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辽代荫补制度考
被引量:10
- 1
-
-
作者
蒋金玲
-
机构
吉林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4-49,共6页
-
文摘
辽代荫补主要分"常荫"与"难荫"两种,荫补对象涉及直系亲属、旁系亲属。辽代九品官员即具有荫补资格,荫补范围比宋初、金代广泛。辽代官员荫补子弟有员额限制,九品官可荫子四人,官品越高,荫补子弟的名额也越多。总体看,其荫补员额比南宋、金代皆多。辽代承荫者多因为自身能力出众而进入政坛中、高层,政治前途比宋、金荫补者更为光明。尽管辽代荫补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北方文化的滞后,但它促成了辽代汉族世家大族与契丹贵族的联合,对巩固辽朝统治具有积极意义。
-
关键词
辽代
荫补制度
汉人
-
Keywords
the Liao Dynasty
official system of Yinbu(荫补)
the Han people
-
分类号
K246.1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北宋荫补制度与官员家族势力的兴衰
被引量:2
- 2
-
-
作者
游彪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出处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4期142-144,共3页
-
文摘
宋代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为了合理合法地保障官员家族势力的延续,也为了限制官员子弟无限度地入仕为官,宋朝政府陆续出台了越来越严密的官员子弟荫补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族的兴衰起伏,推动了家族发展的演变。
-
关键词
北宋
荫补制度
家族兴衰
-
分类号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试论宋代的恩荫制度
被引量:4
- 3
-
-
作者
金旭东
-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1985年第3期82-87,共6页
-
文摘
恩荫,又称作门荫、任子、荫子、恩补、荫补等,作为选举制度的一种,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官僚享有的一项制度化的特权。恩荫制度初起于两汉,延绵至清末,“然未有如宋代之滥者”。关于宋代的恩荫制度,国内尚未见专文论述。日本宋史专家梅原郁先生在日本京都大学一九八○年的《东方学报》
-
关键词
恩荫制
荫补
科举制
《宋史》
封建特权
选举制度
宋代官员
门荫
官僚阶层
任官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韩淲与他的《涧泉日记》
- 4
-
-
作者
孙菊园
-
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65-67,共3页
-
文摘
《涧泉日记》是一部记录宋代史实、品评人物和考证经史的学术性笔记,它对研究宋代历史和文学,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者韩淲,字仲止,号涧泉。南宋人,生于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卒于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韩淲出身于一个“文献、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的世家,但“遭逢乱世,坎坷退居,”所以他一生没有作什么大官,只是因为他父亲吏部尚书韩元吉的原因,荫补为京官。
-
关键词
十七年
品评人物
荫补
绍兴
公元
嘉定
京官
吏部
世家
政事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古代官吏退休小考
- 5
-
-
作者
钟文
-
出处
《人文杂志》
1983年第3期94-94,共1页
-
文摘
古代官吏退休,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尚书》卷八记载:“伊尹既复政厥辟,将告归。”即有还政于君而辞官告老的意思。到了周代,《礼记·典礼上》便有“大夫七十而致事(同致仕)”的记载,并在注解中还特别指明:“不云置而云致者,置是废绝,致是与人,明朝廷必有贤代己也。”以后各朝都有官吏退休的事情出现。
-
关键词
古代官吏
致仕
退休条件
会典
荫补
还政
致事
京城
冠带
辞官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北宋的致仕制度和冗官冗费
- 6
-
-
作者
景北记
-
出处
《求是学刊》
1984年第4期83-85,共3页
-
-
关键词
官员致仕
北宋
致仕制度
荫补
统治者
超转
俸禄
分司官
推恩
有服亲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