶枯病菌株的抗性,为药用野生稻的保护及抗病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4个近年在云南稻作区流行的白叶枯病菌株及国内外部分标准强致病菌系对云南8个居群(OF1~OF8)的31份药用野生稻材... 【目的】鉴定评价云南药用野生稻对白叶枯病菌株的抗性,为药用野生稻的保护及抗病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4个近年在云南稻作区流行的白叶枯病菌株及国内外部分标准强致病菌系对云南8个居群(OF1~OF8)的31份药用野生稻材料进行接种鉴定,测量病斑长度,按照抗性分级标准进行抗性等级划分,建立抗病谱,比较分析不同药用野生稻材料间和不同居群间的抗性差异。【结果】接种24个白叶枯病菌株21 d后,感病材料金刚30的病斑长度均超过20.00 cm,而未接种的叶片未发生任何变化,说明24个白叶枯病菌株均未丧失致病力;31份药用野生稻材料大多出现典型的白叶枯病症状,但抗病等级存在差异,其中,67.7%的供试药用野生稻对XOO8菌株表现抗病,说明XOO8菌株的致病性最强,所有材料均抗XOO14菌株,说明XOO14菌株的致病性最弱。31份药用野生稻的抗菌率均在50.0%以上,其中OF2-1的抗菌率最高,为100.0%,OF4-2的抗菌率最低,为50.0%。8个居群中,以OF5和OF7的抗菌率最高,均为100.0%,说明二者对24个白叶枯病菌株均表现抗性;OF4的抗菌率最低,为79.2%,仅抗19个菌株。8个居群抗性由强至弱排序为:OF5=OF7>OF6>OF1=OF2=OF8>OF3>OF4。各居群内样品个体间抗性差异明显,推测是由于野生稻杂合程度较高所导致。【结论】云南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对当前在云南流行的白叶枯病小种及国内外部分强致病菌整体抗性较好,其抗性差异来源于居群内的杂合度,与地理分布无关,推测云南药用野生稻具有特异的优良抗白叶枯病基因,其在遗传研究和品种改良方面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 白叶枯病 抗性 鉴定评价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药用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分析及SSR引物数量对遗传多样性结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苏龙 徐志健 +12 位作者 乔卫华 郑晓明 梁云涛 丁膺宾 刘莎 齐兰 公婷婷 梁新霞 王君瑞 张丽芳 程云连 兰进好 杨庆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03-610,共8页
采用25对SSR分子标记,对广西境内采集的1610份药用野生稻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其中检测到等位变异181个,有效等位基因数Ae范围为1.0094(RM240)~2.2674(RM488),平均值为1.3568;期望杂合度He范围为0.0093(RM240)~0.5591(RM448),... 采用25对SSR分子标记,对广西境内采集的1610份药用野生稻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其中检测到等位变异181个,有效等位基因数Ae范围为1.0094(RM240)~2.2674(RM488),平均值为1.3568;期望杂合度He范围为0.0093(RM240)~0.5591(RM448),平均值为0.2112;Shannon多样性指数I在0.0393~0.9296之间变动,平均值为0.3624。数据表明,广西药用野生稻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12个药用野生稻地理居群按遗传多样性指数大小排序为:梧州-3>南宁-1>梧州-2>梧州-1>南宁-2>玉林-2>贵港-2>梧州-4>玉林-3>玉林-1>贺州>贵港-1,其中指数高的居群均分布于梧州市和南宁市两地,因此确定了这两地为广西药用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中心。通过不同数量的SSR引物对药用野生稻材料间相似系数矩阵进行相关性测验,结果显示当引物按照PIC值降序排列时,10对引物即达到较好聚类效果,升序排列时,21对引物即达到较好聚类效果。研究表明,在进行药用野生稻大居群聚类分析时,SSR引物适宜数量应多于21对,最低不得少于10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 遗传多样性中心 聚类分析 SSR引物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野生稻对褐飞虱抗性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利用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秦学毅 朱汝财 +4 位作者 唐健淮 李维科 李道远 韦素美 黄凤宽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1-45,共5页
