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物释放系统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袖洞 马小军 袁权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55-961,共7页
介绍了口服、透皮、黏膜等非注射给药途径药物释放系统的研究进展,以及靶向、细胞微囊化和微加工等新技术手段在药物释放系统中的应用,评述了药物释放系统的问题及解决手段.
关键词 药物释放系统 靶向 细胞微囊化 微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内植入型药物释放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林莹 朱德权 +3 位作者 谭丰苹 昝佳 蒋国强 丁富新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2-35,共4页
体内植入型药物释放系统为一类经手术植入体内或皮下,或经穿刺导入皮下的控制释药制剂,适用于靶向给药或长期给药。本文根据系统植入形式和释药机制的不同,将植入型药物释放系统进行了分类,并对各种植入药物体系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作了... 体内植入型药物释放系统为一类经手术植入体内或皮下,或经穿刺导入皮下的控制释药制剂,适用于靶向给药或长期给药。本文根据系统植入形式和释药机制的不同,将植入型药物释放系统进行了分类,并对各种植入药物体系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作了评述。反向温敏型注射式原位凝胶植入系统是一类最具潜力的长期释药系统,可实现药物的长期、安全、有效释放,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释放系统 注射式植入剂 可生物降解 温敏材料 原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BX-庆大霉素药物释放系统的研制及体内释放效应 被引量:6
3
作者 孙梁 胡蕴玉 潘玙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56-457,共2页
研制复合bBMP的异种骨庆大霉素局部药物释放系统 ,为治疗开放性骨折提供简便有效的方法。复合bBMP的异种骨为核心载体 ,采用明胶包裹法和聚己内酯 (Poly ε caprolacton ,PCL)多重包裹法分别制成庆大霉素复合体与RBX 庆大霉素药物释放系... 研制复合bBMP的异种骨庆大霉素局部药物释放系统 ,为治疗开放性骨折提供简便有效的方法。复合bBMP的异种骨为核心载体 ,采用明胶包裹法和聚己内酯 (Poly ε caprolacton ,PCL)多重包裹法分别制成庆大霉素复合体与RBX 庆大霉素药物释放系统 ,对其进行体内释放实验研究。两种方法制成的植骨材料均在 2 4h内有一暴发释放 ,并能维持一定时间的缓慢释放。其中RBX 庆大霉素药物释放系统在 30天时仍能达到 2 84mg/L的释放浓度 ,高于庆大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2mg/L)。提示RBX 庆大霉素药物释放系统具有良好的体内缓释特性 ,结合RBX的诱导成骨作用 ,能成为一种理想的开放性骨缺损修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X-庆大霉素 药物释放系统 研制 体内释放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药物释放系统的柔性微针研制 被引量:3
4
作者 马斌 徐永清 +2 位作者 甘志银 张鸿海 刘胜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9-22,25,共5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MEMS技术在柔性基底上制造微针的工艺技术,这是一种高效、安全和无痛的全新给药方式――微针阵列。该微针阵列能够适用于平面或非平面物体表面,对大分子药剂、蛋白质或者疫苗合成药剂也能够使用。
关键词 微电子机械系统 微针阵列 柔性基底 药物释放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鲁兰多糖在药物释放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芦殿香 樊渝江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540-1545,共6页
本综述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普鲁兰多糖作为药物释放系统载体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药物释放系统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 药物释放系统 载体材料 普鲁兰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EMS的药物释放系统
6
作者 孔莉萍 王平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58-64,共7页
微机电系统(MEMS:Microelectro-Mechanic System)是一个集成化系统,该系统既有传感单元,又有中央处理控制单元及执行相应操作的单元,它涉及医药、生物、材料、电子、机械、集成电路工艺等多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微机电系统 MEMS 药物释放系统 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脉冲释放系统 被引量:5
7
作者 蒋宏亮 邱利焱 朱康杰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311-320,共10页
药物脉冲释放体系由于其释药动力学符合生物机体的需要而备受关注。本文对各种药物脉冲释放系统。
关键词 脉冲 智能 药物释放系统 药物控释制剂 载体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芯电纺超细纤维作为药物释放载体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何创龙 黄争鸣 +3 位作者 韩晓建 刘玲 付强 胡影影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34-938,共5页
