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物性肝损伤的免疫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曾祥昌 饶泰 +4 位作者 陈露露 李超鹏 曾贵荣 陈军 欧阳冬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33-1146,共14页
药物性肝损伤是药物研发和临床实践中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缺乏有效的防控措施。研究表明,药物性肝损伤主要由免疫反应介导。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等位基因是目前报道与药物性肝损伤相关性最强的遗传因素。由于HLA等位基因的阳性预测值低... 药物性肝损伤是药物研发和临床实践中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缺乏有效的防控措施。研究表明,药物性肝损伤主要由免疫反应介导。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等位基因是目前报道与药物性肝损伤相关性最强的遗传因素。由于HLA等位基因的阳性预测值低,给药前HLA基因筛查对预防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转化价值有限;但其阴性预测值较高,在药物性肝损伤诊断和因果关系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抗原加工呈递通路、T细胞受体、免疫刺激分子、细胞因子等免疫相关基因多态性被发现与药物性肝损伤有关;未来将这些基因与HLA联合分析或许可加深药物性肝损伤机制的理解,同时推动其转化应用于临床来改善人类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损伤 人类白细胞抗原 免疫遗传 药物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环醇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及其预测模型的构建
2
作者 秦娅莉 梁清涛 +10 位作者 陈晓红 张偲 郝晓晖 邱丽华 欧阳兵 黄有为 欧文卉 杨景 李军 陈静 段鸿飞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5-62,共8页
目的评估双环醇片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TB-DILI)的疗效,构建预测疗效的模型。方法收集2022年2—12月全国155家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ATB-DILI患者,给予双环醇治疗,随访观察1、2、3... 目的评估双环醇片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TB-DILI)的疗效,构建预测疗效的模型。方法收集2022年2—12月全国155家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ATB-DILI患者,给予双环醇治疗,随访观察1、2、3、4周的肝功能指标。主要分析终点为治疗后各周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复常率。采用LASSO回归筛选研究变量,根据筛选的特征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Nomogram模型预测疗效。结果共298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782例,女性1201例,平均(48.8±16.6)岁。肝细胞损伤型占64.06%(1911/2983),胆汁淤积型6.57%(196/2983),混合型29.37%(876/2983)。DILI严重程度1级、2级、3级和4级分别占63.66%(1899/2983)、25.01%(746/2983)、8.88%(265/2983)和2.45%(73/2983)。治疗1、2、3、4周后,ALT复常率为65.04%、83.47%、94.90%和98.22%。不同严重程度DILI在基线期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从治疗1周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倍ULN≤ALT<5倍ULN和ALT≥5倍ULN的患者,治疗1和2周两组ALT复常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7.9,31.4;P<0.001)。采用LASSO回归筛选特征变量,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低剂量双环醇(25 mg/次)、胆汁淤积型肝损伤、基线ALT≥5倍ULN、高血压病史、腹胀和牙龈出血是治疗1周ALT复常的影响因素。据此构建Nomogram疗效预测模型,AUC为0.656,95%CI为0.631~0.682。结论双环醇片对轻、中度ATB-DILI患者有良好的疗效,Nomogram模型对于预测短期ALT复常率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环醇 结核病 药物性损伤 影响因素 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药物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应用特点分析
3
作者 金淼鑫 赵晖 +2 位作者 朱平生 苗明三 乔靖怡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1,共10页
目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临床常见的肝脏疾病,鉴于相关的动物实验模型与临床症状贴合度较低,复制更符合临床实际的DILI模型仍需深入研究。通过对2000年1月至2023年7月DILI动物模型相关数据分析归纳总结,为构建与人类发病机制、与人体... 目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临床常见的肝脏疾病,鉴于相关的动物实验模型与临床症状贴合度较低,复制更符合临床实际的DILI模型仍需深入研究。通过对2000年1月至2023年7月DILI动物模型相关数据分析归纳总结,为构建与人类发病机制、与人体肝脏代谢功能更接近临床实际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并筛选DILI动物模型相关文献资料,建立数据库并对文献资料中涉及的造模动物、造模方法、成模时间、阳性药物、检测指标等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在DILI动物模型中小鼠占比74.14%,其中C57BL/6小鼠占比27.41%,KM小鼠占比25.07%,ICR小鼠占比10.70%及Balb/c小鼠占比7.57%。对乙酰氨基酚为最常用造模药物占比63.57%。对所纳入文献中的常用造模药对乙酰氨基酚造模剂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小鼠造模剂量最多的是300 mg/kg,占比31.46%;大鼠的造模剂量多为1000 mg/kg。最常用的造模时间是24 h,占比40%;其次是12 h,占比23.24%;再次是6 h,占比16.22%。最常用的给药途径是腹腔注射,占比56.87%;其次是灌胃占比41.51%。常用的检测指标的方法有蛋白质印迹法,占比27.45%;其次是实时荧光定量PCR占比26.61%。