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主要植物种的生态位分析 被引量:63
1
作者 张林静 岳明 +3 位作者 张远东 顾峰雪 潘晓玲 赵桂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69-972,共4页
采用 Levins公式和王刚生态位重叠计测方法 ,对新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中的 7个植物种 ,分别从群落梯度和 3个单一生态因子 (土壤水分维 ,土壤盐分维 ,土壤酸碱度维 )上对其生态位分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下 :1在群落梯度上 ,生态位... 采用 Levins公式和王刚生态位重叠计测方法 ,对新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中的 7个植物种 ,分别从群落梯度和 3个单一生态因子 (土壤水分维 ,土壤盐分维 ,土壤酸碱度维 )上对其生态位分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下 :1在群落梯度上 ,生态位大小依次为红砂 ( 0 .70 1 0 ) ,梭梭 ( 0 .6 4 34 ) ,角果藜 ( 0 .4 774 ) ,雾冰藜 ( 0 .374 5 ) ,盐爪爪 ( 0 .35 4 1 ) ,叉毛蓬( 0 .335 4 )和碱蓬 ( 0 .2 76 9) ;2红砂在土壤水分、土壤盐分、土壤酸碱度维上的生态位分别为 0 .5 2 74 ,0 .6 0 39和 0 .36 2 0 ,梭梭在这 3维上分别为 0 .332 0 ,0 .30 83和 0 .5 1 0 3,从生态位宽度看 ,红砂和梭梭处于优势种地位 ,其余为非优势种 ;3每个物种在群落梯度上的生态位宽度基本大于在上述 3个资源轴上的平均生态位 ;4红砂与梭梭在土壤盐分维上的生态位重叠最大 ( 0 .4 2 0 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阜康 绿洲荒漠过渡带 植物种 生态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人工梭梭群落与水土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2
2
作者 赵鹏 徐先英 +6 位作者 屈建军 张进虎 马全林 张慧文 徐高兴 马俊梅 吴永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96-1505,共10页
作为绿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人工梭梭群落的演替关系着民勤绿洲的生态安全。以民勤绿洲边缘人工梭梭群落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双向指示种分类(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数量生态学方法分析了人工梭梭群落与水... 作为绿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人工梭梭群落的演替关系着民勤绿洲的生态安全。以民勤绿洲边缘人工梭梭群落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双向指示种分类(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数量生态学方法分析了人工梭梭群落与水土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TWINSPAN方法将人工梭梭群落划分为4个群丛类型:群丛I梭梭+白刺-沙蒿-盐生草(Haloxylon ammodendron+Nitraria tangutorum-Artemisia frigida-Halogeton glomeratus)、群丛Ⅱ梭梭+沙拐枣-沙米(Haloxylon ammodendron+Calligonum mongolicum-Agriophyllum squarrosum)、群丛Ⅲ梭梭+白刺-芦苇(Haloxylon ammodendron+Nitraria tangutorum-Phragmites australis)、群丛Ⅳ梭梭+柽柳+盐爪爪(Haloxylon ammodendron+Tamarix ramosissima+Kalidium foliatum);(2)CCA排序第1轴代表生境水分及有机质梯度的变化,第2轴代表生境土壤盐分的环境梯度。Monte Carlo检验和前项选择结果表明,人工梭梭群落演替的环境调控因子排序为土壤水分(10%)>有机质(9.7%)>pH(8.8%)>速效磷(8.4%)>土壤沙粒(7.8%)>地下水埋深(7.8%)>样方距离绿洲之间的距离(7.2%)>全氮(6.9%)>电导率(6.7%)。TWINSPAN分类结果在CCA样方-环境因子排序图中有较好的反映,分类和排序结果较为吻合。(3)土壤含水量、酸碱度、沙粒体积百分比、速效磷、有机质、全氮、电导率与空间因子样方与绿洲的距离解释了物种格局变化的19.8%,其中土壤因子占15.6%,地下水因子占1.1%,土壤与地下水因子交互作用解释部分占3.1%。对于50%以上未能被解释的变异部分,可能归咎于未被选取的环境因子如降水、风蚀沙埋、封禁或者随机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过渡带 人工梭梭群落 水土因子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荒漠过渡带四种植物光合及生理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张利刚 曾凡江 +4 位作者 刘波 刘镇 安桂香 李海峰 袁娜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3-111,共9页
绿洲-荒漠过渡带植被的恢复和更新在过渡带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多枝柽柳,梭梭,头状沙拐枣和沙枣的光合特性、水势(ψ)以及生理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1)4种植物光响应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净光合速率(A)随着光合... 