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4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茶花苞采集机械手的设计与试验
1
作者 赵青 李立君 +2 位作者 吴泽超 李骏 郭鑫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3,共8页
丘陵地区油茶林地众多,油茶花苞采集暂无机械化设备,故设计了一款六自由度的油茶花苞采集机械手。通过油茶花苞生物学特性分析,使用旋扭式末端执行器可以实现油茶花苞的高效采集,采净率为90%。通过机械手工作空间分析,确定了机械手的尺... 丘陵地区油茶林地众多,油茶花苞采集暂无机械化设备,故设计了一款六自由度的油茶花苞采集机械手。通过油茶花苞生物学特性分析,使用旋扭式末端执行器可以实现油茶花苞的高效采集,采净率为90%。通过机械手工作空间分析,确定了机械手的尺寸,并将末端执行器搭载到机械手上进行了油茶林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搭载了旋扭式末端执行器六自由度机械手,可以到达采摘区间的边界位置,末端在x、y、z方向的最大偏差分别为3.4、3.3、3.4 cm,为油茶花苞智能化采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集机械手 生物学特性 末端执行器 茶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花蜜对高脂饮食果蝇模型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2
作者 章俐俐 曹淑琼 +5 位作者 徐梦婷 洪滔 张美芳 刘丹 罗涛 刘志勇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0-548,共9页
目的探索茶花蜜对高脂饮食诱导的果蝇模型生物学特征、肠道炎症和损伤的影响。方法以标准培养基中加入30%猪油为果蝇高脂模型组,采用含有不同浓度的茶花蜜的高脂培养基作为各茶花蜜组,分别对果蝇的成虫体质量、羽化率、成虫爬行能力、... 目的探索茶花蜜对高脂饮食诱导的果蝇模型生物学特征、肠道炎症和损伤的影响。方法以标准培养基中加入30%猪油为果蝇高脂模型组,采用含有不同浓度的茶花蜜的高脂培养基作为各茶花蜜组,分别对果蝇的成虫体质量、羽化率、成虫爬行能力、脂滴的大小及肠道活性氧自由基(ROS)水平进行检测比较。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茶花蜜组有明显的改善效果,茶花蜜可以改善果蝇由于高脂饮食诱导的羽化率下降、果蝇蛹体积变大、成虫平均体质量增大、成虫爬行能力下降、脂滴面积增大、肠道损伤及活性氧自由基水平升高。结论茶花蜜可以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果蝇生长发育及肠道炎症和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花 肠道 高脂饮食 果蝇 生物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花鸡2号鸡肉甜味肽与鲜味肽的提取鉴定与虚拟筛选
3
作者 杨敏 梁双敏 +3 位作者 葛学海 王雯雯 葛长荣 肖智超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322-331,共10页
为研究茶花鸡2号鸡肉中甜味肽和鲜味肽,本试验采用超滤、凝胶过滤色谱与感官评价相结合,从茶花鸡2号鸡肉水提物中分离纯化出味道最佳组分F1,F1组分进行氨基酸测定,并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 为研究茶花鸡2号鸡肉中甜味肽和鲜味肽,本试验采用超滤、凝胶过滤色谱与感官评价相结合,从茶花鸡2号鸡肉水提物中分离纯化出味道最佳组分F1,F1组分进行氨基酸测定,并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鉴定肽段,使用虚拟筛选方法如肽评分、机器学习、活性片段预测等筛选潜在甜味肽和鲜味肽,并分析其前体蛋白。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得到四个组分(F1、F2、F3、F4),其中F1组分味道最强,甜味、鲜味、苦味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2.47、8.36、4.19 mg/g;F1组分中共鉴定出2006条多肽,虚拟筛选后得到7条潜在甜味肽(PDPP、PKPP、PLKPP、LPEPP、APPRMPP、GPPVSGPP、PPPEEKPRIK)和5条潜在鲜味肽(VEK、EEA、EELL、VVEA、VEELMKGQED),肽段长度均小于等于10,分子量为347.13~1189.68 Da,其呈味活性与氨基酸组成有关;潜在甜味肽主要来源于肌联蛋白、[组蛋白H3]-赖氨酸(4)N-甲基转移酶(H3K4MT),鲜味肽主要来源于肌联蛋白。本研究为完善茶花鸡2号特征风味体系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地方鸡资源及甜味肽和鲜味肽类产品深度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花鸡2号 甜味肽 鲜味肽 分离鉴定 虚拟筛选 呈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州大厂茶(Camellia tachangensis)的生物碱类、儿茶素类及氨基酸类组成特性分析
4
作者 杨春 郭燕 +6 位作者 乔大河 梁思慧 李燕 李彦福 密孝增 杨世雄 陈正武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7-518,共12页