主要用来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等指标的变化。最常用阳性对照药物为水飞蓟素,占比37.61%;其次为N-乙酰半胱氨酸(NAC)和联苯双酯,占比分别为27.52%和26.61%。通过对所选造模条件进行赋值权重,提出最佳模型为6~8周的雄性C57BL/6小鼠,一次性腹腔注射对乙酰氨基酚300 mg/kg,24 h后检测小鼠的表观指征群、血清和肝脏等各项指标,均符合临床表现即为造模成功,最佳模型占比56.42%。以6~8周的雄性C57BL/6小鼠为模型开展实验研究,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对乙酰氨基酚300 mg/kg建立DILI模型,通常24 h后即可造模成功;选用水飞蓟素、N-乙酰半胱氨酸或联苯双酯作为阳性对照药;用蛋白质印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的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等水平,结合肝脏指数、肝组织病理学结果作为模型建立、检测与评价的最佳指标。结论:通过文献挖掘和系统化分析,对既往DILI模型建立规律及潜在问题进行归纳,筛选出DILI动物模型复制的最佳条件和评价指标,为建立临床吻合度高且重复性好的DILI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损伤 动物模型 数据挖掘 模型分析 中医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转归相关危险因素
4
作者 师安怡 孙磊 邢卉春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39,共6页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因其临床特征和病理表现的多样性,尤其是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的病理学重叠,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对DILI的临床转归及相关影响因素展开阐述,并探讨了...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因其临床特征和病理表现的多样性,尤其是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的病理学重叠,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对DILI的临床转归及相关影响因素展开阐述,并探讨了实验室指标、影像学和病理学评估在诊疗中的应用与局限性,并提出了可能转变为AIH的高风险患者的早期识别和管理策略,为DILI的精准诊断与个性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损伤 自身免疫性损伤 药物诱导性自身免疫性损伤 病理学评估 临床转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药物性肝损伤
5
作者 刘哲睿 邹正升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91,共1页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临床常见且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大多数患者在停药后能完全恢复,但少数病例会发展为急性肝衰竭,甚至需要肝移植,约20%的患者可能会发展为慢性肝损伤,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慢...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临床常见且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大多数患者在停药后能完全恢复,但少数病例会发展为急性肝衰竭,甚至需要肝移植,约20%的患者可能会发展为慢性肝损伤,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慢性DILI被定义为DILI发病后一段时间内,肝功能生化指标未能恢复正常,和/或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凝血功能障碍、门静脉高压等症状,和/或出现慢性肝损伤的影像学或组织学证据,如肝脏彩超、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肝组织病理学活检结果提示慢性肝损伤、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损伤 移植 急性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与药物性肝损伤
6
作者 李艳 师安怡 邢卉春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33,共6页
肠道微生物群是机体不可或缺的新的“功能器官”,而肠道菌群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显示多种慢性肝病均存在肠道菌群的失衡,而调整肠道菌群有利于肝病的康复。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一种常见的肝病,研究显... 肠道微生物群是机体不可或缺的新的“功能器官”,而肠道菌群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显示多种慢性肝病均存在肠道菌群的失衡,而调整肠道菌群有利于肝病的康复。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一种常见的肝病,研究显示肠道菌群的变化参与了多种DILI的发生过程。本文就药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DILI中肠道菌群变化、肠道菌群变化对DILI的影响及靶向于肠道菌群的DILI的诊断及治疗策略进行阐述,以期为合理有效地治疗或预防DILI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药物性损伤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GT1A1多态性与UGT1A1抑制药物相关药物性肝损伤的关系
7
作者 陆雨佳 区可滢 +4 位作者 马越洋 袁传溯 刘斌 杨永峰 熊清芳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8-593,共6页
