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荚粒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31
1
作者 王贤智 张晓娟 +5 位作者 周蓉 沙爱华 吴学军 蔡淑平 邱德珍 周新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41-448,共8页
利用大豆重组自交系soy01群体中的255个家系进行2年田间试验,采用两种作图方法,寻找一粒荚、四粒荚、每荚粒数等5个荚粒性状稳定的QTL。结果表明,利用区间作图法,2年共找到24个荚粒性状QTL,解释的遗传变异为5%-80%;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 利用大豆重组自交系soy01群体中的255个家系进行2年田间试验,采用两种作图方法,寻找一粒荚、四粒荚、每荚粒数等5个荚粒性状稳定的QTL。结果表明,利用区间作图法,2年共找到24个荚粒性状QTL,解释的遗传变异为5%-80%;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2年共找到27个荚粒性状QTL,解释的遗传变异为4%-73%。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2年找到2个重复出现、稳定的四粒荚QTL和2个每荚粒数QTL,为大豆荚粒性状QTL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荚粒性状 荚粒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北疆夏大豆荚粒空间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唐江华 苏丽丽 +4 位作者 张永强 李亚杰 徐文修 赵有来 胡春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3-116,166,共5页
采用大区试验设计,研究滴灌条件下翻耕覆膜(TP)、翻耕(T)、旋耕(RT)、免耕(NT)四种耕作方式对北疆复播大豆的农艺性状、单株荚数、粒数的空间垂直分布、每荚粒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基本表现为土壤实施耕作处... 采用大区试验设计,研究滴灌条件下翻耕覆膜(TP)、翻耕(T)、旋耕(RT)、免耕(NT)四种耕作方式对北疆复播大豆的农艺性状、单株荚数、粒数的空间垂直分布、每荚粒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基本表现为土壤实施耕作处理均优于免耕,其中以翻耕覆膜的效果最好,翻耕次之;单株荚数和粒数的空间垂直分布因耕作方式而异,翻耕覆膜、翻耕、旋耕的主要分布于主茎的中层和上层,免耕的主要分布于主茎中层和下层;不同荚粒的数量均与单株产量呈正相关,其中2粒荚和3粒荚的数量是构成不同耕作方式单株产量的主体,相关系数分别为r=0.99**和r=0.98**;各类荚的数量均以翻耕覆膜的最多,使得其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的数量均最多,与其它各处理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其产量分别比翻耕、旋耕、免耕的增产7.43%、10.85%和16.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滴灌 耕作方式 农艺性状 荚粒空间分布 荚粒数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对北疆复播大豆荚粒时空分布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永强 张娜 +4 位作者 唐江华 徐文修 王娜 郝维维 李怀胜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9-183,共5页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滴灌条件下,对北疆复播大豆不同密度茎节性状、荚粒时空分布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株荚数、单株空荚数、单株粒数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主要改变了荚粒在上层和下层的分布比例,而对中...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滴灌条件下,对北疆复播大豆不同密度茎节性状、荚粒时空分布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株荚数、单株空荚数、单株粒数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主要改变了荚粒在上层和下层的分布比例,而对中层荚粒所占比例影响很小。着粒密度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最低密度处理较最高密度处理着粒密度提高了63.16%。随着密度的增大,株高增高,茎节节间长度呈增大趋势,而茎粗呈现减小趋势。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变化趋势。试验设计条件下以52.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产量最高,为3 205.04 kg·hm-2,与其他处理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复播大豆 密度 荚粒分布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种质资源叶型和荚粒性状的关系及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伍宝朵 陈海峰 +10 位作者 郭丹丹 沙爱华 单志慧 张晓娟 杨中路 邱德珍 陈水莲 朱晓玲 张婵娟 周蓉 周新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96-1204,共9页