【目的】探明盘州大厂茶生化组成特性,为贵州野生茶树的系统鉴定,特色盘州大厂茶新品种选育、种质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5份盘州大厂茶及3份对照的29种生化组分进行检测,结合OPLS-DA分析、相关性... 【目的】探明盘州大厂茶生化组成特性,为贵州野生茶树的系统鉴定,特色盘州大厂茶新品种选育、种质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5份盘州大厂茶及3份对照的29种生化组分进行检测,结合OPLS-DA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盘州大厂茶生化组成特性及生化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盘州大厂茶种质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8种生化组分变异系数为0.79%(GCG)~241.4%(丙氨酸),平均为46.08%;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861(丙氨酸)~2.001(EC),平均为1.798。苦茶碱、ECG和茶氨酸分别构成盘州大厂茶中的优势生物碱类、儿茶素类和氨基酸类。通过OPLS-DA分析,筛选出11种VIP大于1.0的生化组分:咖啡碱、EGCG、苦茶碱、半胱氨酸、脯氨酸、GCG、甲硫氨酸、ECG、EGC、茶氨酸和EC,可用于区分盘州大厂茶和栽培种茶树。28种生化组分间的相关关系存在一定规律,生物碱类与氨基酸类的相关关系强于其与儿茶素类间的相关关系;儿茶素类间存在一定的协同性与拮抗性,EC与EGCG、GCG呈显著负相关,EGCG与EGC、ECG呈极显著正相关;氨基酸类间相关性较强,且多为正相关,脯氨酸、酪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相互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提取到8种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2.834%,第1主成分的决定生化因子异亮氨酸、亮氨酸、丝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和脯氨酸是评价盘州大厂茶生化品质的关键。聚类分析将25份盘州大厂茶分为2类,A类包括PZ-01、PZ-02、PZ-03等8份盘州大厂茶种质,其余种质为B类,其中,A类的苦茶碱和精氨酸含量显著高于B类,丝氨酸、苏氨酸、脯氨酸、酪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极显著高于B类。【结论】盘州大厂茶具有生化特异性,苦茶碱、EC、ECG和甲硫氨酸是盘州大厂茶的特异高积累生化组分。氨基酸类既是评价盘州大厂茶种质生化品质的关键也是造成盘州大厂茶种质内部分化的关键。PZ-01、PZ-02、PZ-06、PZ-09和PZ-16具备培育特异茶树新品种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州 大厂茶 苦茶碱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茶花鸡后口吸虫的鉴定与遗传进化分析
5
作者 唐玲 朱劼垚 +6 位作者 侯明鹏 张绍云 李书宁 闫晓霞 魏炜 李布宾 刘孝刚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2期120-124,共5页
为确定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茶花鸡盲肠分离到的吸虫种类及遗传进化关系,对高校实践课程中发现的茶花鸡盲肠吸虫进行形态学鉴定、PCR扩增测序、序列同源性分析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吸虫虫体和虫卵形态结构均符合鸡后口吸虫特征;虫体I... 为确定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茶花鸡盲肠分离到的吸虫种类及遗传进化关系,对高校实践课程中发现的茶花鸡盲肠吸虫进行形态学鉴定、PCR扩增测序、序列同源性分析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吸虫虫体和虫卵形态结构均符合鸡后口吸虫特征;虫体ITS2序列与鸡后口吸虫(MH915391.1)相似性为99.26%,虫体COX1序列与鸡后口吸虫(NC_044643.1)相似性为98.99%;分离的吸虫与鸡后口吸虫聚于同一个分支。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地区传入了鸡后口吸虫。提示未来应加强本地区禽群中的鸡后口吸虫监测和定期驱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茶花 鸡后口吸虫 分子鉴定 遗传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林下茶花耐荫品种选育及引种栽培技术
6
作者 熊小燕 《中国林副特产》 2025年第3期42-43,共2页
在马尾松林下选育栽培了17个不同的茶花品种,通过对不同茶花品种的品种发芽,抽梢等生长势、耐荫程度等栽培技术的对比观察,选育出了3个适合在本地生长的茶花品种,进一步扩建了林下茶花示范园区,充分利用地上与地下营养空间,上下层林冠互... 在马尾松林下选育栽培了17个不同的茶花品种,通过对不同茶花品种的品种发芽,抽梢等生长势、耐荫程度等栽培技术的对比观察,选育出了3个适合在本地生长的茶花品种,进一步扩建了林下茶花示范园区,充分利用地上与地下营养空间,上下层林冠互补,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和增强土壤肥力,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促进林木良性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林下 茶花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州油茶花芽分化期内源物质差异研究