目的基于药物基因组学探讨UGT1A1抑制药物相关药物性肝损伤(DILI)与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诊断为DILI的住院患者可能导致肝损伤的相关药物信息、血常规、肝功能等结果,查找相关数据库把DILI患者相关药物分为... 目的基于药物基因组学探讨UGT1A1抑制药物相关药物性肝损伤(DILI)与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诊断为DILI的住院患者可能导致肝损伤的相关药物信息、血常规、肝功能等结果,查找相关数据库把DILI患者相关药物分为UGT1A1抑制药物和非UGT1A1药物;并采用Sanger测序或MassARRAY SNP分型技术对UGT1A1基因进行检测与分型。结果共纳入219例DILI患者,男性98例,平均年龄(46.32±14.95)岁,查找相关数据库DILI患者有20个药物(16.26%,20/123)对UGT1A1酶有抑制作用。UGT1A1抑制药物相关DILI占60.73%(133/219)。UGT1A1抑制药物组的ALT、AST、ALP、GGT高于非UGT1A1药物组(P<0.05);而年龄、性别、TBIL、IBIL、WBC、Hb、Plt、损伤类型、损伤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GT1A1抑制药物组的UGT1A1多态性位点占比(68.42%)高于非UGT1A1药物组[51.16%,OR(95%CI):2.068(1.183~3.617),χ^(2)=6.58,P=0.01]。UGT1A1抑制药物组与非UGT1A1药物组基因分类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0,P=0.022)。在logistic单因素分析中ALT和UGT1A1*6与UGT1A1抑制药物相关DILI相关,多因素分析中UGT1A1*6[OR(95%CI):3.143(1.398~7.067),P=0.006]与UGT1A1抑制药物相关DILI显著相关。结论UGT1A1*6增加UGT1A1抑制药物相关DIL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损伤 基因多态性 UGT1A1 药物 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杠柳苷元在预防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8
作者 王何月 胡旺 +2 位作者 王小妮 徐涛 周焕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9-717,共9页
目的探究杠柳苷元(periplogenin,Ppg)预防性干预对由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构建APAP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模型,观察肝脾指数的变化,测定血清中AST、ALT的水... 目的探究杠柳苷元(periplogenin,Ppg)预防性干预对由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构建APAP诱导的药物性肝损伤模型,观察肝脾指数的变化,测定血清中AST、ALT的水平,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利用ELISA、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析Ppg对APAP诱导的AML-12细胞中炎症因子IL-6、TNF-α和IL-1β等指标表达的影响,同时检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通过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对NF-κB信号通路的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体内实验结果显示,Ppg改善了药物性肝损伤肝损伤小鼠的肝脾指数,血清中AST、ALT水平明显下降,减轻了肝组织的病理损伤。体外实验表明,Ppg明显抑制了APAP诱导的AML-12细胞中IL-6、TNF-α和IL-1β的表达,降低了GSH和MDA的水平,提高了SOD的活性。同时,通过PDTC(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少了炎症因子的表达,明显减少了p65在细胞核中的积累,效果与Ppg高剂量组相仿。结论Ppg能够减轻由APAP引起的肝损伤,其分子机制可能通过抑制肝细胞中的NF-κB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炎症反应,保护APAP诱导的小鼠肝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杠柳苷元 对乙酰氨基酚 药物性损伤 炎症 氧化应激 NF-ΚB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基础上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新见解与展望
9
作者 余思邈 王伽伯 +1 位作者 肖小河 王睿林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5-369,共5页
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发生疑似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检测、评估和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挑战,尤其是胆汁淤积性DILI在临床和组织学上可能与潜在的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进展难以区分。目前,缺乏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合并DILI的相关研究与管理规... 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发生疑似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检测、评估和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挑战,尤其是胆汁淤积性DILI在临床和组织学上可能与潜在的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进展难以区分。目前,缺乏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合并DILI的相关研究与管理规范。本文对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合并DILI的潜在风险、因果关系及分型标准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临床工作者对该类疾病的认识,为其防治及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淤积性 化学性与药物性损伤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诗美 靳帅 +5 位作者 李俊儒 王娜 陈岩 崔莹 马明明 胡晓丽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2-567,共6页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黑龙江省医院2017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88例DILI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数据,根据患者临床转归分为结局良好组(...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附属黑龙江省医院2017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88例DILI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数据,根据患者临床转归分为结局良好组(n=146)和不良结局组(n=42)。