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新型水合肼荧光比率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周秋兰 谷标 +1 位作者 尹鹏 李海涛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52,共6页
基于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的过程,设计合成了一种新颖的水合肼比率荧光探针—2-(苯并[d]噻唑-2-基)苯基-4-氧代戊酸甲酯(HBT-RCO),通过质谱(MS)和核磁共振(NMR)进行了结构表征.荧光光谱研究表明:在水合肼存在下,探针HBT-RCO的荧光光谱... 基于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的过程,设计合成了一种新颖的水合肼比率荧光探针—2-(苯并[d]噻唑-2-基)苯基-4-氧代戊酸甲酯(HBT-RCO),通过质谱(MS)和核磁共振(NMR)进行了结构表征.荧光光谱研究表明:在水合肼存在下,探针HBT-RCO的荧光光谱显著红移,且显示出比率荧光光谱特征,最大荧光强度比值(I483/I385)增强约14倍.利用I483/I385与水合肼浓度的比例关系实现对水合肼的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率荧光探针 2-(苯并[d]噻唑-2-基)苯基-4-氧代戊酸甲酯 水合肼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萘酰亚胺-菲并咪唑荧光探针用于Cu^(2+)的比色比率检测
2
作者 董智云 石瑞丹 +2 位作者 周佳丽 雷心星 席福贵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78-4088,共11页
开发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Cu^(2+)传感器在化学、生物和环境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ICT机制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基于萘酰亚胺-菲并咪唑的新型Cu^(2+)比色和荧光比率探针NP,并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进行了表征。在Cu^(2+... 开发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Cu^(2+)传感器在化学、生物和环境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ICT机制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基于萘酰亚胺-菲并咪唑的新型Cu^(2+)比色和荧光比率探针NP,并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进行了表征。在Cu^(2+)加入后,探针NP由“亮黄色”荧光变为“蓝色”荧光,肉眼可观察到颜色由“亮黄色”变为“无色”。UV-vis和荧光光谱研究表明,探针NP对Cu^(2+)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并且响应时间短。根据荧光滴定实验,计算得到探针NP与Cu^(2+)的结合常数为3.04×10^(4)L/mol,NP对Cu^(2+)的检出限为5.35×10^(-8)mol/L(53.5nmol/L)。Job曲线、^(1)H NMR和质谱数据分析显示,探针NP是通过菲并咪唑N原子、亚胺上的N原子与Cu^(2+)结合的,二者结合的化学计量比为1∶1,DFT计算显示NP-Cu^(2+)的HOMO-LUMO能带能隙差低于NP的能隙差,表明NP与Cu^(2+)的配位是有利的。NP已成功应用于实际水样中Cu^(2+)的定量识别;此外,制备了基于NP的试纸条,与智能手机结合,可实现Cu^(2+)的快速视觉半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离子 萘酰亚胺-菲并咪唑 荧光比率探针 分子内电荷转移 比色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光金属有机框架和碳点嵌入分子印迹比率荧光探针对恩诺沙星检测
3
作者 柴迎鑫 齐庆迎 +1 位作者 李晓飞 徐龙华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6-572,共7页
长期摄入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残留超标食品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建立快速、高灵敏检测技术加强对其残留水平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合成了铕基发光金属有机框架(europium-based luminescent metal-organic frameworks,Eu-MOF)... 