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酚酸A对大鼠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调节作用的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 被引量:5
1
作者 任欣怡 陈渊成 +2 位作者 王琰 肖媛媛 柳晓泉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0-265,共6页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子,降低Hcy水平有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以大鼠急性蛋氨酸(Met)负荷作为药理模型,就丹参水溶性物质主要活性成分丹酚酸A(SalA)对大鼠血浆中Hcy调节作用进行了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发现1,2.5,5 m...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子,降低Hcy水平有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以大鼠急性蛋氨酸(Met)负荷作为药理模型,就丹参水溶性物质主要活性成分丹酚酸A(SalA)对大鼠血浆中Hcy调节作用进行了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发现1,2.5,5 mg/kg 3个剂量的SalA对Met负荷引起的血浆中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升高有降低作用,并且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本文建立了基于SalA对Hcy调节作用机制的药动学-药效学结合(PK-PD)模型,较好的拟合了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实验结果,并与丹参素(DSS)对Hcy调节作用的PK-PD模型结果进行比较,定量揭示了SalA对tHcy升高促进作用以及转硫途径消除作用与DSS的差异:SalA对于tHcy上升促进作用弱于DSS,但是对于tHcy转硫途径消除的作用强于D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A 同型半胱氨酸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 蛋氨酸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及其在兽用抗菌药物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杨亚军 李剑勇 李冰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4-117,121,共5页
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综合研究体内药物浓度的动态过程与其药效消长之间关系,被广泛用于优化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简要介绍了抗菌药物PK-PD模型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等,综述了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及其他抗菌药的PK-PD结合... 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综合研究体内药物浓度的动态过程与其药效消长之间关系,被广泛用于优化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简要介绍了抗菌药物PK-PD模型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等,综述了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及其他抗菌药的PK-PD结合模型研究应用进展,以期为兽用抗菌药物的研究开发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 突变选择窗 氟喹诺酮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米沙坦在胰岛素抵抗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 被引量:2
3
作者 郝琨 陈渊成 +2 位作者 曹彦光 柳晓泉 王广基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22-427,共6页
目的:建立替米沙坦在胰岛素抵抗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揭示替米沙坦改善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时程关系。方法:正常SD大鼠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形成大鼠胰岛素抵抗模型。然后随机分为替米沙坦4mg/(kg.day)、8mg/(kg.day)组和... 目的:建立替米沙坦在胰岛素抵抗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揭示替米沙坦改善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时程关系。方法:正常SD大鼠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形成大鼠胰岛素抵抗模型。然后随机分为替米沙坦4mg/(kg.day)、8mg/(kg.day)组和对照组,连续45d灌胃给予替米沙坦。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取血测定血药浓度,同时在给药前和给药后第9,18,27,36,45天早上空腹情况下采血测定血糖浓度和胰岛素浓度,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作为定量药效的指标。药物的体内暴露程度和胰岛素敏感指数的关系根据PK-PD结合模型估算。结果:胰岛素抵抗大鼠连续给予替米沙坦后,替米沙坦在体内无明显蓄积现象,首次给药和末次给药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均无明显变化。胰岛素抵抗大鼠长期连续给药后,大鼠胰岛素浓度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而血糖浓度变化不大,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在给药后有显著性提高。替米沙坦4mg/(kg.day)组AUC50为2886.0ng.day/mL,8mg/(kg.day)组AUC50为3218.9ng.day/mL。结论:替米沙坦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与AUC间有良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米沙坦 胰岛素抵抗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4
作者 柳晓泉 陈渊成 +2 位作者 郝琨 曹彦光 余丹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81-488,共8页
