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束云 李连达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05-1408,共4页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结合模型是研究中药体内代谢过程、药物效应及二者联系的有效工具,对于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用药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建立能体现中医药特色的PK/PD结合模型十分必要...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结合模型是研究中药体内代谢过程、药物效应及二者联系的有效工具,对于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用药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建立能体现中医药特色的PK/PD结合模型十分必要。该文针对目前PK/PD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作了系统的阐述,并就中药效应物质基础的确定、效应指标的选择等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 药效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杨昭毅 魏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18-922,共5页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共同构成了现代药理学研究的基础。PK/PD模型是将两者相结合,以说明给予某一剂量后所引起的药理作用的时间过程。研究PK/PD关系不但有助于正确指导临床用药,还可以用于探讨药物作用机制、新药评估以及新制剂的开...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共同构成了现代药理学研究的基础。PK/PD模型是将两者相结合,以说明给予某一剂量后所引起的药理作用的时间过程。研究PK/PD关系不但有助于正确指导临床用药,还可以用于探讨药物作用机制、新药评估以及新制剂的开发等。本文就近些年来PK/PD模型在药理学和毒理学,临床应用以及新药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 药效动力学 结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克隆抗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何华 张雪 +1 位作者 王玉浩 柳晓泉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9-288,共10页
治疗性单克隆抗体是目前新药研发的一个热点。和小分子药物相比,单克隆抗体药物相对分子质量大,与靶点的结合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选择性。用于描述其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学(PD)行为的PK模型和PK/PD模型也有了新的发展。本文从吸收、分... 治疗性单克隆抗体是目前新药研发的一个热点。和小分子药物相比,单克隆抗体药物相对分子质量大,与靶点的结合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选择性。用于描述其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学(PD)行为的PK模型和PK/PD模型也有了新的发展。本文从吸收、分布、消除等方面综述了单克隆抗体药物的PK特征,对当前用于该类药物PK研究的靶点介导药物处置(TMDD)模型和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进行了介绍,并基于药物与靶点作用的4类应用(免疫毒性治疗、靶细胞消除、改变细胞功能和靶向给药)分别介绍了单克隆抗体药物的PK/PD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动力学 药效 模型 靶向给 抗体偶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芥子穴位给药配伍对延胡索乙素药效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4
作者 高远 李冀 +1 位作者 韩东卫 周梦丹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全方配伍和无白芥子配伍延胡索乙素在模型家兔“肺俞”穴皮下药代动力学特征及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模型的相关性。方法:支气管哮喘模型家兔随机分成延胡索单方组、缺白芥子组、全方组,微透析技术收集14 ...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全方配伍和无白芥子配伍延胡索乙素在模型家兔“肺俞”穴皮下药代动力学特征及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模型的相关性。方法:支气管哮喘模型家兔随机分成延胡索单方组、缺白芥子组、全方组,微透析技术收集14 h穴位皮下透析液,液相色谱-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LCMS)法检测方中君药延胡索主要成分延胡索乙素浓度,获得药代动力学参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对应时间点模型动物血清中IgE水平,获得药效学参数;对药动学、药效学参数进行PK-PD模型拟合。结果:白芥子配伍后的药峰浓度(C_(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t))、平均滞留时间(MRT_(0-t))均显著增加(P<0.01,P<0.01,P<0.05),达峰时间(T_(max))提前(P<0.01);“浓度-时间-效应”三维曲线表明,方中有白芥子配伍时,药效出现更快、消退更慢,起效时间晚于峰浓度,具有一定滞后性。结论:动力学参数、PK-PD模型结果表明,白芥子配伍能够改变“方中君药”——延胡索的主要成分延胡索乙素穴位局部的皮下分布,促进方中君药有效成分快速吸收,延长滞留时间,在方剂中起到主药、改善其他药物分布的“双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芥子 穴位给 配伍研究 延胡索乙素 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模型 “冬病夏治”方 “浓度-时间-效应”三维关系 滞后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中数学建模与模拟的基本原理(1) 被引量:9
