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牡丹不同茶类夏秋茶香气品质差异分析
1
作者 唐梦婷 廖献盛 +5 位作者 吴先寿 魏明秀 郑玉成 金珊 张见明 叶乃兴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82,共12页
以‘金牡丹’品种夏、秋季嫩梢为原料,分别加工成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及红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夏、秋季的5类茶中的挥发性代谢物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夏茶中鉴定出522种挥发性代谢物,以萜类、酯类... 以‘金牡丹’品种夏、秋季嫩梢为原料,分别加工成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及红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夏、秋季的5类茶中的挥发性代谢物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夏茶中鉴定出522种挥发性代谢物,以萜类、酯类及醇类为主;秋茶中鉴定出502种挥发性代谢物,以萜类、酯类和杂环化合物为主。香气活性值分析表明,β-紫罗兰酮、α-紫罗兰酮、癸醛、苯甲酸甲酯、香叶醇等是金牡丹绿茶的关键呈香物质;β-紫罗兰酮、2-乙氧基-3-甲基吡嗪、癸醛、苯甲酸甲酯、香叶醇等是金牡丹黄茶的关键呈香物质;香叶醇、苯乙醛、水杨酸甲酯、(E)-芳樟醇氧化物、2-乙氧基-3-甲基吡嗪等是金牡丹白茶的关键呈香物质;吲哚、苯甲酸甲酯、苯乙醛、香叶醇、(E)-芳樟醇氧化物等是金牡丹乌龙茶的关键呈香物质;香叶醇、芳樟醇、苯乙醛、苯甲酸甲酯、水杨酸甲酯等是金牡丹红茶的关键呈香物质。秋茶中呈香物质的贡献、种类与数量均多于夏茶,其中,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醇等42种关键呈香物质在秋季样品中香气活性值均高于夏季。整体而言,金牡丹茶以花香类为主要香型,秋茶香气品质显著优于夏茶,香叶醇、芳樟醇、2-乙氧基-3-甲基吡嗪、苯甲酸甲酯等14种挥发性代谢物为金牡丹茶品种的关键香气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牡丹 不同茶类 夏秋 香气品质 香气活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六大茶类快速识别 被引量:7
2
作者 张灵枝 黄艳 +2 位作者 于英杰 林刚 孙威江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9,共12页
为构建高质量的六大茶类识别模型,本研究中收集了370份样品,通过采集其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结合光谱预处理、特征提取以及数据挖掘分类器算法,建立六大茶类快速识别模型。结果表明:1)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 为构建高质量的六大茶类识别模型,本研究中收集了370份样品,通过采集其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结合光谱预处理、特征提取以及数据挖掘分类器算法,建立六大茶类快速识别模型。结果表明:1)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分类器皆适于六大茶类快速识别模型的构建;2)SVM分类器更适于结合原始光谱(original spectrum,OS)建模,预处理易使基于该分类器建立的模型鉴别性能减弱;3)随机森林(RF)分类器更适用于预处理后光谱建模,所得模型较OS模型在识别正确率(recognition accuracy,RA)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均得到明显提升;4)特征提取中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算法表现最好,所得模型的RA较OS模型明显提升,其中最佳模型OS-LDA-SVM的RA为100.00%,AUC为1.00,识别正确率高、泛化能力强、模型性能优异,可产业化应用。综上所述,近红外光谱结合预处理、特征提取算法及分类器建立模型,进行六大茶类识别的可行性强,模型的识别正确率高、性能优异,可为茶叶贸易的茶类快速识别提供科学、准确、高效的技术支撑,为国际茶类识别模型的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茶类识别 支持向量机 随机森林 线性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路径研究——基于31个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马婕 叶超杨 毛丽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1-174,共14页
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TOE)框架,探讨技术、组织和环境3类因素对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组态效应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联动匹配... 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TOE)框架,探讨技术、组织和环境3类因素对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组态效应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联动匹配关系。基于31个典型茶类农业文化遗产案例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uzzy-sets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的方法挖掘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和驱动路径。研究发现:(1)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2)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是核心条件联带边缘条件发挥作用的结果,其典型模式为“组织环境协同型”“社会资源主导型”和“综合联动型”3种;(3)非高水平与高水平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驱动组合存在非对称性。因此,为促进我国茶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可以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外在条件因素选择不同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类农业文化遗产 “技术-组织-环境”框架 价值实现路径 组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掌叶覆盆子甜茶的茶类适制性研究
