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纤溶酶和透明质酸酶药物性玻璃体切割术的发生机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志良 施沃栋 +3 位作者 张皙 王方 范先群 罗敏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目的研究纤溶酶联合透明质酸酶诱导药物性玻璃体切割术的发生机制。方法新西兰白兔24只,分为6组,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药物0.1mL。A、B、C组分别注射纤溶酶4、2、1μmol/L;D组:纤溶酶1μmol/L+透明质酸酶20μmol/L;E组:透明质酸酶20μmol/... 目的研究纤溶酶联合透明质酸酶诱导药物性玻璃体切割术的发生机制。方法新西兰白兔24只,分为6组,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药物0.1mL。A、B、C组分别注射纤溶酶4、2、1μmol/L;D组:纤溶酶1μmol/L+透明质酸酶20μmol/L;E组:透明质酸酶20μmol/L;F组:BSS溶液0.1mL为对照组。7d后免疫胶体金电镜技术检测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层粘连蛋白(LN)、纤维连接蛋白(FN)抗体分布。另取7只白兔(14只眼)进行纤溶酶活性测定,组1:一侧眼玻璃体腔内注射纤溶酶1μmol/L+透明质酸酶20μmol/L;组2:对侧眼玻璃体腔内注射纤溶酶1μmol/L。结果免疫胶体金电镜检测视网膜内界膜表面LN、FN显示,A、B、C、D组与对照组比较LN数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组与对照组比较LN数量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N免疫胶体金电镜结果与LN相似。纤溶酶1μmol/L组在药物注射后1h内维持最大纤溶酶活性,此后酶活性逐渐下降,12h后酶活性消失,D组纤溶酶活性曲线和C组走向基本一致。结论药物性玻璃体切割术的实质是溶解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LN、FN等分子胶而发生玻璃体后脱离(PVD),透明质酸酶联合纤溶酶可显著提高PVD的效果,提示合理诱发PVD的药物应既能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之间的粘连,又能液化玻璃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溶酶 透明质酸酶 药物性玻璃体切割 病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21
2
作者 施沃栋 罗敏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7期549-552,共4页
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不同的阶段,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对疾病进行治疗和控制。DR早期的治疗主要为控制血糖、血压以及血脂,并在此基础上应用适当的药物治疗。而当DR进入中后期时则主要依靠激光治疗和玻璃... 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不同的阶段,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对疾病进行治疗和控制。DR早期的治疗主要为控制血糖、血压以及血脂,并在此基础上应用适当的药物治疗。而当DR进入中后期时则主要依靠激光治疗和玻璃体手术。新的药物如曲安奈德的应用为治疗中晚期DR提供了新的手段,药物性玻璃体切割为预防和减少玻璃体视网膜黏连、减轻新生血管的生成提供了新方法,也为玻璃体手术中完全清除玻璃体后皮质提供了帮助。本文就DR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药物性玻璃体切割 玻璃体后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