绿洲-荒漠过渡带植被的恢复和更新在过渡带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多枝柽柳,梭梭,头状沙拐枣和沙枣的光合特性、水势(ψ)以及生理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1)4种植物光响应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净光合速率(A)随着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大迅速增大,当PAR达到了植物的光饱和点之后,A出现下降的趋势;作为C4植物的头状沙拐枣和梭梭都具有较高的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体现出了C4植物特有的高光合的优势,而其他一些光合参数K,Amax,Rday的变化规律并不完全一致;2)4种植物中,梭梭具有较低的清晨和正午水势,说明梭梭主要依靠夜间水分恢复能力来应对干旱环境;清晨水势除头状沙拐枣和沙枣之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植物种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正午水势除多枝柽柳和沙枣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他植物种之间的差异也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3)4种植物中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变化较为一致,头状沙拐枣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植物(P<0.05);而丙二醛含量最高的是沙枣,最低的为头状沙拐枣和梭梭,除头状沙拐枣和梭梭之间差异不显著之外,其他植物种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4)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平均隶属函数法对这4种植物进行抗旱性排序,结果表明,4种植物的抗旱性强弱顺序依次是梭梭>多枝柽柳>沙枣>头状沙拐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过渡带 生理指标 渗透物质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北疆绿洲——荒漠过渡带草地属性和生产适宜性评价的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孟林 许鹏 +2 位作者 安沙舟 钱翌 陈敬峰 《草业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27-37,共11页
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依据目的性和分级综合的原则,对呼图壁种牛场草地进行属性和生产适宜性的评价,反映出其价值等级以及适宜的用途和程度,摸索出一套综合评价的技术原理和方法,为新疆北疆绿洲——荒漠过渡带草地开发... 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依据目的性和分级综合的原则,对呼图壁种牛场草地进行属性和生产适宜性的评价,反映出其价值等级以及适宜的用途和程度,摸索出一套综合评价的技术原理和方法,为新疆北疆绿洲——荒漠过渡带草地开发,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荒漠过渡带 草地 生产适宜性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地SPAC系统蒸散与①多环境因子关系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闫人华 熊黑钢 +2 位作者 冯振华 张芳 瞿秀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89-896,共8页
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对天山北麓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地的夏季蒸散量进行测定,采用通径分析与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蒸散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适合该地区的蒸散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各种环境因子对蒸散影响的大小排... 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对天山北麓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地的夏季蒸散量进行测定,采用通径分析与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蒸散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适合该地区的蒸散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各种环境因子对蒸散影响的大小排序为:净辐射(R n)>土壤热通量(G)>空气温度(T气)>空气相对湿度(RH)>5 cm土壤温度(T土-5 cm)>实际水汽压(e a)>风速(Vwind)>5 cm土壤含水率(S土-5 cm);(2)各因子通过R n对蒸散产生的间接作用都大于其自身直接作用,反映出净辐射是制约蒸散大小的主导因子,是决定干旱区蒸散量的关键;(3)土壤热通量对蒸散的直接负效应远小于通过其他因子的间接正效应,出现其直接负效应与综合效应相反的结果;(4)建立并经过检验的蒸散预测模型表明:与温暖湿润区蒸散依靠水、热并重情况不同的是,极端干旱区主要依靠热量因子强度的增加,才能有较大的蒸散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系统 绿洲-荒漠过渡带 蒸散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赵鹏 徐先英 +5 位作者 金红喜 张进虎 唐卫东 柴成武 靳虎甲 董志玲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4-371,共8页
绿洲-荒漠过渡带作为绿洲与荒漠的连接区域,在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与恢复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为例,在47个植物群落调查样地的基础上,应用双向指示种分类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研究区典型植... 绿洲-荒漠过渡带作为绿洲与荒漠的连接区域,在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与恢复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为例,在47个植物群落调查样地的基础上,应用双向指示种分类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研究区典型植物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并讨论了影响植物群落类型及空间分布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物群落结构简单,植物种以旱生耐盐植物为主。(2)TWINSPAN分类将研究区的植物群落划分为11个群丛类型,即白刺+盐生草群丛、白刺+芦苇群丛、白刺+盐爪爪群丛、盐爪爪+黑果枸杞群丛等,分类结果在空间上反映了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植物群落的演替变化趋势。(3)DCA排序结果验证了TWINSPAN分类结果的合理性,同时指出制约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植物群落类型及空间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是地下水埋深和地貌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指示种分析 除趋势对应分析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 环境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勒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7