选用167份国内外大豆品种资源材料,依据叶长/宽比值将其划分为宽叶型和窄叶型,分析叶型相关性状与荚粒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叶宽、叶长/宽比均与每荚粒数显著相关(r=-0.69和0.64,P<0.001)。选用均匀分布于大豆20条连锁群上的65个SS... 选用167份国内外大豆品种资源材料,依据叶长/宽比值将其划分为宽叶型和窄叶型,分析叶型相关性状与荚粒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叶宽、叶长/宽比均与每荚粒数显著相关(r=-0.69和0.64,P<0.001)。选用均匀分布于大豆20条连锁群上的65个SSR标记分析资源材料的群体结构,并用目标区间内13个SSR标记与叶型相关性状和荚粒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标记20-285与每荚粒数显著关联,推测控制每荚粒数的基因可能位于标记20-285附近;标记20-26和20-45间的标记几乎都与叶长/宽比存在显著的关联性,推测控制叶型的基因位于标记20-26和20-45之间。相关分析和关联分析证实大豆叶型与荚粒性状存在密切关系,并缩小了每荚粒数和叶型候选基因的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叶型 荚粒性状 相关性分析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用大豆荚粒品质发育过程及适宜采摘期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韩立德 盖钧镒 邱家驯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2-207,共6页
选用夏播菜用大豆不同熟期组 6个代表品种通州豆、楚秀 (熟期组Ⅲ ) ,海系 13、南农 87c -38(熟期组Ⅳ ) ,南农大黄豆、黑皮绿仁 (熟期组Ⅴ ) ,对其荚粒品质发育过程进行系统观察。结果表明 :(1)荚长、荚宽及荚厚的发育符合Logistic生... 选用夏播菜用大豆不同熟期组 6个代表品种通州豆、楚秀 (熟期组Ⅲ ) ,海系 13、南农 87c -38(熟期组Ⅳ ) ,南农大黄豆、黑皮绿仁 (熟期组Ⅴ ) ,对其荚粒品质发育过程进行系统观察。结果表明 :(1)荚长、荚宽及荚厚的发育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 ,荚长、荚宽在开花后 10 - 2 0天伸长较快 ,基本接近品种的固有长度和宽度 ;荚厚在开花后 2 5 - 40天快速增长。 (2 )百荚鲜重、百粒鲜重发育符合二次曲线 ,熟期组Ⅲ品种在开花后 35 - 5 5天达到最大值 ,而熟期组Ⅳ、熟期组Ⅴ品种在开花后5 5 - 70天达到最大值。 (3)出籽率及可溶性糖的变化符合四次曲线方程 ,在R5-R7前半期可溶性糖含量逐渐提高 ,R7后半期有所回落 ;不同熟期组的菜用大豆生长发育变化相似。菜用大豆的适宜采摘期为R6 -R7的前半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用大豆 荚粒 品质发育 适宜采摘期 熟期组 可溶性糖 毛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荚粒性状对单株产量的效应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富厚 郑跃进 +1 位作者 侯典云 韦淑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3632-3633,3636,共3页
针对河南省内外14个大豆品种的若干荚粒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单株荚数、单株荚重、单株粒位数、单株粒数、百粒重、荚皮重与单株产量呈正相关,而荚皮重/粒重与单株产量呈负相关;对单株产量为直接正效应的性状的通... 针对河南省内外14个大豆品种的若干荚粒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单株荚数、单株荚重、单株粒位数、单株粒数、百粒重、荚皮重与单株产量呈正相关,而荚皮重/粒重与单株产量呈负相关;对单株产量为直接正效应的性状的通径系数大小依次是单株荚重、单株粒位数、单株荚数、株高和百粒重,为直接负效应的性状依次是荚皮重/粒重、单株粒数和荚皮重。此结果对大豆育种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荚粒性状 单株产量 相关系数 通径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多生长中心作物的表征和荚粒产量分层规律 被引量:7
7
作者 董志新 李绍长 +4 位作者 李俊华 刘建国 孟宝民 慕自新 魏凌基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4期259-262,共4页
