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原天路区域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荣冬青 柴莹 +5 位作者 牛雪飞 樊英鑫 乔永明 魏会平 荣冬波 戚艳凤 《种子》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6-57,61,共3页
对河北草原天路区域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生长环境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草原天路区域野生观赏植物137种,隶属38科96属。它们具有独特的观赏性和生态特性,可用于城市园林绿化,但目前开发利用较少。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 对河北草原天路区域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生长环境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草原天路区域野生观赏植物137种,隶属38科96属。它们具有独特的观赏性和生态特性,可用于城市园林绿化,但目前开发利用较少。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利用及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天路区域 野生观赏资源 保护与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春季物候的变化及其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李耀斌 张远东 +1 位作者 顾峰雪 刘世荣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0,共10页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分析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春季物候变化趋势,探索该区域春季物候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1982—2015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提取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SOS),评估整...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分析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春季物候变化趋势,探索该区域春季物候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1982—2015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提取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SOS),评估整个研究区及草甸、草原和荒漠SOS的线性趋势。利用偏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SOS与季前(5月—上一年11月)温度和季前降水的关系,并分析SOS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空间模式。[结果]1982—2015年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SOS以0.14d·a^-1的速率显著提前。空间上,68%的地区呈提前趋势,32%的地区呈延迟趋势。SOS与不同季前时期的平均温度和降水均呈负相关,且与季前平均温度的相关性更显著。SOS分别与季前40d平均温度和季前200d降水的相关性最大。1982—2015年,季前(40d)平均温度上升1℃,SOS显著提前1.31d;季前(200d)降水增加10mm,SOS提前0.44d。空间上,长期平均季前(200d)降水增加10mm,SOS温度敏感性增加0.093d·℃^-1,SOS降水敏感性降低0.019d·10mm^-1。[结论]过去34年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SOS表现提前趋势。季前平均温度是控制SOS变化的主要因子。季前平均温度升高和季前降水增加会导致SOS提前。季前降水决定SOS温度敏感性和SOS降水敏感性的空间格局。季前降水越多的地区,SOS对季前平均温度越敏感;季前降水越少的地区,SOS对季前降水越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SOS) 季前平均温度 季前降水 敏感性 中国温带草原和荒漠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述草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承载力评价体系 被引量:28
3
作者 邓波 洪绂曾 高洪文 《草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1-8,共8页
简要地介绍了承载力及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及由来,以及利用承载力衡量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分别论述了生态承载力的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估测方法、资源与需求的差量方法、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及状态空间法的度量方法。依据草原... 简要地介绍了承载力及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及由来,以及利用承载力衡量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分别论述了生态承载力的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估测方法、资源与需求的差量方法、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及状态空间法的度量方法。依据草原生态系统特性构建了草原区域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探讨了生态承载力在草原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生态承载力 指标体系 草原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各草原生态区盛草期可食牧草养分含量及营养承载力评价
4
作者 俞慧云 孙斌 +5 位作者 姜佳昌 杜笑村 王惠 莫负涛 吴丹丹 俞联平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CAS 2022年第1期7-13,共7页
为了解甘肃不同草原生态区盛草期可食牧草及养分含量变化,评价不同区域草地的营养承载力,分区域选择代表性样地进行地面调查并采样进行常规营养成分检测。结果表明,盛草期青藏高寒区和河西南部山区可食牧草平均CP含量分别为11.74%和11.1... 为了解甘肃不同草原生态区盛草期可食牧草及养分含量变化,评价不同区域草地的营养承载力,分区域选择代表性样地进行地面调查并采样进行常规营养成分检测。结果表明,盛草期青藏高寒区和河西南部山区可食牧草平均CP含量分别为11.74%和11.18%,Ca含量分别为0.81%和0.78%,牧草营养价值相对较高。河西荒漠区CP和Ca含量分别为11.13%和0.85%,Ca含量相对较丰富。而中部干旱区Ca和P含量均较低,分别为0.62%和0.09%,陇东黄土高原区CP含量仅9.57%。牧草营养类型除陇东黄土高原区和中部干旱区为CN型外,其他各区域均为NC型,其中河西荒漠区为A-NC型。青藏高寒区和陇南山地区单位面积产草量和平均CP、Ca、P产量均较高,河西荒漠区最低。各区域以可消化CP产量核定载畜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草场过度放牧,尤其陇东黄土高原区、陇南山地区和中部干旱区每公顷草地可降低0.21、0.30、0.11个羊单位的放牧压力。全省天然草原牧草P含量不足,需重视放牧家畜P的补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草原生态区域 盛草期 可食牧草 养分含量 营养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