5
作者 黄晓晖 史军 +3 位作者 李俊 谢海棠 郑青山 孙瑞元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1期82-89,共8页
数学建模与模拟(modeling and simulation,M&S)是药代动力学(药动学)与药效动力学(药效学)中重要的定量研究方法,在研究药物的处置和作用的机理、治疗药物监测及新药开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尚不多,有... 数学建模与模拟(modeling and simulation,M&S)是药代动力学(药动学)与药效动力学(药效学)中重要的定量研究方法,在研究药物的处置和作用的机理、治疗药物监测及新药开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尚不多,有待大力发展。另外,M&S涉及的数学知识较多,造成研究者阅读文献和实际应用的困难。本系列文章简要介绍M&S的一些基本概念及重要原理,供读者参考。本部分着重说明了数学模型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 药效动力学 数学模型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药代动力学/群体药效动力学原理及研究方法 被引量:34
6
作者 芮建中 张震 李金恒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246-249,共4页
 自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允许群体分析法在新药Ⅱ期、Ⅲ期临床试验中用于特殊生理病理受试对象的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动力学(PD)评价以来,群体药代动力学 /群体药效动力学 (PPK/PPD)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常用软件及其在临床药理...  自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允许群体分析法在新药Ⅱ期、Ⅲ期临床试验中用于特殊生理病理受试对象的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动力学(PD)评价以来,群体药代动力学 /群体药效动力学 (PPK/PPD)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常用软件及其在临床药理学中的应用有了较大发展。作者介绍了PPK/PPD的基本原理、实验设计、模型确定和参数验证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动力学 群体药效动力学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式优化儿童万古霉素个体给药方案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7
作者 邹心 罗征秀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6-149,共4页
万古霉素是从链霉菌中分离得到的糖肽类抗生素,至今仍是治疗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首选药物。万古霉素代谢个体差异显著,仅通过药物说明书和医师经验性用药,对于重症及复杂感染患儿很难使血药浓度达到目标范围(15-20 mg/L),必须借助万... 万古霉素是从链霉菌中分离得到的糖肽类抗生素,至今仍是治疗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首选药物。万古霉素代谢个体差异显著,仅通过药物说明书和医师经验性用药,对于重症及复杂感染患儿很难使血药浓度达到目标范围(15-20 mg/L),必须借助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TDM),利用群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模式,通过贝叶斯(Bayes)反馈获得个体PK/PD参数来实施精细调控。文章从万古霉素当前临床用药指南拓展到最新研究理论,充分显示肾功能、体质量、年龄、疾病状态是影响儿童万古霉素代谢效应的主要参数;且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最小抑菌浓度(AUC/MIC)≥400为更佳的监测效应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浓度 个体给 动力学/药效学模式 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最小抑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中数学建模与模拟的基本原理(2) 被引量:5
8
作者 黄晓晖 史军 +4 位作者 李俊 宋国强 谢海棠 郑青山 孙瑞元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34-341,共8页
数学建模与模拟(modeling and simulation,M&S)是药代动力学(药动学)与药效动力学(药效学)中重要的定量研究方法,在研究药物的处置和作用的机理、治疗药物监测及新药开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尚不多,有... 数学建模与模拟(modeling and simulation,M&S)是药代动力学(药动学)与药效动力学(药效学)中重要的定量研究方法,在研究药物的处置和作用的机理、治疗药物监测及新药开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尚不多,有待大力发展。另外,M&S涉及的数学知识较多,造成研究者阅读文献和实际应用的困难。本系列文章简要介绍M&S的一些基本概念及重要原理,供读者参考。本部分着重讨论模型开发过程及拟合优度标准的有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 药效动力学 数学模型 建模与模拟 拟合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发展应用动态及其与其他建模方法的融合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文君 阮邹荣 相小强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0年第3期299-305,共7页