论述了大豆多生长中心作物的表征和荚粒发育及其在群体冠层中分层构成产量的一般规律。大豆植株结荚数量以上、中层为多 ,而粒重的分层比例是中层略大于上层。不同粒荚的分层分布 ,以三粒荚所占产量的比重最大(占 4 2 .78% ) ,而且大多... 论述了大豆多生长中心作物的表征和荚粒发育及其在群体冠层中分层构成产量的一般规律。大豆植株结荚数量以上、中层为多 ,而粒重的分层比例是中层略大于上层。不同粒荚的分层分布 ,以三粒荚所占产量的比重最大(占 4 2 .78% ) ,而且大多数分布在植株的中、上层 ;其次是二粒荚 (占 2 5 .73% ) ,主要分布在上、中层。研究认为 ,组成大豆群体产量的主体在植株中、上层 ,并以上层的二粒荚的粒数和中层的三粒荚的荚重构成产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荚粒产量 分层规律 大豆 多生长中心作物 冠层 数量 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荚粒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张维耀 王金星 +5 位作者 宗春美 付春旭 王茂青 孙艳杰 胡国华 陈庆山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3-197,共5页
利用Charleston×东农594构建的F2衍生的149个F2:14~F2:16株系组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和多重区间作图法(MIM),连续3 a对一粒荚数、二粒荚数、三粒荚数和四粒荚数共4个荚粒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3 a间CI... 利用Charleston×东农594构建的F2衍生的149个F2:14~F2:16株系组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和多重区间作图法(MIM),连续3 a对一粒荚数、二粒荚数、三粒荚数和四粒荚数共4个荚粒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3 a间CIM和MIM分别定位到13个和24个QTL,分布11个连锁群上。采用CIM法,定位到1个控制一粒荚数的QTL在2 a中稳定出现;采用MIM法,定位到1个控制二粒荚数的QTL和1个控制四粒荚数的QTL在2 a中稳定出现,且控制四粒荚数的QTL 2 a的性状贡献率分别为72.5%和3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荚粒性状 QTL 复合区间作图法 多重区间作图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植株光合性能与干物质及荚粒形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邹冬生 郑丕尧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17-225,共9页
大豆生育期间,群体中的单株干物质日增量、单株光合速率及单株光合面积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其中,日增量在开花期以前和鼓粒期以后受光合面积的支配,而在开花期至鼓粒期则主要受光合速率的制约。 群体中的单株各节位间,叶片平均光合速率... 大豆生育期间,群体中的单株干物质日增量、单株光合速率及单株光合面积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其中,日增量在开花期以前和鼓粒期以后受光合面积的支配,而在开花期至鼓粒期则主要受光合速率的制约。 群体中的单株各节位间,叶片平均光合速率、平均光合面积、总光合势和总光合量与荚数、粒数及总粒重的高低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均以中上部节位最大,基部和顶部节位最小。各指标间,以总光势和总光合量与籽粒数及总粒重的线性正相关较强,达显著水平。 结果还表明,盆栽植株各节位叶片的光合性能和荚粒形成量,均优于群体中的单株各对应节位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植株 光合性能 干物质 荚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大豆荚粒相关性状QTL定位 被引量:3
10
作者 阚贵珍 童振峰 +3 位作者 胡振宾 张丹 张国正 喻德跃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3-340,共8页
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和混合线性模型复合区间作图法,对野生大豆江浦野生豆-5和栽培大豆南农06-17所得的F2∶3家系(2008、2009年)及F2∶4家系(2009年)的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重、百粒重3个荚粒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区间作... 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和混合线性模型复合区间作图法,对野生大豆江浦野生豆-5和栽培大豆南农06-17所得的F2∶3家系(2008、2009年)及F2∶4家系(2009年)的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重、百粒重3个荚粒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27个QTL,混合线性模型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18个加性显性QTL和13对上位性QTL,2种方法共同检测到17个QTL,其中12个QTL(qEPP-H-1、qEPP-Lb-1、qSWP-La-1、qSWP-Lb-1、qSW-B1-1、qSW-B2-1、qSW-D1b-1、qSW-H-1、qSW-H-2、qSW-I-2、qSW-Lb-1和qSW-Ma-1)在2 a或2个世代稳定表达,qEPP-H-1、qEPP-Lb-1和qSWP-Lb-1的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野生大豆。