长期摄入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残留超标食品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建立快速、高灵敏检测技术加强对其残留水平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合成了铕基发光金属有机框架(europium-based luminescent metal-organic frameworks,Eu-MOF)和碳点(carbon dots,CDs),结合分子印迹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Eu-MOF和CDs嵌入的分子印迹聚合物(europium-based luminescent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nd carbon dots-embedded 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Eu-MOF/CDs@MIP)比率型荧光探针。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材料进行表征,考察了孵育时间、目标物浓度及结构类似物对探针荧光响应行为的影响,并将Eu-MOF/CDs@MIP探针应用于实际样品检测。结果表明:Eu-MOF/CDs@MIP为均匀球形结构,具有稳定的荧光发射、较快的传质速率和较高的饱和容量。恩诺沙星可使Eu-MOF 615 nm处的荧光发射显著增强,而430 nm处碳点荧光基本保持不变。基于两者荧光强度的比值与恩诺沙星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建立了恩诺沙星高选择性、高灵敏检测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3~20.00 mg·L^(-1),最低检出限为0.01 mg·L^(-1),在实际样品中的回收率为85.0%~10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率荧光探针 发光金属有机框架 碳点 分子印迹 恩诺沙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u^(3+)-生物质碳量子点探针的比率型荧光传感体系检测盐酸四环素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春雨 赵卓君 +1 位作者 白万乔 高楼军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0-606,共7页
该文以橙皮为原料制备的碳量子点(CDs)与铕离子(Eu^(3+))构建双发射比率型荧光探针(Eu^(3+)-CDs)并用于抗生素盐酸四环素的检测。在370 nm激发波长下,Eu^(3+)-CDs荧光探针在425 nm处出现较强的蓝色荧光峰,在617 nm处出现较弱的红色荧光... 该文以橙皮为原料制备的碳量子点(CDs)与铕离子(Eu^(3+))构建双发射比率型荧光探针(Eu^(3+)-CDs)并用于抗生素盐酸四环素的检测。在370 nm激发波长下,Eu^(3+)-CDs荧光探针在425 nm处出现较强的蓝色荧光峰,在617 nm处出现较弱的红色荧光峰。随着盐酸四环素浓度的逐渐增大,Eu3+与盐酸四环素螯合形成的配合物增多,在425 nm处的CDs荧光(I_(F425))逐渐减弱,而617 nm处铕配合物的荧光(I_(F617))逐渐增强,可基于荧光强度比I_(F617)/I_(F425)的变化对盐酸四环素进行测定。考察了Eu^(3+)的浓度、pH值和反应时间对探针荧光强度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该双发射比率型荧光探针对盐酸四环素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荧光强度比(I_(F617)/I_(F425))与盐酸四环素浓度在10~100µmol/L范围内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26,检出限为5.09µmol/L。该方法成功用于猪肉中盐酸四环素含量的检测,加标回收率为102%~110%,相对标准偏差为0.20%~2.4%,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发射比率荧光探针 碳量子点(CDs) 铕离子(Eu^(3+)) 盐酸四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可用于检测pH和H_(2)O的双比率荧光探针
5
作者 铁德金 许美佳 +2 位作者 唐晓丹 贾宏敏 于洪梅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91-1501,共11页
pH和水的检测在生命科学和化学工业中是至关重要的。对以中性红(NR)为碳源,乙二胺(EDA)为氮源,乙醇为溶剂,溶剂热法合成的黄色荧光碳点(NR-EDA-CDs)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碳点在激发波长为310~370 nm范围时,可以产生双发射峰。由此,建立了... pH和水的检测在生命科学和化学工业中是至关重要的。对以中性红(NR)为碳源,乙二胺(EDA)为氮源,乙醇为溶剂,溶剂热法合成的黄色荧光碳点(NR-EDA-CDs)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碳点在激发波长为310~370 nm范围时,可以产生双发射峰。由此,建立了基于单一发光剂的双比率荧光探针检测pH和水的方法。通过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红外光谱(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该碳点进行了表征,表明该碳点的形状为类球形,平均粒径为3.6 nm,有明显的石墨结构。研究发现,在365 nm激发波长下,该碳点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抗光漂白性和耐盐性。