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s,PBPK)是定量药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其在新药研发和临床医疗实践的各个阶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药物早期开发阶段的人体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预测、临床研究阶段考... 生理药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s,PBPK)是定量药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其在新药研发和临床医疗实践的各个阶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药物早期开发阶段的人体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预测、临床研究阶段考察各种生理和病理等因素对PK的影响、特殊人群剂量调整、药物相互作用等。近年来,PBPK模型在工业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监管机构也认可PBPK模型在药物研发中的积极指导作用。随着模型指导的药物研发的发展和普及,将PBPK模型与其他常用建模方法,包括群体药代动力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opPK)、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模型和基于模型的Meta分析(model-based meta-analysis,MBMA)相融合可实现优势互补。本文简介了PBPK的起源、发展和应用现状,并对其与PopPK、PK/PD和MBMA的融合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动力学 群体动力学 动力学/药效动力学 基于模型的Meta分析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总皂苷鼻腔给药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摘要)
10
作者 吴云娟 朱晓蕊 +1 位作者 沙先谊 方晓玲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0-600,共1页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鼻腔用粉雾剂以混悬液形成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方法HPLC测定三七总皂苷混悬液大鼠鼻腔给药后血样中人参皂苷Rg1的浓度,考察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并计算其绝对生物利用度...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鼻腔用粉雾剂以混悬液形成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方法HPLC测定三七总皂苷混悬液大鼠鼻腔给药后血样中人参皂苷Rg1的浓度,考察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并计算其绝对生物利用度;结扎SD大鼠的左冠状动脉建立急性缺血性心肌梗死模型,夹闭沙鼠的双侧颈劝脉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考察三七总皂苷混悬液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结果三七总皂苷混悬液鼻腔给药后,Rg1在大鼠体内的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其绝对生物利用度为103.56%;对大鼠急性缺血性心肌梗死及沙鼠脑缺血再灌注所引起的脑水肿和脑卒中症状均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剂量越高,保护作用越强.结论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结果证明,三七总皂苷鼻腔给药制剂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给制剂 三七总皂苷 动力学 药效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人参皂苷Rg1 绝对生物利用度 心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加环素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的群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文超 白向荣 +1 位作者 李晓玲 姜德春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1265-1272,共8页
目的:为替加环素的临床应用与未来后续群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替加环素”“群体药代动学”“群体药动学模型”“药效学”或“Tigecycline”“pharmacokinetics”等检索词为中英文关键词,在PubMed、中国知网、万... 目的:为替加环素的临床应用与未来后续群体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替加环素”“群体药代动学”“群体药动学模型”“药效学”或“Tigecycline”“pharmacokinetics”等检索词为中英文关键词,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组合检索自建库起至2021年6月1日发表的相关文献,对替加环素群体药动学及药效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73篇,其中有效文献8篇,收集到替加环素群体药动学研究8篇,药动学/药效学研究7篇。目前已有研究在复杂腹腔内感染、皮肤与皮肤软组织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脓毒性休克及其他重症感染患者等群体中建立了替加环素群体药动学模型,其中二室模型8项。