研究结果为野生大豆优异等位基因的发掘、栽培大豆遗传基础的拓宽以及大豆产量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荚粒相关性状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主要荚粒性状与百粒质量的多元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怡 赵霞 +5 位作者 王一璞 张豪 岳爱琴 王敏 杜维俊 赵晋忠 《山西农业科学》 2019年第4期522-526,共5页
为了解大豆种质资源中荚粒性状与产量性状(百粒质量)间的关系,以102个大豆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通过对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为大豆种质资源的评价和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02个大豆材料中除... 为了解大豆种质资源中荚粒性状与产量性状(百粒质量)间的关系,以102个大豆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通过对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为大豆种质资源的评价和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02个大豆材料中除了荚长、荚宽和粒长这3个性状的变异系数比较小外,其他性状的比较大,且性状间表现出较大差异,表明试验中种质资源间有很大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百粒质量性状与这7个大豆荚粒性状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这7个性状对百粒质量的总效应排序为:粒宽>荚宽>荚质量>荚长>粒长>粒厚>荚厚。根据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发现,第Ⅳ类的综合主成分得分最高,与其他种质的亲缘关系较远,因此,若用第Ⅳ类大豆资源与前三类群大豆进行杂交有可能产生较大的杂交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荚粒性状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结荚习性大豆荚粒形成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晓光 董钻 谢甫绨 《辽宁农业科学》 1998年第1期20-23,共4页
比较研究了大豆三种不同结荚习性品种(系)的荚粒形成。无限性的沈农92-16和亚有限性的沈豆4号均以主茎结荚为主,全株着荚率分别为23.26%和27.75%,有限性的沈农91-44主茎和分枝结荚数量相近,全株着荚率为4... 比较研究了大豆三种不同结荚习性品种(系)的荚粒形成。无限性的沈农92-16和亚有限性的沈豆4号均以主茎结荚为主,全株着荚率分别为23.26%和27.75%,有限性的沈农91-44主茎和分枝结荚数量相近,全株着荚率为43.50%。粒重增长可用Logistic方程表达。同一植株前、中、后期和上、中、下段所形成的籽粒,其增重有快慢之别。一般前期和下段所形成的籽粒增重较慢,反之则否。无限性的沈农92-16籽粒不整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品种 习性 荚粒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对大豆荚粒性状及种子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梁镇林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5-27,共3页
间作大豆.五种荚粒性状的均数都小于各自的对照(单作).且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t=-366~-4.76),按下降幅度排列依次为:单株粒重>粒茎比>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除百粒重外,其余四性状相互间都表现了高度显著正相关(... 间作大豆.五种荚粒性状的均数都小于各自的对照(单作).且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t=-366~-4.76),按下降幅度排列依次为:单株粒重>粒茎比>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除百粒重外,其余四性状相互间都表现了高度显著正相关(r=0.743~0.957),但偏相关分析.百粒重分别与粒数和粒茎比搭配.那么对单株产量的偏相关也可达显著以上水平。间作与单作(ck)大豆种子脂肪酸组分平均含量差异较小(|t|<t0.05),脂肪酸组分间的相关也相当稳定.表明大豆间作并不会影响种子脂肪酸组分的含量和比例,更不会降低种子脂肪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间作 荚粒性状 脂肪酸组分 种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荚粒空间分布特性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富厚 董普辉 +2 位作者 韩赞平 孟超敏 李雪林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1期23-26,共4页