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是综合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与其药效消长之间关系的一种有力工具,它借助数学方法定量表述浓度(或剂量)、时间和效应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药物的研究开发及合理使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PK-PD模... 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是综合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与其药效消长之间关系的一种有力工具,它借助数学方法定量表述浓度(或剂量)、时间和效应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药物的研究开发及合理使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PK-PD模型可按药动学与药效学联结方式的不同分成4种基本类型。近年来,神经网络技术、最优设计理论推动了具有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特征的PK-PD模型的发展。本文最后重点介绍了PK-PD模型在新药研发的临床前和临床阶段的应用以及当前研究热点,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效学 模型 物研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赵刚 田长青 李静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61-366,共6页
本文主要对近年来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在模型建立、药理学、毒理学、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 药效学 -药效学模型 临床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膝骨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弩药微乳多成分PK-PD结合模型的建立
6
作者 赵婵 谢欢 +4 位作者 徐剑 刘耀 杨芳芳 陈迎龙 张永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04-812,共9页
目的建立弩药微乳多成分(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杠柳毒苷、新绿原酸、香草酸、绿原酸)膝骨性关节炎(KOA)的药动学(PK)-药效学(PD)结合模型,阐明弩药微乳在KOA大鼠体内的动态变化及与药效消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目的建立弩药微乳多成分(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杠柳毒苷、新绿原酸、香草酸、绿原酸)膝骨性关节炎(KOA)的药动学(PK)-药效学(PD)结合模型,阐明弩药微乳在KOA大鼠体内的动态变化及与药效消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利用4%木瓜蛋白酶诱导建立KOA大鼠模型;经UPLC分析弩药微乳多成分在大鼠关节液中的PK过程,建立PK模型;经ELISA分析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KOA大鼠MMP-3、MMP-13、TNF-α及IL^(-1)β含量,建立PD模型;应用Phoenix WinNonlin软件拟合PK与PD数据得到PK-PD模型。结果PK结果显示弩药微乳多成分在关节腔内吸收缓慢,在3~5 h内逐步达到峰值,其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杠柳毒苷、新绿原酸、香草酸及绿原酸的C_(max)分别为1.23、1.48、1.62、4.67、0.93、1.25、2.35μg·mL^(-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11))分别为2.58、4.04、3.54、12.15、2.51、2.41、4.11 h·μg·mL^(-1)。PD结果显示给药不同时间点后,MMP-3、IL^(-1)β、TNF-α、MMP-13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MMP-3下降不明显,仅在6 h有显著性差异;其余IL^(-1)β、TNF-α、MMP-13含量均下降明显(P<0.05,P<0.01),并出现药效滞后现象;PK-PD结合模型显示,弩药微乳多成分药物浓度与其药效数据能较好地拟合。结论建立的PK-PD结合模型可对给药后的药效变化进行预估,为弩药微乳治疗KOA提供了相应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多成分 膝骨性关节炎 UPLC -药效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及其在优化渔用抗菌药物给药方案中的应用
7
作者 徐丽娟 李梦影 +1 位作者 王浩 吕利群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3年第4期83-90,共8页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结合模型(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modeling,PK/PD modeling)是用于研究药理效应随时间变化规律的一种模型。此模型是一个帮助开发者选择合理给药方案的科学工具,被广泛用于优化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本文就PK...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结合模型(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modeling,PK/PD modeling)是用于研究药理效应随时间变化规律的一种模型。此模型是一个帮助开发者选择合理给药方案的科学工具,被广泛用于优化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本文就PK/PD结合模型的基本理论、研究模型及其在优化抗菌药特别是渔用抗菌药给药方案的应用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阐明了科学制定渔用抗菌药物使用方案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效学结合模型 渔用抗菌 方案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在制定及优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王芳 刘亚娜 +5 位作者 吴香云 潘源虎 黄玲利 郝海红 谢书宇 王玉莲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0-114,共5页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细菌耐药性暴发和药物残留增加,这不仅降低了畜牧业生产,而且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制定合理健全的药物剂量给药方案能够缓解抗菌药物使用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而药动学和药效学(PK-PD)模型能够对作用时间、...