影响替加环素血浆清除率的协变量主要为体质量、肝功能与肾功能指标。体质量也是表观分布容积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疾病类型对替加环素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是不同的,在临床给药方案制定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考虑和选择。药效学研究除了需考虑疾病类型、病原菌及患者因素本身情况外,也应考虑替加环素非典型非线性血浆蛋白结合情况的特点,为准确了解不同剂量方案下替加环素的疗效,有必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加环素 群体动力学 药效 非典型非线性蛋白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丙泊酚药代动力学模型靶控输注在中海拔地区患者的麻醉效果 被引量:5
12
作者 沈国灿 吴婕 +4 位作者 张宇 杨雪辉 张顺吉 龚航 李建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10-812,共3页
高海拔环境可影响高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 PK)[1]。丙泊酚临床常用剂量范围内游离部分仅占1%~3%[2],属于高血浆蛋白结合药物。有研究显示,高海拔地区患者丙泊酚麻醉用量增加[3]。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 高海拔环境可影响高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 PK)[1]。丙泊酚临床常用剂量范围内游离部分仅占1%~3%[2],属于高血浆蛋白结合药物。有研究显示,高海拔地区患者丙泊酚麻醉用量增加[3]。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TCI)丙泊酚为目前常用给药方式,这种基于PK模型的给药方式是否受所选模型参数、海拔高度的影响,其药效学特征和安全性等相关研究资料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蛋白结合 靶控输注 动力学模型 丙泊酚麻醉 高海拔环境 海拔高度 方式 麻醉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药理效应研究曲马朵对小鼠镇痛作用的药代动力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立群 俞卫锋 +5 位作者 刘志强 曹云飞 陶勇 孙玉明 李泉 纪筠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24-626,共3页
目的 :探讨曲马朵在小鼠体内镇痛作用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采用药效 -药代结合模型 ,以小鼠腹腔注射醋酸后扭体反应次数为镇痛效应指标 ,计算给药后不同时间间隔及不同给药剂量下的镇痛百分率 ,测定时 -效、量 -效关系 ,进一步求时间 -... 目的 :探讨曲马朵在小鼠体内镇痛作用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采用药效 -药代结合模型 ,以小鼠腹腔注射醋酸后扭体反应次数为镇痛效应指标 ,计算给药后不同时间间隔及不同给药剂量下的镇痛百分率 ,测定时 -效、量 -效关系 ,进一步求时间 -体存生物相当药量曲线及相应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曲马朵对小鼠的镇痛作用呈显著的时 -效、量 -效关系 ,其镇痛作用效量半衰期 T1 /2 ( ED) 为 4 .6 8min,消除速率常数 K为 0 .14 8。 结论 :曲马朵母核药物与其多种代谢中间产物均有镇痛作用 ,此法比单纯测定曲马朵的血药浓度更能科学地反映药物在作用部位的药效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马朵 小鼠 镇痛作用 动力学 镇痛 阿片类 药效-结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盏甲素在正常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杰 侯佳 +2 位作者 李月婷 王爱民 黄勇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80-684,共5页
建立准确、灵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法,研究灯盏甲素在正常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采用改良Zea longa方法制作MCAO模型,正常和模型大鼠灌服灯盏细辛提取物后,UPLC-MS法测定灯盏甲素的血药浓度,... 建立准确、灵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法,研究灯盏甲素在正常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采用改良Zea longa方法制作MCAO模型,正常和模型大鼠灌服灯盏细辛提取物后,UPLC-MS法测定灯盏甲素的血药浓度,通过DAS2.0软件拟合出药动学参数,SPSS11.5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灯盏甲素在正常和MCAO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差异。与正常大鼠的药动学特征相比,灯盏甲素在MCAO大鼠血浆中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浓度(Cmax)均明显增大,清除率(ClZ/F)、表观分布容积(VZ/F)和平均滞留时间(MRT)减小,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存在明显的双峰。表明灯盏甲素在MCAO大鼠体内较正常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反应了该药用于临床治疗脑缺血损伤疾病的合理性。