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pH值在4.15~8.55范围内与581和449 nm的荧光强度比(F_(581)/F_(449))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决定系数R^(2)=0.986。该pH比率荧光探针具有线性范围宽和可逆性好等特点。同时发现在二甲基亚砜溶剂中,水的含量在0.6%~50%(V(H_(2)O)/V(DMSO))范围内与F_(485)/F_(585)具有良好的线性,其决定系数R^(2)=0.996,检出限为0.18%(V(H_(2)O)/V(DMSO))。该双比率荧光探针为pH和水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荧光分析 PH H_(2)O 比率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炭点比率探针的构建及可视化快速检测Fe^(3+)
6
作者 赵雪 徐欣仪 +2 位作者 贡永青 吴聪影 吴琪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9-426,共8页
以柠檬酸和邻苯二胺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15种炭点,发现通过调控反应的温度和酸的种类,可以改变炭点的荧光颜色和荧光强度。以HNO_(3)调节pH值为2,反应温度为180℃时,获得了绿色炭点,该炭点量子产率高达41.56%;该绿色炭点对Fe^(3+)... 以柠檬酸和邻苯二胺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15种炭点,发现通过调控反应的温度和酸的种类,可以改变炭点的荧光颜色和荧光强度。以HNO_(3)调节pH值为2,反应温度为180℃时,获得了绿色炭点,该炭点量子产率高达41.56%;该绿色炭点对Fe^(3+)具有特异荧光响应,且在0.1~1 mM的检测范围中,炭点与Fe^(3+)的浓度具有良好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R^(2)可达0.99795,最低检出限为0.47μM。进一步将该绿色炭点与罗丹明B结合,构建了比率荧光探针,并成功制备了其对应的比色卡纸,实现了可视化快速检测Fe^(3+)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点 离子检测 比率荧光探针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镧系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比率型荧光探针研究进展
7
作者 杨建东 张曼 +1 位作者 吴丹 王晓晴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38,共5页
荧光探针能够快速、可靠的识别目标物,因此备受人们关注。与传统单发射中心型荧光探针相比,比率型荧光探针具有更高的灵敏度、高可靠性及可视化传感等优点。镧系金属-有机框架物(Ln-MOFs)具有优异的发光性质,在荧光传感、生物成像等方... 荧光探针能够快速、可靠的识别目标物,因此备受人们关注。与传统单发射中心型荧光探针相比,比率型荧光探针具有更高的灵敏度、高可靠性及可视化传感等优点。镧系金属-有机框架物(Ln-MOFs)具有优异的发光性质,在荧光传感、生物成像等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通过合理选择镧系金属离子、有机配体及客体分子可以构筑具有优异发光性能的Ln-MOFs基双发射比率型荧光探针。对Ln-MOFs基双发射比率型荧光探针的构建方法、荧光传感机理及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构筑Ln-MOFs基双发射比率型荧光探针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镧系金属 金属-有机框架物 荧光检测 比率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用于过氧亚硝酸根检测的近红外比率荧光探针的研制
8
作者 韩志湘 代晓婷 熊杰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18,共7页
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半花菁的近红外比率荧光探针分子Cy-P,并将其用于活细胞中的外源性和内源性过氧亚硝酸根(ONOO-)荧光成像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探针分子Cy-P自身具有较大的π共轭结构,其最大发射波长在近红外区域;加入ONOO-后,强氧化性... 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半花菁的近红外比率荧光探针分子Cy-P,并将其用于活细胞中的外源性和内源性过氧亚硝酸根(ONOO-)荧光成像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探针分子Cy-P自身具有较大的π共轭结构,其最大发射波长在近红外区域;加入ONOO-后,强氧化性的ONOO-会导致Cy-P的π共轭体系被破坏,并生成蓝色荧光物质,最大发射波长蓝移了268 nm;探针分子Cy-P对ONOO-线性检测范围为0~15μmol/L,检测下限为13 nmol/L;该探针分子对ONOO-的识别性能优于其他各种可能干扰的生物分析物;该探针分子具有低细胞毒性,适用于活细胞中的外源性和内源性ONOO-的成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比率荧光探针 过氧亚硝酸根 半花菁 活细胞 荧光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甲基联苯胺和吖啶橙间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比率型荧光测定左氧氟沙星 被引量:1