从198份广西药用野生稻中筛选出3份对褐飞虱高抗(0级)的材料,用高抗材料与感虫材料杂交,结果表明其抗性是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与14个已知抗褐飞虱基因品种杂交、回交和自交,对BC2F2后代材料进行了抗性遗传分析,等位性测定结果表明,抗源... 从198份广西药用野生稻中筛选出3份对褐飞虱高抗(0级)的材料,用高抗材料与感虫材料杂交,结果表明其抗性是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与14个已知抗褐飞虱基因品种杂交、回交和自交,对BC2F2后代材料进行了抗性遗传分析,等位性测定结果表明,抗源材料与已知的14个抗性基因不等位,结果发现广西药用野生稻与国外药用野生稻的抗性基因(隐性基因)不同。初步认为它是一个新的抗性基因。在利用方面,通过幼胚离体培养获得绿苗,经多代回交和自交,成功地将CC染色体组中的抗性基因转育到栽培稻中,获得了BC4F5高世代、异源附加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 褐飞虱 遗传分析 等位性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属种间杂交转移药用野生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钟代彬 罗利军 应存山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1-4,共4页
以高产优质的栽培稻(O.Sativa)中86—44为母本,高抗褐飞虱的广西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为父本,远缘杂交结合胚拯救,获得高抗褐飞虱的杂种植株F1。通过和栽培稻中86—44回交,获得高抗褐飞虱的回交一代(BC1F1)及回交二代... 以高产优质的栽培稻(O.Sativa)中86—44为母本,高抗褐飞虱的广西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为父本,远缘杂交结合胚拯救,获得高抗褐飞虱的杂种植株F1。通过和栽培稻中86—44回交,获得高抗褐飞虱的回交一代(BC1F1)及回交二代(BC2F1),经自效获得BC2F2,部分株系农艺性状优良,结实正常,高抗褐飞虱。研究表明,远缘杂交结合胚拯救,通过两次回交并结合胚拯救转移药用野生稻的抗褐飞虱基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 药用野生 种间杂交 褐飞虱 基因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邕宁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种群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构建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梁燕理 陈淼 +9 位作者 刘驰 黄金艳 马增凤 陈英之 张树林 杨新庆 黄大辉 李丹婷 刘丕庆 李容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4439-4441,4447,共4页
[目的]研究广西邕宁普通野生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核心种质构建,为普通野生稻种群保护提供依据。[方法]从水稻12条染色体上均匀选取24对SSR标记对243份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结果表明,24对引物均表现出多态性,多态位点比率为10... [目的]研究广西邕宁普通野生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核心种质构建,为普通野生稻种群保护提供依据。[方法]从水稻12条染色体上均匀选取24对SSR标记对243份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结果表明,24对引物均表现出多态性,多态位点比率为100%;24个多态位点共检测出103个等位变异,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4.291 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E是2.511 2,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73 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72 0。根据聚类结果分析,从243份材料中筛选出31份核心种质,包含了24个SSR位点检测到的所有的遗传变异,其平均期望杂合度He是0.595 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是0.586 3,基本上可以代表广西邕宁普通野生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结论]广西邕宁普通野生稻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邕宁 广西 普通野生(oryza RUFIPOGON Griff.) SSR 遗传多样性 核心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药用野生稻的调查收集与保护 被引量:4
11
作者 范芝兰 陈文丰 +7 位作者 陈雨 张静 李晨 孙炳蕊 江立群 吕树伟 吴柔贤 潘大建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68-375,共8页
