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蛋白结合率抗生素在血液净化中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研究
1
作者 沈玥 王雨 +3 位作者 徐静仪 陈渊成 张菁 丁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45-752,共8页
目的·从蛋白结合率的角度,评估接受间歇性血液透析(intermittent hemodialysis,IHD)的重症患者中抗生素的清除率以及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PK/PD),通过探讨药物蛋白结合率与透析清除的一般规律... 目的·从蛋白结合率的角度,评估接受间歇性血液透析(intermittent hemodialysis,IHD)的重症患者中抗生素的清除率以及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PK/PD),通过探讨药物蛋白结合率与透析清除的一般规律,为临床制定抗生素在血液透析中的给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肾脏内科就诊的19名接受低通量血液透析并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按抗生素种类分为美罗培南组(n=7)、万古霉素组(n=5)、头孢曲松组(n=7)。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建立人血浆/血清和透析液中美罗培南、万古霉素、头孢曲松抗生素的检测方法。使用MATLAB软件建立二室药代动力学模型。计算抗生素瞬时清除率和透析总清除率,并分析PK/PD参数。结果·受试者的临床特征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透析清除率:美罗培南组(5.14~5.97 L/h)>万古霉素组(2.87~3.77 L/h)>头孢曲松组(1.21~1.90 L/h),P<0.001。3种抗生素在含透析液废液室的二室药动学模型中拟合良好(fval%<2),PK/PD参数与既往文献相近,美罗培南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2、8、16μg/mL的血药浓度高于MIC占给药间隔的比率(fraction of time that the free drug concentration is above the MIC,%fT_(>MIC))值分别为95.2%、60.8%和32.4%,头孢曲松MIC为0.25、4、16μg/mL(游离浓度)的%fT_(>MIC)值均>45.0%,万古霉素仅14.0%达到15~20 mg/L谷浓度范围。结论·3种抗生素均符合二室模型。血浆蛋白结合率对低通量IHD中抗生素的透析清除率有显著影响,血浆蛋白结合水平较高的抗生素在血液透析中的清除率较低。0.5 g/d美罗培南和2.0 g/d头孢曲松的用药方案在接受低通量IHD的患者中大多能达到疗效,而万古霉素方案(负荷剂量1.0 g、0.5 g/2 d维持)有治疗失败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抗生素 清除率 动力学/药效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透析技术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脓毒症兔模型美罗培南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
2
作者 邵莹 王丹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9-207,共9页
目的 研究美罗培南在兔血浆、肺、肌肉和皮肤组织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探讨脓毒症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美罗培南PK/PD靶值达标率(PTA)的影响。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脓毒症行CRRT组、脓毒症组、正常行C... 目的 研究美罗培南在兔血浆、肺、肌肉和皮肤组织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探讨脓毒症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美罗培南PK/PD靶值达标率(PTA)的影响。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脓毒症行CRRT组、脓毒症组、正常行CRRT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法建立脓毒症模型,造模成功后6h,模拟人体给药剂量1 g,换算为兔的给药剂量[(1 000/60)×3.27]为54.5 mg·kg~(-1),各组通过自动输液泵静脉输液给药0.5 h,行CRRT组在开始给药的同时行CRRT治疗,采用微透析技术分别收集各组4部位0~480 min的微透析样本,每隔30 min收集1次,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测定美罗培南浓度,绘制浓度-时间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时间(T_(max))、半衰期(t_(1/2))和最大药物浓度(C_(max))等。应用蒙特卡洛模拟(MCS)结合最低抑菌浓度(MIC)和PK参数分析美罗培南在不同组织的PTA。以给药间隔内游离药物浓度[f]超过4倍MIC的时间百分比>40%(%fT>4MIC>40%)和C_(max)/MIC值>4为药效学目标进行研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脓毒症组皮肤组织各项PK参数无显著性变化,其他组织C_(max)均显著减低。与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行CRRT组血浆和皮肤组织浓度-时间曲线AUC显著升高,肺和肌肉组织AUC显著降低(P<0.01)。