7
作者 刘祯 申春晖 +2 位作者 温梦玲 奚如春 邓小梅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133,共11页
[目的]探究在相同生境下,果实产量差异显著的高州油茶植株在花芽分化期花芽形态及内源物质的动态变化,为调控高州油茶花芽分化,实现增产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方法]以连续多年产量差异显著的高州油茶植株:高产量植株(HY)、低产量植... [目的]探究在相同生境下,果实产量差异显著的高州油茶植株在花芽分化期花芽形态及内源物质的动态变化,为调控高州油茶花芽分化,实现增产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方法]以连续多年产量差异显著的高州油茶植株:高产量植株(HY)、低产量植株(LY)为试材,对植株花芽分化期的花芽形态、花芽的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淀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内源激素进行定量对比分析。[结果]高州油茶HY与LY花芽分化区间均在6月—10月,且LY在形态分化阶段更活跃,而HY在生殖分化阶段更活跃;形态分化期LY花芽NSC含量和可溶性糖/淀粉比大于HY,生殖分化期HY消耗了更多的SS,且C/N比大于LY;10月(雌雄蕊成熟期)HY花芽SP含量显著大于LY,高水平的SP能促进高州油茶成花;在花芽形态分化阶段,细胞分裂素(CTK)和乙烯(ETH)与高州油茶花芽形态分化呈正相关,而吲哚乙酸(IAA)与形态分化呈负相关;在生殖分化阶段,IAA、ETH和油菜素内酯(BR)与花芽生殖分化呈正相关,CTK与生殖分化呈负相关。在雌雄蕊成熟期,HY与LY的IAA、ETH、BR和茉莉酸(JA)含量差异显著。[结论]高州油茶HY与LY花芽分化重点时期存在差异,在生殖分化期高水平SS及SP有利于花芽分化,且在花芽分化过程中不同时期激素功能有所差异,CTK和ETH有利于高州油茶花芽形态分化,而IAA、ETH和BR则有利于花芽生殖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芽分化 内源激素 营养物质 高州油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州油茶花期花器官特征及内源物质差异
8
作者 刘祯 申春晖 +2 位作者 马春花 奚如春 邓小梅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173,共12页
[目的]探讨在相同生境下,果实产量显著不同的高州油茶植株在花期物候、花器官特征及内源物质动态变化方面的差异,为提升高州油茶产量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方法]以连续多年产量差异显著的高州油茶植株:产量高植株(HY)、产量低植株(... [目的]探讨在相同生境下,果实产量显著不同的高州油茶植株在花期物候、花器官特征及内源物质动态变化方面的差异,为提升高州油茶产量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方法]以连续多年产量差异显著的高州油茶植株:产量高植株(HY)、产量低植株(LY)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二者在花期的物候学变化、花器官性状、授性、花粉活力、多胺、活性氧簇(ROS)、过氧化氢(H2O2)含量、抗氧化酶和单宁酶(TNS)活性及内源激素水平的差异。[结果]HY始花期较LY提前7 d,且HY的花冠冠幅变异系数较大;HY和LY的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在始花期上升,于盛花期第3 d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盛花期HY的花粉活力与柱头可授性均显著高于LY;而LY的花柱内ROS水平较高,抗氧化酶活性较低。盛花期LY花柱中的多胺含量及TNS活性明显上调。盛花期(T2~T4)HY中IAA、BR、JA含量基本呈上升趋势,IAA、BR含量在T4时期达到最大值,JA含量在T3时期达到最大值;同时在盛花期0 d和盛花期3 d,HY中CTK含量显著高于LY;HY与LY花柱中高水平的ABA可能对花期授粉受精起抑制作用。[结论]高州油茶不同产量植株(HY与LY)在花期内源物质及生殖特征(如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产量不同。盛花期HY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均显著高于LY,说明HY植株在盛花期具备更优越的生殖特性,利于后期结实;LY中高ROS水平和低抗氧化酶活性对花粉管生长不利,盛花期LY花柱中的多胺和TNS水平升高可能是对不亲和反应的缓解。因此,花期喷施外源ROS及ABA抑制剂、多胺、TNS、IAA、CTK和JA可能促进高州油茶的结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期 花器官授性 内源激素 多胺 高州油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茶花种植小知识
9
作者 苏卉 《农家致富》 2025年第1期62-62,共1页
山茶花又名山茶、茶花,属常绿灌木和小乔木。其枝条黄褐色,叶片革质,互生,长4~10厘米,正面为深绿色,背面较淡,叶柄粗短,有柔毛或无毛。山茶花是我国传统观赏花卉,现主要分布于重庆、浙江、四川、江西及山东等地。