作者 郭全恩 李保国 +2 位作者 南丽丽 曹诗瑜 陈建刚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34-938,共5页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研究绿洲荒漠演化过程土壤呼吸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500 m间隔取样尺度下甘肃省玉门镇饮马农场一条绿洲荒漠过渡带(荒漠、荒漠-绿洲、绿洲)土壤呼吸...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研究绿洲荒漠演化过程土壤呼吸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500 m间隔取样尺度下甘肃省玉门镇饮马农场一条绿洲荒漠过渡带(荒漠、荒漠-绿洲、绿洲)土壤呼吸速率在不同时期(5、7、10月)的时空变异性,并结合过渡带不同监测点的植被盖度、土壤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土壤容积含水量以及土壤0~20 cm土层pH值、盐分、HCO_3^-、Cl^-、Ca^(2+)、Mg^(2+)、SO_4^(2-)、K^+、Na^+等理化性质分析,探讨了环境因素与土壤呼吸速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从荒漠向绿洲过渡,土壤呼吸速率从荒漠端的1.21μmol·m^(-2)·s^(-1)逐渐增大到绿洲端的4.85μmol·m^(-2)·s^(-1),增加3倍。从季节变化来看,7月份土壤呼吸速率最大,10月份土壤呼吸速率最小,5月份土壤呼吸速率居中。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异系数为64.1%~78.1%,属中等变异。从空间相关性来看,7月和10月土壤呼吸速率的块金值为0.065和0.113,均小于0.25,空间相关性强;5月份土壤呼吸速率的块金值为0.690,空间相关性中等。研究发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勒河流域 绿洲荒漠过渡带 土壤呼吸 季节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北麓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地地表能量通量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闫人华 熊黑钢 陈肖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50-1358,共9页
利用天山北麓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地的小气候实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不同天气条件下地表能量及其能量分配日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潜热与其它地表能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晴天各地表能量分量曲线呈"单峰型",阴天表现为峰谷... 利用天山北麓绿洲-荒漠过渡带芨芨草地的小气候实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不同天气条件下地表能量及其能量分配日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潜热与其它地表能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晴天各地表能量分量曲线呈"单峰型",阴天表现为峰谷频繁交替的"多峰型",雨天则显示为"偏峰型"。由于该区以晴天为主,阴雨天气发生频率少,平均情况下的各能量曲线变化与晴天基本一致。任何天气条件下能量传输均以潜热(LE)为主,其次为感热(H)和土壤热通量(G)。观测期内LE/Rn平均值介于沙漠和绿洲之间,很好地在能量分配上体现出自身的过渡性。各种天气条件下能量分配的日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白天均以潜热为主,夜间则有所不同。LE/Rn、H/Rn、G/Rn曲线白天变化平稳,夜间持续波动,日出和日落前后波动最为剧烈。其中,日出时刻以LE/Rn和G/Rn曲线波动最为强烈,且两者峰谷互补。因辐射强度和日照时数的不同,不同天气条件下曲线早、晚剧烈变化开始时间也有所差别。晴天、平均、阴天(8:00—18:00)波文比依次减小,且均小于1,表明它们在白天能量分配均以潜热为主。而雨天波文比则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整体呈上升趋势。LE与Rn、H、G相关性程度均表现为:晴天与平均相当,阴天次之,雨天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能量 绿洲-荒漠过渡带 波文比法 能量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因素对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柳维扬 高艳红 +2 位作者 王家强 彭杰 吕双庆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9-94,共6页
通过树脂芯原位培养试验,分析水分因素对塔里木绿洲荒漠过渡带3种不同植被覆盖度(LCD:0~0.2;MCD:0.2~0.4;HCD:0.4~0.6)土壤矿质氮含量影响及氮矿化速率变化。结果表明,水分对土壤氮矿化作用有明显影响,土壤净氮矿化速率与土壤水分... 通过树脂芯原位培养试验,分析水分因素对塔里木绿洲荒漠过渡带3种不同植被覆盖度(LCD:0~0.2;MCD:0.2~0.4;HCD:0.4~0.6)土壤矿质氮含量影响及氮矿化速率变化。结果表明,水分对土壤氮矿化作用有明显影响,土壤净氮矿化速率与土壤水分有明显相关性,3种植被覆盖度类型的剖面水分变化和净氮矿化速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LCD是0.866 9(P〈0.01),MCD是0.647 9(P〈0.05),HCD是0.594 0(P〈0.05);测定周期内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平均净氮矿化速率,LCD为0.334kg/(hm2·d),MCD为1.010kg/(hm2·d),HCD为0.998kg/(hm2·d);该区域土壤水分变化是影响氮矿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说明在极端干旱条件下,水分控制氮矿化作用,但随植被覆盖度递增土壤含水量增加,水分因素对土壤氮矿化作用逐渐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因素 绿洲荒漠过渡带 土壤氮净矿化 树脂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田与相邻荒漠过渡带三类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秀琴 马祁 +2 位作者 姚举 刘刚 王东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68-172,共5页