造成这种差异吸收的原因可能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体的膜通透性增强使药物跨膜转运加快,也可能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使通过细胞旁路通道的药物转运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灯盏细辛提取物 灯盏甲素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在创新药物评价中应用及其若干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晗 刘晓东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8期889-913,共25页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是建立在机体生理学、解剖学、药物代谢和药物转运特性及其药物理化性质和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等基础上的。PBPK可以定量预测血浆和组织中药物和代谢产物浓度;病理状态下药代动力学;研究特殊人群中药代动力学;...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是建立在机体生理学、解剖学、药物代谢和药物转运特性及其药物理化性质和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等基础上的。PBPK可以定量预测血浆和组织中药物和代谢产物浓度;病理状态下药代动力学;研究特殊人群中药代动力学;基于动物数据预测人体药代动力学;基于体外代谢和转运参数预测在体药代动力学;指导药物制剂评价;基于体外药物转运、代谢和药效学/毒性数据和PBPK-PD预测在体药效和毒性;预测药物相互作用;评估代谢酶和转运体对药物处置贡献等。本文旨在结合案例评述PBPK在创新药物评价中的应用及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动力学模型 谢酶-转运体联盟 体外-体内关联性 物相互作用 生理动力学-药效结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及静注乙醇后血中乙醇与β-羟丁酸,乙酰乙酸,乳酸及丙酮酸浓度关系的探讨:一项群体药效动力学的研究(英文)
16
作者 万捷 李建国 +3 位作者 HUI Cko Tom LIONETTI David T GEORGE Susan E SHOAF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1期29-39,共11页
目的 :应用群体药理学方法探讨血浆中乙醇浓度对 β 羟丁酸 ,乙酰乙酸 ,乳酸 ,丙酮酸 ,β 羟丁酸 乙酰乙酸 (H A)比值及乳酸 丙酮酸 (L P)比值变化的效应。方法 :给 14名健康成人口服剂量相当于1.0 2g·L-1总身体水的乙醇。在另一... 目的 :应用群体药理学方法探讨血浆中乙醇浓度对 β 羟丁酸 ,乙酰乙酸 ,乳酸 ,丙酮酸 ,β 羟丁酸 乙酰乙酸 (H A)比值及乳酸 丙酮酸 (L P)比值变化的效应。方法 :给 14名健康成人口服剂量相当于1.0 2g·L-1总身体水的乙醇。在另一项实验中 ,给 8名健康成人静脉注射剂量相当于 0 .83g·L-1总身体水的乙醇。在服用乙醇后 380min采取静脉血测定乙醇 ,β 羟丁酸 ,乙酰乙酸 ,乳酸及丙酮酸的血浆浓度。在静注乙醇后 340min采血测定上述 5种物质的血浆浓度。结果 :在口服乙醇实验中 ,C0 为 6 6 .6±8.1mg·dl-1,显著低于 10 2mg·dl-1,(t检验 ,P <0 .0 0 1)。清除相斜率 β为 0 .2 2 9± 0 .0 5mg·dl-1·min-1。在静注实验中 ,C0 为 75 .6± 10 .9mg·dl-1,与 83mg·dl-1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β为0 .2 4 5± 0 .0 5mg·dl-1·min-1。在两项实验中 ,我们应用群体间接生理反应模型来拟合乙醇浓度对 β 羟丁酸 ,乙酰乙酸 ,乳酸 ,丙酮酸 ,β 羟丁酸 乙酰乙酸比值及乳酸 丙酮酸比值变化的效应 ,并得出各项参数。同时 ,我们发现 ,当乙醇的清除相结束时 ,H A比值尚未达最大值 ,说明在乙醇的零级代谢相时肝脏仍在产生NADH。乳酸和乙醇的关系曲线显示乳酸的变化呈现一种逆时钟方向的滞后。结论 :血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 药效动力学 群体药效 乙醇 Β-羟丁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甲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7
作者 凌树森 张敏 +1 位作者 石晶 孙维林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89年第4期51-55,共5页
雷公藤甲素经小鼠和大鼠单次剂量ig,以及高、中、低三种剂量分别单次iv后,其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ig后的药-时曲线为开放二室模型,小鼠的胃肠吸收较大鼠快,Tpeak分别为0.687、1.037小时,体内消除较缓慢,t1/2β约58小时:三种剂量下iv... 雷公藤甲素经小鼠和大鼠单次剂量ig,以及高、中、低三种剂量分别单次iv后,其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ig后的药-时曲线为开放二室模型,小鼠的胃肠吸收较大鼠快,Tpeak分别为0.687、1.037小时,体内消除较缓慢,t1/2β约58小时:三种剂量下iv后的药-时曲线大体相似,呈开放三室模型,t1/2β较ig略短,但小鼠在高剂量下Vd、AUC增大、CL减少,t1/2β延长。提示可能出现的非线性动力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甲素 动力学 大鼠 -时曲线 TRIPTOLIDE 二室模型 免疫抑制作用 理试验 三室模型 半对数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脉注射液中人参皂苷Rb_1在心绞痛患者体内的PK-PD结合模型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夏素霞 杨瑞 +4 位作者 唐思 张世良 董晓茜 靖博宇 李国信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5期837-840,共4页