4
作者 李传恺 陈盛虎 +2 位作者 朱雯 李晓梅 黄友谊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24期226-231,共6页
目的探究掌叶覆盆子甜茶(Rubus chingii var.suavissimus)的茶类适制性。方法采用4种茶类制作工艺加工甜茶叶片,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检测评价不同加工工艺对甜茶品质的影响。结果采用不同茶类加工方法制得的甜茶均能形成对应茶类的品质特... 目的探究掌叶覆盆子甜茶(Rubus chingii var.suavissimus)的茶类适制性。方法采用4种茶类制作工艺加工甜茶叶片,通过感官审评和理化检测评价不同加工工艺对甜茶品质的影响。结果采用不同茶类加工方法制得的甜茶均能形成对应茶类的品质特征,以绿茶和白茶加工方法更有利于甜茶感官品质的形成。不同茶类加工方法对甜茶的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水浸出物和黄酮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水浸出物含量(449.02~490.51 g/kg)、多酚含量(58.83~104.24 g/kg)、游离氨基酸含量(6.91~11.60 g/kg)、可溶性糖含量(175.41~201.20 g/kg)和黄酮含量(22.69~24.51 g/kg)均以绿茶型和白茶型甜茶高于红茶型和青茶型甜茶。结论掌叶覆盆子甜茶适宜加工绿茶型和白茶型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叶覆盆子甜 茶类 适制性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化茶树品种多茶类适制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疏再发 刘瑜 +4 位作者 吉庆勇 马军辉 郑生宏 周慧娟 何卫中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20期9-16,共8页
以浙江省丽水市群体种茶园中选育的两份紫化茶树品种丽紫1号和丽紫2号作为供试品种,以紫娟为对照,对茶树新梢色泽、色素含量进行测定,制作生化样、绿茶样、红茶样和白茶样,通过生化成分检测和感官审评进行多茶类适制性分析。结果表明丽... 以浙江省丽水市群体种茶园中选育的两份紫化茶树品种丽紫1号和丽紫2号作为供试品种,以紫娟为对照,对茶树新梢色泽、色素含量进行测定,制作生化样、绿茶样、红茶样和白茶样,通过生化成分检测和感官审评进行多茶类适制性分析。结果表明丽紫1号、丽紫2号的新梢色泽分别呈紫红色和紫绿色,花青素含量分别为(5.59±0.07)、(4.44±0.06)mg/g。丽紫1号、丽紫2号的水浸出物、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酚氨比、咖啡碱含量均低于对照。加工成不同类别茶叶后,绿茶中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最高,丽紫2号绿茶氨基酸含量最高[(4.54±0.19)%],丽紫1号绿茶茶多酚含量最高[(27.90±0.51)%]。红茶水浸出物含量最高,茶多酚含量最低;丽紫2号红茶水浸出物含量最高[(47.86±0.58)%],同时茶多酚含量最低[(8.92±0.28)%]。绿茶和红茶中咖啡碱含量较高,白茶最低,丽紫1号白茶咖啡碱含量最低[(2.87±0.16)%]。根据所有茶样感官审评总分,3个品种制作绿茶、红茶、白茶均有较好的适制性。绿茶和红茶均以丽紫2号感官品质最佳;丽紫1号和对照制作白茶的总分稍高于丽紫2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化 茶类 适制性 生化成分 感官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即属黑茶——驳普洱茶单列为普洱茶类之观点
6
作者 夏成鹏 《中国茶叶》 2005年第4期45-46,共2页
看了<中国茶叶>2005年第一期中苏芳华所著的"普洱茶不属黑茶的评析"一文之后,有几点疑问想与之探讨.普洱茶应不应该单列为普洱茶类?不管从六大基本茶类分类方法还是从广义的普洱茶定义和苏芳华本人参与编写的云南省地... 看了<中国茶叶>2005年第一期中苏芳华所著的"普洱茶不属黑茶的评析"一文之后,有几点疑问想与之探讨.普洱茶应不应该单列为普洱茶类?不管从六大基本茶类分类方法还是从广义的普洱茶定义和苏芳华本人参与编写的云南省地方标准<普洱茶>的普洱茶定义上讲,普洱茶也不能单列为一个基本茶类.另外从"普洱茶不属黑茶的评析"一文中所定义的普洱茶及其介绍特点和加工工艺上看,完全符合黑茶这一基本茶类.就此本人提出几点拙见与茶界同仁商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 茶类 普洱茶类 概念 加工工艺 品质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红九号六大茶类生化成分分析及体外活性评价 被引量:16
7
作者 孙世利 郭芸彤 +3 位作者 陈海强 刘晨 赖幸菲 曹藩荣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9-165,共7页