为了全面了解广东药用野生稻自然生存现状,为我国野生稻资源的保护提供决策依据,2006、2012-2018年对广东药用野生稻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查明,截至2018年12月,广东8个县市17个乡镇尚存药用野生稻,共有分布点21个,其中3个点为首次... 为了全面了解广东药用野生稻自然生存现状,为我国野生稻资源的保护提供决策依据,2006、2012-2018年对广东药用野生稻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查明,截至2018年12月,广东8个县市17个乡镇尚存药用野生稻,共有分布点21个,其中3个点为首次发现。现有分布点中,47.6%的分布点分布范围小于67 m2或只有零星几丛甚至1丛,38.1%的分布点分布范围在67~666 m2之间,只有14.3%的分布点分布范围在2000 m2以上。根据历史资料统计,广东原有11个县市35个乡镇有药用野生稻,共有分布点79个。本次实地调查了其中47个点,只有18个点尚有药用野生稻。按实地调查的分布点计算,分布点丧失率为61.7%,呈现濒危趋势。调查发现,造成药用野生稻消失的主要原因有城镇化建设、开垦种植果树和经济林、除草剂的使用以及伴生植物禾本科杂草的快速生长等。调查的同时,抢救性收集了94份药用野生稻种茎样本进行异位保存,并对其主要性状进行了鉴定评价,初步鉴定出10份抗褐稻虱、11份中抗白叶枯病种质。同时还繁种入中期库保存,丰富了保存的药用野生稻资源,提高了保存种质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 调查 收集 异位保护 原位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野生稻复合体ITS1和ITS2序列变异及其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龚汉雨 刘如亮 +3 位作者 董正伟 刘虹 覃瑞 李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2-447,共6页
通过PCR扩增并测序分析稻属药用野生稻复合体5个野生稻种基因组完整的ITS区及5.8S区,并与栽培稻ITS序列进行比较,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探讨了稻属药用野生稻复合体内不同种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进化。结果表明,ITS1和ITS2均有较高的G/C含量... 通过PCR扩增并测序分析稻属药用野生稻复合体5个野生稻种基因组完整的ITS区及5.8S区,并与栽培稻ITS序列进行比较,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探讨了稻属药用野生稻复合体内不同种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进化。结果表明,ITS1和ITS2均有较高的G/C含量,ITS1序列的长度多态性相对较高,ITS2序列的碱基突变频率较高。药用野生稻和高秆野生稻亲缘关系很近,而与栽培稻亲缘关系较远;短药野生稻、斑点野生稻、澳洲野生稻与药用野生稻亲缘关系渐近,处于进化的过渡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复合体 系统进化分析 ITS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药用野生稻资源调查收集与保护建议 被引量:4
13
作者 梁世春 陈成斌 +6 位作者 梁云涛 杨庆文 乔卫华 曾华忠 徐志健 黄娟 张烨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91-995,共5页
广西药用野生稻原生地破坏十分严重。20世纪70年代普查时在58个公社分布有药用野生稻,2002.2009年重新调查时,仅在44个乡镇发现分布有药用野生稻,比20世纪70年代减少了24.14%。为确保广西药用野生稻资源的安全,共抢救性收集了18... 广西药用野生稻原生地破坏十分严重。20世纪70年代普查时在58个公社分布有药用野生稻,2002.2009年重新调查时,仅在44个乡镇发现分布有药用野生稻,比20世纪70年代减少了24.14%。为确保广西药用野生稻资源的安全,共抢救性收集了185个居群、2318份药用野生稻资源,有效地保存了广西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完整性。同时,在调查中还发现药用野生稻原生地新的分布点15个以及植株高达5.2m、茎秆高位分蘖有3~4个分枝和半卷叶药用野生稻等特殊种质资源。根据调查结果和对广西药用野生稻濒危状况及其根源的分析,对未来药用野生稻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 调查收集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药用野生稻BIBAC文库的构建及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侯思名 张薇 +3 位作者 翟书华 岑晓江 黄兴奇 程在全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21,共5页
云南药用野生稻具有许多优良性状和有利基因,其CC基因组的优良基因很难通过有性杂交转移到栽培稻(AA基因组)上,但可以通过双元细菌人工染色体(BIBAC)以大片段的形式转化到栽培稻中。利用BIBAC2载体构建了云南药用野生稻基因组DNA文库,... 云南药用野生稻具有许多优良性状和有利基因,其CC基因组的优良基因很难通过有性杂交转移到栽培稻(AA基因组)上,但可以通过双元细菌人工染色体(BIBAC)以大片段的形式转化到栽培稻中。利用BIBAC2载体构建了云南药用野生稻基因组DNA文库,该文库包含53 760个克隆,平均插入片段76 kb,保存在140块384孔板中,其库容相当于药用野生稻基因组的5.8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药用野生 双元细菌人工染色体 基因组文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AA染色体药用野生稻的利用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秦学毅 冯锐 +3 位作者 郭辉 唐建淮 朱汝才 刘百龙 《广西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9年第10期1284-1288,共5页
