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转换无机荧光材料表面的氨基修饰 被引量:5
1
作者 丁晓英 范慧俐 +1 位作者 徐晓伟 郑延军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5-498,共4页
采用液相包覆沉积法对上转换无机荧光材料表面进行氨基修饰。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作用下,用异丙醇作溶剂,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作为修饰剂对上转换无机荧光材料进行表面修饰。红外光谱证明了氨基的存在,热分析表明修饰氨基前后材料有不... 采用液相包覆沉积法对上转换无机荧光材料表面进行氨基修饰。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作用下,用异丙醇作溶剂,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作为修饰剂对上转换无机荧光材料进行表面修饰。红外光谱证明了氨基的存在,热分析表明修饰氨基前后材料有不同的热失重过程,扫描电镜显示修饰氨基前后材料表面形貌的不同,沉降实验说明修饰氨基后的上转换无机荧光材料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都得到了提高。荧光测试发现修饰氨基前后材料发射的发光性质没有很大差异。实验表明在上转换无机荧光材料表面成功地进行了氨基修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修饰 转换荧光材料 氨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上转换适配体探针法检测牛奶中的痕量氯霉素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琰 刘欣欣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5-262,共8页
本研究合成了亲水性稀土掺杂的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UCNPs)作为荧光能量的供体,金纳米颗粒(AuNPs)作为荧光能量的受体,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体系,建立了检测痕量氯霉素(CAP)的适配体探针方法。UCNPs在波长980 nm激发下,在波长547 n... 本研究合成了亲水性稀土掺杂的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UCNPs)作为荧光能量的供体,金纳米颗粒(AuNPs)作为荧光能量的受体,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体系,建立了检测痕量氯霉素(CAP)的适配体探针方法。UCNPs在波长980 nm激发下,在波长547 nm处有特征发射光。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的AuNPs在波长519 nm处有吸收峰。UCNPs通过链霉亲和素-生物素放大系统连接CAP适配体,形成荧光供体探针(UCNPs-apt),AuNPs与修饰巯基的CAP互补链连接,形成荧光受体探针(AuNPs-cDNA)。由于适配体和cDNA的碱基互补配对,发生FRET导致UCNPs荧光猝灭,加入CAP后部分荧光恢复。在最优的检测条件下,CAP浓度与荧光恢复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01~10 ng/mL,检测限为5 pg/mL。采用本方法对牛奶样品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在93.5%~99.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18%~2.84%。该方法具有简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抗荧光背景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荧光纳米材料 金纳米颗粒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氯霉素 适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转换荧光材料在生物芯片技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鲍俊萍 徐晓伟 +2 位作者 范慧俐 牟其勇 李玉萍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3年第F09期191-193,共3页
介绍了上转换荧光材料的特点、应用和发展状况,特别是上转换荧光材料在生物芯片技术中的应用前景。分析了在生物芯片技术中理想荧光探针应具有的特性,并总结了上转换荧光探针比目前正在使用的荧光探针的优点。提出了把上转换荧光材料应... 介绍了上转换荧光材料的特点、应用和发展状况,特别是上转换荧光材料在生物芯片技术中的应用前景。分析了在生物芯片技术中理想荧光探针应具有的特性,并总结了上转换荧光探针比目前正在使用的荧光探针的优点。提出了把上转换荧光材料应用于生物芯片技术中的实施方案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荧光材料 生物芯片技术 荧光探针 临床诊断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上转换荧光材料的发光性质调变及其应用 被引量:20
4
作者 贺飞 盖世丽 +1 位作者 杨飘萍 林君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2-106,共15页