9
作者 翟好英 赵文林 周文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6-433,共8页
基于3,3’,5,5’(四甲基联苯胺(3,3’,5,5’-tetramethylbenzidine,TMB)和吖啶橙(AO)之间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建立了一种快速、低背景干扰、高灵敏度测定盐酸左氧氟沙星(LVF)的新型比率型荧光探针。在pH 5.0 NaAc-HCl缓冲溶液中,在3... 基于3,3’,5,5’(四甲基联苯胺(3,3’,5,5’-tetramethylbenzidine,TMB)和吖啶橙(AO)之间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建立了一种快速、低背景干扰、高灵敏度测定盐酸左氧氟沙星(LVF)的新型比率型荧光探针。在pH 5.0 NaAc-HCl缓冲溶液中,在310 nm的光激发下,TMB在350~500 nm处的荧光光谱和AO的吸收光谱重叠。以TMB作为能量供体,AO作为能量受体,构建了FRET体系。根据能量转移理论,该体系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效率为62.5%,供体-受体间距离为2.17 nm,进一步说明TMB和AO之间发生了FRET。当在体系中加入LVF后,TMB将荧光能量转移给LVF,LVF又作为供体将能量转移给AO。LVF在TMB和AO之间起到桥梁作用,LVF将吸收的TMB荧光能量转移给AO,使得TMB荧光强度明显降低,AO的荧光强度则显著增加,从而提高了体系的FRET效率。在最优实验条件下,F546 nm与F402 nm之比与LVF浓度(2~80μmol·L^(-1))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F_(546 nm)/F_(402 nm)=87.916c+3.108,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3,检出限(LOD)为15.7 nmol·L^(-1)。一些常见的阳离子(K^(+),Mg^(2+),Ca^(2+),Cu^(2+),Mn^(2+),Zn^(2+),Co^(2+),Ni^(2+),Cr^(3+)等)、阴离子(F^(-),Br^(-),NO_(3)^(-),IO_(3)^(-),CO_(3)^(2-),SO_(4)^(2-)等)、糖类(葡萄糖,蔗糖和淀粉)、药物(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和异烟肼)和几种氨基酸(甘氨酸,亮氨酸,半胱氨酸等)均不干扰LVF的测定,表明该比率型荧光探针对LVF具有高选择性。该方法用于商用药物制剂中LVF含量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3%~97%之间。该比率型荧光探针在临床研究中对LVF的检测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为开发一种简便、选择性和灵敏的检测药物制剂中LVF含量的传感器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同时为提高LVF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与合理性水平提供了一定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3’ 5 5’-四甲基联苯胺 吖啶橙 左氧氟沙星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比率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8-萘酰亚胺与罗丹明B间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高选择性Hg^(2+)比率荧光探针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家逸 苏伟 王恩举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2-238,共7页
以罗丹明B与1,8-萘二甲酰亚胺反应合成了1个高选择性Hg^(2+)比率荧光探针(RN).在甲醇/乙腈/4-羟基哌嗪乙磺酸缓冲溶液(p H=7.2,体积比8∶1∶1)中,RN对Hg^(2+)具有比色和比率荧光双重响应.加入Hg^(2+)后,RN的紫外-可见光谱在约556 nm处... 以罗丹明B与1,8-萘二甲酰亚胺反应合成了1个高选择性Hg^(2+)比率荧光探针(RN).在甲醇/乙腈/4-羟基哌嗪乙磺酸缓冲溶液(p H=7.2,体积比8∶1∶1)中,RN对Hg^(2+)具有比色和比率荧光双重响应.加入Hg^(2+)后,RN的紫外-可见光谱在约556 nm处产生强吸收,溶液由浅绿色变为橙色,其它金属离子对RN的紫外-可见光谱几乎无影响.无Hg^(2+)存在时,RN的荧光光谱在540 nm处出现萘二甲酰亚胺荧光团的特征峰;加入Hg^(2+)后,540 nm处的发射带逐渐消失,同时在580 nm附近产生强荧光,荧光颜色从绿色变为橙色.这归因于从萘酰亚胺到开环罗丹明B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探针RN对Hg^(2+)的比率荧光响应具有高选择性,不受其它共存金属离子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丹明B 1 8-萘二甲酰亚胺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HG^2+ 比率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苯类比率型荧光探针检测水中硫化氢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宁 周冬雪 +2 位作者 杨金闯 安悦 吕成伟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9-455,共7页