对英红九号茶树品种六大茶类(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的生化成分含量进行分析,并进行体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英红九号六大茶类中生化成分特点是绿茶的可溶性糖和水浸出含量最高,白茶的各生化成分含量均处于其他茶类之间... 对英红九号茶树品种六大茶类(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的生化成分含量进行分析,并进行体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英红九号六大茶类中生化成分特点是绿茶的可溶性糖和水浸出含量最高,白茶的各生化成分含量均处于其他茶类之间,黄茶的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最高,乌龙茶的氨基酸含量最高,黄酮和可溶性糖含量最低,红茶的黄酮含量最高,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和水浸出物的含量最低,黑茶的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较高,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较低,仅稍高于红茶。英红九号六大茶类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表现为绿茶、乌龙茶和黄茶的活性较高,体外抑制α-淀粉酶活性表现为绿茶和乌龙茶的活性较高,体外抑制脂肪酶活性表现为黑茶活性最高,其他茶类活性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红九号 六大茶类 生化成分 抗氧化 降血糖 减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茶类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被引量:23
8
作者 孙志国 熊晚珍 +1 位作者 王树婷 钟学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8150-8151,8179,共3页
分析了安徽茶类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并建议:①深入研究名茶的地理标志特征;②挖掘与整理与茶类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传统音乐类、传统戏剧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等);③以国家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 分析了安徽茶类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并建议:①深入研究名茶的地理标志特征;②挖掘与整理与茶类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传统音乐类、传统戏剧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等);③以国家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模式为主,同时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登记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④充分利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整合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的茶类品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类 地理标志 地理标志知识产权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的多茶类判别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吴全金 董青华 孙威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3-70,共8页
采用乌龙茶、绿茶、红茶和白茶成品茶样本,按同步建模和特定茶类建模两种策略,进行了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和逐步判别分析技术的茶类判别研究.结果表明,以1 000~1 800 cm-1波段吸收值、主要吸收峰比值、萃取前二者的建模因子进行同步建模... 采用乌龙茶、绿茶、红茶和白茶成品茶样本,按同步建模和特定茶类建模两种策略,进行了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和逐步判别分析技术的茶类判别研究.结果表明,以1 000~1 800 cm-1波段吸收值、主要吸收峰比值、萃取前二者的建模因子进行同步建模,所得回代判别准确率和外部验证准确率分别为84.8%、85.0%,81.9%、80.0%,89.0%、88.5%;3种数据处理方法针对特定茶类建模的回代判别准确率和外部验证准确率分别为94.2%、95.0%,89.2%、90.0%,93.0%、95.0%;同步建模和特定茶类建模分别得到判别效果较好的函数4条,能有效区分4种茶类,并且特定茶类建模的效果优于同步建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类 傅里叶红外光谱 逐步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茶类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21
10
作者 孙志国 熊晚珍 +1 位作者 王树婷 钟学斌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第3期467-471,共5页
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原产地标记管理等方面,分析浙江省茶类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浙江省茶类资源现有7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7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4种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6种原国家原产地... 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原产地标记管理等方面,分析浙江省茶类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现状,浙江省茶类资源现有7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7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4种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6种原国家原产地标记。并提出进一步加强浙江省茶类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类 地理标志 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富含酚类的茶类植物叶中提取纯净的总DNA 被引量:32
11
