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荚粒性状的QTL分析 |
王贤智
张晓娟
周蓉
沙爱华
吴学军
蔡淑平
邱德珍
周新安
|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31
|
|
|
2
|
不同耕作方式对北疆夏大豆荚粒空间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
唐江华
苏丽丽
张永强
李亚杰
徐文修
赵有来
胡春辉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7
|
|
|
3
|
密度对北疆复播大豆荚粒时空分布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
张永强
张娜
唐江华
徐文修
王娜
郝维维
李怀胜
|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4 |
17
|
|
|
4
|
大豆种质资源叶型和荚粒性状的关系及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
伍宝朵
陈海峰
郭丹丹
沙爱华
单志慧
张晓娟
杨中路
邱德珍
陈水莲
朱晓玲
张婵娟
周蓉
周新安
|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9
|
|
|
5
|
菜用大豆荚粒品质发育过程及适宜采摘期分析 |
韩立德
盖钧镒
邱家驯
|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21
|
|
|
6
|
大豆荚粒性状对单株产量的效应分析 |
张富厚
郑跃进
侯典云
韦淑亚
|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
2006 |
10
|
|
|
7
|
大豆多生长中心作物的表征和荚粒产量分层规律 |
董志新
李绍长
李俊华
刘建国
孟宝民
慕自新
魏凌基
|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
2002 |
7
|
|
|
8
|
大豆荚粒性状的QTL分析 |
张维耀
王金星
宗春美
付春旭
王茂青
孙艳杰
胡国华
陈庆山
|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
9
|
大豆植株光合性能与干物质及荚粒形成关系的研究 |
邹冬生
郑丕尧
|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1 |
12
|
|
|
10
|
野生大豆荚粒相关性状QTL定位 |
阚贵珍
童振峰
胡振宾
张丹
张国正
喻德跃
|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
11
|
大豆主要荚粒性状与百粒质量的多元分析与评价 |
王怡
赵霞
王一璞
张豪
岳爱琴
王敏
杜维俊
赵晋忠
|
《山西农业科学》
|
2019 |
3
|
|
|
12
|
不同结荚习性大豆荚粒形成的比较研究 |
王晓光
董钻
谢甫绨
|
《辽宁农业科学》
|
1998 |
8
|
|
|
13
|
间作对大豆荚粒性状及种子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
梁镇林
|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
1999 |
3
|
|
|
14
|
大豆荚粒空间分布特性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 |
张富厚
董普辉
韩赞平
孟超敏
李雪林
|
《贵州农业科学》
CAS
|
2017 |
3
|
|
|
15
|
利用Ln位点进行分子设计提高大豆单荚粒数 |
杜浩
程玉汉
李泰
侯智红
黎永力
南海洋
董利东
刘宝辉
程群
|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
16
|
授粉时间对榨菜不育系结荚率和荚粒数的影响 |
朱国荣
|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
17
|
不同农药施用方法对菜用大豆鲜荚粒农残含量的影响 |
段永华
合力朝
李润贤
李双艳
左丽娟
柏春华
张希文
邓成忠
张钟
|
《大豆科技》
|
2023 |
1
|
|
|
18
|
夏大豆荚粒形成特性研究 |
闫新萍
|
《大豆科技》
|
2013 |
0 |
|
|
19
|
大豆杂交后代荚粒数变异规律与育种之间的关系 |
李继存
张同法
杨旭
杨奉华
|
《农业科技通讯》
|
2006 |
0 |
|
|
20
|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三、四粒荚变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
周新安
王贤智
蔡淑平
吴学军
沙爱华
邱德珍
张晓娟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