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DILI患者临床转归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R Studio 4.1.2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通过校准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活检诊断DILI、PLT、ChE、Alb、PTA、IgM和IgG与DILI患者不良结局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活检诊断DILI(OR=0.072,95%CI:0.022~0.213,P<0.001)、临床分型(OR=0.463,95%CI:0.213~0.926,P=0.039)、ALT(OR=0.999,95%CI:0.998~1.000,P=0.025)、PTA(OR=0.973,95%CI:0.952~0.993,P=0.011)和Ig M(OR=1.456,95%CI:1.082~2.021,P=0.015)是DILI患者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经验证校准曲线接近参考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829,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净收益。结论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评估DILI患者的临床转归具有较好的临床校准度、鉴别能力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性与药物性损伤 预后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评估量表在药物性肝损伤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嘉蹊 姚甜甜 +7 位作者 程浩 刘丹 张宇涵 杜思源 董琳菲 胡林慧 王艳 王贵强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03-1208,共6页
目的采用RUCAM评估量表、Maria&Victorino评估量表、RECAM评估量表3种因果关系评估量表分别对药物性肝损伤(DILI)确诊病例进行评分,比较3种量表之间的诊断准确性差异,探讨其对于DILI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1年1月—2022年12月... 目的采用RUCAM评估量表、Maria&Victorino评估量表、RECAM评估量表3种因果关系评估量表分别对药物性肝损伤(DILI)确诊病例进行评分,比较3种量表之间的诊断准确性差异,探讨其对于DILI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1年1月—2022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肝组织学活检病理结果支持DILI及有明确用药史的98例DILI确诊患者。采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用上述因果关系评估量表评分,应用χ^(2)检验分析因果关系评估量表的诊断准确性,应用加权kappa系数(κw系数)分析因果关系评估量表的一致性。结果在纳入的所有DILI患者中,RECAM评估量表的准确性最高,与RUCAM评估量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67,P=0.017)。RUCAM评估量表和RECAM评估量表的诊断一致性中等(κw=0.469),而RECAM评估量表和Maria&Victorino评估量表的诊断一致性较差(κw=0.156)。在急性DILI患者中,RECAM量表、RUCAM量表、Maria&Victorino量表的不符合诊断率分别为3.7%、11.1%、42.6%;在肝细胞型DILI患者中,RECAM量表、RUCAM量表、Maria&Victorino量表的不符合诊断率分别为8.9%、21.4%、62.5%;在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DILI患者中,RECAM量表、RUCAM量表、Maria&Victorino量表的不符合诊断率分别为10.0%、22.5%、47.5%。结论在急性DILI中使用RECAM评估量表和RUCAM评估量表能提高诊断率;在肝细胞型DILI和临床表现包含胆汁淤积的DILI(胆汁淤积型DILI和混合型DILI)中使用RECAM评估量表和RUCAM评估量表能提高诊断率;根据不同的病程及临床分型选择诊断准确性较高的因果关系评估量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性与药物性损伤 诊断 评估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的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洪海 朱世沩 +2 位作者 张慧 郜玉峰 王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178,共7页
目的分析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不同分型的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与用药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0例DILI的基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用药情况及肝脏穿刺病理结果;采用免疫组化EnVis... 目的分析基于生物化学异常模式不同分型的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与用药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0例DILI的基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用药情况及肝脏穿刺病理结果;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K19蛋白表达;采用网状纤维染色显示肝组织网状支架。结果50例DILI中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分别为29例、11例和10例,其中肝细胞损伤型占比最多(58%)。诱导DILI的药物合计7大类,其中排名首位的是中草药(52%)。不同种类药物诱导的DILI分型存在差异,中草药诱导的肝细胞损伤型DILI为17例(58.62%),而抗感染药物和抗肿瘤药物诱导的胆汁淤积型DILI均为3例(27.27%)。不同分型DILI的病理特征存在差异,肝细胞淤胆、羽毛样变性和小胆管胆栓形成主要出现在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而桥接坏死、亚大块及大块坏死主要见于肝细胞损伤型。结论不同分型DILI在临床病理特征上存在差异,且病理特征和用药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肝穿刺活检有助于提高DILI的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损伤 生物化学异常模式 病理特征 临床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黄注射液序贯苦黄颗粒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一项非劣效性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家腾 孔明 +1 位作者 陈煜 段钟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3249-3254,共6页