稀土上转换荧光材料因为其独特的4f电子能级排布所带来的特殊光学、磁性等物理性质而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其独特的反斯托克斯光学性质所带来的近红外激光响应及紫外至近红外光区内丰富的荧光发射性质,更是被认为在荧光标记... 稀土上转换荧光材料因为其独特的4f电子能级排布所带来的特殊光学、磁性等物理性质而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其独特的反斯托克斯光学性质所带来的近红外激光响应及紫外至近红外光区内丰富的荧光发射性质,更是被认为在荧光标记、生物成像、光学分析等领域具有重大的应用潜质。近些年,伴随材料软化学制备方法的进步,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发光性质及其在多个领域内的应用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主要对稀土上转换荧光材料的发光性质调变及其在生物成像以及癌症治疗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加以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上转换荧光材料 发光性质 生物成像 癌症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NbO4∶Tm,Yb荧光材料的上转换发光及温度传感特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焕君 董兴邦 +3 位作者 彭科 黄倩 林启源 程学瑞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63-266,共4页
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LaNbO4∶Tm,Yb荧光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荧光光谱仪对其结构和荧光性能进行了表征。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的产物为单斜相结构,且稀土离子掺杂不改变产物的晶体结构。荧光光谱测试结果显示:980nm的激发光源能... 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LaNbO4∶Tm,Yb荧光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荧光光谱仪对其结构和荧光性能进行了表征。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的产物为单斜相结构,且稀土离子掺杂不改变产物的晶体结构。荧光光谱测试结果显示:980nm的激发光源能够有效激发Yb^3+,Yb^3+通过能量传递使Tm^3+发生能级跃迁,导致红光和蓝光发射;Tm^3+和Yb^3+的掺杂量分别为0.1%和15%(均为摩尔分数)时,荧光材料的发光强度最高。通过研究上转换发光强度与激发功率的关系,揭示了Tm^3+和Yb^3+双掺杂体系的发光机制,证实荧光材料存在双光子和三光子吸收过程。温度传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LaNbO4∶Tm,Yb荧光材料具有优异的温度传感特性,在远距离非接触温度传感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铌酸镧 转换荧光材料 光谱 温度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上转换荧光标记和磁分离技术的沙门氏菌DNA检测新方法 被引量:6
6
作者 马小媛 李双 +2 位作者 吴世嘉 段诺 王周平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03-1310,共8页
利用水热法制备NaYF4:Yb^3+Er^3+荧光纳米颗粒,表面氨基化修饰后与探针核酸单链共价偶联,形成荧光标记显示探针。再将氨基化的Fe3O4磁性纳米颗粒与捕获核酸单链进行共价偶联,制备磁分离捕获探针,基于DNA杂交互补反应.加入体系... 利用水热法制备NaYF4:Yb^3+Er^3+荧光纳米颗粒,表面氨基化修饰后与探针核酸单链共价偶联,形成荧光标记显示探针。再将氨基化的Fe3O4磁性纳米颗粒与捕获核酸单链进行共价偶联,制备磁分离捕获探针,基于DNA杂交互补反应.加入体系中的目标DNA链分别与两端互补的荧光显示探针和磁分离捕获探针形成三明治夹心结构,通过外加磁场收集分离、加入的目标DNA链浓度越大,体系荧光强度越大。结果表明,复合结构的荧光强度与目标DNA链浓度成正比.在0.01~10p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达3f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荧光纳米材料 磁性纳米材料 沙门氏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上转换纳米粒子与金纳米粒子构建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检测双酚A方法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许宙 鲁士珍 +3 位作者 陈茂龙 朱颖越 丁利 程云辉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3-87,共5页
制备了粒径为13nm的金纳米粒子,在其表面修饰双酚A(BPA)适配体作为能量受体探针;并利用聚丙烯酸(PAA)包覆油溶性的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UCNPs)制备水溶性的UCNPs,在其表面修饰适配体互补链形成功能化UCNPs作为能量供体,构建了基于FRET原... 制备了粒径为13nm的金纳米粒子,在其表面修饰双酚A(BPA)适配体作为能量受体探针;并利用聚丙烯酸(PAA)包覆油溶性的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UCNPs)制备水溶性的UCNPs,在其表面修饰适配体互补链形成功能化UCNPs作为能量供体,构建了基于FRET原理的BPA生物传感检测平台。结果表明:该检测体系在1×10^(-9)~1×10^(-3) mol/L时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2 3),检出限低至1×10^(-10) 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转换荧光纳米材料 金纳米颗粒 双酚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上转换荧光纳米粒子和金纳米粒子间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高灵敏赭曲霉毒素A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莹莹 钱志娟 +1 位作者 谢正军 彭池方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1-38,共8页