以%fT>4MIC>40%为目标值,MIC=1 mg·L^(-1)时,脓毒症行CRRT组血浆和皮肤,正常行CRRT组肌肉,以及正常对照组肺、肌肉和皮肤组织,PTA>90%;MIC=2 mg·L^(-1)时,脓毒症行CRRT组皮肤和正常对照组肺组织,PTA>90%;MIC=4 mg·L^(-1)时,所有组织PTA均<90%。MIC为1、2或4 mg·L^(-1),所有组织C_(max)/MIC>4的概率均>90%。正常对照组各组织PTA与C_(max)和AUC大小无关联;除MIC=4 mg·L^(-1)时皮肤组织,脓毒症组各组织PTA均随C_(max)降低而降低;脓毒症行CRRT组血浆和皮肤组织PTA随AUC升高而升高,肌肉组织PTA随AUC降低而降低,肺组织除MIC=1 mg·L^(-1),PTA均随AUC降低而降低。结论 脓毒症对美罗培南在皮肤组织分布影响较小;脓毒症使美罗培南在各组织药效降低,脓毒症行CRRT可使血浆和皮肤组织药效提高;微透析探针采集样本的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辅助指导用药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罗培南 脓毒症 微透析 动力学/药效 蒙特卡洛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芥子穴位给药配伍对延胡索乙素药效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3
作者 高远 李冀 +1 位作者 韩东卫 周梦丹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全方配伍和无白芥子配伍延胡索乙素在模型家兔“肺俞”穴皮下药代动力学特征及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模型的相关性。方法:支气管哮喘模型家兔随机分成延胡索单方组、缺白芥子组、全方组,微透析技术收集14 ...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全方配伍和无白芥子配伍延胡索乙素在模型家兔“肺俞”穴皮下药代动力学特征及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模型的相关性。方法:支气管哮喘模型家兔随机分成延胡索单方组、缺白芥子组、全方组,微透析技术收集14 h穴位皮下透析液,液相色谱-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LCMS)法检测方中君药延胡索主要成分延胡索乙素浓度,获得药代动力学参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对应时间点模型动物血清中IgE水平,获得药效学参数;对药动学、药效学参数进行PK-PD模型拟合。结果:白芥子配伍后的药峰浓度(C_(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t))、平均滞留时间(MRT_(0-t))均显著增加(P<0.01,P<0.01,P<0.05),达峰时间(T_(max))提前(P<0.01);“浓度-时间-效应”三维曲线表明,方中有白芥子配伍时,药效出现更快、消退更慢,起效时间晚于峰浓度,具有一定滞后性。结论:动力学参数、PK-PD模型结果表明,白芥子配伍能够改变“方中君药”——延胡索的主要成分延胡索乙素穴位局部的皮下分布,促进方中君药有效成分快速吸收,延长滞留时间,在方剂中起到主药、改善其他药物分布的“双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芥子 穴位给 配伍研究 延胡索乙素 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模型 “冬病夏治”方 “浓度-时间-效应”三维关系 滞后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氧氟沙星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参数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崔俊昌 刘又宁 +2 位作者 王睿 童卫杭 梁蓓蓓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9期989-992,共4页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参数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的相关性。方法:建立兔组织笼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左氧氟沙星灌胃治疗。抽取组织笼内组织液进行药代动力学测定,计算PK/PD参数,同时监测组...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参数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的相关性。方法:建立兔组织笼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左氧氟沙星灌胃治疗。抽取组织笼内组织液进行药代动力学测定,计算PK/PD参数,同时监测组织笼内细菌药物敏感性变化。结果:PK/PD参数AUC24/MIC、AUC24/MPC、Cmax/MIC、Cmax/MPC、T>MPC和Tmsw和耐药发生相关(MIC:最小抑菌浓度,MPC:防耐药变异浓度,MSW:耐药突变选择窗),T>MIC与耐药的发生无相关性。当AUC24/MIC在20~150h时,容易发生耐药,保持药物AUC24/MPC>25h可以限制耐药的发生。体内MSW的上、下限分别为AUC24/MPC=25h和AUC24/MIC=20h。结论:AUC24/MPC、Cmax/MPC和T>MPC可能是预测耐药发生的独立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 动力学/药效动力学 金黄色葡萄球菌 突变选择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5