为充分利用药用野生稻的高蛋白、分蘖力强以及高抗褐飞虱和抗白叶枯病等优异基因,以4个不同栽培稻品系为母本,以药用野生稻"1665"为父本,通过组织培养、连续回交和自交,观察杂交后代的农艺性状及其遗传表现。结果表明,F1植株... 为充分利用药用野生稻的高蛋白、分蘖力强以及高抗褐飞虱和抗白叶枯病等优异基因,以4个不同栽培稻品系为母本,以药用野生稻"1665"为父本,通过组织培养、连续回交和自交,观察杂交后代的农艺性状及其遗传表现。结果表明,F1植株都不能正常结实,4个杂交组合的农艺性状表现为4个类型(母本型、父本型、中间型和超亲型),其中分蘖力表现为超亲优势。4个杂交组合均获得了远缘杂种后代,并在药用野生稻×桂99和药用野生稻×西乡糯2个组合的后代中分别选育出抗褐飞虱和抗白叶枯病株系。在P1×P2组合的BC4F10后代中成功选育出具有CC染色体药用野生稻亲缘、结实率达92%、株型较好、抗白叶枯病、对不育系具有较强恢复能力的水稻新品系(药恢118和药恢121)。因此,AA与CC染色体的远缘杂交是可行的,但需多配组合,在选育过程中注重农艺性状的选择,加强回交和自交选育,并注重对每个世代的抗性鉴定及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 远缘杂交 幼胚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嵌合型药用野生稻7号染色体单体附加系及其回交后代的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唐明 金华君 +2 位作者 谭光轩 祝莉莉 何光存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1-226,共6页
对一个药用野生稻(OryzaofficinalisWallexWatt,基因组型CC)异源单体附加系(monosomicalienaddi-tionline,MAAL)及其回交后代进行了分析,应用分子标记技术确定了该异源单体附加系所附加的染色体是一条嵌合的7号染色体,药用野生稻贡献了... 对一个药用野生稻(OryzaofficinalisWallexWatt,基因组型CC)异源单体附加系(monosomicalienaddi-tionline,MAAL)及其回交后代进行了分析,应用分子标记技术确定了该异源单体附加系所附加的染色体是一条嵌合的7号染色体,药用野生稻贡献了其长臂部分,而短臂和着丝粒则来源于栽培稻。将该植株与栽培稻亲本回交,得到109株回交后代,考察了回交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并进行了分子标记分析,发现野生稻染色体片段的渗入影响了回交后代的株高、千粒重、结实率、结实密度、叶宽等农艺性状,而且这些性状之间正相关度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 单体附加系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倍性栽培稻与药用野生稻种间杂交不结实性的比较胚胎学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傅雪琳 卢永根 +2 位作者 刘向东 李金泉 赵杏娟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5-391,共7页
以栽培稻(Oryza sativa)品种L202二倍体(L202-2x)及其同源四倍体(L202-4x)作母本分别与药用野生稻(Oryza of ficinalis)杂交,比较了两个杂交组合的杂交结实性及影响结实性的杂种胚胎发育细胞学。两个杂交组合所取得的一致结果是:杂交授... 以栽培稻(Oryza sativa)品种L202二倍体(L202-2x)及其同源四倍体(L202-4x)作母本分别与药用野生稻(Oryza of ficinalis)杂交,比较了两个杂交组合的杂交结实性及影响结实性的杂种胚胎发育细胞学。两个杂交组合所取得的一致结果是:杂交授粉后30d所有杂交小穗均干枯死亡,不能结实;种间杂交不结实的原因在于受精和杂种胚胎胚乳发育异常。两个杂交组合的受精和杂种胚胎胚乳发育虽然均存在双受精、单受精和未受精类型,但就受精率而言,L202-2x作母本的平均总受精率为59.45%,略高于L202-4x(54.87%);L202-4x的单受精率(24.60%)则高于L202-2x的单受精率(15.30%)。两个杂交组合的杂种胚胎胚乳发育均严重异常,虽然在授粉后1d形成小的球形胚;到授粉后3d,胚胎发育停滞并开始解体;至授粉后5d,只有二倍体杂交组合的极少数胚胎可发育到梨形胚时期,四倍体组合的胚胎则基本全部解体。双受精胚囊内胚乳发育更为异常,在授粉后1d,游离胚乳核就开始解体退化,到授粉后3d不能形成细胞化胚乳或细胞化过程异常。与L202-2x作母本的杂交相比,以L202-4x作母本所得杂种胚胎发育更为滞后,且退化严重,形成的游离胚乳核少,解体早,不能进行细胞化。因此,利用同源四倍体栽培稻与药用野生稻杂交获得种间杂种的难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 药用野生 同源四倍体 种间杂交 胚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藤县药用野生稻内生固氮菌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胡文哲 谭泽文 +2 位作者 王勇 徐羡微 谭志远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1-119,共9页