制备了水溶性的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在其表面修饰赭曲霉毒素A(OTA)适配体作为能量供体探针;在金纳米粒子表面修饰OTA适配体互补链作为能量受体探针,构建了OTA适配体传感器。在最优条件下,OTA的检测范围为0.001~10 ng/mL,检出限可达0.001... 制备了水溶性的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在其表面修饰赭曲霉毒素A(OTA)适配体作为能量供体探针;在金纳米粒子表面修饰OTA适配体互补链作为能量受体探针,构建了OTA适配体传感器。在最优条件下,OTA的检测范围为0.001~10 ng/mL,检出限可达0.001 ng/mL。将其应用于啤酒样品中OTA的检测,当加标水平为0.01、0.1、1.0 ng/mL时,回收率为100%~119%,相对标准偏差为4.3%~4.9%,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实际样品检测。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荧光纳米材料 金纳米粒子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赭曲霉毒素A 适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上转换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检测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玉洁 罗灏 +3 位作者 张玉华 何洁鑫 杨佐毅 刘敬勇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23115-23119,共5页
设计了一种基于分子信标的新型生物检测模型,以上转化发光纳米粒子(UCPs)作为FRET能量供体,利用分子信标茎环结构的优势,有效减小供受体之间距离,从而增加FRET能量转移效率,提高猝灭效率和生物检测灵敏度,并将该模型用于目标DNA和凝血... 设计了一种基于分子信标的新型生物检测模型,以上转化发光纳米粒子(UCPs)作为FRET能量供体,利用分子信标茎环结构的优势,有效减小供受体之间距离,从而增加FRET能量转移效率,提高猝灭效率和生物检测灵敏度,并将该模型用于目标DNA和凝血酶检测,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此外,将这种灵敏且结构简单的模型用于复杂基质中凝血酶的检测,显示出UCPs优越的抗干扰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转换荧光纳米材料 分子信标 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上转换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ClO^-纳米探针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亚 李贞 +2 位作者 梁涛 肖仲文 刘志洪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3-308,共6页
以"核-内壳-外壳"三层夹心结构上转换纳米材料(Sandwich Structure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SWUCNPs)为能量供体,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为能量受体,构建了一种基于上转换荧光共振能量转移(UC-FRET)的纳米探针,其荧光猝灭... 以"核-内壳-外壳"三层夹心结构上转换纳米材料(Sandwich Structure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SWUCNPs)为能量供体,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为能量受体,构建了一种基于上转换荧光共振能量转移(UC-FRET)的纳米探针,其荧光猝灭效率高达95%。将该纳米探针用于水溶液中ClO^-的检测,ClO^-对配体的氧化使得能量供受体之间距离增大,上转换荧光恢复程度与ClO^-的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02~3.4mmol/L,检出限为0.008mmol/L。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探针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结构灵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转换荧光材料 夹心结构 Cl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上转换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Hg2+侧流检测模型的设计和应用
11
作者 毕畅 迟丝雨 李贞 《分析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75-779,共5页
本工作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过程,以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UCNPs)作为能量供体,以金纳米粒子(AuNPs)作为能量受体,通过适配体识别Hg^(2+),在硝化纤维素膜(NC)上制备侧流检测试纸条。Hg2+的参与会拉近能量供受体距离,引起检测区UCNP... 本工作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过程,以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UCNPs)作为能量供体,以金纳米粒子(AuNPs)作为能量受体,通过适配体识别Hg^(2+),在硝化纤维素膜(NC)上制备侧流检测试纸条。Hg2+的参与会拉近能量供受体距离,引起检测区UCNPs的荧光猝灭。通过检测区的荧光猝灭效率,可判断样品中的Hg^(2+)浓度。该传感器在缓冲溶液中的检测线性范围为0.1~100nmol/L;检出限为0.1nmol/L。本研究成功证实了上转换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在侧流模型应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基传感器 转换荧光材料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Hg2+检测 金纳米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亮度固态照明用LuYAG∶Ce荧光陶瓷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新友 王雁斌 +7 位作者 程梓秋 陈昊鸿 代正发 田丰 陈鹏辉 胡松 周国红 李江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64-974,共11页
