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物质基础新形式及其药动/药效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惠璇 张竞研 +2 位作者 康安 张经纬 王广基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13-1023,共11页
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过去几百年,大量结构明确、活性显著、机制清楚的活性化合物被发现,其研究初步明晰了中药的效应物质基础。然而,中药的天然成分具有骨架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除了单体小分子化合... 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过去几百年,大量结构明确、活性显著、机制清楚的活性化合物被发现,其研究初步明晰了中药的效应物质基础。然而,中药的天然成分具有骨架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除了单体小分子化合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药存在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新形式,如活性单体化合物形成的超分子,以及具有药理活性的生物大分子等。聚焦中药物质基础新形式,通过新技术、新机制、新应用的分析,以期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药动/药效相关性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基础新形式 超分子 生物大分子 药动/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动/药效同步模型在兽用抗菌药物研究的应用概况 被引量:3
2
作者 周巧仪 张桂君 方炳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4-110,共7页
药动/药效同步模型是将药动学和药效学结合,用于研究药理效应随时间变化规律的一种模型。药动/药效同步模型在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临床应用及新药评价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抗菌药物的发展,耐药性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 药动/药效同步模型是将药动学和药效学结合,用于研究药理效应随时间变化规律的一种模型。药动/药效同步模型在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临床应用及新药评价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抗菌药物的发展,耐药性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将药动/药效同步模型引入兽药研究中,不仅能够优化给药方案,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也能够为新药的开发提供研究基础。论文对兽用抗菌药物的分类、药动/药效同步模型的研究方法及其在国内外兽药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药动/药效同步模型的兽医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动/药效同步模型 抗菌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喹肟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药动/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尤贞 颜秀梅 +4 位作者 汤春莲 李珲 蔡一杰 许晓靖 吴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2期98-101,共4页
目的]测定头孢喹肟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半体内药动-药效学数据,以期为临床提供合理的给药方案。[方法]利用半体内PK/PD模型,研究头孢喹肟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药动学参数。[结果]体外抗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头孢喹肟在血清中和肉汤中的... 目的]测定头孢喹肟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半体内药动-药效学数据,以期为临床提供合理的给药方案。[方法]利用半体内PK/PD模型,研究头孢喹肟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药动学参数。[结果]体外抗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头孢喹肟在血清中和肉汤中的MIC值均为0.008μg/m L,MBC值均为0.016μg/m L。单次剂量肌内注射1 mg/kg头孢喹肟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硫酸头孢喹肟通过肌内注射,吸收迅速并且在体内的持续时间较长。非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头孢喹肟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抗菌效应与PK/PD指数(AUC_(0-24)/MIC)的相关性最强(R^2=0.996 7),C_(max)/MIC为0.8056。产生抑菌、抗菌和清除效应时的AUC_(0-24)/MIC值分别为116.0、175.5和218.5。[结论]单次注射1 mg/kg头孢喹肟,即可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起到清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喹肟 仔猪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药动/药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动学/药效学研究在临床药敏折点制定中的应用
4
作者 李鑫 朱德妹 张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02-607,共6页
1概述抗菌药物临床药敏折点用于判断病原菌对药物耐药或敏感,根据药敏试验方法的不同,折点可以用浓度或抑菌圈直径表示。药敏折点作为药敏试验结果的判断标准,为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治疗病原菌感染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 /药效学界值 敏折点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K/PD理论优化帕珠沙星在临床应用上的研究
5
作者 李贺 王哲欢 +3 位作者 焦响乐 王瑞 李晓天 张晓坚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3-457,共5页
目的基于药动/药效(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理论,应用蒙特卡洛模拟(Monte Carlo simulation,MCS)评价及优化不同病原菌感染时帕珠沙星的给药方案。方法将12名健康志愿受试者分为3组,分别给予300、500和1000 mg3种不同... 目的基于药动/药效(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理论,应用蒙特卡洛模拟(Monte Carlo simulation,MCS)评价及优化不同病原菌感染时帕珠沙星的给药方案。方法将12名健康志愿受试者分为3组,分别给予300、500和1000 mg3种不同剂量的帕珠沙星,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血药浓度,进而求出PK参数。用琼脂二倍稀释法确定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6种临床分离菌株物的最低抑菌浓度以进行PD研究。根据PK/PD研究结果,以AUC_(0-24)/MIC作为帕珠沙星的PK/PD指数(靶值为30、100和125),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得出不同给药方案的达标概率(probability of target attainment,PTA)和累积响应百分率(cumulative fraction of response,CFR),评价出最佳给药方案。结果以CFR>90%的给药方案作为临床最佳给药方案,蒙特卡洛模拟10000次的结果得出,帕珠沙星在1000 mg的给药剂量下对肺炎链球菌的CFR可达到92.33%,在500和1000 mg的给药剂量下对表皮葡萄球菌的CFR可达到90.11%和93.79%;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CFR均小于90%。结论在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时推荐使用500 mg qd的帕珠沙星;在日剂量为1000 mg时帕珠沙星对肺炎链球菌的感染有很好的效果,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效果不佳,可作为辅佐治疗药物。不同致病菌感染时所需要的给药剂量存在明显差异,根据PK/PD理论以及蒙特卡洛模拟可为帕珠沙星临床最佳给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珠沙星 药动/药效 蒙特卡洛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