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甘膦N-乙酰转移酶反应动力学研究
1
作者 卢维维 洪玉枝 刘子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05-808,共4页
草甘膦N-乙酰转移酶(glyphosate N-acetytransferase,GAT)是一种能够通过转乙酰基的反应将草甘膦代谢为低毒物质乙酰草甘膦的酶,在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通过将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Weigmann)Cheste... 草甘膦N-乙酰转移酶(glyphosate N-acetytransferase,GAT)是一种能够通过转乙酰基的反应将草甘膦代谢为低毒物质乙酰草甘膦的酶,在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通过将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Weigmann)Chester AB 94036中的草甘膦N-乙酰转移酶(glyphosate N-acetyltransferase,GAT)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中,获得含有重组质粒pGEX 6p-1-gat的重组菌株。对重组菌株进行诱导表达,经过GST亲和层析纯化,获得约17 ku的目的蛋白。通过酶标仪和连续分光光度分析法,对GAT蛋白进行了酶反应动力学测定。研究表明GAT的催化常数kcat为6.420 min-1,米氏常数KM为1.162 mmol/L,由此得出其催化效率kcat/KM为5.52 L/(mmol.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甘膦n-乙酰转移酶 亲和层析 连续分光光度分析法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甘膦对GC-1小鼠精原细胞的毒性作用及N-乙酰半胱氨酸的干预效应 被引量:10
2
作者 曾明 黄婷 +4 位作者 易吉平 钟才高 关岚 王安 刘新民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9-166,共8页
摘要:为探讨41%草甘膦水溶液(农达)对雄性生殖细胞的毒性及其作用机制以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的干预效应。以GC.1小鼠精原细胞为受试细胞,设正常对照组、草甘膦染毒组(60、90、120、150、180mg·L-1)... 摘要:为探讨41%草甘膦水溶液(农达)对雄性生殖细胞的毒性及其作用机制以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的干预效应。以GC.1小鼠精原细胞为受试细胞,设正常对照组、草甘膦染毒组(60、90、120、150、180mg·L-1)、NAC干预组(10mmol·L NAC+90mg·L-1农达)。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Giemsa染色法观察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彗星试验检测细胞DNA损伤,比色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乳酸脱氢酶(LDH)以及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及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草甘膦染毒浓度增加,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妒〈0.01),彗星阳性率逐渐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草甘膦染毒组LDH活性增加(P〈0.05,60mg·L-1组除外),MDA生成量增多(P〈0.05),GSH含量降低(P〈0.05)和SOD活性降低(P〈0.05)。抗氧化剂NAC预处理具有相应的拮抗作用。研究表明,60~180mg·L。浓度草甘膦对GC-1细胞有明显的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草甘膦诱导氧化应激,导致细胞通透性增加和DNA损伤。抗氧化剂NAC对草甘膦的细胞毒性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1精原细胞 氧化应激 DNA损伤 n-半胱氨酸(NA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基转移酶2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M1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安慧茹 吴雪琼 王仲元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14-20,共7页