以叠氮基为识别基团,4.4'-联苯二甲酸为初始原料,合成了一种可用于H_2S检测的联苯类比率型荧光探针2-叠氮基-4,4'-联苯二甲酸乙酯(WN),并通过~1H NMR、^(13)C NMR以及MS等技术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以检测水溶液中硫化氢为目... 以叠氮基为识别基团,4.4'-联苯二甲酸为初始原料,合成了一种可用于H_2S检测的联苯类比率型荧光探针2-叠氮基-4,4'-联苯二甲酸乙酯(WN),并通过~1H NMR、^(13)C NMR以及MS等技术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以检测水溶液中硫化氢为目的,系统地研究了其荧光特性。研究结果表明,WN对硫化氢具有高选择性和灵敏度,且对生物硫醇(Cys,Gsh)、活性氧化物(H_2O_2,ClO^-)、各种阴阳离子(H_2PO_4^-,SO_4^(2-),Cl^-,HCO_3^-,CO_3^(2-),Mg^(2+),Zn^(2+),K^+,Ca^(2+),Na^+)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在较宽的pH值范围内,仍然表现出良好的荧光性能,在1.1~350μmol/L范围内,NaHS的浓度与荧光强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43,检出限度为1.07×10^(-6)mol/L。通过对3种不同水样的测试,表明探针WN在水体中H_2S的检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叠氮基 比率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汞离子CQDs-CuNCs比率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在螃蟹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石吉勇 李文亭 +2 位作者 胡雪桃 史永强 邹小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925-3931,共7页
汞是一种典型的低剂量高毒性物质,广泛存在于环境和水体中,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并累积,从而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准确快速的监测食品中汞离子(Hg^2+)含量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Hg^2+检测方法包括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 汞是一种典型的低剂量高毒性物质,广泛存在于环境和水体中,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并累积,从而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准确快速的监测食品中汞离子(Hg^2+)含量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Hg^2+检测方法包括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法(LC-AFS)、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电化学法和荧光分析法。比率型荧光探针具有双发射荧光特性,其中内置校准功能可降低因探针浓度和各种环境因素产生的检测误差,可以有效的克服单发射荧光探针的不足。本研究提出了基于碳量子点(CQDs)和铜纳米簇(CuNCs)的新型比率型荧光探针用于螃蟹中Hg^2+的快速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CQDs-CuNCs复合体系的制备。以蔗糖为碳源,聚乙二醇为钝化剂,通过微波介导法合成CQDs;以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通过水热法合成CuNCs,后通过自组装制成CQDs-CuNCs复合体系。(2)CQDs-CuNCs复合体系的表征。利用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荧光光谱(FL)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CQDs-CuNCs复合体系表征,结果显示,该研究成功合成了具有双发射特性的CQDs-CuNCs比率型荧光探针。(3)CQDs-CuNCs复合体系的稳定性测试。将CQDs-CuNCs比率型探针与传统的单通道CuNCs探针的稳定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当探针浓度漂移和测量温度波动时,CQDs-CuNCs比率型探针比单发射的CuNCs抗干扰能力更强,稳定性更高。