作者 束云 李连达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05-1408,共4页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结合模型是研究中药体内代谢过程、药物效应及二者联系的有效工具,对于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用药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建立能体现中医药特色的PK/PD结合模型十分必要...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结合模型是研究中药体内代谢过程、药物效应及二者联系的有效工具,对于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用药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建立能体现中医药特色的PK/PD结合模型十分必要。该文针对目前PK/PD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作了系统的阐述,并就中药效应物质基础的确定、效应指标的选择等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 药效动力学 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结核药物体外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赵皎洁 付雷 +3 位作者 王彬 张蕾 胡明豪 陆宇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4期372-379,共8页
目的 利用中空纤维系统建立体外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PK/PD)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获得异烟肼PK/PD参数及目标靶值,为后续新药的体外PK/PD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 组装中空纤维系统,在中空纤维培养... 目的 利用中空纤维系统建立体外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PK/PD)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获得异烟肼PK/PD参数及目标靶值,为后续新药的体外PK/PD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 组装中空纤维系统,在中空纤维培养筒外腔接种处于对数生长期浓度为1×106菌落形成单位(CFU)/ml的H37Rv菌株,共15 ml.在系统中模拟人体25、50、150、300、1200 mg/d给药剂量下的异烟肼浓度-时间分布,分别于给药后0.5、1、3.5、6.5、9.5、13、24、24.5、25、27.5、30.5、33.5、37、48 h进行取样,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HPLC)测定异烟肼浓度.给药7d内每天对培养筒外腔菌液进行取样,监测系统中总菌量、异烟肼耐药等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用PKSolver插件计算相关PK/PD参数.结果 结核分枝杆菌中空纤维感染模型中,异烟肼在给药第1天就表现出明显的早期杀菌活性,而杀菌作用停止的时间出现在给药3~5d.在给药7d后,50~1200 mg/d剂量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菌群在所有菌群中占比≥39%.游离药物的血浆药物浓度-时间(0~24 h)曲线下面积(AUC0~24)与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比值(AUC0~24/MIC)是异烟肼对H37Rv的PK/PD参数中拟合效果最好的.给药前2d药物的最大效应(Emax)为3.02CFU/ml,当AUC0~24/MIC=52.23时达到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结论 首次在国内建立的结核分枝杆菌中空纤维感染模型构建成功,AUC0~24/MIC是异烟肼对H37Rv的目标PK/PD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动力学/药效 异烟肼 体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式优化儿童万古霉素个体给药方案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7
作者 邹心 罗征秀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6-149,共4页
万古霉素是从链霉菌中分离得到的糖肽类抗生素,至今仍是治疗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首选药物。万古霉素代谢个体差异显著,仅通过药物说明书和医师经验性用药,对于重症及复杂感染患儿很难使血药浓度达到目标范围(15-20 mg/L),必须借助万... 万古霉素是从链霉菌中分离得到的糖肽类抗生素,至今仍是治疗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首选药物。万古霉素代谢个体差异显著,仅通过药物说明书和医师经验性用药,对于重症及复杂感染患儿很难使血药浓度达到目标范围(15-20 mg/L),必须借助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TDM),利用群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模式,通过贝叶斯(Bayes)反馈获得个体PK/PD参数来实施精细调控。文章从万古霉素当前临床用药指南拓展到最新研究理论,充分显示肾功能、体质量、年龄、疾病状态是影响儿童万古霉素代谢效应的主要参数;且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最小抑菌浓度(AUC/MIC)≥400为更佳的监测效应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浓度 个体给 动力学/药效学模式 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最小抑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发展应用动态及其与其他建模方法的融合 被引量:4
