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荧光粉转换方法制备纯绿色LED 被引量:5
1
作者 蒋大鹏 赵成久 +3 位作者 侯凤勤 刘学彦 申德振 范希武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1-313,共3页
采用荧光粉转换的方法制备了纯绿色LED ,所制备的纯绿光LED的发光峰值在 5 2 0nm ,其半峰宽约为 30nm ,法向光强为 6 0 0mcd。
关键词 荧光粉转换 纯绿色LED 纯绿光发光二极管 紫光发光二极管 制备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率荧光粉转换型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英文) 被引量:5
2
作者 周智 王峰超 +3 位作者 刘素琴 刘又年 李臻 横山明聪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6-181,共6页
制备了一种荧光粉转换型白光有机发光二级管(pc-WOLEDs),器件由发蓝光的荧光装置和发红光的无机荧光粉Sr2Si5N8∶Eu2+颜色转化层(CCL)复合组成,前者通过真空镀膜得到,后者采用旋涂法制备。CCL发射的红光和未被吸收的蓝光复合产生白光,... 制备了一种荧光粉转换型白光有机发光二级管(pc-WOLEDs),器件由发蓝光的荧光装置和发红光的无机荧光粉Sr2Si5N8∶Eu2+颜色转化层(CCL)复合组成,前者通过真空镀膜得到,后者采用旋涂法制备。CCL发射的红光和未被吸收的蓝光复合产生白光,最大发光效率为22.1 cd/A,最大能量效率为11.26 lm/W,外量子效率为10.2%。该pc-WOLEDs的色坐标为(0.32,0.34),非常接近标准白光(0.33,0.33)。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该器件在不同电流密度下表现出了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粉转换型白光有机发光二级管 红色荧光粉 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带近红外Na_(3)CrF_(6)荧光粉的水热合成及发光性能
3
作者 张涵 孙剑锋 梁金生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9-356,共8页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宽带近红外Na_(3)CrF_(6)荧光粉,研究了其结构、微观形貌和光致发光性能。结果表明,在435nm激发光的照射下,Na_(3)CrF_(6)荧光粉可发出650~850nm宽带近红外光,其峰值位于738nm处,半高宽为95nm;通过分析光谱数据,发...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宽带近红外Na_(3)CrF_(6)荧光粉,研究了其结构、微观形貌和光致发光性能。结果表明,在435nm激发光的照射下,Na_(3)CrF_(6)荧光粉可发出650~850nm宽带近红外光,其峰值位于738nm处,半高宽为95nm;通过分析光谱数据,发现Cr3+在Na_(3)CrF_(6)荧光粉中的晶体场强度为1.72,处于弱晶体场环境中;298~473K温度范围内,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Na_(3)CrF_(6)荧光粉的发光强度缓慢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带近红外荧光粉 水热合成 Na_(3)CrF_(6) 光致发光性能 荧光粉转换发光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热稳定性近红外荧光粉BaY_(2)Al_(2)Ga_(2)SiO_(12):Cr^(3+)的合成及发光性质 被引量:4
4
作者 袁玮鸿 庞然 +1 位作者 张粟 张洪杰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0-298,共9页
近年来,近红外荧光粉转换发光二极管(NIR pc-LED)在夜视、生物成像和无损检测等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获得兼具高量子效率和优异热稳定性的近红外荧光粉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本文利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种新型近红外荧光粉BaY_(2)Al... 近年来,近红外荧光粉转换发光二极管(NIR pc-LED)在夜视、生物成像和无损检测等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获得兼具高量子效率和优异热稳定性的近红外荧光粉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本文利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种新型近红外荧光粉BaY_(2)Al_(2)Ga_(2)SiO_(12):Cr^(3+)(BYAGSO:Cr^(3+)),并系统研究了材料的结构和发光性质。在440 nm蓝光激发下,BYAGSO:Cr^(3+)荧光粉的发射光谱在650~850 nm范围内呈现锐线和宽带的混合发射,源于Cr^(3+):^(2)E→^(4)A_(2)自旋禁戒跃迁和^(4)T_(2)→^(4)A_(2)自旋允许跃迁发射。该近红外发光表现出可观的量子效率和良好的热稳定性,最优化样品的外量子效率可达30.3%,在200℃时样品的发光强度可保持其在室温时强度的99%。通过将BYAGSO:Cr^(3+)荧光粉与450 nm蓝光LED芯片结合,我们封装了一个NIR pc‐LED器件。该器件在300m A驱动电流下,输出功率为70.83 mW;在20m A驱动电流下,光电转换效率为11.20%。研究结果表明,BY-AGSO:Cr^(3+)在NIR pc-LED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发射 Cr^(3+) 热稳定性 量子效率 荧光粉转换发光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3+)、Yb^(3+)共掺杂LaSc_(3)(BO_(3))_(4)近红外荧光粉的发光与器件性能 被引量:11
5
作者 邬金闽 黄得财 +2 位作者 梁思思 徐寿亮 朱浩淼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93-803,共11页