(4)CQDs-CuNCs复合体系对Hg 2+的检测。当Hg^2+存在时,复合体系中的CuNCs发生团聚,而CQDs基本不受影响,导致443 nm处的CuNCs荧光猝灭而545 nm处的CQDs荧光强度几乎不变。依据荧光强度的比值(I 443 nm/I 545 nm)与Hg^2+浓度的关系实现定量检测。在对标准Hg^2+检测时,CQDs-CuNCs复合体系的I 443 nm/I 545 nm和单发射CuNCs的猝灭率与Hg^2+浓度(0.1~12μmol·L-1)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947和0.9916,检测限(3σ/S)分别为2.83和3.62 nmol·L^-1。在螃蟹样品检测中,CQDs-CuNCs比率型探针和单发射的CuNCs得到回收率分别为102.5%~105.4%和104.2%~112.5%,说明CQDs-CuNCs复合体系比单发射CuNCs对Hg^2+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和稳定性。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CQDs-CuNCs比率型荧光探针能够用于食品中Hg^2+的快速、准确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纳米簇 碳量子点 HG^2+ 比率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率型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Al^(3+)识别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莹莹 冯荣萍 李兴军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4-310,共7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金属离子探针的选择性和灵敏性,以3,5-二氨基苯甲酸和2,4-二羟基苯甲醛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比率型金属离子探针L[3,5-二(2,4-二羟基)苯基亚氨基苯甲酸]。通过核磁、质谱和红外等方法对探针L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利用荧光光... 为了进一步提高金属离子探针的选择性和灵敏性,以3,5-二氨基苯甲酸和2,4-二羟基苯甲醛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比率型金属离子探针L[3,5-二(2,4-二羟基)苯基亚氨基苯甲酸]。通过核磁、质谱和红外等方法对探针L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利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对探针L的光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探针L对Al^(3+)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灵敏性,受其他金属离子的干扰较小,并且反应前后伴有明显的颜色变化(黄色到无色)。通过计算,缔合常数为Kb=1.35×104L/mol,探针L对Al^(3+)的检出限低至8.6×10-2μmol/L,低于饮用水和食品中铝含量的国家标准,该离子探针有望应用于食品和水环境中Al^(3+)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率荧光探针 席夫碱 铝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检测环境样品和细胞中肼的香豆素类比率型荧光探针
14
作者 盛筱 沈亚龙 +3 位作者 张晨 张艺雯 刘树玲 王守信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641-2649,共9页
以香豆素为荧光团、4-溴丁酰基为识别基团,设计合成了一种比率型肼荧光探针3-(4-氯苯基)-2-氧代-2H-苯并吡喃-7-基-4-溴丁酸酯(COCB)。通过^(1)HNMR、^(13)CNMR和HRMS确证其结构。肼对探针COCB中溴代丁酰基的选择性脱保护使分子内电荷转... 以香豆素为荧光团、4-溴丁酰基为识别基团,设计合成了一种比率型肼荧光探针3-(4-氯苯基)-2-氧代-2H-苯并吡喃-7-基-4-溴丁酸酯(COCB)。通过^(1)HNMR、^(13)CNMR和HRMS确证其结构。肼对探针COCB中溴代丁酰基的选择性脱保护使分子内电荷转移(ICT)过程恢复;探针COCB在420 nm处蓝色荧光衰减,而在480 nm处青色荧光增强,实现了对肼的比率检测。探针COCB对肼表现出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和强抗干扰能力,并能在较宽的线性范围(0~250μmol/L)和pH范围(6~11)内检测肼,检出限低至0.15μmol/L。此外,探针COCB合成简便,细胞毒性较低,已成功用于实际水样、土壤以及活细胞中肼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豆素 合成 比率荧光探针 细胞成像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胱甘肽比率荧光探针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光谱性能