背景药物性肝损伤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病的第3大肝脏疾病,及时诊断并给予有效治疗是阻断疾病进展、提高治愈率的关键。苦黄制剂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肝炎,尤其是伴有黄疸的患者,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确切。但... 背景药物性肝损伤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病的第3大肝脏疾病,及时诊断并给予有效治疗是阻断疾病进展、提高治愈率的关键。苦黄制剂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肝炎,尤其是伴有黄疸的患者,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确切。但是,尚缺乏对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保肝退黄疗效和安全性的循证医学证据。目的评价苦黄注射液序贯苦黄颗粒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阳性对照、非劣效性试验设计,选择2021年11月—2023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诊断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93例,采用单中心随机化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配到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44例)。在常规保肝治疗4周的基础上,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苦黄注射液/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2周,再改用苦黄颗粒/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入组时、治疗2周、治疗4周的退黄有效率、主要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水平变化及其复常率。结果治疗期间共脱落4例患者,其中试验组3例,对照组1例。两组治疗2、4周后退黄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4周时ALT、AST、ALP、GGT、TBIL、TB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4周时ALT、AST、ALP、GGT、TBIL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黄注射液序贯苦黄颗粒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非劣效于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序贯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损伤 苦黄注射液 苦黄颗粒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 非劣效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毒护肝通络方对药物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思潼 彪雅宁 +4 位作者 刘晨旭 顾亚茹 胡巍巍 路帅 张一昕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1-359,共9页
目的探讨解毒护肝通络方对药物性肝损伤(DILI)小鼠的保肝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C57BL/6N小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对乙酰氨基酚(APAP)组、阳性药(水飞蓟宾)组及解毒护肝通络方高、中、低剂量组。上午采用APAP药液灌胃复制DILI小鼠模型,... 目的探讨解毒护肝通络方对药物性肝损伤(DILI)小鼠的保肝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C57BL/6N小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对乙酰氨基酚(APAP)组、阳性药(水飞蓟宾)组及解毒护肝通络方高、中、低剂量组。上午采用APAP药液灌胃复制DILI小鼠模型,下午灌胃相应药物治疗,持续14天。小鼠处死后,收集血清、肝脏、回肠、结肠组织以及粪便用于后续指标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APAP组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的含量或活性均显著升高(P<0.01),肝脏、回肠和结肠组织均出现病理损伤,小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肠道组织闭合蛋白(Occludin)和闭锁小带蛋白-1(ZO-1)表达水平以及拟杆菌门和S24-7相对丰度均显著降低(P<0.01,P<0.05),厚壁菌门、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值(F/B)和毛螺菌科相对丰度升高(P<0.01,P<0.05)。与APAP组比,解毒护肝通络方能显著改善小鼠肝功能以及肝脏、回肠和结肠组织病理损伤,降低血清LPS含量(P<0.01),升高小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肠道组织中occludin和ZO-1蛋白表达水平以及拟杆菌门、S24-7的相对丰度(P<0.01,P<0.05),降低F/B、厚壁菌门和毛螺菌科相对丰度(P<0.01)。结论解毒护肝通络方可能通过恢复肠道菌群失调,保护肠黏膜屏障,降低肠道通透性,进而达到保肝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毒护通络方 药物性损伤 对乙酰氨基酚 肠道菌群 肠黏膜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性肝损伤的免疫学机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宇 李爽 刘成海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538-2542,共5页
药物性肝损伤(DILI)机制复杂,涉及多种途径协同促进并互为因果,其中免疫反应在致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在遗传背景因素下,药物活性代谢产物、药物-分子复合物、危险信号分子或可作为DILI发生的免疫反应触发因子,激活药物抗原性超敏反... 药物性肝损伤(DILI)机制复杂,涉及多种途径协同促进并互为因果,其中免疫反应在致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在遗传背景因素下,药物活性代谢产物、药物-分子复合物、危险信号分子或可作为DILI发生的免疫反应触发因子,激活药物抗原性超敏反应机制、P-i假说和固有免疫危险信号机制。使肝脏出现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级联反应,导致肝脏固有免疫耐受状态失衡,进而造成肝脏组织的免疫炎症性损伤。本文主要阐述DILI的免疫学发生机制,以期为DILI治疗靶点的研发及规避用药不良反应等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性与药物性损伤 免疫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肝胶囊对药物性肝损伤大鼠HMGB1、RAGE和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16
