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区荒漠—绿洲过渡带荒漠化治理对策
1
作者 胡颖颖 《防护林科技》 2025年第4期81-83,共3页
干旱区荒漠—绿洲过渡带是生态系统中关键且脆弱的区域,对其进行荒漠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该区域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难点的分析,提出加强植被保护、优化水资源管理、改善畜牧业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应用新型荒漠化治理技术和... 干旱区荒漠—绿洲过渡带是生态系统中关键且脆弱的区域,对其进行荒漠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该区域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难点的分析,提出加强植被保护、优化水资源管理、改善畜牧业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应用新型荒漠化治理技术和加强宣传教育等治理对策。总结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布其沙漠荒漠—绿洲过渡带荒漠化治理措施、效果和经验,为干旱区荒漠—绿洲过渡带的荒漠化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荒漠—绿洲过渡带 荒漠化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张掖市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滕玉风 陈斌 +4 位作者 马剑 钱万建 李鸿儒 李静 韩廷寿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4,共10页
[目的]探究甘肃省张掖市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类型植被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特征,以及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关系,为该区水土保持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不同类型荒漠植被,调查和测定了不同类型植被群落植物多样性和0... [目的]探究甘肃省张掖市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类型植被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特征,以及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关系,为该区水土保持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不同类型荒漠植被,调查和测定了不同类型植被群落植物多样性和0—120 cm土壤水分含量。[结果](1)该区域共有6种植被类型,植被结构非常简单,物种组成以适生于干旱荒漠生境的红砂、合头藜、珍珠猪毛菜、三芒草、雾冰藜等耐旱、超耐旱的小灌木、半灌木、草本植物为主,植物群落为灌草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指数较小。(2)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呈现“双峰形”,土壤湿度由表层向深层逐步升高,到20—40 cm处升到“第一个峰值”,40—60 cm处又降到了较低水平,到60—120 cm土壤湿度又逐步上升,直至120 cm处升高到“第2个峰值”。(3)各植物群落的植被高度、植被密度、植被盖度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升高而增高、增大,植被高度与40—120 cm土层土壤水分呈显著正相关,草本植物、灌木植物密度、植被盖度与其根系主要分布层的土壤水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0—20 cm表层土壤、40—80 cm深层土壤水分含量均不足2%的荒漠绿洲过渡带,适宜种植红砂、合头藜、白刺等旱生灌木和三芒草、刺沙蓬、雾冰藜、画眉草、猪毛蒿等草本植物;表层土壤、深层土壤水分含量均超过2%的荒漠地带,适宜种植红砂、珍珠猪毛菜等旱生灌木和冷蒿、内蒙古旱蒿、寸草等草本植物,能够有效促进生态恢复和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土壤水分含量 植被特征 物种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混交灌木根区土壤含水率变化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麻进 胡广录 +1 位作者 陈海志 焦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41,共8页
土壤水分是干旱区植被生长的限制因子,研究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根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对抵御沙漠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以荒漠-绿洲过渡带3种典型混交灌木梭梭×泡泡刺(SS×PP)、泡泡刺×沙拐枣(PP×SG)、沙拐枣×梭... 土壤水分是干旱区植被生长的限制因子,研究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根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对抵御沙漠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以荒漠-绿洲过渡带3种典型混交灌木梭梭×泡泡刺(SS×PP)、泡泡刺×沙拐枣(PP×SG)、沙拐枣×梭梭(SG×SS)为研究对象,对3种典型混交灌木根区0~100 cm土层土壤进行连续采样并测定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1)7-9月,3种混交灌木根区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范围依次为:梭梭×泡泡刺0.54%~2.75%、1.06%~2.41%、0.73%~4.72%;沙拐枣×梭梭0.42%~2.59%、0.96%~2.35%、0.57%~3.58%;泡泡刺×沙拐枣0.31%~2.38%、0.56%~2.33%、0.79%~3.71%。3种混交灌木在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增加而增大,60~100 cm土层各类型混交灌木土壤含水率变化逐渐趋于稳定。2)7月,0~100 cm土层混交灌木梭梭×泡泡刺的土壤含水率显著高于沙拐枣×泡泡刺,9月,20~40、60~100 cm土层混交灌木沙拐枣×梭梭的土壤含水率显著低于其他2种混交灌木类型。3)3种混交灌木土壤持水能力大小为梭梭×泡泡刺>泡泡刺×沙拐枣>沙拐枣×梭梭。研究结果为荒漠—绿洲过渡带防风固沙植被建设中植物种类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土壤含水率 混交灌木 土壤持水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被土壤水分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5
4
作者 陈宏祥 胡广录 +2 位作者 赵晨宇 张宏伟 王德金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73,共7页
土壤水分是干旱区固沙植被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了解其时空分布特征对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于2015年雨季前、雨季后对甘肃临泽县荒漠-绿洲过渡带的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 土壤水分是干旱区固沙植被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了解其时空分布特征对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于2015年雨季前、雨季后对甘肃临泽县荒漠-绿洲过渡带的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3种典型固沙植被0~120cm深度剖面的土壤水分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雨季前和雨季后,泡泡刺、沙拐枣和梭梭灌丛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基本呈上升趋势,土壤含水量均是表层低、深层高,雨季对泡泡刺、沙拐枣和梭梭灌丛土壤水分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水分活跃层;2)雨季前,3种灌丛在不同水平距离处(0、1、2m与5m)土壤含水量的大小规律是泡刺灌丛>沙拐枣灌丛>梭梭灌丛;雨季后,3种灌丛在不同水平距离处土壤含水量无明显规律;3)雨季前和雨季后,泡泡刺灌丛和沙拐枣灌丛土壤含水量空间特征表现为灌丛边缘大于灌丛内部,梭梭灌丛表现为灌丛内部大于灌丛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固沙植被 土壤水分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盛行风作用下柴木达盆地典型多花柽柳灌丛资源岛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高斯远 曹广超 +5 位作者 刁二龙 何启欣 程梦园 邱巡巡 程国 赵美亮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93-300,共8页
[目的]探究盛行风作用下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典型多花柽柳(Tamarix hohenackeri)灌丛资源岛特征,旨在深入了解在类似的生境下柽柳灌丛的生态学意义,为盐碱地改良和荒漠—绿洲的生态保护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荒... [目的]探究盛行风作用下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典型多花柽柳(Tamarix hohenackeri)灌丛资源岛特征,旨在深入了解在类似的生境下柽柳灌丛的生态学意义,为盐碱地改良和荒漠—绿洲的生态保护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多花柽柳灌丛周围土壤系统采样,全面了解冠下、冠缘和间地110 cm深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含水率(SMC)、土壤pH和EC值特征,探讨盛行风对灌丛资源岛的影响。[结果](1)典型多花柽柳灌丛周围,冠下枯落物和地下生物量显著大于冠缘和间地,SOC含量在冠下显著大于冠缘,具有资源岛特征;(2)盛行风背风向冠下SMC、冠缘和间地SOC含量显著大于其他方向,且冠缘0—5 cm土层有着较低的土壤pH值;(3)背风向地上生物量和冠缘枯落物量显著大于其他方向,减少了水分蒸发,促进了SOC的增加。[结论]柴达木盆地荒漠—绿洲过渡带多花柽柳灌丛周围土壤不仅冠下具有资源岛特征,且背风向土壤会形成更适合植物生长的SMC,SOC含量和较低土壤pH值,即风影区资源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柽柳灌丛 盛行风 资源岛 荒漠—绿洲过渡带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