目的:建立生脉注射液中人参皂苷Rb_1在心绞痛患者体内的PK-PD结合模型。方法:10名稳定性心绞痛受试者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连续给药14天,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品,采用质谱法检测人参皂苷Rb1的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进行非房室... 目的:建立生脉注射液中人参皂苷Rb_1在心绞痛患者体内的PK-PD结合模型。方法:10名稳定性心绞痛受试者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连续给药14天,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品,采用质谱法检测人参皂苷Rb1的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进行非房室模型拟合并计算PK参数;以受试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作为药效指标,进行PK-PD模型的拟合,计算PK-PD结合模型参数。结果:10名受试者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后,人参皂苷Rb_1在心绞痛受试者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一室模型,生脉注射液中人参皂苷Rb_1的降压效应滞后于血药浓度,效应与效应室浓度呈良好的相关性,符合Inhibitory Effect Imax模型。结论:该研究成功建立了生脉注射液中人参皂苷Rb_1在心绞痛患者体内的PK-PD结合模型,可有效地用于评价生脉注射液的药效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脉注射液 人参皂苷RB1 心绞痛 液相色谱-质谱法 动力学 动力学-药效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药物体外药动/药效学模型及其在抗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梁旺 武晓捷 +1 位作者 施耀国 张菁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39-345,352,共8页
抗菌药物体外药动/药效学模型(抗菌药物体外PK/PD模型)能够模拟抗菌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及其杀灭细菌的动态药效学过程。用该方法研究抗菌药物与病原菌的作用比用一般稳态模型更符合体内的实际情况,同时该方法与动物感染模型... 抗菌药物体外药动/药效学模型(抗菌药物体外PK/PD模型)能够模拟抗菌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及其杀灭细菌的动态药效学过程。用该方法研究抗菌药物与病原菌的作用比用一般稳态模型更符合体内的实际情况,同时该方法与动物感染模型相比也表现出很多优点。因此抗菌药物体外PK/PD模型在国外已经成为一种很常用的研究手段,但是在我国这种方法的采用却几乎还是空白。本文就国外抗菌药物体外PK/PD模型的基本结构、原理、发展、使用及其在抗菌药物研究开发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PK/PD模型 抗菌 动力学药效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对重症患者体内达托霉素药代药效学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琳璘 徐思露 +3 位作者 厉伟兰 何杰 张锦璐 邵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2年第1期39-46,共8页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ECMO)对重症感染患者达托霉素药动学/药效学(PK/PD)的影响。方法:入选24位重症感染患者其中ECMO组和非ECMO组各12例,静脉滴注达托霉素500 mg qd,待药物达稳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测定血药浓度,计算并比...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ECMO)对重症感染患者达托霉素药动学/药效学(PK/PD)的影响。方法:入选24位重症感染患者其中ECMO组和非ECMO组各12例,静脉滴注达托霉素500 mg qd,待药物达稳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测定血药浓度,计算并比较组间药代动力学参数,使用蒙特卡罗模拟评估达托霉素相同给药剂量下在不同人群中的靶向达成概率(PTA),通过应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达托霉素MIC分布计算累积反应分数(CFR)。结果:ECMO与非ECMO组患者静滴达托霉素500 mg qd后,C_(max)分别为(85.5±25.4)μg/mL和(79.4±29.2)μg/mL,AUC_(max)分别为(674.2±267.2) mg·L^(-1)·h和(952.9±304.5) mg·L^(-1)·h,t_(1/2)分别为(10.9±2.1) h和(11.6±4.3) h,V_(d)为(0.21±0.12) L/kg和(0.150±0.061) L/kg, CL为(13.3±4.7) mL·h^(-1)·kg^(-1)和(9.2±3.4) mL·h^(-1)·kg^(-1),AUC_(max)和CL在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增加其余各药动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蒙特卡洛模拟结果表明,当MRSA对达托霉素敏感性下降时(MIC≥1 mg/L),ECMO组PTA值和CFR值均小于90%。结论:体外膜肺氧合装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达托霉素于重症感染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对于绝大多数行ECMO重症患者来说,当MIC≥1 mg/mL时,标准给药剂量的达托霉素无法有效覆盖MRSA所致感染,需要增加给药剂量以保证达托霉素CFR>90%。另外,建议此类患者实施达托霉素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同时临床上应根据MRSA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调整给药方案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托霉素 重症感染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 -药效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