作者 唐娅 李君 +4 位作者 齐雅芝 曹睿 翟燕玲 韩玉生 徐强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8-254,共7页
目的:研究益肝胶囊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TB‐DILI)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核因子‐κB(NF‐κB)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ATB‐DILI的保护作用和机制,为益肝胶囊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 目的:研究益肝胶囊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TB‐DILI)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核因子‐κB(NF‐κB)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ATB‐DILI的保护作用和机制,为益肝胶囊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4只大鼠分为两组,除空白组(n=6)灌胃0.9%氯化钠溶液外,其余18只给予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各50 mg⋅kg^(‐1)⋅d^(‐1))连续灌胃4周。然后将18只按每组6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益肝胶囊低剂量组、益肝胶囊高剂量组),空白组与模型组继续灌胃0.9%氯化钠溶液,益肝胶囊低剂量组0.468 g/kg,益肝胶囊高剂量组1.872 g/kg[1]进行灌胃给药。4周后,HE染色观察肝的病理变化;检测ALT、AST、ALP、γ‐GT、TBIL的含量;IHC检测HMGB1、NF‐κBp65、RAGE蛋白的表达;WB检测HMGB1、NF‐κBp65、RAGE、TNF‐α和IL‐1β的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显示,模型组肝的结构排列较紊乱、肝细胞出现肿胀融合、炎性细胞数量增多并伴有点状坏死,而益肝胶囊各治疗组的上述病理变化有明显的改善;模型组ALT、AST、ALP、γ‐GT、TBIL含量较空白组上升(P<0.05);益肝胶囊各治疗组ALT、AST、ALP、γ‐GT、TBIL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TNF‐α和IL‐1β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HMGB1、NF‐κBp65、RAGE的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肝胶囊各治疗组TNF‐α和IL‐1β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HMGB1、NF‐κBp65、RAGE的表达下降(P<0.05)。结论:益肝胶囊可能通过HMGB1/RAGE/NF‐κBp65信号通路,抑制炎性因子的分泌,从而对ATB‐DILI起到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囊 抗结核药物性损伤 HMGB1 RAGE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5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杜红丽 李旭 +3 位作者 闪雪纯 胡云英 鲍蕾蕾 王慧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59-1265,共7页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其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诊断为DILI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基础疾病、用药史、临床表现、实...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其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诊断为DILI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基础疾病、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DILI严重程度及预后等。结果 145例DILI患者中肝细胞损伤型112例(77.24%)、胆汁淤积型25例(17.24%)、混合型8例(5.52%)。引起DILI的药物种类主要为中药、中成药和抗感染药物,分别占48.72%(76/156)、16.03%(25/156)和10.26%(16/156)。DILI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黄疸(76.55%)、纳差(52.41%)、乏力(49.66%)。不同肝损伤类型间,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移酶、白蛋白(ALB)水平及住院时间、DILI严重程度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治疗后好转组ALT、ALB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TBil水平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NR为DILI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 血清生物化学指标有助于判别DILI的临床分型及预后。中药及中成药等多种药物可能会引起DILI,医务人员应予以重视并加强公众科普宣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损伤 临床分型 临床特征 预后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药物性肝损伤评价的人肝器官芯片技术规范专家共识
18