对南疆喀什地区莎车县恰热克镇棉田及相邻荒漠过渡带三类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瓢虫、草蛉、食虫蝽的群落结构及动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生境中瓢虫类优势种均为多异瓢虫,食虫蝽类优势种均为异须盲蝽,草蛉类优势种在荒... 对南疆喀什地区莎车县恰热克镇棉田及相邻荒漠过渡带三类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瓢虫、草蛉、食虫蝽的群落结构及动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生境中瓢虫类优势种均为多异瓢虫,食虫蝽类优势种均为异须盲蝽,草蛉类优势种在荒漠过渡带为中华草蛉,在棉田中为叶色草蛉。棉田中三类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和相邻荒漠过渡带中三类主要捕食性天敌昆虫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田 荒漠过渡带 捕食性天敌昆虫 群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田与相邻荒漠过渡带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姬华 姚举 +3 位作者 马祁 张新民 王东 张云胜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50-352,共3页
对南疆喀什地区莎车县恰热克镇棉田及相邻的荒漠-绿洲过渡带节肢动物群落进行初步研究明确了棉田及与之相邻的荒漠过渡带节肢动物群多样性和稳定性,了解不同生境节肢动物群落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棉田 相邻荒漠过渡带 节肢动物群落 多样性 稳定性 新疆 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固沙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彦武 柴强 +1 位作者 欧阳雪芝 罗玲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4-111,共8页
对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不同固沙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以裸沙地为对照。结果表明:不同固沙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均存在差异,且均显著大于裸沙地;在0-60 cm土层中,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过氧化氢酶、脲酶和... 对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不同固沙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以裸沙地为对照。结果表明:不同固沙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均存在差异,且均显著大于裸沙地;在0-60 cm土层中,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磷酸酶以梭梭林地最大,分别是对照的2.29倍、2.36倍、10.17倍、2.63倍、1.65倍和1.71倍;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酶活性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梭梭林的放线菌、真菌和蔗糖酶活性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相关性研究表明,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达到了69.6%以上。随着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植被的恢复,不同固沙林对干旱瘠薄的沙漠环境均有一定的适应性,各固沙林土壤的生物性质不断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过渡带 固沙林 土壤微生物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田与相邻荒漠过渡带蜘蛛群落结构及动态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刚 马祁 +3 位作者 姚举 李秀琴 王东 宋志龙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98-302,共5页
对新疆莎车县棉田及相邻荒漠过渡带蜘蛛种类,群落结构及动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棉田及相邻荒漠过渡带的蜘蛛有13科3、6属、39种。蜘蛛在两个不同生境群落特征及多样性有明显的差异性。逍遥蛛科和蟹蛛科为两个生境中共同的优势科... 对新疆莎车县棉田及相邻荒漠过渡带蜘蛛种类,群落结构及动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分析。棉田及相邻荒漠过渡带的蜘蛛有13科3、6属、39种。蜘蛛在两个不同生境群落特征及多样性有明显的差异性。逍遥蛛科和蟹蛛科为两个生境中共同的优势科。荒漠过渡带蜘蛛群落的物种数、个体数量、多样性、均匀度、稳定性都高于棉田蜘蛛群落的对应特征。荒漠过渡带蜘蛛群落结构的变动对棉田内蜘蛛群落的变化有明显的影响,可以初步肯定荒漠过渡带的种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田 荒漠过渡带 蜘蛛 群落结构 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田与相邻荒漠过渡带蜘蛛群落优势种与棉蚜动态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刚 姚举 +2 位作者 李秀琴 热西提 王东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34-437,共4页
