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好地方林场大西沟退化草地修复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米建海 《山西林业》 2024年第3期44-45,共2页
对好地方林场大西沟草地进行了自然恢复与人工促进修复试验。轻中度退化草地产草提高56%25.80%;中重度盖度提高38%产草量提高2.43倍;重度草地盖度提高56%,产草量提高4.0倍。
关键词 好地方林场 大西沟 退化草地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禾混播比例对科尔沁地区退化草地修复效果的影响
2
作者 杨晓华 孟根其木格 +2 位作者 华桂兰 王竹天 王恩慈 《草原与草业》 2024年第4期33-38,共6页
本试验通过设1∶2、1∶3、1∶4三个水平的豆禾混播比例,研究不同混播比例对牧草返青日期、植被盖度、高度、群落物种数、牧草产量等的影响,以期确定本地区天然退化草原修复的最佳豆禾混播比例。结果表明,豆禾比1∶2混播组合是提高产量... 本试验通过设1∶2、1∶3、1∶4三个水平的豆禾混播比例,研究不同混播比例对牧草返青日期、植被盖度、高度、群落物种数、牧草产量等的影响,以期确定本地区天然退化草原修复的最佳豆禾混播比例。结果表明,豆禾比1∶2混播组合是提高产量的最佳组合,从提高植被盖度及有利于恢复退化草原的角度考虑,豆禾比1∶4组合为最佳混播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混播 混播比例 草地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修复材料对退化高寒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
作者 张琨 乔建霞 +2 位作者 李金升 王育鹏 刘克思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2-148,共17页
为阐明不同修复材料作用下退化高寒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以不添加任何材料的退化高寒草地为对照(CK),设置氮肥(22 g·m^(-2))、生物炭(4 kg·m^(-2))和微生物菌剂(250 m L·m^(-2))共3个修复材料处... 为阐明不同修复材料作用下退化高寒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以不添加任何材料的退化高寒草地为对照(CK),设置氮肥(22 g·m^(-2))、生物炭(4 kg·m^(-2))和微生物菌剂(250 m L·m^(-2))共3个修复材料处理,探究修复材料对退化高寒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修复材料对地上植被生物量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其中生物炭和微生物菌剂的促进效果较好,总生物量较CK分别提高了151.06%和149.11%。与CK相比,修复材料作用下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P<0.05),电导率显著下降(P<0.05),土壤养分(碳、氮、磷)含量显著增加(P<0.05),其中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在生物炭处理下达到最大。此外,修复材料的施用还引起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在生物炭和微生物菌剂的作用下,土壤微生物总量、真菌和细菌含量显著增加(P<0.05),并有效提高了外生菌根真菌、甲烷氧化细菌和腐生真菌的相对含量。方差分解的结果显示,土壤p H、全氮、有机碳及有效磷是影响耕层(0~20 cm)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与其他材料不同,生物炭显著促进了微生物与大多数土壤环境因子的互作关系,使土壤环境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显现出良好的协同性。综上所述,3种修复材料均能改善退化高寒草地的土壤状况,但生物炭对培肥土壤及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作用突出,综合修复效果更为显著,在退化高寒草地的修复中具有更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复材料 高寒草地 土壤理化性质 微生物群落 退化草地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用微生物菌剂修复退化天然草地技术规程 被引量:6
4
作者 李雪萍 李建军 +5 位作者 郭致杰 许世洋 荆卓琼 马佳勇 漆永红 李敏权 《甘肃农业科技》 2022年第9期89-92,共4页
为农用微生物菌剂在退化天然草地的使用提供标准化的技术指导,从根本上促进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前期使用微生物菌剂修复退化天然草地的经验,从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修复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规... 为农用微生物菌剂在退化天然草地的使用提供标准化的技术指导,从根本上促进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前期使用微生物菌剂修复退化天然草地的经验,从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修复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规范应用农用微生物菌剂修复退化天然草地的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草地 退化程度 微生物菌剂 草地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风沙源区草地生态修复技术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宁晨东 周利军 +4 位作者 齐实 孙保平 李月 张琪 刘孝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目的】评价京津风沙源区草地各种生态修复技术的治理效果,为区域内生态工程布设和草地生态修复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了研究区内不同草地生态修复技术的实施效果,同时以3项典... 【目的】评价京津风沙源区草地各种生态修复技术的治理效果,为区域内生态工程布设和草地生态修复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了研究区内不同草地生态修复技术的实施效果,同时以3项典型生态修复技术为例,以综合评分法和空间叠置法评价其效益和适宜性,并提出其适宜范围。