关键词 观赏花卉 茶花 深绿色 叶片革质 常绿灌木 叶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油茶花期观赏特性动态分析
10
作者 蔡煜祺 冯纪福 +2 位作者 宋希强 李奇 冯雪萍 《热带林业》 2025年第1期45-49,44,共6页
海南油茶作为中国南方地区独特的木本油料树种,提供优质食用油源,产出丰富的经济和自然生态价值的同时,其所具有的观赏价值却常常被忽视。海南油茶是热带城市植物景观营造的重要乡土资源,花期持久,观赏性十足。然而,当前对其园林价值的... 海南油茶作为中国南方地区独特的木本油料树种,提供优质食用油源,产出丰富的经济和自然生态价值的同时,其所具有的观赏价值却常常被忽视。海南油茶是热带城市植物景观营造的重要乡土资源,花期持久,观赏性十足。然而,当前对其园林价值的观赏评价仍存在不足。研究通过计算调查范围内的海南油茶的花期长度、开花同步性、花朵数量动态与开花峰值特征等花期观赏指标,结果表明花期中呈现“开花量集中爆发与个体长时期延续并存”的观赏特征,群体花期跨越10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显著长于内陆普通油茶产区,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及潜力。基于AHP层次分析法构建的花期观赏特性评价体系,通过整合开花总时长、开花强度峰值与盛花持续期三个核心指标,成功筛选出具有高开花强度和盛花时间持久特征的高分单株44株,综合评分X在0.40~0.78(含)的区间中,共占比2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观花植物 层次分析法 盛花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茶花Camellia japonicalL辐射诱变效应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迪英 沈守江 王炎君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1期13-18,共6页
本试验用^(60)Co γ射线处理山茶花的嫩枝插条,1年生小苗和3—4年生植株,研究其辐射敏感性和诱变规律。结果表明,嫩枝插条的适宜剂量范围为1—3krad,成长植株宜控制在2krad以下。不同品种对射线敏感性不同,所引起的花色、花型突变频率... 本试验用^(60)Co γ射线处理山茶花的嫩枝插条,1年生小苗和3—4年生植株,研究其辐射敏感性和诱变规律。结果表明,嫩枝插条的适宜剂量范围为1—3krad,成长植株宜控制在2krad以下。不同品种对射线敏感性不同,所引起的花色、花型突变频率亦不同,其辐度在2.5—12.0%。经3年选育,已获得观赏价值高的突变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花 辐射 诱变效应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花茶花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降糖及抗氧化作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芬芬 蒲首丞 +3 位作者 赵雯靓 王怡婷 薛琛 徐丽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4-101,共8页
目的:综合评价金花茶花的降血糖和抗氧化作用。方法:制备金花茶花水提物(aqueous extract of Camellia nitidissima flower,CFA),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组分鉴定;同时,建立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阿卡波糖阳性组(... 目的:综合评价金花茶花的降血糖和抗氧化作用。方法:制备金花茶花水提物(aqueous extract of Camellia nitidissima flower,CFA),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组分鉴定;同时,建立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阿卡波糖阳性组(20 mg/kg mb),CFA低、中、高剂量组(200、400、800 mg/kg mb)。灌胃干预5周后,分析各组小鼠一般生长特征,血清中血糖、空腹胰岛素及血脂水平,胰、肝脏氧化应激水平、组织形态变化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金花茶花具有较高的多酚、多糖含量,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24.14±0.64)、(69.99±1.97)μg/m L,从金花茶花中鉴定出7种主要化合物。此外,金花茶花可有效改善糖尿病小鼠“三多一少”症状,显著降低小鼠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二醛水平,升高胰岛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提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减轻胰脏、肝脏组织的病理损伤。结论:金花茶花对2型糖尿病小鼠具有显著的降血糖及抗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茶花 2型糖尿病 糖脂代谢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unge-Kutta方法的油茶花苞采集末端执行器动力学研究
13
作者 赵青 李立君 +2 位作者 吴泽超 李骏 郭鑫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7-711,716,共6页