应用同轴共纺技术制备了以L-型聚乳酸为壳层材料,盐酸四环素为主要芯质材料的壳-芯超细纤维膜,研究了这种超细纤维膜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与药物释放特性.结果表明,药物能够包覆在一层很薄的可降解聚合物壳层中,形成一种储库型药物释放... 应用同轴共纺技术制备了以L-型聚乳酸为壳层材料,盐酸四环素为主要芯质材料的壳-芯超细纤维膜,研究了这种超细纤维膜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与药物释放特性.结果表明,药物能够包覆在一层很薄的可降解聚合物壳层中,形成一种储库型药物释放系统.纤维的直径大小对纤维膜的各项理化性能有较大影响.随壳层聚合物浓度升高,纤维的平均直径增大,力学强度降低.药物能够从纤维膜中持续释放出来.这种壳-芯超细纤维有望用于药物释放、载药缝合线和医用敷料等生物医学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芯超细纤维 同轴共纺 微观形貌 力学特性 药物释放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裂霉素C释药系统的体外释放与体内植入实验研究
9
作者 张宇 尹庆水 +2 位作者 周初松 蒋刚彪 张余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68-1572,共5页
目的研究壳聚糖/聚乙二醇琥珀酸酯(Chitosan-Polyethlyene glycols-Succinate,CH/PEG-SA)丝裂霉素C(MMC)释药系统的体外释药与体内防粘连效果。方法自制壳聚糖/聚乙二醇琥珀酸酯丝裂霉素C薄膜(CH/PEG-SA/MMC),体外释药测定药物释放浓度... 目的研究壳聚糖/聚乙二醇琥珀酸酯(Chitosan-Polyethlyene glycols-Succinate,CH/PEG-SA)丝裂霉素C(MMC)释药系统的体外释药与体内防粘连效果。方法自制壳聚糖/聚乙二醇琥珀酸酯丝裂霉素C薄膜(CH/PEG-SA/MMC),体外释药测定药物释放浓度与时间的变化曲线,探讨膜片结构与释药的关联性;置入SD大鼠脊柱背侧治疗4周后取材,通过大体观察、免疫组化、组织学检查比较,观察该释药系统对硬膜外瘢痕的治疗作用。结果MMC液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0.593x3-2.563x2+25.944x-0.236,确定系数为1.000。药物缓释膜片中MMC均能从膜片向PBS液中扩散。释放量逐渐增加,于第12天时维持释放量达最大,为14.9616μg/ml,于第18、32天出现两次释放高峰,分别为14.4824μg/ml和11.4092μg/ml,明显高于成纤维细胞50%抑制率质量浓度(ID50,10.4713μg/l)。其余时间以较低浓度间断释放维持,且释放量逐渐减少,于第60天3周累积释放量为0.1793μg/ml,直至药物释放完全。不同膜片组硬膜外瘢痕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12.085、P=0.000)。CH/PEG-SA/MMC膜释药系统可明显抑制硬膜外瘢痕的含量,并可促进瘢痕规则排列,减少术后瘢痕增生压迫脊髓及神经根的机会。结论本实验提高膜片的柔韧性,又改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使其成膜性更好更有效地避免药物突释,保持一定时间的药物释放。该膜片能有效地减少硬膜外瘢痕中羟脯氨酸的含量,抑制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是一种预防瘢痕粘连的良好辅助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聚乙二醇 琥珀酸酯 丝裂霉素C 复合材料 药物释放系统 瘢痕粘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复合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系统体内释放实验 被引量:3
10
作者 廖红胜 刘勇 +3 位作者 杨述华 潘海涛 熊蠡茗 刘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22-824,共3页
目的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复合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系统(nano-HA/C-GM-DDS),观察其体内释药效力,以寻求更好的抗生素缓释系统。方法①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复合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系统;②体内释放实验:将nano-HA/C-GM-DDS聚合... 目的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复合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系统(nano-HA/C-GM-DDS),观察其体内释药效力,以寻求更好的抗生素缓释系统。方法①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复合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系统;②体内释放实验:将nano-HA/C-GM-DDS聚合物植入大鼠股四头肌,术后第1、3、5、7、9、12、18、24天各选6只大鼠,取股四头肌肌肉组织,用标准曲线计算出各标本药物浓度,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绘制nano-HA/C-GM-DDS的释药浓度与时间关系图,光镜下观察肌肉组织的炎性反应。结果术后第1天肌肉中nano-HA/C-GM-DDS庆大霉素质量浓度为(130.35±9.25)mg/L,其后逐渐下降,至术后第24天时肌肉中庆大霉素质量浓度仍可达(5.25±1.01)mg/L,局部组织中庆大霉素质量浓度仍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2 mg/L)以上。结论 nano-HA/C-GM-DDS在体内有较好的缓慢释放效应,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骨组织感染的生物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释放系统 缓释制剂 纳米羟基磷灰石 胶原材料 骨组织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小分子化学药物肿瘤靶向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11
