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药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 被引量:6
1
作者 冯建孟 徐成东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1-275,共5页
通过野外植被调查,结合文献资料,探讨了云南药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随着海拔的升高,总体上呈单调递增趋势,而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呈单调递减格局;区系平衡点出现在海拔2000... 通过野外植被调查,结合文献资料,探讨了云南药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随着海拔的升高,总体上呈单调递增趋势,而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呈单调递减格局;区系平衡点出现在海拔2000m左右。在平衡点之下,植物区系以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为主,而在此之上,则以温带区系成分为主。区系成分的聚类分析表明,研究区域内植被垂直带谱主要由1500m以下的干热河谷植被、1500-2000m左右的云南松林、2000-2600m的常绿阔叶林、2600-3100m的硬叶常绿阔叶林、3100-3600m的亚高山灌丛和3600m以上的高寒草甸构成,这与传统的植被类型划分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山自然保护区 种子植物 区系成分 垂直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药山自然保护区黄背栎林和巧家五针松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9
2
作者 杨幸 王平 +4 位作者 高大威 高宁宁 李璐杉 杨晓柳 钟乾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021-4028,共8页
以云南药山自然保护区黄背栎林和巧家五针松林的4块样地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这2种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含量状况和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通过分析4块样地"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 以云南药山自然保护区黄背栎林和巧家五针松林的4块样地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这2种森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含量状况和土壤养分的供给能力。通过分析4块样地"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样地同一组分的C、N含量差异显著,P含量差异不显著,同一样地各组分间C、N含量差异显著,均为叶片>凋落物>土壤,P含量则为叶片>土壤>凋落物;(2)不同样地叶片C∶P、N∶P比值和凋落物与土壤C∶N比值差异不显著,其余指标差异均显著。同一样地叶片、凋落物、土壤的C∶N、C∶P、N∶P比值差异显著,均为凋落物>叶片>土壤;(3)黄背栎林叶片-土壤C含量、C∶P比值和凋落物-叶片N∶P比值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巧家五针松林凋落物-叶片C、N含量和叶片-土壤P含量、C∶N、N∶P比值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4)土壤N元素缺乏是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P元素主要源于土壤矿物风化释放,而非生物小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叶片 凋落物 土壤 药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药山自然保护区蕨类区系研究
3
作者 徐忠秀 王余舟 和兆荣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36-1040,共5页
基于馆藏标本,对云南药山自然保护区蕨类进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共有蕨类30科、67属、177种及10变种;属的区系地理成分可划分为10个类型11个亚型;种的区系地理成分可划分为9个类型、20个亚型及7个变型;该保护区温带区系成分占优... 基于馆藏标本,对云南药山自然保护区蕨类进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共有蕨类30科、67属、177种及10变种;属的区系地理成分可划分为10个类型11个亚型;种的区系地理成分可划分为9个类型、20个亚型及7个变型;该保护区温带区系成分占优势;与相邻地区区系成分比较发现,蕨类区系与云南药山联系的紧密程度为:轿子雪山>梅里雪山及附近地区>玉龙雪山>黄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山自然保护区 蕨类植物 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山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和谐发展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杨科 李文虎 姚昌礼 《林业调查规划》 2005年第4期115-118,共4页
于1984年批准建立的省级药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 225hm2,属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为探索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和谐发展的模式,从2003年8月~2004年10月进行了各种调查.介绍了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取得的主要成绩、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药山自然保护区 周边社区 和谐发展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5
5
作者 吴明慧 《今日畜牧兽医》 2022年第7期16-17,共2页
药山自然保护区拥有极其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由于陆生野生动物之间、陆生野生动物和人类之间、陆生野生动物和人工饲养的动物之间,存在交叉传染和重大人兽共患疫病的传播风险较大。为了防控疫情的传播,起到预警作用,本文阐述了药山自然... 药山自然保护区拥有极其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由于陆生野生动物之间、陆生野生动物和人类之间、陆生野生动物和人工饲养的动物之间,存在交叉传染和重大人兽共患疫病的传播风险较大。为了防控疫情的传播,起到预警作用,本文阐述了药山自然保护区重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资源情况及疫情防控工作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及建议,目的在于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山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物 疫源疫病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成效及对策研究
6
作者 胡艳萍 《广东蚕业》 2023年第8期23-25,共3页
近年来为响应号召,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对该地区实行相应保护措施,主要落实七点工作:落实责任、保护基建、巩固生态屏障、开展统计调研、加强宣传、构建系统性工作体系、精准落实问题整改。工作落实成效显著,但... 近年来为响应号召,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对该地区实行相应保护措施,主要落实七点工作:落实责任、保护基建、巩固生态屏障、开展统计调研、加强宣传、构建系统性工作体系、精准落实问题整改。工作落实成效显著,但仍存在四点不足:思想落实存在参差性、一线工作落实不到位、科研监测水平低、宣传工作效果不显著。针对工作现状提出六点工作建议: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加强巡护管理、监测科学化合理化、强化宣传管理、做好物种普查、积极响应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山自然保护区 自然资源 保护 政策落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巧家县药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分析
7
作者 高顺勇 《云南林业》 2021年第4期72-75,共4页