【结果】①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内共实施草地生态修复技术21项,集中分布在典型草原亚区、荒漠草原亚区和浑善达克沙地亚区,项目区草地生态修复技术总体实施效果良好,不同技术对生态指标的恢复效果各有不同。②围栏封育、人工草地建植和补播草种是应用较为广泛且最能展现草地修复效果的技术措施,其中效益定量评价值最高的是人工草地建植技术,其次为补播草种技术,围栏封育技术的效益值较低。③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内,围栏封育技术的适宜面积最大,为27.6万km^(2);其次为补播草种技术,适宜面积为20.9万km^(2);人工草地建植技术的适宜面积最小,为5.8万km^(2)。【结论】京津风沙源区内草地生态修复技术整体实施效果较好,综合考虑技术适宜性和效益,在草地分布较广的3个治理亚区中,浑善达克沙地亚区适宜推广人工草地建植技术,荒漠草原亚区适宜推广围栏封育技术,典型草原亚区根据立地条件优先推广补播草种技术,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区域则适宜推广围栏封育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风沙区 CiteSpace软件 草地修复 生态效益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天然草地有机碳固存现状及提升策略
6
作者 蒋齐 季波 王占军 《宁夏农林科技》 2024年第5期74-76,共3页
阐述了宁夏天然草地有机碳储量的固存现状,分析了天然草地碳储量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从加强现有草地资源管护、开展退化草地修复、探索草地固碳潜能提升的技术措施、完善草原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及草原碳汇核算机制方面提出减少草地有机碳... 阐述了宁夏天然草地有机碳储量的固存现状,分析了天然草地碳储量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从加强现有草地资源管护、开展退化草地修复、探索草地固碳潜能提升的技术措施、完善草原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及草原碳汇核算机制方面提出减少草地有机碳损失等有利于碳固存的草地管理建议,以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草地 有机碳 草地修复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改良措施对祁连山北麓3种类型退化草地的修复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甘辉林 陈斌 +3 位作者 鲁延芳 马垭杰 马剑 占玉芳 《南方农业》 2023年第12期233-237,共5页
为探索退化草原最佳的改良措施,以祁连山北麓山地草原、温性草原和温性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实验法对不同改良措施下的植被盖度、植株高度、产草量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性草原实施切根+施肥+补播(处理4)改良效果最优,... 为探索退化草原最佳的改良措施,以祁连山北麓山地草原、温性草原和温性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实验法对不同改良措施下的植被盖度、植株高度、产草量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性草原实施切根+施肥+补播(处理4)改良效果最优,温性荒漠草原实施补播改良+种子包衣(保水剂)+浅耙(处理3)改良效果最优,山地草原实施切根+补播改良(处理2)改良效果最优;改良后,植被盖度、植株高度和产草量均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草地修复 植被盖度 植株高度 产草量 甘肃省祁连山北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修复措施对高寒退化草地土壤特性的影响
8
作者 李智燕 杨浩 +4 位作者 莫负涛 张贞明 杨延东 王洮源 金加明 《甘肃畜牧兽医》 2023年第6期111-116,共6页
为了评价补播、灭鼠、施用微生物菌肥等草地修复措施综合应用对高寒退化草地的影响,试验对不同修复年限的高寒草地土壤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10 cm、10~20 cm土层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草地修复年限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修复当年的... 为了评价补播、灭鼠、施用微生物菌肥等草地修复措施综合应用对高寒退化草地的影响,试验对不同修复年限的高寒草地土壤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10 cm、10~20 cm土层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草地修复年限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修复当年的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修复4年、5年处理;退化对照草地的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草地修复4~5年后0~10 cm土层的全钾含量显著增加;退化草地经过修复改良后的土壤容重都显著低于未修复,表层土壤含水量显著降低。因此,草地综合修复措施减缓了表层土壤的风蚀和流失,土壤养分得以提升,土壤疏松的情况得以缓解,退化草地趋于良性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退化草地 草地修复 土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土壤的影响及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乾 李金升 +3 位作者 赵天赐 杨晓蒙 王堃 刘克思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79-284,共6页
生物炭是生物质材料在无氧条件下经高温热解而成的富碳固态物质,具有含碳率高、孔隙结构丰富、比表面积大、理化性质稳定等特点,是一种优质的土壤改良材料。本文总结归纳了近年来生物炭在影响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方... 生物炭是生物质材料在无氧条件下经高温热解而成的富碳固态物质,具有含碳率高、孔隙结构丰富、比表面积大、理化性质稳定等特点,是一种优质的土壤改良材料。本文总结归纳了近年来生物炭在影响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也对生物碳在草地系统中的零星应用研究进行了概述,最后对生物碳在草地生态系统中有待深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生物炭在草地修复中科学应用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性质 草地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草地划区轮牧对春季草地成分的影响