实现高发光效率、高亮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是固态照明的迫切要求。因此,用于高功率发光二极管或激光二极管(LED/LD)的高性能荧光转换材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在这项工作中,通过将Lu^(3+)离子引入YAG∶Ce荧光陶瓷中方法作为有效策略来改... 实现高发光效率、高亮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是固态照明的迫切要求。因此,用于高功率发光二极管或激光二极管(LED/LD)的高性能荧光转换材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在这项工作中,通过将Lu^(3+)离子引入YAG∶Ce荧光陶瓷中方法作为有效策略来改善YAG∶Ce荧光材料的发光性能。采用固相反应和真空烧结法制Article ID:1000-7032(2023)06-0964^(-1)1收稿日期:2022^(-1)2-31;修订日期:2023-01-30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2010301)Supported by The Strategic Priority Research Program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XDA22010301)第6 HUANG Xinyou期,et al.:LuYAG∶Ce Transparent Ceramic Phosphors for High-brightness Solid-state…备了不同Lu^(3+)含量的(Lu,Y)_(3)Al_(5)O_(12)∶Ce荧光陶瓷(LuYAG∶Ce荧光陶瓷)。随着Lu^(3+)含量的增加,LuYAG∶Ce荧光陶瓷中的Y^(3+)位点被Lu^(3+)位点取代,Ce^(3+)的发射峰呈现从573 nm到563 nm的蓝移现象。当Lu^(3+)含量为60%时,通过将LuYAG∶Ce荧光陶瓷与蓝光LED组合,其发光强度达到最大值,流明效率达到114 lm∙W^(-1)。使用450 nm激光源与LuYAG∶Ce荧光陶瓷构建了透射模式下的激光驱动照明装置。随着功率密度从2.2 W·mm^(-2)增加到39 W·mm^(-2),Lu^(3+)含量为60%的荧光陶瓷光通量从128 lm增加到1874 lm,且没有发光饱和的迹象,最佳发光效率达到128 lm·W^(-1)。因此,LuYAG∶Ce荧光陶瓷有望成为高功率LED/LD照明的潜在荧光转换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Y)_(3)Al_(5)O_(12)∶Ce荧光陶瓷 固态照明 荧光转换材料 高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3+)、Sc^(3+)掺杂LuAG∶Ce^(3+)透明陶瓷的荧光性能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泽华 黄集权 +2 位作者 陈剑 邓种华 郭旺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928-1937,共10页
LuAG∶Ce^(3+)是一种高效稳定的商业化绿色荧光转换材料。我们采用真空烧结方法制备了一系列掺杂Ga^(3+)/Sc^(3+)的LuAG∶Ce^(3+)透明陶瓷样品,并研究了掺杂离子及掺杂浓度对其晶体结构、荧光性能及热稳定性能的影响。在450 nm蓝光激发... LuAG∶Ce^(3+)是一种高效稳定的商业化绿色荧光转换材料。我们采用真空烧结方法制备了一系列掺杂Ga^(3+)/Sc^(3+)的LuAG∶Ce^(3+)透明陶瓷样品,并研究了掺杂离子及掺杂浓度对其晶体结构、荧光性能及热稳定性能的影响。在450 nm蓝光激发下,Ga^(3+)和Sc^(3+)的掺杂均使LuAG∶Ce^(3+)的发射谱发生蓝移。其中,Ga^(3+)离子具有更好的蓝移效果,在掺杂浓度从0%提升至20%时,发射光谱从536 nm蓝移至506 nm。与此同时,两种离子掺杂均降低了绿光陶瓷的热稳定性能。但通过变温发射谱及量子产率表征发现,Ga^(3+)离子对陶瓷热性能的影响比Sc^(3+)离子的小。将两个系列的陶瓷样品封装在3 W的蓝光LED芯片上,获得了具有不同光色的绿光光源。其中,Ga^(3+)系列陶瓷展现出了更优异的光色可调性,并且维持着更高的光效。综上,我们认为Ga^(3+)离子掺杂的Lu-AG∶Ce^(3+)陶瓷是一种具有较大潜力的绿色荧光转换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AG 透明陶瓷 绿色荧光转换材料 变温发射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法制备溴氰菊酯UCNP-Fe_(3)O_(4)-MIP传感材料及其传感体系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道亮 王嫦嫦 +3 位作者 郭婷 周鸿媛 张宇昊 马良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169-12174,共6页