油茶花苞采集暂未实现机械化,根据油茶花苞力学性能参数,设计一种旋扭式末端执行器。采用Inventor软件先进行结构建模,用四阶Runge-Kutta方法对动力学方程进行动力学响应分析,通过林地试验测试旋扭式末端执行器的性能。仿真和实验的结... 油茶花苞采集暂未实现机械化,根据油茶花苞力学性能参数,设计一种旋扭式末端执行器。采用Inventor软件先进行结构建模,用四阶Runge-Kutta方法对动力学方程进行动力学响应分析,通过林地试验测试旋扭式末端执行器的性能。仿真和实验的结果都验证了旋扭式末端执行器的可行性,为油茶花苞采集机器人的设计和运动规划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茶花 末端执行器 动力学 RUNGE-KUTTA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茶花花香成分鉴定及相关基因的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艺荃 林榕燕 +3 位作者 孔兰 方能炎 樊荣辉 钟淮钦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81-2293,I0001,共14页
为了探究山茶花品种香太阳、香妃和赤丹不同花期花瓣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鉴定关键香气成分。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探究山茶花花香生物合成途径及花... 为了探究山茶花品种香太阳、香妃和赤丹不同花期花瓣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鉴定关键香气成分。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探究山茶花花香生物合成途径及花香差异形成相关基因。结果表明,3个山茶花品种的主要花香成分由单萜和苯环型/苯丙素类化合物构成,单萜种类最多,品种间成分和含量有明显差异。共鉴定出16种特征香气成分,其中,芳樟醇为关键香气成分,对山茶花整体香气的表达起主控作用。从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出7个甲羟戊酸(MVA)途径结构基因和8个甲基赤藓醇磷酸(MEP)途径结构基因,其中CaDXS2、CaDXS3为单萜合成关键结构基因。筛选出萜类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CaLIS/NES1和CaLIS/NES2及苯环型/苯丙素类化合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CaPAR和CaSAMT,推测上述基因在花香关键成分芳樟醇、2-苯乙醇和水杨酸甲酯的合成中发挥关键作用。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RNA-seq验证,结果显示二者拟合度较高,因此认为RNA-seq测序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研究结果为山茶花花香形成机理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花 花香 差异表达基因 萜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茶花寨金矿床载金黄铁矿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组成与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威鸿 刘玉平 +3 位作者 杨昌毕 叶霖 刘仕玉 苏文超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32,共11页
右江盆地是世界上卡林型金矿床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盆地南缘的滇东南地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茶花寨金矿床为滇东南地区产于印支运动不整合面附近的代表性金矿床,黄铁矿为主要的载金矿物,其环带特征明显,为认识该区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提供... 右江盆地是世界上卡林型金矿床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盆地南缘的滇东南地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茶花寨金矿床为滇东南地区产于印支运动不整合面附近的代表性金矿床,黄铁矿为主要的载金矿物,其环带特征明显,为认识该区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提供了理想的实例。本文在野外考察及镜下观察的基础上,通过LA-ICPMS分析技术,对茶花寨金矿床中不同期次黄铁矿开展了原位微量元素组成分析,以总结不同成矿阶段金的富集特征与关键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黄铁矿存在3个期次:沉积成因的Py1,包括草莓状黄铁矿Py1a和环带状黄铁矿核部Py1b,交代成因的中间环带Py2,热液成因最外侧环带Py3。其中,Py1b富集Sb、Pb、Zn等元素,Py2富集As、Co、Ni,Py3则具有较高的Au、As、Cu、Sb含量和稍高的Se、Hg、Tl含量。三者对比显示,Py2中As含量最高,Py1b和Py2除As以外的其他微量元素含量接近或Py2中含量稍低,二者Co/Ni比值均在0.1附近,表明Py2为Py1b受热液交代改造形成;而Py3中微量元素组成与Py1b和Py2差异明显,指示其热液成因,且Py3中Co、Ni含量相较Py1b和Py2更低,Co/Ni比值在0.01~0.1之间,表明成矿流体温度较低且不富集Co、Ni,Py3中Co、Ni主要继承自Py1b和Py2。该矿床Au主要以晶格金的形式赋存在Py3中,其进入黄铁矿晶格与As、Sb、Cu、Se等元素相关。综上所述,茶花寨金矿床成矿流体为富集Au、As、Cu、Sb、Se、Tl等元素的低温热液流体,在到达赋矿地层后,交代Py1b形成高砷的中间环带Py2,流体中Au受高砷的Py2吸附聚集,在Py3形成过程中沉淀下来,最终以固溶体的形式赋存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LA-ICPMS 微量元素 茶花寨金矿床 滇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式油茶花采摘末端执行器设计与实验 被引量:3