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造成了细菌耐药性暴发和药物残留增加,这不仅降低了畜牧业生产,而且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制定合理健全的药物剂量给药方案能够缓解抗菌药物使用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而药动学和药效学(PK-PD)模型能够对作用时间、药物浓度和治疗效果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拟合和定量分析,更加客观和科学地评价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和作用效果。它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药物的耐药性产生和新药物的研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前人的研究,对PK-PD模型在兽用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制定及优化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为抗菌药物的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 -药效学模型 合理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防突变浓度的新型药动学-药效学-突变选择窗同步模型在临床用药上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廖雪玲 张炳旭 丁焕中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9-203,共5页
文章综述了抗菌药药动学/药效学(PK/PD)模型的发展,详细阐述新型药动物学/药效学模型在抑制细菌耐药突变上的作用,为合理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指导,并指出了临床应用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药效学模型 突变选择窗 合理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贝拉唑抑制胃酸分泌的药动学-药效学结合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袁红宇 王永庆 +2 位作者 张宏文 孟玲 郝琨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99-702,共4页
目的应用药动学与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研究雷贝拉唑抑制胃酸分泌的药动学与药效学过程。方法给10例健康受试者静脉滴注雷贝拉唑20 mg,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雷贝拉唑浓度,DAS 2.0版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同时监测24 h胃内pH... 目的应用药动学与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研究雷贝拉唑抑制胃酸分泌的药动学与药效学过程。方法给10例健康受试者静脉滴注雷贝拉唑20 mg,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雷贝拉唑浓度,DAS 2.0版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同时监测24 h胃内pH,采用间接反应药效抑制的PK-PD结合模型对药效学参数进行拟合。结果雷贝拉唑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为(60.5±17.3)min、Cmax为(1 299.1±201.0)ng·mL-1、AUC0-τ为(106.4±26.0)mg·min·L-1。间接反应抑制模型拟合的主要药效学参数分别为Kin=(8.200±3.362)h-1,Ke=(1.080±0.378)h-1,IC50=(0.286±0.129)mg·L-1,Imax=(6.93±2.15)(以pH计)。结论雷贝拉唑在健康志愿者体内药动学符合一房室静脉滴注模型,药效学过程符合间接反应抑制结合模型的特征,用该模型计算得到的方程能有效建立起雷贝拉唑血药浓度与效应间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贝拉唑 -药效学结合 抑制模型 间接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半体内氟苯尼考对大肠杆菌的药动学-药效学同步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雨辉 杨东 +1 位作者 丁焕中 曾振灵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3-247,共5页
采用体内药动学和体外药效学联合的方法,研究氟苯尼考在猪半体内抗大肠杆菌的活性,为合理应用氟苯尼考治疗猪大肠杆菌病提供参考。氟苯尼考在MH肉汤及血清中对猪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3.25和8.75μg.mL-1。猪按20 mg.kg-1... 采用体内药动学和体外药效学联合的方法,研究氟苯尼考在猪半体内抗大肠杆菌的活性,为合理应用氟苯尼考治疗猪大肠杆菌病提供参考。氟苯尼考在MH肉汤及血清中对猪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3.25和8.75μg.mL-1。猪按20 mg.kg-1的剂量肌内注射氟苯尼考后,药物吸收缓慢且不规则,血浆药物达峰时间为(3.60±1.52)h,峰浓度为(5.28±1.48)μg.mL-1。氟苯尼考在猪体内消除缓慢,体内平均滞留时间为(26.61±9.81)h,消除半衰期为(17.49±8.04)h。半效浓度参数(EC50)为(7.76±4.53)h。AUC0→24h/MIC为(7.69±1.48)h,Cmax/MIC为(0.60±0.17)。由于大肠杆菌对氟苯尼考的敏感性较差和氟苯尼考肌内注射药动学特征的限制,应用氟苯尼考,按照常规方案治疗猪大肠杆菌病,可能导致治疗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苯尼考 -药效学同步关系 大肠杆菌 半体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芳基丙酸类药物的立体选择性药效学及药动学 被引量:8
12
作者 石劲敏 邓巧琳 李端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9-383,共5页
2 芳基丙酸类衍生物或称为洛芬类 ,包括布洛芬、萘普生、氟比洛芬和依托度酸等 ,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中十分重要的一类药物。这类药物几乎全部是以消旋体形式上市的 ,而两个对映体间的药理活性、作用机制及毒理又存在很大不同。正是由于... 2 芳基丙酸类衍生物或称为洛芬类 ,包括布洛芬、萘普生、氟比洛芬和依托度酸等 ,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中十分重要的一类药物。这类药物几乎全部是以消旋体形式上市的 ,而两个对映体间的药理活性、作用机制及毒理又存在很大不同。正是由于洛芬类药物所表现的丰富生物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对于临床用药的指导作用 ,从而使得这类药物倍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芳基丙酸类 立体选择性 药效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曲松-舒巴坦复方制剂体外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朱燕 肖永红 +3 位作者 郝凤兰 张朴 康子胜 钟巍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213-218,共6页