作者 王晓玲 欧阳旭梅 孙晓译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25-533,共9页
近年来,大量研究通过细胞内化或细胞膜结合的方式将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化学药物负载于间充质干细胞(MSC)上,利用其天然的肿瘤归巢特性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继而通过在靶部位药物的释放或基因表达,达到肿瘤治疗的目的。基因修饰MSC的研究... 近年来,大量研究通过细胞内化或细胞膜结合的方式将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化学药物负载于间充质干细胞(MSC)上,利用其天然的肿瘤归巢特性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继而通过在靶部位药物的释放或基因表达,达到肿瘤治疗的目的。基因修饰MSC的研究较为成熟,而递送小分子化学药物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从MSC肿瘤迁移机制、细胞注射后体内分布特点入手,总结了MSC在小分子化学药物肿瘤靶向递送中的研究;同时介绍了MSC与原型药物、载药纳米粒构建的复合系统的载药、释药过程,展望了该系统遇到的挑战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间质干细胞/细胞学 纳米球 抗肿瘤药 药物释放系统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作为药物缓释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2
作者 刘晨光 刘成圣 +2 位作者 孟祥红 陈西广 刘万顺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98-102,59,共6页
壳聚糖是几丁质的脱乙酰基衍生物。它具有生物相溶性好、低毒性、生物可降解性及可被吸收利用等特点 ,因此是一种良好的药物释放载体。综述了壳聚糖微球、壳聚糖纳米粒子、壳聚糖膜和壳聚糖水性凝胶的制备方法 ,药物缓释效果及其在临床... 壳聚糖是几丁质的脱乙酰基衍生物。它具有生物相溶性好、低毒性、生物可降解性及可被吸收利用等特点 ,因此是一种良好的药物释放载体。综述了壳聚糖微球、壳聚糖纳米粒子、壳聚糖膜和壳聚糖水性凝胶的制备方法 ,药物缓释效果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缓释材料 壳聚糖 药物释放载体 微囊药物释放系统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感染纳米羟基磷灰石局部药物缓释微球的研制及体外释药实验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永峰 靳安民 +3 位作者 魏坤 王旭东 汤善华 闵少雄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54-756,共3页
目的研制抗感染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药物缓释微球,为骨髓炎的治疗提供一新型的局部药物缓释系统(DDS)。方法采用nano-HA为载药核心载体,外包裹生物相容性好且可降解的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PHBV/PEG),承载硫酸庆... 目的研制抗感染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药物缓释微球,为骨髓炎的治疗提供一新型的局部药物缓释系统(DDS)。方法采用nano-HA为载药核心载体,外包裹生物相容性好且可降解的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PHBV/PEG),承载硫酸庆大霉素(GM)制成nano-HA-PHBV/PEG-GM缓释微球,研究其结构及体外释药特性。结果微球具有明显缓释作用,90mgDDS体外释放实验显示第1天释放量为165.2μg/mL,其后下降并以较低水平稳定释放,维持有效释药时间在28d以上。结论抗感染nano-HA药物缓释微球具有良好的体外缓释作用,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羟基磷灰石 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 聚乙二醇 硫酸庆大霉素 局部药物释放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式PLGA给药系统释药仿真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小鹏 陈天宁 +1 位作者 杨战孝 钱良山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816-2818,2822,共4页
针对由MEMS技术制备的多腔体植入式PLGA储库型给药系统的药物释放模型建立问题,基于Monte Carlo方法的溶蚀模型,提出一种PLGA给药系统药物一维释放数学模型。应用MATLAB软件系统编程对给药系统药物释放进行计算机仿真研究,并采用两种药... 针对由MEMS技术制备的多腔体植入式PLGA储库型给药系统的药物释放模型建立问题,基于Monte Carlo方法的溶蚀模型,提出一种PLGA给药系统药物一维释放数学模型。应用MATLAB软件系统编程对给药系统药物释放进行计算机仿真研究,并采用两种药物的实验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可行性。对影响释药效果的参数分别进行的仿真研究,得出参数对释药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对PLGA降解参数以及释药膜厚度等参数的优化来改善载体的释药特性、延长释药时间。仿真模型的研究结果对于开发新型给药系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释放系统 释药模型 PLGA 计算机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补强硅橡胶包埋18-甲基炔诺酮的释放行为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春雪 盛京 马季涛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97-599,共3页