8
作者 陈文君 阮邹荣 相小强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0年第3期299-305,共7页
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s,PBPK)是定量药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其在新药研发和临床医疗实践的各个阶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药物早期开发阶段的人体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预测、临床研究阶段考... 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s,PBPK)是定量药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其在新药研发和临床医疗实践的各个阶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药物早期开发阶段的人体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预测、临床研究阶段考察各种生理和病理等因素对PK的影响、特殊人群剂量调整、药物相互作用等。近年来,PBPK模型在工业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监管机构也认可PBPK模型在药物研发中的积极指导作用。随着模型指导的药物研发的发展和普及,将PBPK模型与其他常用建模方法,包括群体药代动力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opPK)、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模型和基于模型的Meta分析(model-based meta-analysis,MBMA)相融合可实现优势互补。本文简介了PBPK的起源、发展和应用现状,并对其与PopPK、PK/PD和MBMA的融合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动力学 群体动力学 动力学/药效动力学 基于模型的Meta分析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在创新药物评价中应用及其若干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5
9
作者 周晗 刘晓东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8期889-913,共25页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是建立在机体生理学、解剖学、药物代谢和药物转运特性及其药物理化性质和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等基础上的。PBPK可以定量预测血浆和组织中药物和代谢产物浓度;病理状态下药代动力学;研究特殊人群中药代动力学;...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是建立在机体生理学、解剖学、药物代谢和药物转运特性及其药物理化性质和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等基础上的。PBPK可以定量预测血浆和组织中药物和代谢产物浓度;病理状态下药代动力学;研究特殊人群中药代动力学;基于动物数据预测人体药代动力学;基于体外代谢和转运参数预测在体药代动力学;指导药物制剂评价;基于体外药物转运、代谢和药效学/毒性数据和PBPK-PD预测在体药效和毒性;预测药物相互作用;评估代谢酶和转运体对药物处置贡献等。本文旨在结合案例评述PBPK在创新药物评价中的应用及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动力学模型 谢酶-转运体联盟 体外-体内关联性 物相互作用 生理动力学-药效学结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对重症患者体内达托霉素药代药效学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琳璘 徐思露 +3 位作者 厉伟兰 何杰 张锦璐 邵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2年第1期39-46,共8页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ECMO)对重症感染患者达托霉素药动学/药效学(PK/PD)的影响。方法:入选24位重症感染患者其中ECMO组和非ECMO组各12例,静脉滴注达托霉素500 mg qd,待药物达稳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测定血药浓度,计算并比...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ECMO)对重症感染患者达托霉素药动学/药效学(PK/PD)的影响。方法:入选24位重症感染患者其中ECMO组和非ECMO组各12例,静脉滴注达托霉素500 mg qd,待药物达稳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测定血药浓度,计算并比较组间药代动力学参数,使用蒙特卡罗模拟评估达托霉素相同给药剂量下在不同人群中的靶向达成概率(PTA),通过应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达托霉素MIC分布计算累积反应分数(CFR)。结果:ECMO与非ECMO组患者静滴达托霉素500 mg qd后,C_(max)分别为(85.5±25.4)μg/mL和(79.4±29.2)μg/mL,AUC_(max)分别为(674.2±267.2) mg·L^(-1)·h和(952.9±304.5) mg·L^(-1)·h,t_(1/2)分别为(10.9±2.1) h和(11.6±4.3) h,V_(d)为(0.21±0.12) L/kg和(0.150±0.061) L/kg, CL为(13.3±4.7) mL·h^(-1)·kg^(-1)和(9.2±3.4) mL·h^(-1)·kg^(-1),AUC_(max)和CL在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增加其余各药动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蒙特卡洛模拟结果表明,当MRSA对达托霉素敏感性下降时(MIC≥1 mg/L),ECMO组PTA值和CFR值均小于90%。