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卡夫卡与中国新时期荒诞小说创作 被引量:2
1
作者 牛运清 姜智芹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0-15,共6页
荒诞小说是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的新秀。本文采用比较文学视角 ,对卡夫卡和中国新时期的荒诞小说创作从求同与辨异两个方面进行了考察 ,并深入到东、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去寻根探源。
关键词 影响研究 结构 悲剧性 卡夫卡 荒诞小说 比较文学 中国 当代 文学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阿瑟·伯格学术荒诞小说的后现代戏仿与话语游戏 被引量:3
2
作者 马汉广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4-119,共6页
阿瑟.A.伯格的四部学术荒诞小说在戏仿传统侦探小说的基础上,把理论论证变成了小说的叙述,把小说故事变成了理论讨论,在碎片拼贴之中对某个学科各家各派理论主张全面加以介绍,从而解构了现实的谋杀而使之成为了一种话语运作的符号,提供... 阿瑟.A.伯格的四部学术荒诞小说在戏仿传统侦探小说的基础上,把理论论证变成了小说的叙述,把小说故事变成了理论讨论,在碎片拼贴之中对某个学科各家各派理论主张全面加以介绍,从而解构了现实的谋杀而使之成为了一种话语运作的符号,提供了一种后现代小说创作的新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瑟·伯格 戏防 荒诞小说 话语游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彩纷呈的意象——以施蛰存荒诞小说《魔道》为例
3
作者 翁菊芳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2期68-71,80,共5页
以《魔道》为例,着重考察施蛰存荒诞小说在意象视野观照下的丰富内涵,指出施蛰存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心理分析见长,因此,以"意象"这样一个与文学和心理学有着双向关联的角度为切人点,不失为理解施蛰存荒诞小说的有效方法... 以《魔道》为例,着重考察施蛰存荒诞小说在意象视野观照下的丰富内涵,指出施蛰存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心理分析见长,因此,以"意象"这样一个与文学和心理学有着双向关联的角度为切人点,不失为理解施蛰存荒诞小说的有效方法,并由此获得对施蛰存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意象 荒诞小说 精神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来影响与中国新时期荒诞小说 被引量:4
4
作者 尹鸿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27-30,20,共5页
(一) 19世纪末以后,世界大战、经济危机、信仰危机、社会动荡、核威胁等,沉重打击了西方人以理性崇拜为核心的自恋心理传统,当代一位西方哲学家惊呼,“现在已经再也没有共同的西方世界了,再也没有共同信奉的上帝了,再也没有有效准的人... (一) 19世纪末以后,世界大战、经济危机、信仰危机、社会动荡、核威胁等,沉重打击了西方人以理性崇拜为核心的自恋心理传统,当代一位西方哲学家惊呼,“现在已经再也没有共同的西方世界了,再也没有共同信奉的上帝了,再也没有有效准的人生理想了,再也没有那种虽在彼此敌对中,虽在生死决斗中仍然使大家相互之间有敌忾同仇的东西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小说 中国新时期 荒诞 外来影响 残雪小说 卡夫卡 作品 别无选择 马尔克斯 荒诞派戏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诞小说模式
5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95-95,共1页
孙先科在《典型观的拓展与艺术的多样化》(《小说评论》90年4期)一文中指出:荒诞是艺术地观照现实的一个新的角度,是审美地把握现实世界的特殊方式。荒诞小说有意打破生活中的现存秩序,按照艺术的逻辑,而非生活本身的逻辑给以重新改造,... 孙先科在《典型观的拓展与艺术的多样化》(《小说评论》90年4期)一文中指出:荒诞是艺术地观照现实的一个新的角度,是审美地把握现实世界的特殊方式。荒诞小说有意打破生活中的现存秩序,按照艺术的逻辑,而非生活本身的逻辑给以重新改造,重新结构。荒诞小说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非逻辑,甚至是反逻辑的荒诞世界。荒诞世界中的形象鲜为活生生的人,更不要说是丰满立体的性格,这不是它所追求的,而多为扭曲变形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世界 特殊方式 非逻辑 生活中 荒诞小说 角度 小说评论 艺术手段 重新结构 扭曲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写实文学的调节与补充——新时期荒诞小说试论
6
作者 赵捷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41-44,共4页
什么是荒诞?它是指社会生活或自然物中一种反常的、不合理的现象或形式,它或表现为形体的被扭曲、或表现于事物的不伦不类的组合,由于它远超出常人的经验与习惯,从而使人产生荒诞不经、光怪陆离的感觉。荒诞不存在于现实中。
关键词 新时期 荒诞小说 作品 描写 文学艺术 社会生活 主体意识 荒诞 调节 现实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的倾斜——小说中的“荒诞”刍议
7
作者 南淼 《北京社会科学》 1988年第2期57-60,共4页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不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淮南子·天文训》如果说荒诞就是所谓“不合情理”、“不合逻辑”,那么与其说荒诞是一种客观现象,毋宁说它是一种主体感觉,因为客观现象本身是无所谓“情理”、“逻辑”、“...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不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淮南子·天文训》如果说荒诞就是所谓“不合情理”、“不合逻辑”,那么与其说荒诞是一种客观现象,毋宁说它是一种主体感觉,因为客观现象本身是无所谓“情理”、“逻辑”、“荒诞”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秩序 荒诞小说 荒诞色彩 十九世纪 感性与理性 不合逻辑 传统理性 倾斜 非理性 理性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走”的意义——王手小说论 被引量:5