目的 研究药物代谢酶NAT2、GSTM1、GSTT1的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肝损伤的关系,阐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ATDILI)的分子机制.方法 解放军第三○九医院结核科2008-2009年度住院初治结核病... 目的 研究药物代谢酶NAT2、GSTM1、GSTT1的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肝损伤的关系,阐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ATDILI)的分子机制.方法 解放军第三○九医院结核科2008-2009年度住院初治结核病患者208例,具有明确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患者为肝损伤组(共101例),无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患者为对照组(共107例),通过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两组的NA T2基因多态性并分型.通过多重PCR方法检测两组患者GSTM1、GSTT1是否存在基因型缺失.以SPSS12.0软件进行x2检验处理,比较两组之间各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并计算各基因型风险系数(odds ratio,OR值)及95%可信区间(95% CI),分析疾病与基因的关联强度.结果 (1)肝损伤组患者中,39.6% (40/101)为NAT2慢乙酰化基因型;对照组中,12.2%(13/107)为NA T2慢乙酰化基因型.NA T2慢乙酰化基因型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系数(OR值)为4.74(95%CI=2.42~9.28;x2 =20.62,P<0.05).(2)肝损伤组中,GSTM1缺失基因型占63.4%(64/101),对照组GSTM1缺失基因型占51.4%(55/107);两组比较GSTM1缺失基因型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OR值偏高(但无统计学意义),为1.64(95%CI=0.94~2.84,x2=3.038,P>0.05).肝损伤组中,GSTT1缺失基因型占47.5%(48/101),对照组GSTT1缺失基因型占45.8%(49/107),两组比较OR值接近,为1.07(95%CI=0.62~1.85,x2=0.063,P>0.05).(3)肝损伤组中同时具有NA T2慢乙酰化基因型及GSTM1缺失基因型的患者29例,对照组5例,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系数OR值高达10.21(95%CI=3.87~26.96,x2=20.62,P<0.005).结论 NAT2基因的慢乙酰化基因型及GSTM1缺失基因型可能与ATDILT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结核药 肝炎 中毒性 芳基胺n-转移 谷胱转移 多态现象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磷酰胺激活小鼠肝微粒体谷胱甘肽S-转移酶Ⅰ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郑英 邹晓华 +3 位作者 付再林 方慧 陈素红 吕圭源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387-1390,共4页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CP)在体内对小鼠肝微粒体谷胱甘肽S-转移酶Ⅰ(mGST-Ⅰ)活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用苯巴比妥75 mg·kg-1诱导小鼠CYP2B后,ip CP,测定9 h内mGST-Ⅰ酶活性,观察二巯基丁二醇(DTT)对酶激活的逆转作用和巯基烷化...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CP)在体内对小鼠肝微粒体谷胱甘肽S-转移酶Ⅰ(mGST-Ⅰ)活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用苯巴比妥75 mg·kg-1诱导小鼠CYP2B后,ip CP,测定9 h内mGST-Ⅰ酶活性,观察二巯基丁二醇(DTT)对酶激活的逆转作用和巯基烷化剂N-乙基马来酰亚胺(NEM)对酶再激活效应,用SDS-PAGE和负染凝胶法评价CP对mGST-Ⅰ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CP引起小鼠微粒体中mGST-Ⅰ活性增加;NEM在mGST-Ⅰ半胱氨酸-49-巯基(cys-49-SH)上的活化效应减弱,而CP引起的mGST-Ⅰ激活效应不被二硫键还原剂DTT逆转。激活的mGST-Ⅰ电泳图谱未见蛋白分子量变迁及蛋白表达增加。结论大剂量CP致mGST-Ⅰ激活效应机制主要是酶分子cys-49-SH上单个巯基的修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磷 微粒体 谷胱肽S-转移 二巯基丁二醇 n-基马来亚胺 半胱氨酸-49-巯基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于Halomonas sp.抗草甘膦EPSPS的克隆、鉴定及应用
5
作者 丁宁 何云浩 +2 位作者 吴琳绯 李婵娟 吴高兵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8-166,共9页