对巧家县药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找出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保护区中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既做好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又实现保护区周边群众开发... 对巧家县药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找出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保护区中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既做好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又实现保护区周边群众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达到增收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山自然保护区 杨家湾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初报
8
作者 赵晨光 杨维 +5 位作者 钟乾娟 吴明慧 胡隆琴 豆文理 吴涵 段玉宝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2-653,共12页
为了系统掌握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本底资源现状,于2020年7月—2021年10月,在该保护区1 km×1 km网格内按海拔带布设71台红外相机,对兽类和鸟类的物种多样性开展调查。调查期间,累积17690个独立有效工作日,获得独立... 为了系统掌握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本底资源现状,于2020年7月—2021年10月,在该保护区1 km×1 km网格内按海拔带布设71台红外相机,对兽类和鸟类的物种多样性开展调查。调查期间,累积17690个独立有效工作日,获得独立有效照片8274张,其中兽类3810张,鸟类2958张,家畜829张,人类677张。共记录兽类20种,分属6目12科,鸟类72种,分属7目20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合计占拍摄物种总数的17.39%。保护区内兽类相对多度指数前五的物种为:珀氏长吻松鼠(Dremomys pernyi)、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猪獾(Arctonyx collaris)、野猪(Sus scrofa)。鸟类相对多度指数前五的物种为: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橙翅噪鹛(Trochalopteron elliotii)、斑胸钩嘴鹛(Erythrogenys gravivox)、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本次调查发现保护区内兽类新记录3种: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灰头小鼯鼠(Petaurista caniceps);鸟类新记录42种,包括丘鹬(Scolopax rusticola)、灰头灰雀(Psittiparus gularis)、蓝歌鸲(Larvivora cyane)等。兽类和鸟类物种数在不同海拔、生境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兽类物种数在不同季节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鸟类物种数在不同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为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本底提供真实的影像资料,不仅更新了该区域物种资源的数据库,还为保护区的科学保护和精准管理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兽类 鸟类 物种多样性 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情况调查及分析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路飞 朱丽艳 侯香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5期223-225,共3页
以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社区社会经济状况、社区生计与发展内容、与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相关的信息等调查为基础,对其进行分析评价,旨在为保护区的管理、制定相关保护政策和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提供基本资料。
关键词 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社会经济状况 分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小种群植物巧家五针松拯救保护研究综述
10
作者 杨忠兴 华朝朗 +4 位作者 陈春祥 赵昌奎 胡艳萍 吴明慧 张天壁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1期115-121,共7页
从野生种群现状与生境特征、致危因素、繁殖生物学特性与繁殖技术、保护遗传学特征、综合保护与实践等方面对巧家五针松拯救保护研究进行综述,介绍拯救保护取得的进展。通过近地、迁地、种群回归等综合保护与实践,巧家五针松已从34株野... 从野生种群现状与生境特征、致危因素、繁殖生物学特性与繁殖技术、保护遗传学特征、综合保护与实践等方面对巧家五针松拯救保护研究进行综述,介绍拯救保护取得的进展。通过近地、迁地、种群回归等综合保护与实践,巧家五针松已从34株野生种群扩繁到3550多株。34株野生种群分布区已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了防火隔离带,实施了病虫害防治、抗旱、抗寒、宣传教育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开展了原生境及其种群动态监测,野外种群得到了强有力保护;建立樟木箐种群回归点1处,保存株数1600多株,2023年回归种群首次开展采种育苗;巧家县境内建立了近地保护点11处,保存株数1100多株,建立迁地保护点13处、种子库1个,保存株数850多株。巧家五针松拯救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巧家五针松的基因保存、种群延续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巧家五针松 极小种群 拯救保护 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中华斑羚活动节律的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赵晨光 何明超 +5 位作者 苏晋芬 罗蕊 高顺勇 陆元敏 李旭 段玉宝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2-37,共6页
动物行为是动物对外界环境变化和内在生理活动改变所做出的整体性反应,动物行为节律研究是了解其活动特征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的重要内容。因此,于2017年3月—2018年12月采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在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45台红外相机... 动物行为是动物对外界环境变化和内在生理活动改变所做出的整体性反应,动物行为节律研究是了解其活动特征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的重要内容。因此,于2017年3月—2018年12月采用红外相机监测技术,在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45台红外相机对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日活动节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斑羚的活动具有明显的晨昏性,活动模式呈经典的双峰型,上午的活动高峰出现在06:00—09:00,活动的最高峰出现在09:00,下午的活动高峰出现在16:00—20:00,活动的最高峰出现在19:00,2个活动高峰出现在日出和日落前后,为昼行性活动。通过对中华斑羚的月活动节律研究发现,各月份间的相对活动强度存在显著性差异(t=5.289,d f=11,P<0.05),活动频率在7月达到峰值。对季节活动节律研究发现,4个季节间的相对活动强度存在显著性差异(t=3.328,d f=3,P<0.05),表现出不同的活动规律。昼夜节律分析表明,中华斑羚具有较强的昼行性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技术 中华斑羚 药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