结论:体外膜肺氧合装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达托霉素于重症感染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对于绝大多数行ECMO重症患者来说,当MIC≥1 mg/mL时,标准给药剂量的达托霉素无法有效覆盖MRSA所致感染,需要增加给药剂量以保证达托霉素CFR>90%。另外,建议此类患者实施达托霉素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同时临床上应根据MRSA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调整给药方案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托霉素 重症感染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 -药效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药物体外药动/药效学模型及其在抗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梁旺 武晓捷 +1 位作者 施耀国 张菁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39-345,352,共8页
抗菌药物体外药动/药效学模型(抗菌药物体外PK/PD模型)能够模拟抗菌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及其杀灭细菌的动态药效学过程。用该方法研究抗菌药物与病原菌的作用比用一般稳态模型更符合体内的实际情况,同时该方法与动物感染模型... 抗菌药物体外药动/药效学模型(抗菌药物体外PK/PD模型)能够模拟抗菌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及其杀灭细菌的动态药效学过程。用该方法研究抗菌药物与病原菌的作用比用一般稳态模型更符合体内的实际情况,同时该方法与动物感染模型相比也表现出很多优点。因此抗菌药物体外PK/PD模型在国外已经成为一种很常用的研究手段,但是在我国这种方法的采用却几乎还是空白。本文就国外抗菌药物体外PK/PD模型的基本结构、原理、发展、使用及其在抗菌药物研究开发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PK/PD模型 抗菌 动力学药效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型引导的药物开发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李健 杨进波 王玉珠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8,共8页
模型引导的药物开发(MIDD)通过应用各类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指导新药开发和决策。MIDD在先进药物研发企业中的研发决策应用,以及先进监管部门的监管决策尤其美国FDA的应用,已较为普遍和成熟,但在国内创新药研究中的普及率还相对... 模型引导的药物开发(MIDD)通过应用各类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指导新药开发和决策。MIDD在先进药物研发企业中的研发决策应用,以及先进监管部门的监管决策尤其美国FDA的应用,已较为普遍和成熟,但在国内创新药研究中的普及率还相对较低。本文根据作者实际工作经验,基于当前新药临床药理专业审评中常见的模型研究内容和有代表性的案例,结合国内外MIDD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对MIDD的主要应用范畴进行了探讨,并简要讨论了MIDD应用于新药研发的几点建议和注册申报的一般考虑,供新药开发企业和研究者讨论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引导的物开发 量效关系 剂量优化 群体动力学 动力学/药效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K/PD理论评价泊沙康唑在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给药方案 被引量:3
13
作者 葛婷悦 张永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38-1142,共5页
目的应用蒙特卡洛模拟(Monte Carlo simulation,MCS)评价泊沙康唑静脉给药方案对恶性血液病患者曲霉菌感染的疗效。方法结合恶性血液病患者的药动学参数和曲霉菌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分布,以f_(AUC/MIC)... 目的应用蒙特卡洛模拟(Monte Carlo simulation,MCS)评价泊沙康唑静脉给药方案对恶性血液病患者曲霉菌感染的疗效。方法结合恶性血液病患者的药动学参数和曲霉菌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分布,以f_(AUC/MIC)为PK/PD模型进行蒙特卡洛模拟,得到两种静脉给药治疗5种曲霉菌感染的达标概率(PTA)及累积反应分数(CFR)。结果当MIC≤0.064mg/L时,200mg qd和300mg qd静脉输注PTA均达到90%以上;当MIC=0.125mg/L时,仅300mg qd达到PTA>90%;当MIC≥0.25mg/L时,两种给药方案均未达到90%。泊沙康唑治疗土曲霉感染,给药方案300mg qd可达到CFR>90%;对黄曲霉、烟曲霉、黑曲霉和构巢曲霉,两种方案CFR均小于90%。结论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泊沙康唑对不同菌种曲霉菌的疗效相差较大,建议根据不同菌种选择相应给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泊沙康唑 恶性血液病 曲霉菌感染 蒙特卡洛模拟 /药效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DA“动物法则”外推超常规抗毒药物人用剂量的方法解读和思考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文鹏 张志伟 庄笑梅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46-1352,共7页