为高产大豆育种提供依据,以69个夏大豆品系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调查其性状,研究大豆冠层荚粒空间分布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豆冠层各部分荚粒数量分布不均等、变异幅度存在差异。2)顶部荚数、顶部粒数、上部荚数、上部粒... 为高产大豆育种提供依据,以69个夏大豆品系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调查其性状,研究大豆冠层荚粒空间分布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豆冠层各部分荚粒数量分布不均等、变异幅度存在差异。2)顶部荚数、顶部粒数、上部荚数、上部粒数与大豆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且其变异系数均较大,分别为34.1%、35.1%、20.3%和22.4%,在大豆育种中应选择植株顶部荚(粒)数、上部荚(粒)数较多的品系为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荚粒 空间分布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Ln位点进行分子设计提高大豆单荚粒数
15
作者 杜浩 程玉汉 +6 位作者 李泰 侯智红 黎永力 南海洋 董利东 刘宝辉 程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65-571,共7页
分子设计育种是将分子遗传学与传统育种相结合,并培育成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的重要方法之一,尽管该方法很大程度上能够缩短育种进程,但在实际育种过程中却应用较少。在大豆的育种过程中,提高产量是主要的育种目标之一,其中,每荚粒数是... 分子设计育种是将分子遗传学与传统育种相结合,并培育成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的重要方法之一,尽管该方法很大程度上能够缩短育种进程,但在实际育种过程中却应用较少。在大豆的育种过程中,提高产量是主要的育种目标之一,其中,每荚粒数是决定大豆单株产量的关键性状之一。在大豆中,每荚粒数与叶片形状呈正相关,由一对等位基因Ln/ln控制,宽叶的大豆品种一般为Ln,窄叶的大豆品种一般为突变型ln,且ln伴随着更多的四粒荚。尽管Ln对于大豆单产的提高,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但将该位点应用于分子设计育种中,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分析483份来自不同纬度大豆品种的Ln基因型发现,高纬度地区大豆品种一般为ln,而低纬度地区大豆品种一般为Ln。通过调查来自不同纬度的8个大豆品种的叶型和一粒荚至四粒荚个数发现,低纬度大豆品种均为圆叶品种,且几乎没有四粒荚。为将ln应用于低纬度地区大豆育种中,成功开发了Ln的分子标记,并通过连续回交的方法,将ln代换到圆叶型品种Willams 82和华夏3号中,获得了四粒荚较多的大豆新材料。本研究利用大豆分子设计育种的手段,提高了大豆单株产量,为加快大豆高产育种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LN 产量 荚粒 分子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授粉时间对榨菜不育系结荚率和荚粒数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国荣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71-172,共2页
为提高榨菜胞质雄性不育系 (CMS)的繁殖效率 ,促进榨菜杂交优势在生产中的利用 ,加快榨菜杂交种的开发和推广 ,采用大棚良好的隔离条件 ,对榨菜CMS授粉时期和授粉时间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 ,大棚内榨菜CMS在花期授粉和在 12 :30授粉时... 为提高榨菜胞质雄性不育系 (CMS)的繁殖效率 ,促进榨菜杂交优势在生产中的利用 ,加快榨菜杂交种的开发和推广 ,采用大棚良好的隔离条件 ,对榨菜CMS授粉时期和授粉时间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 ,大棚内榨菜CMS在花期授粉和在 12 :30授粉时的结荚率最高、每荚粒数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授粉时间 榨菜 不育系 荚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农药施用方法对菜用大豆鲜荚粒农残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段永华 合力朝 +6 位作者 李润贤 李双艳 左丽娟 柏春华 张希文 邓成忠 张钟 《大豆科技》 2023年第2期21-26,共6页