目的通过体外药动学/药效学(PK/PD)研究,确定头孢曲松-舒巴坦(4∶1)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作用特点,评价其组方的合理性。方法建立体外PK/PD模型,模拟人体单剂静脉注射头孢曲松、头孢曲松-舒巴坦(4∶1)(同步与非同步消... 目的通过体外药动学/药效学(PK/PD)研究,确定头孢曲松-舒巴坦(4∶1)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作用特点,评价其组方的合理性。方法建立体外PK/PD模型,模拟人体单剂静脉注射头孢曲松、头孢曲松-舒巴坦(4∶1)(同步与非同步消除)、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1∶1)药动学过程,比较药物对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产SHV-18型酶)、大肠埃希菌EC-1和EC-2(分别产CTX-M-3、TEM-1型酶)的药效学特征。结果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单药对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具有缓慢杀菌作用,3种复方模型显示出相似的杀菌活性,杀菌效果在6h最为明显;头孢曲松、头孢哌酮杀菌效果不显著;头孢曲松-舒巴坦复方制剂非同步消除模型杀菌效果不彻底;头孢曲松-舒巴坦同步消除模型杀菌效果最明显;对大肠埃希菌EC-2,5种模型均有明显杀菌活性。结论对产ESBLs肠杆菌,头孢曲松-舒巴坦(4∶1)复方制剂同步消除具有协同抗菌作用,非同步消除协同作用不明显;头孢曲松与舒巴坦复方制剂,可能临床价值有限,不具有发挥协同抗菌效果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曲松-舒巴坦 /药效学 体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醋酸地塞米松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药效学和药动学的观察 被引量:4
14
作者 余让辉 陈仲清 +2 位作者 陈辉 傅卫军 徐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02-505,共4页
目的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小鼠坐骨神经旁包埋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的研究。方法165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均分为A、B、C三组,各组分别于坐骨神经旁包埋罗哌卡因-醋酸地塞米松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ROP-DXM-PLGA-MS)、罗哌卡... 目的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小鼠坐骨神经旁包埋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的研究。方法165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均分为A、B、C三组,各组分别于坐骨神经旁包埋罗哌卡因-醋酸地塞米松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ROP-DXM-PLGA-MS)、罗哌卡因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RoP-PLGA-MS)、空白乳酸-羟基乙酸微球(PLGA-MS)400mg·kg-1。每组植入微球后按0.5、1、2、4、8、12、24、36、48、72、96h时间点,以小鼠热踏板法检测小鼠埋药侧小鼠舔后足的潜伏期为痛阈指标值的变化评价微球镇痛效果,每个时间点测定5只小鼠;小鼠热踏板测定结束后摘眼球取血,采用HPLC测定给药后各时间点血浆罗哌卡因浓度。结果药效学实验表明ROP-DXM-PLGA-MS组麻醉镇痛时间达72h以上较RoP-PLGA-MS组36h明显延长(P<0.01),空白微球未显示麻醉镇痛作用;药动学实验显示A、B两组罗哌卡因药动学参数Cmax、Tmax、AUC、MRT、t1/2分别为117.8和119.8ng·ml-1,24和12h,8793.2和6861.15ng·h·ml-1,43.7491和38.7743h,65.799和46.166h,A、B、C三组均未测到地塞米松血药浓度数据,C组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血药浓度均未测到。结论罗哌卡因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中包入地塞米松可明显延长罗哌卡因的麻醉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醋酸地塞米松 微球 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高效液相色谱法 药效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氧氟沙星对携带qnrA1基因大肠埃希菌药动学-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俊芳 徐晓刚 +4 位作者 王明华 施耀国 张菁 王明贵 张婴元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250-254,共5页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对携带qnrA1质粒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合理给药方案。方法根据左氧氟沙星药动学参数构建左氧氟沙星体外药动学-药效学模型。在体外感染模型中研究左氧氟沙星200、300、500、550和700mg每日1次对大肠埃希菌J53(不含qnr质粒...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对携带qnrA1质粒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合理给药方案。方法根据左氧氟沙星药动学参数构建左氧氟沙星体外药动学-药效学模型。在体外感染模型中研究左氧氟沙星200、300、500、550和700mg每日1次对大肠埃希菌J53(不含qnr质粒)和大肠埃希菌650T(含qnr质粒的J53结合子)的药效学,制定体外药动学-药效学目标值。结果左氧氟沙星上述5个剂量组对大肠埃希菌J53均有良好的杀灭作用;500mg每日1次及以下剂量组均不能有效杀灭大肠埃希菌650T。用药结束后左氧氟沙星对细菌的MIC由给药前的0.4mg/L平均升高到2~4mg/L。但DNA测序并未发现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存在突变,细菌MIC上升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体外药动学-药效学研究提示左氧氟沙星对携带qnr质粒大肠埃希菌的AUC/MIC需达到120或以上时方能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 -药效学 质粒介导喹诺酮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家兔皮下给药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照飞 陈仲清 +2 位作者 田洪居 徐建设 徐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201-1203,共3页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RoP-PLGA-MS)在家兔皮下给药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方法: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A、B、C3组,分别皮下注射罗哌卡因(RoP)4mg/kg、RoP-PLGA-MS200mg/kg(相当于RoP12mg/kg)和PLGA-MS200mg/kg。