为培育高抗草甘膦作物以应对草甘膦杂草进化,从海洋细菌中筛选到1株高抗草甘膦的盐单胞菌属菌株(Halomonassp.),通过基因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该菌株的EPSPS基因,在Escherichiacoli(DE3)中对fHoEPSPS、mfHoEPSPS(G384A位点突变)... 为培育高抗草甘膦作物以应对草甘膦杂草进化,从海洋细菌中筛选到1株高抗草甘膦的盐单胞菌属菌株(Halomonassp.),通过基因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该菌株的EPSPS基因,在Escherichiacoli(DE3)中对fHoEPSPS、mfHoEPSPS(G384A位点突变)和mHoEPSPS(mfHoEPSPS N端缺失PDT)进行重组表达和纯化,并运用自切割肽LP4/2A介导的基因聚合策略,将抗草铵膦的酶(Repat)置于mHoEPSPS的N端,构建了双抗草甘/铵膦酶(RLH),将其编码基因导入烟草后赋予草甘/铵膦复合抗性。结果显示,该菌株的EPSPS基因(fHoEPSPS)可编码一个N段融合了预苯酸脱水酶(PDT)的双功能酶。草甘膦抗性分析显示mfHoEPSPS的抗性比fHoEPSPS提高了19倍,将mHoEPSPS基因导入烟草后可赋予烟草3倍推荐剂量的草甘膦耐受性,转RLH基因的烟草能够耐受3~5倍推荐剂量的草甘/铵膦复合除草剂。结果表明,源于Halomonas sp.的抗草甘膦EPSPS是一种新型草甘膦耐受酶,通过G384A的位点突变可提高酶活;利用自切割肽介导的基因堆叠策略获得的转RLH基因烟草表现出较高草甘/铵膦复合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除剂作物 5-烯醇式莽酸-3-磷酸合成 转移 双抗除剂作物 基因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肝微粒体谷胱甘肽S-转移酶简易制备法对活性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郑英 张捷 楼宜嘉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29-432,共4页
目的 :研究大鼠肝微粒体简易制备法对微粒体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 (m GST)活性的影响。方法 :用聚乙二醇 6 0 0 0 (PEG 6 0 0 0 )法和钙沉淀法制备大鼠肝微粒体 ,并与巯基烷化剂 N-乙基顺丁烯二酰亚胺 (NEM)共孵育 ,分别测定不同制备法所... 目的 :研究大鼠肝微粒体简易制备法对微粒体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 (m GST)活性的影响。方法 :用聚乙二醇 6 0 0 0 (PEG 6 0 0 0 )法和钙沉淀法制备大鼠肝微粒体 ,并与巯基烷化剂 N-乙基顺丁烯二酰亚胺 (NEM)共孵育 ,分别测定不同制备法所获 m GST活性。结果 :PEG 6 0 0 0法和钙沉淀法制备的肝微粒体 ,其 m GST活性分别为0 .15 ,0 .0 8μmol· min- 1 · ml- 1 ;NEM可使其活性分别显著增加至 1.797和 2 .375倍 (P<0 .0 0 1) ;洗涤纯化后 ,分别增加至 NEM活化前的 2 .35 0和 4 .12 7倍 (P<0 .0 0 1) ;其中 NEM与微粒体共孵育最适浓度为 5~ 10 mmol/ L ,最佳激活时间为 1~ 2 min。结论 :经 PEG 6 0 0 0法和钙沉淀法高速离心制备的微粒体 ,分离制备时间短 ,方法简单易行 ;钙沉淀法制备的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微粒体 谷胱转移 代谢 二醇6000法 钙沉淀法 n-基顺丁烯二亚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G酶、γ-谷氨酰转移酶联合尿微量蛋白检测对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7
作者 吴智慧 唐小铁 +1 位作者 王艳娥 李力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627-629,共3页
目的:探讨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甘酶(NAG酶)、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和尿微量白蛋白(mAlb)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断肾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终点法和速率法对113例尿蛋白定性阴性的患者和30例健康人群尿中NAG酶、γ-GT、mAlb进行检... 目的:探讨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甘酶(NAG酶)、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和尿微量白蛋白(mAlb)联合检测对早期诊断肾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终点法和速率法对113例尿蛋白定性阴性的患者和30例健康人群尿中NAG酶、γ-GT、mAlb进行检测,探讨三者联合检测对肾损伤早期诊断的价值。结果:DM组、HBP组、SLE组患者mAlb、NAG酶、γ-GT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指标单项检测阳性率较低,两两联合检测会提高检测阳性率,但是与单项检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项联合检测明显提高检测阳性率,与单项及两项检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Alb、NAG酶、γ-GT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mAlb、NAG酶、γ-GT联合检测可以作为早期诊断肾损伤的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β-D氨基葡萄糖(NAG) γ-谷氨转移(γ-GT) 尿微量蛋白(mAlb) 肾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对双氟磺草胺的耐药性差异及机理 被引量:16