10
作者 张行飞 周培红 王招华 《甘肃畜牧兽医》 2016年第12期95-97,99,共4页
划区轮牧是科学合理利用草地的有效方法,本文从分析贵州草地资源、气候资源出发,探讨贵州省大方草地划区轮牧对春季草地成分的影响,按照划区轮牧的放牧方式,笔者在2015年在该地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划区轮牧,大方草地蕨类植物... 划区轮牧是科学合理利用草地的有效方法,本文从分析贵州草地资源、气候资源出发,探讨贵州省大方草地划区轮牧对春季草地成分的影响,按照划区轮牧的放牧方式,笔者在2015年在该地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划区轮牧,大方草地蕨类植物大量减少,中华厥降低了57.5%.其它杂草减少了34.6%,使得杂草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放牧家畜在草地上排出粪便,给草地施加天然有机肥,增加了草地土壤的有机质成分,给草地添加了养分,草地生产力得到了有效提高,改变牧草品质,增加家畜的采食量,提高轮牧小区的载畜量,家畜在采食过程中,踩踏杂草,有蹄耕作用,控制杂草生长,减少杂草和牧草竞争,为草地牧草创造良好的生长空间.放牧采食,要给人工牧草留大约是6 cm茬高度,不能过牧,使放牧草地有休养生息的条件,让被家畜践踏的草地得到有效的修复,防止草地退化,提高人工改良草地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划区轮牧 控制杂草 草地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不同生育期牧草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春玥 秘一先 +2 位作者 杨高文 刘楠 张英俊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2-1020,共9页
为探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不同生育期牧草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4种牧草进行盆栽试验,... 为探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不同生育期牧草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4种牧草进行盆栽试验,分别在苗期、拔节期和刈割后拔节期进行取样,测定植物生物量、菌根侵染率和菌丝密度等指标。结果表明:与不接种AMF相比,接种AMF显著提高了无芒雀麦和羊草的地上与地下生物量,但对刈割后拔节期冰草和草地早熟禾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无显著影响;4种牧草在不同生育期下菌根响应均为正效应,但是刈割后拔节期冰草、羊草和早熟禾菌根生长响应显著降低;4种牧草根系的菌根侵染率随生育期均呈增加趋势;刈割后拔节期土壤菌丝密度达到最高。因此,AMF与植物的共生关系具有物种特异性,共生作用随着生育期发生改变,随着生育期根内和根外AMF丰度增加,但菌根生长响应下降,说明AMF对植物幼苗有更强的促生作用,而这种促生作用与AMF丰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退化草地 草地修复 无芒雀麦 冰草 羊草 草地早熟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豆牧草种子萌发对温度和光照的响应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丹丹 马红媛 +6 位作者 亓雯雯 李绍阳 李景玉 赖宪明 夏江宝 曹琪琪 贺文君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062-3072,共11页
禾本科和豆科等草本植物是草地生态系统生产者的主体,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是植物生活史的主要部分,探讨禾豆植物种子萌发对温度和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是建植以禾豆植物为主的栽培草地及退化草地补播混播修复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选取... 禾本科和豆科等草本植物是草地生态系统生产者的主体,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是植物生活史的主要部分,探讨禾豆植物种子萌发对温度和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是建植以禾豆植物为主的栽培草地及退化草地补播混播修复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选取了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巴哈雀稗(Paspalum notatum)、紫花苜蓿‘公农1号’(Medicago sativa‘Gongnong No.1’)、紫花苜蓿‘阿尔冈金’(Medicago sativa‘Algonquin’)、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和毛苕子(Vicia villosa)6种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的种子,研究了恒温(30、25、20、15和10℃)、变温(15℃/6℃、25℃/15℃、20℃/30℃、20℃/10℃和30℃/15℃)和光照(光暗交替,全黑暗)条件下的种子萌发特性。结果表明,种子的发芽率、萌发开始时间和发芽指数在物种间存在显著差异,禾本科植物在5种恒温下发芽率不高(<55.00%),豆科植物在恒温下发芽率较高(>56.00%);禾本科牧草种子萌发开始时间较晚(>6 d),豆科牧草种子萌发开始时间均早于禾本科,为1~2 d;禾本科植物发芽指数低于豆科植物,其中,紫花苜蓿‘公农1号’种子发芽指数最高,种子活力最强;全黑暗下冰草种子发芽率高于光暗交替条件,全黑暗抑制了紫花苜蓿‘公农1号’、紫花苜蓿‘阿尔冈金’和沙打旺种子的萌发。毛苕子种子在恒温和变温条件下发芽率为84.00%~99.00%,种子萌发温度范围较宽。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典型禾豆牧草种子萌发特性进行研究,为禾豆混播栽培草地建植及退化草地补播修复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豆混播 环境因素 发芽率 平均萌发时间 发芽指数 草地修复 栽培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