作者 用于药物性肝损伤评价的人肝器官芯片技术规范专家共识编写专家组 顾忠泽 张娟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3-524,共12页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当前的评价手段主要局限于体外二维细胞培养模型及动物模型,无法真实模拟人体复杂的生理环境,对药物代谢及毒性的预测也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发展能够准确再现人体正常肝组织功能及其对药...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当前的评价手段主要局限于体外二维细胞培养模型及动物模型,无法真实模拟人体复杂的生理环境,对药物代谢及毒性的预测也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发展能够准确再现人体正常肝组织功能及其对药物毒性反应的体外肝脏替代模型。人肝器官芯片技术应运而生,不仅具有比二维细胞模型更完善的生理微结构和功能,还能消除动物与人的种属差异,成为有效模拟人体肝脏生理或病理状态的平台。目前,人肝器官芯片作为一种新型的体外拟人化模型,在DILI检测领域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尚未形成标准操作流程或指南体系,然而,其展现的巨大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引起了广泛关注。本共识聚焦于DILI的评价,依托人肝器官芯片平台,综合国内外相关模型构建方案、毒性检测指标和药物清单,以及实际研究报道和数据,形成这一专家共识,给出相关建议,旨在促进人肝器官芯片技术的持续优化与创新,加速其在DILI检测中的应用,为药物研发与安全评估提供更为可靠且高效的体外实验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芯片 药物性损伤:技术规范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病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4
19
作者 耿俊玲 张伊楠 潘洪秋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9-706,共8页
目的:探讨结核病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建立并验证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在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抗结核治疗的498例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7:3的比例将患者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通过LASS... 目的:探讨结核病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建立并验证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在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抗结核治疗的498例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7:3的比例将患者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通过LASSO回归、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内外部验证。结果:经LASSO筛选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糖(OR=1.183,95%CI:1.037~1.349)、高血红蛋白(OR=1.028,95%CI:1.011~1.045)、合并肺外结核(OR=2.159,95%CI:1.240~3.759)和国际标准化比值高(OR=5.767,95%CI:1.259~26.421)是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尿酸水平高(OR=0.998,95%CI:0.996~0.999)和血小板水平高(OR=0.990,95%CI:0.986~0.995)是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保护因素。将上述变量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0.3%和79.1%;两组校准曲线的P值分别为0.318和0.605,预测值和实际值一致性较好;临床决策曲线阈值概率分别在9%~85%和1%~93%。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净获益,可为防控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提供个体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药物性损伤 预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江林双 陈茂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3772-3775,3783,共5页
背景药物性肝损伤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阿托伐他汀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他汀类降脂药物之一,易引发肝损伤,目前对其所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研究数据较少。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阿托伐... 背景药物性肝损伤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阿托伐他汀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他汀类降脂药物之一,易引发肝损伤,目前对其所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研究数据较少。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阿托伐他汀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22年8月住院且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出现肝损伤且经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评估为阿托伐他汀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经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评估,共确诊84例阿托伐他汀药物性肝损伤。阿托伐他汀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男性较多(72.6%),平均年龄为(60.2±11.5)岁,且均合并基础疾病(100.0%);达到中度肝损伤2例(2.4%),经治疗治愈或好转率达到100.0%。根据病程分型,主要表现为急性病程(100.0%);根据受损靶细胞分型以混合型最多(60.7%),其次是胆汁淤积型(26.2%)、肝细胞型(11.9%)。78.6%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发生肝损伤的时间在3个月内,且以第1~2周内居多;81.0%的患者在累积服用阿托伐他汀80个药物限定日剂量时发生肝损伤。结论阿托伐他汀药物性肝损伤多发生于男性、中老年、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多为轻度肝损伤,预后较好;临床分型以混合型、胆汁淤积型居多;肝损伤发生时间主要在3个月内,且阿托伐他汀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有一定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药物性 药物性损伤 体征和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