15
作者 吴红梅 郭宇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61-1566,共6页
将喹啉和丹磺酰胺两种荧光基团同时引入配体L1,利用L1与锌离子自组装构筑三核锌有机-金属大环化合物H-1(比率荧光探针),实现了对生物分子谷胱甘肽(GSH)的有效识别。利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1H NMR、ESI-MS等表征方法研究了H-1对生物... 将喹啉和丹磺酰胺两种荧光基团同时引入配体L1,利用L1与锌离子自组装构筑三核锌有机-金属大环化合物H-1(比率荧光探针),实现了对生物分子谷胱甘肽(GSH)的有效识别。利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1H NMR、ESI-MS等表征方法研究了H-1对生物分子谷胱甘肽(GSH)的光谱识别作用。紫外滴定光谱表明,当向H-1中加入谷胱甘肽分子后,425 nm处的吸收峰强度降低,320 nm处的吸收峰强度增大,等吸收点为355 nm。利用320 nm处的吸光度值模拟计算平衡常数,lg K为4.03±0.11,说明H-1与GSH形成了1∶1的包合物。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当向H-1中加入GSH后,以340 nm光激发,波长为513 nm处丹磺酰胺的荧光强度下降,并且发生红移,而396 nm处喹啉基团的荧光强度增大。利用喹啉基团与丹磺酰胺基团荧光发射峰强度变化的比值可以精准检测谷胱甘肽分子,检测限可达到2.5×10^(-6)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 比率荧光探针 三核锌大环化合物 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基碳量子点/铜纳米团簇比率型荧光探针对环境水中Hg^(2+)检测的应用
16
作者 王俊霞 孙正鹏 +1 位作者 王盼盼 王学东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195-4204,共10页
本文以新鲜柠檬汁为碳源,利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具有荧光性能良好的荧光碳量子点(CQDs)和谷胱甘肽封端的铜纳米簇(CuNCs).由荧光光谱分析可知,在同一激发下,CQDs和CuNCs分别在420 nm和650 nm处有明显特征荧光发射峰值.将二者按一定比例... 本文以新鲜柠檬汁为碳源,利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具有荧光性能良好的荧光碳量子点(CQDs)和谷胱甘肽封端的铜纳米簇(CuNCs).由荧光光谱分析可知,在同一激发下,CQDs和CuNCs分别在420 nm和650 nm处有明显特征荧光发射峰值.将二者按一定比例构建了CQDs-CuCNs双荧光探针,并用于水环境中汞离子的荧光检测.结果发现,Hg^(2+)加入CQDs-CuCNs双荧光体系后,该荧光探针在420 nm处荧光发射峰值下降,但在650 nm处荧光发射峰值略微上升.将该双荧光探针的荧光发射峰值的比值I650/I420(在650 nm处与420 nm处的荧光发射峰值的比值)与汞离子浓度进行线性回归,结果在Hg^(2+)浓度25—400 nmol·L^(-1)范围内呈现良好线性(R2=0.9965),检出限为13.0 nmol·L^(-1).该荧光探针对湖水和污水厂出水中Hg^(2+)均未检出,但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4.12%—103.3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4.52%,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实际水样中汞离子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碳量子点 铜纳米团簇 比率荧光探针 汞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羟苯基苯并咪唑的Zn^(2+)比率荧光探针 被引量:7
17
作者 吴玉防 崔颖娜 +2 位作者 李慎敏 贾颖萍 尹静梅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10-914,共5页
通过羰基将两分子2-(4-氨基-2-羟苯基)苯并咪唑(4-AHBI)连接,合成了结构高度对称的新化合物N,N′-二-[3-羟基-4-(2-苯并咪唑)苯基]脲(C27H20N6O3,1),测试了不同溶剂条件下1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研究了1对Zn2+的选择性识别作用。结... 通过羰基将两分子2-(4-氨基-2-羟苯基)苯并咪唑(4-AHBI)连接,合成了结构高度对称的新化合物N,N′-二-[3-羟基-4-(2-苯并咪唑)苯基]脲(C27H20N6O3,1),测试了不同溶剂条件下1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研究了1对Zn2+的选择性识别作用。结果表明,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1的紫外吸收峰发生蓝移,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荧光发射峰明显增强。与4-AHBI相比,1在乙腈溶液中的紫外吸收强度增强约3.5倍,最大吸收峰红移8 nm,荧光发射增强8倍多。1在乙腈溶液中的Zn2+荧光响应行为表明1与Zn2+的结合将导致1在445 nm处的荧光强度不断降低,而在395 nm处出现的新峰的荧光强度不断增强,具有比率荧光探针的特点,而且检测范围较宽,可达1×10-6-1×10-2 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 N′-二-[3-羟基-4-(2-苯并咪唑)苯基]脲 锌离子 比率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离子比率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媛 陈涛 孙绍发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7年第6期12-17,共6页