The medical grade poly(vinylmethyl siloxane)(PVMS) and silica filled PVMS were crosslinked with benzoyl peroxide(BPO). The glass transition of the crosslinked silicone rubber was evaluated by measurment of thermally s... The medical grade poly(vinylmethyl siloxane)(PVMS) and silica filled PVMS were crosslinked with benzoyl peroxide(BPO). The glass transition of the crosslinked silicone rubber was evaluated by measurment of thermally stimulated current(TSC). The releasing rate of 1 norgestrel(LNG) through the membrane of the vulcanized silicone rubber in saturated physiological salt solution and that from the intrauterine device(IUD)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rug deli very behavour was influenced by the structure of PVMS molecules which were controlled by the content of BPO and silica used in vulcanization of PVMS. The burst effect at first stage of drug delivery was observed probably due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NG and macromolecules. The releasing curve of LNG from IUD could be kept constant for period of half a y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放行为 甲基乙烯基硅橡胶 交联 左旋-18-甲基炔诺酮 包埋 药物释放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GA微粒中蛋白稳定性和完全释放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敏 高静 +1 位作者 张玮 高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8-331,共4页
以PLGA为载体的蛋白药物微粒给药系统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蛋白稳定性和蛋白的完全释放。本文总结了增强蛋白药物稳定性和在体外释放期间促使蛋白完全释放的方法。蛋白药物完全释放的前提是保持蛋白稳定性。保持蛋白稳定性的方法之一是通... 以PLGA为载体的蛋白药物微粒给药系统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蛋白稳定性和蛋白的完全释放。本文总结了增强蛋白药物稳定性和在体外释放期间促使蛋白完全释放的方法。蛋白药物完全释放的前提是保持蛋白稳定性。保持蛋白稳定性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加入添加剂、对蛋白药物和聚合物进行修饰等避免蛋白在不利释放环境中聚集变性;另一个方法是避免不稳定环境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 PLGA微粒 稳定性 药物释放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电解质逐层组装的微凝胶脉冲释药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闺臣 鲁莹 +9 位作者 张翮 俞媛 陈琰 张国庆 孙治国 黄景彬 刘俊杰 于菲菲 邹豪 钟延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13-1217,共5页
目的制备聚电解质逐层组装的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凝胶脉冲制剂,并对制剂的结构和体外释放行为进行考察。方法使用高压静电成囊机制备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凝胶核心,通过静电吸附原理将聚电解质逐层包裹在微凝胶表面形成包衣层。通过单因素实验... 目的制备聚电解质逐层组装的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凝胶脉冲制剂,并对制剂的结构和体外释放行为进行考察。方法使用高压静电成囊机制备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凝胶核心,通过静电吸附原理将聚电解质逐层包裹在微凝胶表面形成包衣层。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不同物料比对聚电解质包衣微凝胶膨胀性能、释放行为的影响。结果聚电解质包衣微凝胶外观圆整,粒径分布范围窄,体外释放时滞2.67h,时滞后药物迅速释放,3h释放量为72%。结论以壳聚糖海藻酸钠为核心,聚电解质为包衣层的微凝胶可以实现脉冲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电解质 微凝胶 脉冲释药 药物释放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聚丙烯微孔薄膜在氟可控释放上应用的研究
18
作者 戚慧心 杜宝山 +1 位作者 邢剑 李越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93-395,共3页
实验结果表明,改性聚丙烯微孔薄膜在抗龋药物的释放中,速率适中,且能达到10~14d的预期效果.平均每天释药总量及人工口腔中的防龋成分F-的有效含量均在正常范围内(2×10-6~5×10-6).