8
作者 洪治纲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8-124,共7页
关键词 小说 艺术个性 九十年代 荒诞小说 反讽意味 都市生活 欲望叙事 尴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小说的混类现象和发展的轨迹
9
作者 林辰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0期74-80,共7页
一、中国小说的混类现象我在编《中国神怪小说大系》时发现,有一些作品,说小清它们是神怪小说还是历史小说。例如,鲁迅先生把《三宝太监西洋记》放在“明之神魔小说类”,而孙楷第先生却将这部小说置于“明清讲史部”里。有一部《锋剑春... 一、中国小说的混类现象我在编《中国神怪小说大系》时发现,有一些作品,说小清它们是神怪小说还是历史小说。例如,鲁迅先生把《三宝太监西洋记》放在“明之神魔小说类”,而孙楷第先生却将这部小说置于“明清讲史部”里。有一部《锋剑春秋》,约成书于嘉庆初期,作者未详。孙楷第据四和堂本序,说“四和氏盖即作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小说 神怪小说 中国小说 人情小说 小说 荒诞小说 作品 封神演义 轨迹 发展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诞派”在中西命运的一点比较
10
作者 何成洲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3期120-123,共4页
“荒诞派”是西方二十世纪以来门一个重要文学流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荒诞派”开始撞击中国新时期文坛。八十年代,中国文坛上出现了这样一批在审美品质、艺术风貌上与西方荒诞派文学相近的小说,如刘索拉的《你... “荒诞派”是西方二十世纪以来门一个重要文学流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荒诞派”开始撞击中国新时期文坛。八十年代,中国文坛上出现了这样一批在审美品质、艺术风貌上与西方荒诞派文学相近的小说,如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派戏剧 中西文化交流 荒诞文学 文学作品 八十年代 二十世纪 文学流派 心理小说 期待视界 荒诞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里长城建造时":卡夫卡的中国神话 被引量:15
11
作者 周宁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9-97,共9页
批评的策略在于分析所谓"单个文本或作家与其所属的复杂文本集合体之间的动态关系",因为构成文本意义的,是文本所在的话语传统。解读卡夫卡的《万里长城建造时》,具有诗学与汉学的双重意义。它揭示了文学想象与表述的内在意... 批评的策略在于分析所谓"单个文本或作家与其所属的复杂文本集合体之间的动态关系",因为构成文本意义的,是文本所在的话语传统。解读卡夫卡的《万里长城建造时》,具有诗学与汉学的双重意义。它揭示了文学想象与表述的内在意义结构,重建了西方文化构筑中国的长城神话的话语传统,"长城"从一个历史建筑变成具有"他者"意义的文化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荒诞小说 文化象征 东方主义 中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家都在一个锅里
12
作者 鲁闯 《社会》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35-36,共2页
《魔衣》似乎是一篇荒诞小说,可是在荒诞之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小说的主人公得了一件魔衣,衣服口袋里自己会冒出钱来,他一下子不费吹灰之力地成了巨富可是不久以后就发现,他所得到的正是别人所失去的,他每发一次财,这世界上总要有人... 《魔衣》似乎是一篇荒诞小说,可是在荒诞之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小说的主人公得了一件魔衣,衣服口袋里自己会冒出钱来,他一下子不费吹灰之力地成了巨富可是不久以后就发现,他所得到的正是别人所失去的,他每发一次财,这世界上总要有人遭一次殃,这使他十分紧张、十分内疚这种状况说明了什幺呢?它说明了,我们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正象一锅汤,就这么多,如果你舀多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意义 社会现象 荒诞小说 不劳而获 特权 内疚 人生哲学 现实生活 蕴含 说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昨天的辉煌——散谈大墙文学兼评《特定时期的大墙文学》
13
作者 臧永清 《社会科学辑刊》 1988年第6期153-154,共2页
今天,大墙文学连同它们的创造者们不常被人提起了。那一段历史似乎淡远成了浮荡不起的记忆。文坛热门的话题已然是文化小说、荒诞小说、实验小说,已然是阿城、何立伟、莫言、马原、洪峰们。然而,我却始终不能抹去我对七十年代末、八十... 今天,大墙文学连同它们的创造者们不常被人提起了。那一段历史似乎淡远成了浮荡不起的记忆。文坛热门的话题已然是文化小说、荒诞小说、实验小说,已然是阿城、何立伟、莫言、马原、洪峰们。然而,我却始终不能抹去我对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许多激动过我、让我这个多历坎坷的青年为之流泪的作品深深的钟情,抛却不了我对那些为新时期文学辟路拓荒的作家们虔诚的崇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从维熙 八十年代 新时期文学 文化小说 荒诞小说 七十年 何立伟 张贤亮 政治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夸张的美学效应
14
作者 罗阿凤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7-47,共1页
关键词 美学效应 超前夸张 美学内涵 创造性思维 庄子 《变形记》 《皇帝的新装》 中语课本 功利主义 荒诞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