比率荧光探针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新型检测方法,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比率荧光探针通过峰强度比值的变化扩大动态响应的范围,通过建立内标极大地削弱探针浓度、温度、极性、环境pH值、稳定性等可变因素的干扰,实现对目标物质的定量分析,被... 比率荧光探针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新型检测方法,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比率荧光探针通过峰强度比值的变化扩大动态响应的范围,通过建立内标极大地削弱探针浓度、温度、极性、环境pH值、稳定性等可变因素的干扰,实现对目标物质的定量分析,被广泛应用于重金属离子的检测。综述了近年来铜离子(Cu^(2+))比率荧光探针的合成方法和设计思路,并展望了Cu^(2+)比率荧光探针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Cu^(2+)比率荧光探针在选择性、灵敏度和可视化程度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有望成为一种性能优良、应用广泛的功能型荧光传感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率荧光探针 铜离子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纳米团簇/碳量子点比率型荧光探针在Pb^(2+)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雷霞 李鸿昌 +2 位作者 孙晓燕 胡云楚 文瑞芝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34-238,共5页
合成了金纳米团簇(GSH-Au NCs)和碳量子点(CDs)2种荧光纳米材料,分别对其进行光学、形貌表征。进一步构建金纳米团簇/碳量子点比率型荧光探针,根据Pb^(2+)对CDs/Au NCs荧光探针的高选择性荧光增强作用,将CDs作为参比探针,GSH-AuNCs作为... 合成了金纳米团簇(GSH-Au NCs)和碳量子点(CDs)2种荧光纳米材料,分别对其进行光学、形貌表征。进一步构建金纳米团簇/碳量子点比率型荧光探针,根据Pb^(2+)对CDs/Au NCs荧光探针的高选择性荧光增强作用,将CDs作为参比探针,GSH-AuNCs作为响应探针,利用GSH-AuNCs(_(580)nm)与CDs(_(450)nm)的荧光强度比值(F=F_(580)/F_(450))的变化情况来高灵敏度的检测Pb^(2+)含量。在浓度为20~700 nmol/L围内,CDs/Au NCs荧光探针检测Pb^(2+)的线性方程为F_(580)/F_(450)=0.00897[Pb(Ⅱ)]+2.7277(R^(2)=0.9946),LOD=3.9 nmol/L,并对该比率型荧光探针的构建和检测机制进行了探究。最后将该探针应用于实际水样中Pb^(2+)的检测,加标回收率在90.7%~117.1%,说明该探针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团簇 碳量子点 比率荧光探针 铅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金纳米团簇的比率型pH荧光探针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许朝用 刘琳 +3 位作者 傅艺颖 白艳丽 梁建功 陈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7-82,共6页
在合成牛血清白蛋白(BSA)修饰的金纳米团簇(金簇)的基础上,将荧光素异硫氰酸酯(FITC)与金簇偶联,构建一种新型比率型p H荧光探针。当体系p H值在4.0~10.0之间变化时,FITC的荧光强度逐渐增加,而金簇的荧光强度基本保持不变。在p H... 在合成牛血清白蛋白(BSA)修饰的金纳米团簇(金簇)的基础上,将荧光素异硫氰酸酯(FITC)与金簇偶联,构建一种新型比率型p H荧光探针。当体系p H值在4.0~10.0之间变化时,FITC的荧光强度逐渐增加,而金簇的荧光强度基本保持不变。在p H为5.5~8.0之间,该探针对于p H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1.72X-8.8,相对标准偏差为0.994,同时该探针在p H为6.0~9.0之间还具有良好的可逆性。此外,将此p H荧光探针与PK15细胞共培养,通过MTT实验证明该比率型p H荧光探针对细胞几乎没有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团簇 荧光素异硫氰酸酯 比率型pH荧光探针 MTT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