8
作者 侯珍 丛聪 +3 位作者 郭文磊 毕亚玲 毕建杰 王金信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0-266,共7页
室内采用平皿法和酶活力测定法探讨了不同小麦品种对双氟磺草胺的耐药性差异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根对双氟磺草胺的耐药性差异较大,其中济宁13对该药剂最为敏感,IC50值仅为0.221 2μg/mL,烟农15、枣20-28、济南17与之相当(... 室内采用平皿法和酶活力测定法探讨了不同小麦品种对双氟磺草胺的耐药性差异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根对双氟磺草胺的耐药性差异较大,其中济宁13对该药剂最为敏感,IC50值仅为0.221 2μg/mL,烟农15、枣20-28、济南17与之相当(耐药性倍数为1.09~1.99),泰山9818、山农6号和潍麦8号耐药性较强(耐药性倍数为10.33~13.92)。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虽然耐药型品种潍麦8号和敏感型品种济南17对双氟磺草胺的耐药性差异显著,但其靶标酶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在离体条件下对该药剂的敏感性却无显著差异;在活体条件下,二者ALS活力均可很快恢复,其中潍麦8号恢复较快。经双氟磺草胺处理后,与济南17相比,潍麦8号的代谢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相对活力变化幅度较大且反应时间较短,在第2 d即可达到峰值1.460,而济南17在第3 d才达到峰值1.398。研究表明,不同小麦品种对双氟磺草胺的耐药性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GSTs对双氟磺草胺的代谢差异,而与靶标酶ALS对药剂的敏感程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氟磺 小麦 耐药性 乳酸合成 谷胱肽-S-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对啶磺草胺的耐药性差异 被引量:6
9
作者 董雪 梁友 +2 位作者 田笑明 曹媛媛 杨德松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74-1481,共8页
【目的】探讨快速测定不同小麦品种对啶磺草胺耐药性差异的方法。【方法】室内采用培养皿法和酶活力法,测定不同小麦品种的IC50、ALS比活力、GSTs活力。【结果】不同小麦品种芽长对啶磺草胺的耐药性差异较大,其中中优9507、石冬8号、石... 【目的】探讨快速测定不同小麦品种对啶磺草胺耐药性差异的方法。【方法】室内采用培养皿法和酶活力法,测定不同小麦品种的IC50、ALS比活力、GSTs活力。【结果】不同小麦品种芽长对啶磺草胺的耐药性差异较大,其中中优9507、石冬8号、石麦15和济麦22耐药性最强,IC50值分别为15.308 3、9.197 6、8.527 6和6.065 3μg/mL。耐药性最差的为垦冬00(2)、新冬27号、新冬20号、藁城8901、烟农19、新冬38号和新冬17号,其IC50值都小于1μg/mL。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测定表明:新冬18号比新冬22号对啶磺草胺有较强的耐药性。【结论】建议使用啶磺草胺时有效成分最大不应大于18 g/hm2。测定不同小麦品种对啶磺草胺除草剂的耐药性,可用GSTs酶法代替ALS酶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啶磺 小麦 耐药性 乳酸合成 谷胱肽-S-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口转基因抗Basta^(TM)除草剂油菜籽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潘良文 沈禹飞 +2 位作者 陈家华 胡永强 陶军 《粮食与油脂》 2001年第5期36-37,共2页
建立了从油菜籽中提取总DNA和用PCR技术检测外源基因的方法,用该方法从进口油 菜籽中检出外源的草丁膦乙酰转移酶基因(PAT)、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NptII)、花椰 菜花叶病毒35S启动子(CaMV 35S)。
关键词 油菜籽 转移基因 新霉素磷酸转移基因 CaMV35S启动子 外源基因 检测方法 进口农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转基因秸秆中重组蛋白和重组DNA的降解作用
11
作者 颜晶莹 倪亮 +1 位作者 沈星宇 李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79-2088,共10页