近年来,玉溪市菜用大豆生产发展迅速,部分田块重迎茬现象严重,菜用大豆病虫害逐年加重,施用化学药剂量增多,鲜荚粒安全及环境污染风险加剧,制约玉溪市菜用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提高菜用大豆安全性,文章以不同浓度条件下三唑酮和高效... 近年来,玉溪市菜用大豆生产发展迅速,部分田块重迎茬现象严重,菜用大豆病虫害逐年加重,施用化学药剂量增多,鲜荚粒安全及环境污染风险加剧,制约玉溪市菜用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提高菜用大豆安全性,文章以不同浓度条件下三唑酮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菜用大豆进行根外浇施和叶面喷施,研究其对菜用大豆鲜荚粒农残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采收期延长,根外浇施和叶面喷施三唑酮及高效氯氟氰菊酯后,菜用大豆鲜荚粒农残含量均呈下降趋势;(2)随着三唑酮及高效氯氟氰菊酯施用浓度降低,根外浇施和叶面喷施处理后,菜用大豆鲜荚粒农残含量均呈下降趋势;(3)不同浓度三唑酮叶面喷施处理后,不同采收期菜用大豆鲜荚粒农残含量均小于最大残留限量值;(4)根外浇施三唑酮1∶1000倍液21 d后,适宜采收菜用大豆鲜荚粒;(5)根外浇施和叶面喷施不同浓度高效氯氟氰菊酯后,不同处理菜用大豆鲜荚粒农残含量均小于最大残留限量值;(6)根外浇施三唑酮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较叶面喷施处理菜用大豆鲜荚粒农残含量高,根外浇施三唑酮处理的菜用大豆鲜荚粒农残含量为最大残留限量值的1.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农药 施用方法 菜用大豆 荚粒 农残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大豆荚粒形成特性研究
18
作者 闫新萍 《大豆科技》 2013年第6期13-17,共5页
对中黄13、SK12等7个品种(系)不同节位分枝、结荚特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主茎自3节开始结荚,荚粒占70%以上,随节位呈抛物线变化。分枝着生在3—8节,呈正态分布;分枝荚粒随节位上升直线下降。分枝数、主茎荚粒与单株生产力正相... 对中黄13、SK12等7个品种(系)不同节位分枝、结荚特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主茎自3节开始结荚,荚粒占70%以上,随节位呈抛物线变化。分枝着生在3—8节,呈正态分布;分枝荚粒随节位上升直线下降。分枝数、主茎荚粒与单株生产力正相关。对中黄13豆荚长、宽、厚度动态变化和豆荚、籽粒质量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豆荚长、宽度先期同步快速增长,达到恒定值后则趋于稳定;厚度先缓增后降,顶部开花40d左右最大。籽粒体积随着豆荚厚度增减而增减。鲜荚质量变化可用e的二次多项式指数曲线描述,豆荚、籽粒和百粒干物质积累可拟合直线和Logistic曲线,荚壳质量变化为抛物线。因此高产栽培要保花增荚增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 节位 荚粒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杂交后代荚粒数变异规律与育种之间的关系
19
作者 李继存 张同法 +1 位作者 杨旭 杨奉华 《农业科技通讯》 2006年第7期33-34,共2页
通过对大豆不同组合不同世代荚、粒数变异系数的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能够为大豆育种工作提供相应依据。
关键词 大豆 世代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三、四粒荚变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15
20
作者 周新安 王贤智 +4 位作者 蔡淑平 吴学军 沙爱华 邱德珍 张晓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2-25,共4页
利用中豆29与中豆32杂交衍生出的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406个家系,在两种种植密度下分析三、四粒荚与产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四粒荚性状存在明显的变异,有部分家系几乎没有四粒荚出现,而另一部分家系四粒荚几乎占四分... 利用中豆29与中豆32杂交衍生出的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406个家系,在两种种植密度下分析三、四粒荚与产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四粒荚性状存在明显的变异,有部分家系几乎没有四粒荚出现,而另一部分家系四粒荚几乎占四分之三,群体中出现了三、四粒荚数是一、二粒荚数47倍的家系。50%以上的家系四粒荚数和三粒荚比率超过高亲值,而有70.69%的家系一粒荚比率低于低亲值。三粒荚数与产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四粒荚数与单株产量有一定程度的负相关,主要原因是四粒荚数与百粒重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但高产家系每荚粒数仍高于每荚粒数低的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重组自交系群体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