16
作者 吕辉 李立君 +2 位作者 赵青 吴泽超 郭鑫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4-139,144,共7页
针对油茶花采摘难度大、效率低、劳动强度高等问题,通过采样试验分析了油茶花的生物学特性与力学特性,得到油茶花花茎剪切力为14.24N。设计了一种油茶花采摘末端执行器,其结构简单,动作灵活,质量轻便,是能够实现剪切式采摘的机械手爪。... 针对油茶花采摘难度大、效率低、劳动强度高等问题,通过采样试验分析了油茶花的生物学特性与力学特性,得到油茶花花茎剪切力为14.24N。设计了一种油茶花采摘末端执行器,其结构简单,动作灵活,质量轻便,是能够实现剪切式采摘的机械手爪。通过力学计算得知:在电推杆驱动下,末端执行器能够输出大小为62.5N的剪切力,并顺利将油茶花茎剪断采摘。通过Inventor软件建模和ANSYS有限元分析,确定油茶花采摘执行器的采摘刀爪为小变形,满足采摘要求。试验得到了油茶花采集选用采摘机械手爪的采摘可行性,为采用机械手采摘油茶花花朵的试验方案提供了理论支持,为采摘机器人的设计与试验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花 末端执行器 剪切力 ANSY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季花金花茶花芽分化进程及叶片内源激素变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江海都 孙菲菲 +3 位作者 秦惠珍 唐健民 韦霄 柴胜丰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7,共12页
四季花金花茶(Camellia perpetua)为山茶属中唯一几乎全年开花的珍稀濒危植物。为探究其花芽分化进程及不同花发育时期和年生长周期叶片内源激素变化,该研究通过石蜡切片,观察四季花金花茶花芽分化进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不同花发... 四季花金花茶(Camellia perpetua)为山茶属中唯一几乎全年开花的珍稀濒危植物。为探究其花芽分化进程及不同花发育时期和年生长周期叶片内源激素变化,该研究通过石蜡切片,观察四季花金花茶花芽分化进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不同花发育时期叶片及年生长周期内有花芽和无花芽叶片的脱落酸(ABA)、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和玉米素核苷(ZR)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四季花金花茶花芽分化顺序由外向内进行,分为6个时期,共历时35 d,从花芽分化至开花约2个月。(2)花芽形态分化期叶片ABA、GA3的含量及GA3/ABA、(IAA+GA3)/ZR的比值较高,IAA、ZR的含量及IAA/ABA、ZR/ABA的比值较低。(3)年生长周期内有花芽叶片ABA、IAA、ZR的含量整体上高于无花芽叶片;IAA/ZR及(IAA+GA3)/ZR的比值整体上低于无花芽叶片。综上表明,四季花金花茶花芽分化至开花时间较短;高水平的ABA、GA3及低水平的IAA、ZR有利于花芽分化;较高水平的ABA、IAA及ZR有利于花芽发育。该研究为该物种持续开花机理的阐明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季花金花茶 花芽分化 持续开花 内源激素 濒危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花茶花活性组分成分分析及抗炎作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海英 黄倩倩 +3 位作者 李诗华 秦小明 钟赛意 陈建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7-203,共7页
以金花茶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提取物及分离组分的活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合小鼠耳肿胀实验优选最佳抗炎的活性组分。该实验利用超声辅助提取工艺制备金花茶花提取物(Camellia nitidissima Chi flower extract,CNFE),并经XAD1600大孔... 以金花茶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提取物及分离组分的活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合小鼠耳肿胀实验优选最佳抗炎的活性组分。该实验利用超声辅助提取工艺制备金花茶花提取物(Camellia nitidissima Chi flower extract,CNFE),并经XAD1600大孔树脂分离洗脱,依次得到水洗组分(CNFE.A)、30%(体积分数)乙醇组分(CNFE.B)、70%乙醇组分(CNFE.C)和95%乙醇组分(CNFE.D),并测定上述5个组分中总黄酮、总糖、总酚和总皂苷的含量。