依据Berger-Parker(1974)优势度指数(d),分析了棉田与相邻荒漠过渡带不同时期蜘蛛的优势种类,并对其季节变动趋势与棉蚜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棉田蜘蛛的优势种为,新疆逍遥蛛、花蟹蛛、镰豹蛛;相邻荒漠过渡带蜘蛛的优势种为,新疆逍... 依据Berger-Parker(1974)优势度指数(d),分析了棉田与相邻荒漠过渡带不同时期蜘蛛的优势种类,并对其季节变动趋势与棉蚜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棉田蜘蛛的优势种为,新疆逍遥蛛、花蟹蛛、镰豹蛛;相邻荒漠过渡带蜘蛛的优势种为,新疆逍遥蛛、花蟹蛛、盾形猫蛛。相邻荒漠过渡带对棉田蜘蛛的发生有明显的种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蜘蛛 优势种 种群动态 棉田 荒漠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荒漠过渡带防风固沙林疏透度的数字化测定及应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徐满厚 刘彤 孙钦明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2期230-235,共6页
为更准确、快速的定量测定林带疏透度,运用数码相机FUJIFILM FinePix S5000和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7.0相结合的方法对林带疏透度进行了数字化测定,并将其应用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防风固沙林疏透度的分析。结果表明:... 为更准确、快速的定量测定林带疏透度,运用数码相机FUJIFILM FinePix S5000和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7.0相结合的方法对林带疏透度进行了数字化测定,并将其应用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防风固沙林疏透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在误差范围为0.01-0.06时,结合数码相机利用Photoshop软件对疏透度进行数字化测定能够达到较高的精度;林带疏透度与平均枝下高、平均冠高(或平均高度)和冠层面积存在极显著关系(r2=0.968,p=0.000),冠部疏透度与胸高断面积存在极显著关系(r2=0.658,p=0.000),故林业上可利用林带疏透度和冠部疏透度与其它结构因子的主导因子模型对过渡带防风固沙林的疏透度进行调整,使其对绿洲发挥更好的防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过渡带 防风固沙林 疏透度 数字化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荒漠过渡带陆面温度与地表能量关系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闫人华 熊黑钢 张芳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0-126,共7页
以实测气象资料为基础,通过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对芨芨草地地表能量进行计算,深入探讨了不同天气条件下陆面温度变化规律及其与地表能量的关系特征,建立了适合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部绿洲-荒漠过渡带的陆面温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①受不同... 以实测气象资料为基础,通过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对芨芨草地地表能量进行计算,深入探讨了不同天气条件下陆面温度变化规律及其与地表能量的关系特征,建立了适合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部绿洲-荒漠过渡带的陆面温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①受不同天气地表能量特征差异的影响,晴天表层土壤(5 cm、10 cm、15 cm)温度变化呈"S"型曲线,雨天与晴天相似,只是振幅减小,而阴天呈直线下降特征。其中,晴天表层土温峰值出现时间由地表向下呈现每5 cm 2.5 h的滞后性。不论何种天气,40 cm及其以下深层土温几乎没有日变化。②各地表能量分量与表层土壤温度均表现出相关系数值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至20 cm负相关性达到最大。③各能量分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程度表现为:土壤热通量(G)最大,其次为净辐射(Rn)和感热(H),潜热(LE)最小。④除H外,不同天气条件下各能量分量与土壤温度相关性均表现为晴天>平均>阴天>雨天,土温对能量变化的反应强度(回归系数)也大体表现出相同的规律。⑤经过检验的陆面温度预测模型表明:湿热性能量因子(LE)对干旱区绿洲-荒漠过渡带陆面温度的影响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温度 地表能量 绿洲-荒漠过渡带 天气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粒径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郭树江 杨自辉 +4 位作者 王多泽 王强强 詹科杰 张剑挥 张大彪 《中国水土保持》 2018年第10期53-56,共4页
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试验,分析了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白刺群落土壤以细砂为主,梭梭、沙拐枣群落土壤以中砂、粗砂为主;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为2.144~2.398,3... 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试验,分析了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白刺群落土壤以细砂为主,梭梭、沙拐枣群落土壤以中砂、粗砂为主;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为2.144~2.398,3种植被类型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均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或平沙地>流动沙丘)。(2)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与黏粒(<0.005 mm)、粉粒(0.005~0.05 mm)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细砂(0.1~0.25 mm)、中砂(0.25~0.5 mm)、粗砂(0.5~1 mm)含量呈负相关但不显著,与极细砂(0.05~0.1 mm)、极粗砂(1~2 mm)含量呈正相关但也不显著。(3)分形维数D值与全氮、速效磷含量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和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黏粒含量与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粉粒、砂粒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分形维数D值和黏粒、粉粒、砂粒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全钾、速效钾、全盐、p H值相关关系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过渡带 土壤粒径 分形维数 土壤理化性质 民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土壤粒度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雪梅 曹丽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848-2855,共8页