作者 袁长春 施苏华 叶创兴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1年第3期1-4,共4页
采用三%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方法,改进研磨方法并适当延长研磨时间至20-30min。选择合适的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为60℃条件下水浴保温1.5h。从野生可可茶(Camellia ptillopylla)和... 采用三%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方法,改进研磨方法并适当延长研磨时间至20-30min。选择合适的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为60℃条件下水浴保温1.5h。从野生可可茶(Camellia ptillopylla)和栽培茶类(C.assamica,C.sisnensis)植物中提取到量多且较纯的总DNA,平均含量为1267ng/μL,能直接用于PCR扩增。经玻璃粉纯化系统(DPS)纯化后,获得高纯度的DNA,平均含量约为136ng/μL,纯化回收率平均为11%,能完全满足RAPD、ARLP、RFLP分析及测序等分子生物学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类植物叶 DNA CTAB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润泡对不同茶类有效成分浸出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叶乃兴 暨秀莲 何丽梅 《中国茶叶》 2013年第4期25-28,共4页
茶叶的风味品质是茶叶中化学成分通过冲泡而在茶叶的色、香、味上体现出来的。迄今为止,已有较多文献报道冲泡时间对茶叶化学成分浸出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冲泡时间的延长,茶汤中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的浸出率亦随之... 茶叶的风味品质是茶叶中化学成分通过冲泡而在茶叶的色、香、味上体现出来的。迄今为止,已有较多文献报道冲泡时间对茶叶化学成分浸出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冲泡时间的延长,茶汤中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的浸出率亦随之增加。温润泡是指在冲泡第一道茶之前,先将茶叶用沸水淋湿后即将水倒干,温润泡对茶叶感官品质产生影响。本试验以茉莉毛峰、茉莉春螺、白牡丹、铁观音、肉桂、政和工夫红茶等不同茶类为试验材料,探讨温润泡(短时冲泡)对不同茶类主要品质成分浸出的影响,以期为不同茶类的泡饮方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浸出物 茶类 有效成分 冲泡时间 化学成分 试验材料 游离氨基酸 风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茶类演变概述 被引量:3
13
作者 余孚 《古今农业》 1999年第3期67-73,共7页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生产、加工和饮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一部茶史就是一部茶叶生产、加工和饮用方式不断发展的历史。 茶叶是从茶树上采摘的茶鲜叶(俗称“茶青”),经过分类、加工制作而成的成品茶。茶类是指茶叶的分类。我国茶类之多,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生产、加工和饮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一部茶史就是一部茶叶生产、加工和饮用方式不断发展的历史。 茶叶是从茶树上采摘的茶鲜叶(俗称“茶青”),经过分类、加工制作而成的成品茶。茶类是指茶叶的分类。我国茶类之多,茶叶制作技术之精,久闻于世。各种茶类的品质特征的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茶鲜叶原料的影响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 小种红 炒青绿 树品种 铁观音 工夫红 茶类 鲜叶 叶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茶类演变概述(续) 被引量:1
14
作者 余孚 《古今农业》 1999年第4期61-65,共5页
前面谈了我国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六大茶类演变的简要历史,下面再介绍一下在六大茶类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的几种主要茶类的简史。
关键词 紧压 云南沱 茶类 西北地区 速溶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中国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同加工原料下六大茶类抑菌效果比较 被引量:9
15
作者 彭影琦 龙军 +4 位作者 林玲 龚志华 袁冬寅 周阳 肖文军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7-50,76,共5页
为探讨相同加工原料下六大茶类的抑菌效果,以春季碧香早的1芽2叶茶鲜叶为原料,将其固定及分别加工成绿、黄、黑、白、青、红六大茶类,采用牛津杯法比较研究7个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 为探讨相同加工原料下六大茶类的抑菌效果,以春季碧香早的1芽2叶茶鲜叶为原料,将其固定及分别加工成绿、黄、黑、白、青、红六大茶类,采用牛津杯法比较研究7个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3种细菌以及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2种真菌的抑菌活性,并利用96孔细胞板及二倍稀释法检测7个样品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7个样品对3种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2种真菌的抑制效果不明显;7个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大小均呈现出固定样>绿茶>黄茶>黑茶>青茶>白茶>红茶的特性,最低抑菌浓度呈现出红茶>青茶、白茶>黑茶、黄茶、固定样、绿茶的特性,最低杀菌浓度均呈现出红茶>青茶、白茶、黑茶、黄茶>固定样、绿茶的特性;绿茶和其他茶类之间、红茶和其他茶类之间的抑菌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菌活性 六大茶类 最低抑菌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阳产地不同茶类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彧 姜业硕 +3 位作者 曾小宁 冯德华 梁丽云 魏东伟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30-1437,共8页