从广西梧州市藤县药用野生稻中筛选内生固氮菌,为微生物肥料生产收集菌种资源。采用3种无氮培养基经平板划线法筛选内生固氮菌;通过乙炔还原法测定其固氮酶活性;利用IS-PCR(Insertion sequence-based PCR)指纹图谱和全细胞蛋白电泳图谱... 从广西梧州市藤县药用野生稻中筛选内生固氮菌,为微生物肥料生产收集菌种资源。采用3种无氮培养基经平板划线法筛选内生固氮菌;通过乙炔还原法测定其固氮酶活性;利用IS-PCR(Insertion sequence-based PCR)指纹图谱和全细胞蛋白电泳图谱对获得的内生固氮菌进行聚类分析;根据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其进化关系;使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检测其产生长素能力、产铁载体能力、溶磷能力和ACC脱氨酶活性。结果显示,从野生稻中筛选获得34株内生固氮菌分为5个类群,类群I和II各有8株,类群III、IV、V分别有2株、5株和11株,其固氮酶活性介于5.0和1 036.7 nmol/(m L·h)之间。类群I代表菌株HU33与无乳固氮螺菌(Azospirillum amazonense ATCC 35119T)相似性为97.13%;类群II代表菌株HU31与变栖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 DSM 15968T)相似性为99.71%;类群III代表菌株HU17与蒙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onteilii ATCC 700476T)相似性为99.86%;类群IV代表菌株HU13与黄黄色杆菌(Xanthobacter flavus ATCC 35867T)相似性为100%;类群V代表菌株CM05与越南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vietnamiensis LMG 10929T)相似性为99.86%。药用野生稻内生固氮菌资源具有遗传多样性;有些菌株有较强的产生长素、产铁载体、ACC脱氨酶活性和溶磷能力,在农业生产上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类群I可能是一个新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 内生固氮菌 系统发育分析 全细胞蛋白电泳 IS-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药用野生稻幼穗离体培养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玲仙 王波 +7 位作者 陈越 付坚 钟巧芳 陈玲 丁明亮 赵才美 雷涌涛 程在全 《中国稻米》 2020年第2期49-53,共5页
药用野生稻由于结实率低、落粒性强,难以利用种子保存繁殖。为了进一步在育种中有效地利用药用野生稻抗虫、抗病、抗旱、分蘖力强等优良特性,本研究利用药用野生稻幼穗,通过离体培养方法获得植株再生苗。实验设计了10种不同生长调节剂... 药用野生稻由于结实率低、落粒性强,难以利用种子保存繁殖。为了进一步在育种中有效地利用药用野生稻抗虫、抗病、抗旱、分蘖力强等优良特性,本研究利用药用野生稻幼穗,通过离体培养方法获得植株再生苗。实验设计了10种不同生长调节剂浓度的愈伤诱导培养基,筛选出N6+2,4-D 2.0 mg/L+植物凝胶2.8 g/L+蔗糖30 g/L、pH值5.8是最适合愈伤诱导的培养基;设计了10种分化培养基,筛选出N6+6-BA 0.3 mg/L+NAA 0.3 mg/L+ZT 2.0mg/L+KT 3.0 mg/L+植物凝胶2.8 g/L+蔗糖30.0 g/L、pH值5.8最适合作分化的培养基。设计了10种生根培养基,1/2N6+NAA 0.2 mg/L+植物凝胶2.8 g/L+蔗糖15.0 g/L、pH值5.8最适合作生根培养基。研究发现用4℃低温对幼穗前处理,然后使用强弱光照交替进行预培养后再进行愈伤诱导,可获得较高的愈伤诱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野生 幼穗 离体培养 野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药用野生稻的高光效特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柯学 殷富有 +5 位作者 肖素勤 陈玲 张敦宇 陈良 黄兴奇 程在全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2-76,共5页
云南药用野生稻由于原生境生态类型的多样性,在长期自然进化中形成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具有许多优异性状,是改良和拓宽栽培稻遗传基础的宝贵基因资源。针对药用野生稻生长势强、生物量积累速率快的性状,对云南药用野生稻的光合特性进行... 云南药用野生稻由于原生境生态类型的多样性,在长期自然进化中形成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具有许多优异性状,是改良和拓宽栽培稻遗传基础的宝贵基因资源。针对药用野生稻生长势强、生物量积累速率快的性状,对云南药用野生稻的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与其他两种野生稻和两种栽培稻相比,云南药用野生稻净光合速率较高,特别是羧化效率和光饱和点均为其余品种的2倍以上,具有高光效潜能,为发掘其中的高光效基因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 药用野生 高光效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