随着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如何高效处理转基因秸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未经处理的转基因秸秆中的重组蛋白和重组DNA可以在土壤中存在很长时间,并对土壤生物多样性产生潜在负面影响。因此寻找一个既节约成本又对环境无... 随着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如何高效处理转基因秸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未经处理的转基因秸秆中的重组蛋白和重组DNA可以在土壤中存在很长时间,并对土壤生物多样性产生潜在负面影响。因此寻找一个既节约成本又对环境无害的秸秆处理方法非常重要。高温处理是降解转基因秸秆重组蛋白和重组DNA的有效手段,但目前对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的选择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通过试纸条、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检测不同温度和时间处理的转基因作物秸秆中重组蛋白和重组DNA的水平。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水稻的秸秆在50℃处理3 h后,其体内的抗除草剂蛋白草胺膦乙酰转移酶(phosphinothricin acetyltransferase, PAT)等重组蛋白基本降解;但相同温度下,重组DNA的降解则需要4 d时间;提高处理温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重组蛋白和重组DNA降解所需的时间。50℃处理4 d的条件在实际生产中通过堆肥就能实现。本研究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为转基因秸秆处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秸秆 重组蛋白 重组DNA 转移(PAT) 5-烯醇式丙酮莽酸-3-磷酸合基因(Cp4-EPSPS) BT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ppGalNAc-T2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其蓖麻蛋白样结构域的结构预测
12
作者 金美芳 丁向明 +4 位作者 仇灏 吴士良 周嘉梁 郭向红 潘浩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6-481,共6页
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ppGalNAcT)是催化O糖基化的起始酶,在O聚糖的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为更好地研究该家族酶的结构与功能,采用PCR技术从pDONR201T2得到ppGalNAcT2全长编码序列,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转化大肠杆菌BL21... 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ppGalNAcT)是催化O糖基化的起始酶,在O聚糖的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为更好地研究该家族酶的结构与功能,采用PCR技术从pDONR201T2得到ppGalNAcT2全长编码序列,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转化大肠杆菌BL21,获得相应表达产物,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亲和层析柱进行纯化,并进行了Western印迹检测和初步的酶活测定.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还在结构研究上利用网络结构模拟SWISSMODEL服务器对ppGalNAcT2的蓖麻蛋白样结构域进行结构模拟.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T2,获得有效表达和纯化,并初步鉴定了其活性,同时预测了其可能的三维结构和活性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肽:n-氨基半乳糖转移 融合表达 谷胱肽S-转移亲和柱 蛋白印迹 蓖麻蛋白样结构域 结构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还原氧化石墨烯和纳米二氧化锆为DNA探针固定平台电化学测定转基因玉米中特定基因序列(英文)
13
作者 王学亮 王朝霞 +1 位作者 汪涛 戴晓辉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39-846,共8页
草胺膦乙酰转移酶基因(PAT)是一种转基因植物的外源DNA片段。本文以还原氧化石墨烯和纳米二氧化锆(nanoZrO2)的复合物作为固定DNA探针的平台,建立了一种灵敏地检测PAT基因的方法。首先,氧化石墨烯直接在电极表面进行电化学还原,然后将一... 草胺膦乙酰转移酶基因(PAT)是一种转基因植物的外源DNA片段。本文以还原氧化石墨烯和纳米二氧化锆(nanoZrO2)的复合物作为固定DNA探针的平台,建立了一种灵敏地检测PAT基因的方法。首先,氧化石墨烯直接在电极表面进行电化学还原,然后将一层nanoZrO2涂覆于其表面,利用DNA中的磷酸基团与nanoZrO2中氧的亲和作用固定DNA探针。通过微分脉冲伏安法检测DNA探针与PAT基因片段的杂交,构建了用于检测PAT基因片段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稳定性好,重复性好的特点,可灵敏地检测转基因玉米中的PAT基因,检测限达2.0×10^-15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分脉冲伏安法 还原氧化石墨烯 纳米氧化锆 转移基因 转基因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