【目的】对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进行土壤粒度分析可为区域植被恢复以及水资源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荒漠过渡地带典型植物群落的土壤粒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目的】对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进行土壤粒度分析可为区域植被恢复以及水资源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荒漠过渡地带典型植物群落的土壤粒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①研究区土壤以粗砂粒、砂粒和粉砂粒为主,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粗砂粒和粉砂粒含量存在明显差异。②土壤分形维数只与黏粒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764。芦苇群落和芦苇+骆驼刺群落土壤分形维数较大,而柽柳群落和盐节木群落土壤则相反。③研究区土壤平均粒径较粗,分选性较差,粗偏程度较大,粒度较分散,土壤粒度特征在靠近绿洲的植物群落与靠近荒漠的植物群落间差异明显。④研究区土壤各粒径含量与分形维数和粒度特征值之间存在一定的显著相关性。【结论】造成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粒度差异的因素主要是土壤水分含量,其次植被覆盖度、风蚀因素、有机质含量以及人为因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径 分形维数 粒度特征 典型植物群落 绿洲-荒漠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M影像目视解译显示尺度的选择及尺度效应分析——以内陆河流域绿洲-荒漠过渡带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秀梅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3-37,共5页
选择干旱区对目视解译显示尺度敏感的绿洲—荒漠过渡带的TM影像,应用格局指数法和转移矩阵法,从受显示尺度影响明显的面积和斑块形状特征两方面进行尺度效应分析。将显示尺度划分为3个尺度区间:≥1∶7.5万,数据精确,信息丰富;1∶7.5万~... 选择干旱区对目视解译显示尺度敏感的绿洲—荒漠过渡带的TM影像,应用格局指数法和转移矩阵法,从受显示尺度影响明显的面积和斑块形状特征两方面进行尺度效应分析。将显示尺度划分为3个尺度区间:≥1∶7.5万,数据精确,信息丰富;1∶7.5万~1∶12.5万,尺度效应明显,细节信息大量丢失;≤1∶12.5万,细节信息较少,而形状复杂、面积较大的斑块出现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7.5万是研究绿洲—荒漠过渡带景观的最小适宜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影像 目视解译 尺度效应 绿洲—荒漠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荒漠过渡带风况对波文比和蒸散发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向皎 李程 +2 位作者 张清涛 熊育久 邱国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05-720,共16页
波文比-能量平衡法是目前蒸散发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对荒漠地区,尤其对绿洲荒漠过渡带的蒸散发进行研究时,发现有波文比波动大、蒸散发结果准确性不高等问题。如何提高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在绿洲荒漠过渡带的准... 波文比-能量平衡法是目前蒸散发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对荒漠地区,尤其对绿洲荒漠过渡带的蒸散发进行研究时,发现有波文比波动大、蒸散发结果准确性不高等问题。如何提高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在绿洲荒漠过渡带的准确性成为荒漠干旱区精确研究水分收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以前的研究基础上,发现绿洲荒漠过渡带的不同风况对波文比有不同影响,这可能是造成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在绿洲荒漠过渡带精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为了证明这个假设,于2010—2012年在西北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进行了野外连续观测,观测了不同风况条件下波文比、不同高度的温度差、湿度差以及蒸散发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它们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观测期内波文比值在-17.3—16.2范围内变化,波动较大,呈"U"型变化,生长季中期波文比值低于初期和末期;在无风天气,绿洲荒漠过渡带温度、湿度梯度不受水平气流的影响,波文比波动小,异常值少,波文比方法测算出的蒸散量较为准确,能够代表实际蒸散量,所测得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波文比日均值为0.07,日蒸散量为1.6mm/d;在绿洲风和荒漠风天气,绿洲荒漠过渡带空气温度、湿度结构发生明显改变,波文比波动大,不同风况使得大气处于逆温或逆湿的状态,波文比-能量平衡法所测得的蒸散量负值增多,适用性降低。因而在应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估算绿洲荒漠过渡带的蒸散发时应该选择合适的天气和观测点,避开风况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过渡带 波文比 绿洲风 荒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