本工作以溴氰菊酯为模板分子,采用掺杂法制备了兼顾磁性、上转换和分子印迹特性的传感材料(UCNP-Fe_(3)O_(4)-MIP),并基于该传感材料建立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传感体系,用于高效快速地识别分析果蔬中的溴氰菊酯。结果表明,上转换纳米材... 本工作以溴氰菊酯为模板分子,采用掺杂法制备了兼顾磁性、上转换和分子印迹特性的传感材料(UCNP-Fe_(3)O_(4)-MIP),并基于该传感材料建立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传感体系,用于高效快速地识别分析果蔬中的溴氰菊酯。结果表明,上转换纳米材料(Upconversion particle,UCNP)是直径约为50 nm的六边形结构,呈均匀分布,经分子印迹层包裹后合成的UCNP-Fe_(3)O_(4)-MIP的直径约为170 nm。应用该传感体系检测溴氰菊酯的线性范围为0.001~0.8 mg/L,检出限为6.28×10^(-4)mg/L,对葡萄的加标回收率为89.59%~97.19%,相对标准偏差为6.08%~8.08%;对白菜的加标回收率为92.71%~103.82%,相对标准偏差为4.22%~8.93%,与气相色谱法进行方法对比,准确度无显著性差异。本工作所采用方法的灵敏度比高效液相色谱高2个数量级,传感检测仅需大约1 min,操作步骤简单方便,检测成本低。本工作建立的磁性上转换分子印迹传感体系可用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溴氰菊酯的快速、低成本、高灵敏和高特异性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氰菊酯 分子印迹聚合物 转换荧光纳米材料 磁性纳米材料 高灵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中农兽药残留的上转换荧光检测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李梦娜 刘蕊 +1 位作者 马艳莉 陈志周 《食品工业科技》 2025年第19期468-479,共12页
农药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开发有效的检测技术尤为重要。近年来,上转换纳米粒子(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凭借其发光寿命长、光学稳定性好、不受各种实际样本本身发光干扰等优势,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 农药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开发有效的检测技术尤为重要。近年来,上转换纳米粒子(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凭借其发光寿命长、光学稳定性好、不受各种实际样本本身发光干扰等优势,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迅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UCNPs的发光机理、制备方法及传感检测模式,总结了其在食品中农兽药残留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旨在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荧光纳米材料 食品 农药残留 兽药残留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based on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for highly selective and sensitive determination of Ochratoxin A 被引量:5
16
作者 YAN Zhen FANG Guo-zhe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3期515-523,共9页
A novel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MIP) based on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UCNPs) was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for determination of Ochratoxin A (OTA). The MIP was developed on the silica-coated UCNPs using N-(1... A novel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MIP) based on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UCNPs) was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for determination of Ochratoxin A (OTA). The MIP was developed on the silica-coated UCNPs using N-(1-hydroxy-2-naphthoyl amido)-(L)-phenylalanine (HNA-Phe) as the alternative template. The final composite combined the advantages of the high selectivity of MIP with the high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UCNPs which was selective and sensitive to OTA.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UCNPs@SiO2@MIP decreases linearly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OTA increases from 0.05 to 1.0 mg/L. The detection limit of OTA with the method was 0.031 mg/L. At three spiked concentration levels (50, 100 and 200 μg/kg), the recovery ranges of OTA in corn, rice and feed are 88.0%–91.6%, 80.2%–91.6% and 89.2%–90.4%,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fluorescent sensing Ochratoxin 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