超常规使用药物在应对诸如新发突发烈性传染病、大规模中毒事件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也面临明显的研发难度。针对该类药物的特殊性和难点,该文调研了国际通用的“动物法则”,回顾总结基于“动物法则”批准上市的药... 超常规使用药物在应对诸如新发突发烈性传染病、大规模中毒事件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也面临明显的研发难度。针对该类药物的特殊性和难点,该文调研了国际通用的“动物法则”,回顾总结基于“动物法则”批准上市的药品,分析解读基于动物药效数据外推临床药效和给药剂量的原理和关键技术要点,为促进我国超常规使用药物以及应急防控药物研发提供借鉴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法则 超常规 抗毒 人用剂量外推 药效动力学/动力学 种属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被引量:3
15
作者 梁振虎 李晓宇 苏翠 《燕山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7-74,共8页
如何实现麻醉药的精确自动给药是神经工程和临床上一个挑战性的难题.采用计算机模拟麻醉过程中的药物效应和控制性能对于实际系统的设计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建立了一个虚拟病人数据库来测试控制系统应对病人间差异性的能力.并提出采用Re... 如何实现麻醉药的精确自动给药是神经工程和临床上一个挑战性的难题.采用计算机模拟麻醉过程中的药物效应和控制性能对于实际系统的设计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建立了一个虚拟病人数据库来测试控制系统应对病人间差异性的能力.并提出采用Renyi排序熵作为麻醉深度监控指标,根据Renyi排序熵的变化调控丙泊酚的输入速度.针对病人个人化模型进行辨识问题,在辨识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模型预测控制设计控制器进行控制.控制系统性能采用误差、中值性能误差、绝对中值性能误差和摆动度4个指标对结果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本系统可以很好地跟踪期望的Renyi排序熵,并维持所需麻醉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代药效动力学 Renyi排序熵 模型预测控制 麻醉闭环控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脉注射液中人参皂苷Rb_1在心绞痛患者体内的PK-PD结合模型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夏素霞 杨瑞 +4 位作者 唐思 张世良 董晓茜 靖博宇 李国信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5期837-840,共4页
目的:建立生脉注射液中人参皂苷Rb_1在心绞痛患者体内的PK-PD结合模型。方法:10名稳定性心绞痛受试者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连续给药14天,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品,采用质谱法检测人参皂苷Rb1的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进行非房室... 目的:建立生脉注射液中人参皂苷Rb_1在心绞痛患者体内的PK-PD结合模型。方法:10名稳定性心绞痛受试者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连续给药14天,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品,采用质谱法检测人参皂苷Rb1的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进行非房室模型拟合并计算PK参数;以受试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作为药效指标,进行PK-PD模型的拟合,计算PK-PD结合模型参数。结果:10名受试者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后,人参皂苷Rb_1在心绞痛受试者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一室模型,生脉注射液中人参皂苷Rb_1的降压效应滞后于血药浓度,效应与效应室浓度呈良好的相关性,符合Inhibitory Effect Imax模型。结论:该研究成功建立了生脉注射液中人参皂苷Rb_1在心绞痛患者体内的PK-PD结合模型,可有效地用于评价生脉注射液的药效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脉注射液 人参皂苷RB1 心绞痛 液相色谱-质谱法 动力学 动力学-药效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法林抗凝个体化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7
作者 胡静 朱君荣 于锋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4年第5期591-596,共6页
