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8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与中国种植业生产结构变动 被引量:2
1
作者 彭长生 李光泗 徐翔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88-91,共4页
粮食流通体制是影响种植业生产的重要政策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种植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变动的速度显著加快,地区间变动存在一定差别,东部地区变动的幅度与速度显著快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快于中部... 粮食流通体制是影响种植业生产的重要政策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种植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变动的速度显著加快,地区间变动存在一定差别,东部地区变动的幅度与速度显著快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快于中部地区。以放松管制为特征的第一次与第三次粮改中,我国粮食种植比例均发生了跳跃性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种植业 生产结构变动 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药品流通体制改革
2
作者 蓝旭萍 《卫生经济研究》 2006年第6期37-37,共1页
关键词 药品流通体制改革 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 最高零售价格 药品零售价格 药品生产企业 差价率 出厂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黄金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与市场开放
3
作者 刘世锦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4-73,共10页
关键词 黄金生产 流通体制 体制改革 黄金市场 市场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产资料流通体制的改革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建政 《陕西财经学院学报》 1984年第4期54-58,共5页
我国现行的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是在五十年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按行政区划组织商品流通,以行政方法为主的经营管理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限制和改造私营工商业,对于在商品供应紧张的情况下控制货源,稳... 我国现行的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是在五十年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按行政区划组织商品流通,以行政方法为主的经营管理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限制和改造私营工商业,对于在商品供应紧张的情况下控制货源,稳定市场和物价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计划、物资、商业等方面的体制进行了一些重大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资料市场 物资部门 流通体制改革 生产资料流通 贸易中心 计划分配 流通渠道 商品流通 重大改革 行政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引导生产资料市场由自发的自由竞争向有计划的垄断竞争过渡
5
作者 延书田 史中明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0-13,共4页
当前,生产资料流通紊乱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顺利进行的严重障碍。目前理论界和舆论界普遍将生产资料流通(以下简称“流通”)紊乱归罪于“双轨制价格”和“官倒”,强烈要求二价归一的呼声日益增长。然而,取消双轨制价格全面进入市... 当前,生产资料流通紊乱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顺利进行的严重障碍。目前理论界和舆论界普遍将生产资料流通(以下简称“流通”)紊乱归罪于“双轨制价格”和“官倒”,强烈要求二价归一的呼声日益增长。然而,取消双轨制价格全面进入市场一轨就能消除紊乱、理顺流通吗?根据我们总结出的五要素四层次三模式的流通理论进行的分析研究,这是不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资料 流通体制 改革 物资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探讨
6
作者 董建刚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36-39,共4页
生产资料是人们在生产物质财富过程中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进行生产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是指组织生产资料流通所采取的管理形式,权限划分和相应的机构设置。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 生产资料是人们在生产物质财富过程中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进行生产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是指组织生产资料流通所采取的管理形式,权限划分和相应的机构设置。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资料流通 流通体制改革 生产资料市场 物资企业 市场价格 商业 商品流通 经营 生产企业 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深化改革面临的抉择
7
作者 胡怀邦 《陕西财经学院学报》 1988年第2期48-52,共5页
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改革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是当前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认真回顾与总结前几年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失误,研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问题与思路,不仅是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实践提出的客观要求,而... 围绕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这个中心环节,改革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是当前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认真回顾与总结前几年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失误,研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问题与思路,不仅是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实践提出的客观要求,而且直接关系到整个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基本框架的形成。依我看来,在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深化改革过程中,以下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并做出符合实际的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资料流通 流通体制改革 深化改革 基本框架 主要任务 客观要求 双轨制 商品流通 有计划商品经济 改革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生产资料流通体制的改革
8
作者 刘显斌 《陕西财经学院学报》 1984年第2期71-74,共4页
生产资料是物资生产的必要条件。生产资料流通,处于生产和生产消费的中介,是联结生产和生产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是包含在生产之中的行为。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流通和生产的关系在每一瞬间,都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以致成为经济曲线的... 生产资料是物资生产的必要条件。生产资料流通,处于生产和生产消费的中介,是联结生产和生产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是包含在生产之中的行为。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流通和生产的关系在每一瞬间,都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以致成为经济曲线的横座标与纵座标。没有生产,就没有流通,但没有流通,社会化的大生产也不能进行。因为一切物质资料的生产,都以提供一定的生产资料为前提,又以销售自己的产品为条件,流通为生产实现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使再生产的连续进行才得到保证,否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资料流通 流通体制 生产 直属企业 改革 社会化大生产 指挥系统 生产消费 市场调节 国民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引导生产资料市场由自发的自由竞争向有计划的垄断竞争过渡
9
作者 延书田 史中明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20-24,37,共6页
目前普遍将生产资料流通(以下简称“流通”)紊乱归罪于“双轨制价格”和“官倒”,强烈要求二价归一的呼声日益增长。然而,取消双轨制价格全面进入市场一轨就能消除紊乱、理顺流通吗?根据我们总结出的五要素四层次三模式的流通理论进行... 目前普遍将生产资料流通(以下简称“流通”)紊乱归罪于“双轨制价格”和“官倒”,强烈要求二价归一的呼声日益增长。然而,取消双轨制价格全面进入市场一轨就能消除紊乱、理顺流通吗?根据我们总结出的五要素四层次三模式的流通理论进行的分析研究,这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价格只是市场运动的表层现象,决定它的还有更深的多层次原因。所以,必须以生产资料市场(以下简称“市场”)为目标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配套改革,即引导市场由紊乱的自由竞争模式向有计划的垄断竞争模式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轨制 自由竞争 垄断竞争模式 生产资料市场 流通体制改革 引导市场 生产资料流通 市场模式 全方位 流通渠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流通体制 开放生产资料市场——华东地区第五次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综述