以针刺...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RoP-PLGA-MS)在家兔皮下给药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方法: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A、B、C3组,分别皮下注射罗哌卡因(RoP)4mg/kg、RoP-PLGA-MS200mg/kg(相当于RoP12mg/kg)和PLGA-MS200mg/kg。以针刺皮肤无反应圈直径(PND)和逃跑运动电刺激阈值(EMT)评价镇痛效果。采用HPLC测定给药后各时间点血浆RoP浓度。结果:A、B组PNDmax为5.28和2.76cm,EMTmax为13.02和11.66s,给药1h后峰值浓度为2.238μg/mL和1.306μg/mL,消除半衰期为2.848h和17.606h,平均滞留时间为4.175h和24.823h。B组镇痛持续时间(34h)较A组(5h)长,C组无镇痛作用。结论:RoP-PLGA-MS局部镇痛持续时间长,扩散范围小,血药浓度稳定且水平低,表明其在体内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和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罗哌卡因 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高效液相色谱法 药效学 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中国癫痫儿童丙戊酸钠的群体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 被引量:1
17
作者 姜德春 王丽 +2 位作者 王育琴 卢炜 白向荣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1179-1180,共2页
AIM: To establish a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PK/PD) model for valproate (VPA) in children with epilepsy in China, and promote reasonable use of antiepileptic drug in clinical practice. METHODS: Spar... AIM: To establish a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PK/PD) model for valproate (VPA) in children with epilepsy in China, and promote reasonable use of antiepileptic drug in clinical practice. METHODS: Sparse data of VPA serum concentrations from 417 pediatric children were collected. Thes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Population PK-Index group, n=317; Population PK-Valid group, n=100; 115 of the total 417 subjects were also included in the Population PD group. Population PK parameters of VPA were estimated based on the data from population PK-Index group. In the validation procedure, the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VPA from the population PK-Valid group were predicted by base and final models respectively. To assess the accuracy and precision of the predictions, mean prediction error (MPE), mean squared prediction error (MSPE), root mean squared prediction error (RMSPE), weight-residues (WRES) and its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95%CI) were all calculated, then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models. For population PD group, all of the 115 patients were VPA monotherapy. Efficacy of epilepsy treatment was divided into 5 grades according to the percentage of seizure frequency decreased (PSFD%). The value of PSFD% 100%, 75%-100%, 50%-75%, 25%-50%, or less than 25% are corresponding to grade 1 to 5. For population PD group,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PA serum concentrations and the probability for its efficacy score was characterized by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Population PK of VPA was described by one-compartment model with first order absorption. In the final model, Ka, V/F, CL/F are 0.251+2.24·(1-HS) (/h), 2.88+0.157·WT (L), 0.1060.98·CO+0.0157·AGE (L/h), respectively. The final model was validated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Logistic regression showed that VPA serum concentrations and corresponding peak probability for its efficacy were (25 μg/mL, grade 5, 50%), (32 μg/mL, grade 4, 32.3%), (50 μg/mL, grade 3, 26.3%), (67 μg/mL, grade 2, 36.5%), and (78 μg/mL, grade 1, 50%),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population PK/PD model of VPA in children with epilepsy in China i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by NONMEM, and the probability of efficacy for a given concentration is satisfactorily estimated a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癫痫儿童 丙戊酸钠 群体模型 模型 药效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急性经皮暴露毒死蜱的生理药动学和药效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敏娴 姚欣雅 +1 位作者 曹正颖 王灿楠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45-750,共6页