华法林是临床使用最多的口服抗凝药,其治疗窗窄,剂量个体差异大,容易发生出血或栓塞的风险,如何准确地调整华法林剂量一直是其抗凝治疗的关键及研究热点。多种因素均会影响华法林剂量,尤其是遗传因素(主要是CYP2C9、VKORC1及CYP4F2基因... 华法林是临床使用最多的口服抗凝药,其治疗窗窄,剂量个体差异大,容易发生出血或栓塞的风险,如何准确地调整华法林剂量一直是其抗凝治疗的关键及研究热点。多种因素均会影响华法林剂量,尤其是遗传因素(主要是CYP2C9、VKORC1及CYP4F2基因)。近十年来,基于药物基因组学的剂量预测模型和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的快速发展,为华法林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契机。该文结合国内外各种华法林稳定剂量预测模型研究,总结影响华法林剂量相关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华法林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法林 个体化治疗 物基因组学 剂量预测模型 群体动力学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靶点PK-PD模型评价丹酚酸A对缺血性心衰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雪 王玉浩 +2 位作者 郑运思 何华 柳晓泉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87-594,共8页
基于代谢平衡模型,建立多靶点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从整体角度评价丹酚酸A(Sal A)对缺血性心衰的保护作用。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缺血性心衰组和Sal A给药组,结扎后立即给药,连续给药4周,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 基于代谢平衡模型,建立多靶点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从整体角度评价丹酚酸A(Sal A)对缺血性心衰的保护作用。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缺血性心衰组和Sal A给药组,结扎后立即给药,连续给药4周,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1、2、3、4周采集血样,测定血浆中脑钠肽(BN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丙二醛(MDA)、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含量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酶活力,基于上述标志物建立代谢平衡模型,选用代谢失衡动力学参数k从整体角度量化机体状态,并以参数k的变化率作为替代药效指标建立多靶点PK-PD模型,用以考察Sal A对缺血性心衰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Sal A对各标志物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参数k与表征心功能的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相关性良好,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Sal A的血浆药物浓度-曲线下面积(AUC)和药物对参数k的改善程度I之间的关系。基于代谢平衡模型建立的多靶点PK-PD模型能够很好地评估Sal A对缺血性心衰的保护作用,为多靶点中药PK-PD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A 缺血性心衰 标志物 动力学-药效学结合模型 多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蛾丸在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中的暴露反应模型 被引量:1
19
作者 汪沉 郑青山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4期428-433,共6页
目的:建立青娥丸在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体内的暴露-反应PK-PD模型,探讨植物雌激素对于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疗效以及个体因素对给药的影响。方法:基于青娥丸在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临床试验数据,通过药物暴露-反应关系进行PKPD建模,并估算相关模... 目的:建立青娥丸在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体内的暴露-反应PK-PD模型,探讨植物雌激素对于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疗效以及个体因素对给药的影响。方法:基于青娥丸在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临床试验数据,通过药物暴露-反应关系进行PKPD建模,并估算相关模型参数和变异。结果:最终选择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补骨脂(其中含有14种香豆素类和黄酮类,总的有效成分含量占青娥丸总剂量的3.42%)作为体内的PK暴露量,PD指标采用24 h潮热次数相对基线的下降率。基础暴露反应模型为线性模型,模型参数Slope和Intercept的典型值(相对标准误%)分别为-56.2(10.2)和-14.6(22.2)。并添加体质量、疗程、剂量等因素作为模型的协变量。结论:对于青娥丸给药达12周以上,方能达到理想的疗效,而模拟不同体质量和给药疗程所建立的预测曲面模型提示,疗效和体质量呈负相关,与每日给药频次和疗程正相关。因此,针对不同患者根据体质量调节给药剂量,或疗效不佳者可适当加量、延长疗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娥丸 更年期综合征 暴露-反应关系 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