荧光粉转换型宽带发射近红外LED在食品检测、生物医药、安防监控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工作介绍了一种具有宽带近红外发射的LaSc_(3)(BO_(3))_(4)∶Cr^(3+)(LSB∶Cr^(3+))荧光粉,在460 nm蓝光激发下,其发射覆盖650~1200 nm范围,... 荧光粉转换型宽带发射近红外LED在食品检测、生物医药、安防监控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工作介绍了一种具有宽带近红外发射的LaSc_(3)(BO_(3))_(4)∶Cr^(3+)(LSB∶Cr^(3+))荧光粉,在460 nm蓝光激发下,其发射覆盖650~1200 nm范围,半高宽达到170 nm。在此基础上,通过Yb 3+共掺,有效提升了其发光性能,其中发射峰半高宽拓宽到223 nm,最高发光量子产率由14%提升至35%,发光热稳定性也得到显著提高。基于荧光粉的发光量子产率、荧光寿命和发光热稳定性等数据分析,发现Yb^(3+)共掺杂对材料发光热稳定性的改善主要源于Cr^(3+)与Yb^(3+)之间的高效能量传递,并且Yb^(3+)在基质材料中表现出更好的热稳定性。最后,将LSB∶Cr^(3+),Yb^(3+)荧光粉与蓝光LED芯片结合,制备成近红外LED器件,在60 mA驱动电流下,近红外输出功率达16 mW。以上结果表明,LSB∶Cr^(3+),Yb^(3+)荧光粉是一种潜在的近红外LED用发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荧光粉 Cr^(3+)/Yb^(3+)共掺杂 能量传递 近红外荧光粉转换发光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2+)共掺提高Cr^(3+)掺杂钙铌镓石榴石热稳定性 被引量:3
6
作者 楼哲 何坤 +3 位作者 梁思思 刘乐 吴会杰 朱浩淼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2-942,共11页
近红外荧光粉转换发光二极管(pc-LEDs)具有体积小、效率高等优点,在无损检测和生物成像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高温固相法成功合成了Ca_(3)Nb_(1.6875)Ga_(3.1875)O_(12):Cr^(3+)(CNGG:Cr^(3+))荧光粉,在460 nm蓝光激发下,... 近红外荧光粉转换发光二极管(pc-LEDs)具有体积小、效率高等优点,在无损检测和生物成像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高温固相法成功合成了Ca_(3)Nb_(1.6875)Ga_(3.1875)O_(12):Cr^(3+)(CNGG:Cr^(3+))荧光粉,在460 nm蓝光激发下,可以产生650~1000 nm宽带近红外发射,峰值波长为770 nm。对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光谱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计算了Cr^(3+)在CNGG基质中的晶体场强度等参数。通过引入Zn^(2+),显著提高了荧光粉的发光热稳定性,并分析了可能的原因。将CNGG∶Cr^(3+)荧光粉与460 nm蓝光芯片结合,封装成近红外pc-LED,并展示了其在夜视和血管成像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荧光粉 宽带发射 近红外荧光粉转换发光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技术及主要特性 被引量:26
7
作者 蒋大鹏 赵成久 +6 位作者 侯凤勤 刘学彦 范翊 张立功 褚明辉 申德振 范希武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5-389,共5页
利用发射波长为470nm的蓝光发光二极管作为基础光源,通过荧光粉转换方法制备白光发光二极管,荧光粉主要采用稀土激活的铝酸盐Y3Al5O12∶Ce3+(YAG)。在工作电流为15mA条件下,所研制的白光LED的法向光强为2890mcd;色坐标为x=0 29,y=0 33;... 利用发射波长为470nm的蓝光发光二极管作为基础光源,通过荧光粉转换方法制备白光发光二极管,荧光粉主要采用稀土激活的铝酸盐Y3Al5O12∶Ce3+(YAG)。在工作电流为15mA条件下,所研制的白光LED的法向光强为2890mcd;色坐标为x=0 29,y=0 33;显色指数为77;流明效率为14 9lm/W。研究制备了不同色温的白光LED,色温范围从2700~8000K,研究了色温与色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且与国外同类产品进行比较,部分指标已经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光发光二极管 制备技术 荧光粉转换方法 白光LED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铋法去除垃圾渗滤液氯离子及其产物高值化利用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虎 仇洪波 +7 位作者 吕杨杨 葛冬冬 吕扬 朱南文 胡苗苗 吕红映 张雅珩 黄寿强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404-4415,共12页
高浓度含氯有机废水在处理过程中不仅会消耗过多的化学药剂,还会产生大量的废弃产物.为实现废弃物氯离子和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和高值利用,本文以垃圾渗滤液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共沉淀与高温煅烧的方法制备了Er^(3+)和Yb^(3+)掺杂型上转换... 高浓度含氯有机废水在处理过程中不仅会消耗过多的化学药剂,还会产生大量的废弃产物.为实现废弃物氯离子和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和高值利用,本文以垃圾渗滤液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共沉淀与高温煅烧的方法制备了Er^(3+)和Yb^(3+)掺杂型上转换荧光粉.实验结果表明,当Bi_(2)O_(3)除氯剂和稀土投加量达到Bi^(3+)∶Cl−∶Yb^(3+)∶Er^(3+)物质的量比为1∶1∶0.2∶0.02时,渗滤液Cl−、COD和TOC的去除效率分别为52.7%、45.7%和36.6%.除氯产物在温度为600℃煅烧后,所得样品在980 nm激光激发下的上转换发光强度最高,发光光谱包括强烈的绿光和红光,绿光区域在523—553 nm和红光区域在655—670 nm.上转换荧光增强机制分析表明,相对于Bi_(2)O_(3)和BiOCl,基质材料Bi_(3)O_(4)Cl和Bi_(12)O_(17)C_(l2)为Er^(3+)和Yb^(3+)离子提供了更好的掺杂环境.因此,虽然除氯产物中还剩余Bi_(2)O_(3),但其可与BiOCl在高温煅烧下形成Bi_(3)O_(4)Cl和Bi12O17Cl2,为上转换发光强度的提高和光谱调节提供了便利,也为渗滤液中氯离子和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和高值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氧化铋 氯离子 腐殖酸 转换荧光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