目的 :构建经皮暴露毒死蜱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模型(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 and pharmacodynamic model,PBPK/PD model)。方法 :1动物实验:成年雌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成3个剂量组和1个对照组,一次性皮下注射毒死蜱,... 目的 :构建经皮暴露毒死蜱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模型(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 and pharmacodynamic model,PBPK/PD model)。方法 :1动物实验:成年雌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成3个剂量组和1个对照组,一次性皮下注射毒死蜱,各组在3、6、12、24、48、72 h 6个时间点收集大鼠生物样本。测定指标包括血清毒死蜱(CPF)、血清和尿液3,5,6-三氯-2-吡啶(TCP),以及血清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包括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 E)和丁酰胆碱酯酶(butyrylcholinesterase,Bu Ch E);2模型建立:确定模型房室结构;建立微分方程,搜集参数;模型模拟,并根据动物实验数据优化模型参数;模型验证。结果:根据139.5 mg/kg组动物实验数据得到优化的PBPK/PD模型,然后用此模型模拟69.75 mg/kg和279.00 mg/kg组的CPF、TCP、ACh E和Bu CHE时量变化,得到该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实验和模型模拟结果都显示血清CPF和TCP在体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血清Ch E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实验数据显示各剂量组血CPF浓度在染毒后6 h达峰值,血TCP浓度在12-24 h达峰,血ACh E在24 h抑制最大,血Bu Ch E在12-24 h抑制最大,模型模拟数据显示血CPF在6.7 h达峰,血TCP浓度在24.7 h达峰,血ACh E在32-35 h抑制最大,血Bu Ch E在15-28 h抑制最大。结论:本研究构建的PBPK/PD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CPF、TCP和Ch E在体内的动态代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死蜱 3 5 6-三氯-2-吡啶 胆碱酯酶 药效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药动学/药效学模型和蒙特卡罗模拟评价肝功能不全患者念珠菌感染时米卡芬净的给药方案
19
作者 胡久丽 王莹 +2 位作者 姚银辉 陶晓明 赵艳武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93-696,共4页
目的基于药动学/药效学(PK/PD)模型和蒙特卡罗模拟优化不同肝功能患者在念珠菌感染时米卡芬净的给药方案。方法根据已发表的米卡芬净PK参数和念珠菌药敏数据,应用蒙特卡罗模拟获取不同肝功能患者的达标概率及累积反应分数。结果对于不... 目的基于药动学/药效学(PK/PD)模型和蒙特卡罗模拟优化不同肝功能患者在念珠菌感染时米卡芬净的给药方案。方法根据已发表的米卡芬净PK参数和念珠菌药敏数据,应用蒙特卡罗模拟获取不同肝功能患者的达标概率及累积反应分数。结果对于不同肝功能患者,米卡芬净在给药剂量为100 mg/d时对热带念珠菌效果良好,对光滑念珠菌、克鲁斯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效果较差,对白念珠菌效果受患者肝功能的影响较大,在肝功能正常患者中效果较好,当患者存在中度及重度肝功能不全时治疗效果较差。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念珠菌以及不同程度肝功能不全患者,应考虑调整米卡芬净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效学模型 蒙特卡罗模拟 米卡芬净 肝功能不全 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苷及其含药血清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药效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宋珏 路通 +2 位作者 谢林 王广基 刘晓东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1350-1354,共5页
目的:以黄芩苷含药血清对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为药效指标,研究黄芩苷的体内药动学及药效学过程的相关性。方法:大鼠灌胃后,测定不同取血点血清样本中的黄芩苷含量,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血清样本对H2O2诱导PC12细胞氧化... 目的:以黄芩苷含药血清对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为药效指标,研究黄芩苷的体内药动学及药效学过程的相关性。方法:大鼠灌胃后,测定不同取血点血清样本中的黄芩苷含量,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血清样本对H2O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对浓度.时间、效应.时间曲线进行相关分析,建立药动.药效结合模型;观察不同浓度黄芩苷溶液的保护作用,获得黄芩苷体外抗氧化作用的量效关系。结果:黄芩苷含药血清对PC12细胞氧化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且具有时间依赖性。效应-时间曲线的Emax为98%,fmax为15min;浓度-时间曲线的Cmax为9.39μg·ml^-1,fmax亦为15min,以Log(AUC)-AUE作图,图形近似呈“S”形。体外实验中,黄芩苷浓度在0.16~10μg·ml^-1范围内有抑制作用,且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大。结论:黄芩苷体内、外均具有抗氧化作用,且效应的时效关系与血清中黄芩苷的时量关系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PC12细胞 血清 - 结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