同时以雄性昆明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来考察上述5个组分的抗炎作用。结果表明,CNFE中活性成分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和糖类化合物,含量分别为(37.20±4.70)g/100 g和(34.97±4.30)g/100 g。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中,CNFE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抑制率为34.01%,CNFE.B对小鼠耳肿胀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抑制率为61.79%,并能够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和显著降低血清中IL-6、IL-1β、TNF-α的分泌,其抗炎效果还优于吲哚美辛。金花茶花提取物中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一定抗炎作用,30%乙醇洗脱组分为最佳抗炎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茶花 大孔树脂 耳肿胀 抗炎作用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古籍及诗画中的茶花及其园林应用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贾虎 董青云 +3 位作者 吴瑾 沈琳 李秉玲 张亚利 《园林》 2024年第4期131-136,共6页
茶花作为中国的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著名花卉,在中国有着近两千年的栽培和应用历史,其在中国的古籍、诗词与绘画中留下了诸多的科学和艺术记忆。在前人对唐宋诗画中茶花及其园林应用初探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明清时期古籍及诗画中茶花的... 茶花作为中国的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著名花卉,在中国有着近两千年的栽培和应用历史,其在中国的古籍、诗词与绘画中留下了诸多的科学和艺术记忆。在前人对唐宋诗画中茶花及其园林应用初探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明清时期古籍及诗画中茶花的发展脉络,为更好地探索茶花未来的创新性应用及发展方向提供借鉴。从搜集检索到的明清时期描写茶花的古籍、275诗首词曲赋以及部分绘画作品来看,明清时期的茶花品种多达百余种,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园林应用的植物素材;在园林具体应用方面,茶花在私家园林及寺庙园林中应用频次更高、形式更为丰富,并出现了茶花专类园的雏形;在配植植物方面,茶花与梅花、水仙、竹子的配植依然盛行,并逐渐发展出茶花与玉兰、牡丹、柏树等植物的配置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茶花 诗词 绘画 园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工工艺对金花茶花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红勐 白艳 +3 位作者 秦晓绍 杨自云 陈龙清 吴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65-73,共9页
以开花期‘红河1号’金花茶茶花为材料,研究烘干、晒干、干燥剂干燥、蒸汽杀青+烘干、萎凋+烘干等五种加工工艺对其制品感观品质和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工艺对金花茶茶花的感官品质和主要生化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以开花期‘红河1号’金花茶茶花为材料,研究烘干、晒干、干燥剂干燥、蒸汽杀青+烘干、萎凋+烘干等五种加工工艺对其制品感观品质和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工艺对金花茶茶花的感官品质和主要生化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感官品质以萎凋+烘干工艺制得的产品最好,感官评分达87.68分,表现为花茶色泽均匀,花型饱满,香气清香,滋味鲜爽;蒸汽杀青+烘干较好,感官评分达85.53分;晒干在外形方面较差,仅80.25分;干燥剂干燥在汤色方面较差,仅82.13分;烘干工艺的产品感官评分最差,总分仅80.78分,表现为花朵产生色变,花瓣皱缩,气味刺鼻,滋味苦涩。主要生化成分中水浸出物、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儿茶素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以萎凋+烘干的工艺最高,含量分别为43.01%、6.26%、2.76%、5.07 mg/g、2.47 mg/g,晒干的均最低;矿质元素含量以萎凋+烘干的工艺最高,总含量达5279.33 mg/kg,烘干及干燥剂干燥的较低。因此,萎凋+烘干工艺最适合加工金花茶,为后续金花茶花茶产品的生产及金花茶茶花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茶 花朵 加工工艺 品质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