10
作者 张君诚 《江苏社会科学》 1985年第12期5-7,共3页
华东地区第五次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于10月21日至25日在镇江市召开。中国物资经济学会华东地区的理事,华东六省市学会负责人等共一百多人出席了会议。江苏省社科院院长薛家骥作了“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物资经济研究工作”的学术报告。会议... 华东地区第五次物资经济理论讨论会于10月21日至25日在镇江市召开。中国物资经济学会华东地区的理事,华东六省市学会负责人等共一百多人出席了会议。江苏省社科院院长薛家骥作了“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物资经济研究工作”的学术报告。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精神,围绕改革流通体制,开放生产资料市场,搞活物资企业,以及生产资料的价格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一、关于增强物资企业的活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地区 生产资料市场 改革流通体制 经济理论 物资企业 价格改革 新形势 讨论会 经济体制改革 物资贸易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问题(一)
11
作者 欧阳胜 《中国流通经济》 1987年第2期11-13,共3页
一、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任务 生产资料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用途包括两个方面:(一)补偿本部类的物质消耗;(二)向第二部类交换本部类所需消费品的部分。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除了这两... 一、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任务 生产资料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用途包括两个方面:(一)补偿本部类的物质消耗;(二)向第二部类交换本部类所需消费品的部分。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除了这两部分外,还有:(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通体制改革 生产资料 社会再生产 第二部类 必要性 简单再生产 生产资料流通 消费品 用途 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问题(续)
12
作者 欧阳胜 《中国流通经济》 1987年第3期5-9,14,共6页
二、近年来改革进展情况 (一)指令性计划分配范围缩小 1.国家统配物资目录减少。按照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有步骤地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的精神,1985年国家统配物资的种类,从1981年的256种减为23种,即:钢材、铜... 二、近年来改革进展情况 (一)指令性计划分配范围缩小 1.国家统配物资目录减少。按照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有步骤地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的精神,1985年国家统配物资的种类,从1981年的256种减为23种,即:钢材、铜、铝、铅、锌、锡、铜材、铝材、生铁、废钢铁、煤炭、重油、木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资料 统配物资 指令性计划 流通体制改革 废钢铁 经济体制改革 分配范围 重油 煤炭 钢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新探
13
作者 李军 《改革》 1987年第4期40-45,共6页
现状——我们面临的困境僵硬的分配制度现行的分配制度以指令性计划分配产品,按行政隶属关系调拨生产资料,实际上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四级产品所有制。这种'条块'管理和'条块'分割的局面在各自的分配范围内形成了一... 现状——我们面临的困境僵硬的分配制度现行的分配制度以指令性计划分配产品,按行政隶属关系调拨生产资料,实际上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四级产品所有制。这种'条块'管理和'条块'分割的局面在各自的分配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体系,无情地割断了企业间内在的有机经济联系,成为了搞活企业的一大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通体制改革 分配制度 价格体系 行政隶属关系 经济联系 物资机构 物资部门 物资分配 物资生产 经营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粮食生产和流通工作会议强调 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加快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朱镕基、李岚清在闭幕会上讲话
14
《中国稻米》 2000年第4期5-6,共2页
关键词 农业 粮食生产 结构调整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粮食生产发展
15
作者 白洁宇 《陕西农业科学》 2002年第11期35-36,共2页
就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历史回顾及现行粮食流通体制的弊端进行分析 ,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一些举措。
关键词 粮食流通体制 改革 粮食生产 发展 结构调整 加工转化 市场管理 现代企业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我国粮食生产及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状态的分析及建议
16
作者 杨艳秋 王兆臣 刘伟 《黑龙江粮油科技》 2001年第2期17-18,共2页
本文对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粮食生产及流通方式进行系统的分 析,阐述了具有代表性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由“自给自足”转向“立足国内,适当进出”的 粮食战略,对当前的粮食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及入世的对策有一定启发... 本文对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粮食生产及流通方式进行系统的分 析,阐述了具有代表性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由“自给自足”转向“立足国内,适当进出”的 粮食战略,对当前的粮食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及入世的对策有一定启发,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流通体制改革 发展状态 中国 农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改革蔬菜购销体制促进了生产搞活了流通
17
作者 丁保华 《武汉蔬菜》 1985年第1期6-8,共3页
关键词 武汉 蔬菜生产 蔬菜购销体制改革 流通
全文增补中
粮食生产流通问题与改革出路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东昌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6-7,共2页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粮食流通市场 改革 粮食流通体制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 被引量:2
19
作者 傅晨 《南方经济》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4-56,共3页
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放开销区 ,保护产区 ,省长负责 ,加强调控。保持宽松的粮食供求环境、保证粮食产销区之间的协作配合、保护粮食主销区的粮食生产能力是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粮食流通体制 市场化改革 中国 市场供求 粮食产销区 生产能力 分工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与深化物资流通体制改革
20
作者 张维达 耿刚 牛江涛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56-58,共3页
一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统一。这就要求新的经济体制,既要发挥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又要反映商品经济要求的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首先,要正确地把握计划经济与市... 一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统一。这就要求新的经济体制,既要发挥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又要反映商品经济要求的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首先,要正确地把握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内涵。这不是“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提法的复归,也不是仅指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两种手段的“内在统一”,而是在前者认识基础上的前进和发展,是总结多年改革实践提出的具有创新的涵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调节 计划经济 流通体制改革 生产资料市场 物资流通 指令性计划 指导性计划 优越性 市场经济 管理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