关键词 聚丙烯 微孔薄膜 氟离子 可控释放 药物释放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对单层及双层缓释骨架制剂体外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亚鹏 汪梦圆 +1 位作者 常俊标 郭旻彤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1-296,共6页
目的:考察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methyl cellulose,HPMC)作为亲水凝胶材料和调控层材料对骨架型缓释制剂体外释放的影响。方法:以盐酸地尔硫卓为水溶性模型药物,HPMC为亲水凝胶材料,分别制备盐酸地尔硫卓缓释片和具有调控层的... 目的:考察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methyl cellulose,HPMC)作为亲水凝胶材料和调控层材料对骨架型缓释制剂体外释放的影响。方法:以盐酸地尔硫卓为水溶性模型药物,HPMC为亲水凝胶材料,分别制备盐酸地尔硫卓缓释片和具有调控层的双层骨架片,考察HPMC作为凝胶骨架材料和调控层材料对水溶性药物缓释制剂体外释放的影响。结果:改变HPMC的黏度,调节其用量由20%至40%可以减慢药物释放,但具有一定的限度;联合应用5%~20%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methylcellulose sodium,CMC-Na)为骨架材料可以显著减慢药物体外前期的释放,达到24 h持续释放;当以HPMC和乙基纤维素(ethylcellulose,EC)为调控层辅料制备双层骨架片时,增加调控层的重量(为含药层的10%~40%)及调控层中HPMC的比例,能减慢药物释放,尤其减少了前期突释现象。结论:HPMC的黏度、用量及与骨架材料的联合应用等对药物的释放影响较大;在缓释片的基础上加上一层不含药物的调控层制备双层骨架片,可以有效控制缓释药物前期释放过快,改变药物释放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纤维素 迟效制剂 药物释放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托咪酯靶控输注时靶浓度与实测血药浓度的差值分析和系统性能评价 被引量:12
20
作者 谌雅雨 张兴安 +3 位作者 丁立姝 谈晓露 邵伟栋 徐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65-1069,共5页
目的分析靶控输注(TCI)依托咪酯血浆靶浓度(Cp)0.5μg/ml与实测血浆浓度(Cm)的差异,并评价内嵌Arden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思路高TCI-Ⅲ型输注系统的性能。方法择期全麻下行颈椎前路或腰椎侧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19~5... 目的分析靶控输注(TCI)依托咪酯血浆靶浓度(Cp)0.5μg/ml与实测血浆浓度(Cm)的差异,并评价内嵌Arden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思路高TCI-Ⅲ型输注系统的性能。方法择期全麻下行颈椎前路或腰椎侧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19~59岁,BMI 18~29 kg/m^2,ASAⅠ或Ⅱ级。麻醉诱导前将0.5μg/kg右美托咪定10 min恒速泵注完毕,诱导时先以舒芬太尼0.3μg/kg缓慢地静脉注射,设定依托咪酯血浆靶浓度为0.5μg/ml持续泵注,待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入顺式阿曲库铵0.3 mg/kg,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期间依托咪酯血浆靶浓度维持0.5μg/ml恒定不变,同时辅以瑞芬太尼、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维持患者BIS 40~60。于依托咪酯TCI前即刻、TCI后1、3、5、10、20、30、60、90、120 min采集桡动脉血样,采用前期试验已验证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血浆依托咪酯浓度。分析计算TCI依托咪酯的系统性能评价指标,包括精确度、偏离度、摆动度和分散度。结果 TCI后1、3、10 min时,依托咪酯Cm均明显低于Cp(P<0.05),依托咪酯总体血样Cm为0.42μg/ml,明显低于Cp 16%(P<0.05)。输注期间TCI系统的偏离度为-15.9%,精确度为21.9%,摆动度为22.0%,分散度为-0.72%/h。结论 TCI依托咪酯恒定靶血浆浓度(Cp)0.5μg/ml时,内嵌Arden药代动力学参数TCI系统的偏离度和摆动度稍大,但系统分散度小,能维持稳定的血浆浓度,精确度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咪酯 药物释放系统 评价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