目的探讨信阳产地传统茶(信阳毛尖1、2和信阳红1、2)与新试制茶(奇岩、奇白和奇红)的抗氧化活性。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7种茶中6种儿茶素单体、茶多酚等13个指标;然后利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 目的探讨信阳产地传统茶(信阳毛尖1、2和信阳红1、2)与新试制茶(奇岩、奇白和奇红)的抗氧化活性。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7种茶中6种儿茶素单体、茶多酚等13个指标;然后利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法和糖尿病小鼠模型检测这些茶的体外和体内抗氧化活性。结果不同茶中所含主要抗氧化成分含量及组成存在差异,受茶树品种、鲜叶采摘标准、季节和制作工艺等因素综合影响。通过计算7种茶清除DPPH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值,得出抗氧化强弱为绿茶>乌龙茶>白茶>红茶。相关性分析,IC_(50)值与茶多酚、维生素C、儿茶素总量及其6个单体成显著负相关(P<0.05、P<0.01),与黄酮和没食子酸成极显著正相关(P<0.01)。体内抗氧化检测10个处理中,信阳毛尖2处理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最低,信阳红2处理MDA最高。信阳毛尖2、奇岩、奇红处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大于患病对照组,信阳红2处理GSH-Px含量最低(P<0.05),奇岩处理组GSH-Px最高(P<0.05);患病对照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在所有处理中最低,信阳毛尖1、信阳毛尖2、信阳红2和奇白处理大于患病对照组(P<0.05)。结论不同的茶中生化成分不同,体内与体外检测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但是茶叶中还有其他抗氧化成分(茶多糖、抗氧化肽等)在生物体中发挥着作用;不同加工、不同采摘标准等因素导致茶中某种抗氧化成分含量增多,从保健功效来说,开发新茶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茶类 生化成分 体内抗氧化 信阳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云6号制作不同茶类的抗氧化能力比较研究
17
作者 张凌云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16期283-283,共1页
采用国家级良种——福云6号为原料,对同一批次鲜叶分别按相应工艺制成绿茶和红茶,采用DPPH法测定茶叶的抗氧化能力差异。结果表明:福云6号红茶、绿茶对DPPH的清除百分比分别达到74.90%、84.71%。可见,绿茶的抗氧化能力强于红茶,这是由于... 采用国家级良种——福云6号为原料,对同一批次鲜叶分别按相应工艺制成绿茶和红茶,采用DPPH法测定茶叶的抗氧化能力差异。结果表明:福云6号红茶、绿茶对DPPH的清除百分比分别达到74.90%、84.71%。可见,绿茶的抗氧化能力强于红茶,这是由于2类茶加工工艺不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云6号 不同茶类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质特性及对茶类感官品质和L~*a~*b~*色泽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钱婉婷 苏云娇 +1 位作者 张豪杰 陈玉琼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324-330,共7页
目的分析不同水质对茶类品质的影响,为泡茶用水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电极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分析水质特性,采用感官审评和色差计法分析茶汤色香味品质和L~*a~*b~... 目的分析不同水质对茶类品质的影响,为泡茶用水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电极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分析水质特性,采用感官审评和色差计法分析茶汤色香味品质和L~*a~*b~*色泽。结果纯净水p H 6.07,电导率1.06μs/cm,含微量金属离子,泡出的茶汤明亮,香味纯正;山泉水p H 7.42,电导率8.89μs/cm,含丰富的K^+、Na^+、Mg^(2+)和Ca^(2+),泡红茶、乌龙茶和白茶色香味品质最佳,泡绿茶滋味较涩,香气闷;矿泉水p H 6.42,微酸性,电导率17.86μs/cm,含氟化物和Na^+、K^+、Mg^(2+)、Al^(3+)、Fe^(3+)和Ca^(2+),泡出乌龙茶色香味品质最佳;自来水p H 7.63,电导率37.1μs/cm,含氟化物和Na^+、K^+、Mg^(2+)、Zn^(2+)、Fe^(3+)和Ca^(2+),冲泡各种茶色香味最差。结论纯净水是泡茶的最佳水源,山泉水和矿泉水更适宜泡发酵茶类,自来水对茶汤品质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类 水质 感官品质 L~*a~*b~*色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大茶类加工关键工序及风味物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9
作者 安会敏 陈圆 +2 位作者 李适 刘仲华 黄建安 《中国茶叶加工》 2023年第4期5-14,共10页
茶是由茶鲜叶经不同的加工工艺制成的具有独特风味的一类饮料。杀青、发酵、做青、渥堆、萎凋和闷黄分别是中国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和黄茶的关键加工工序。茶叶关键加工技术通过调控酶促反应、微生物作用、湿热作用等影响茶... 茶是由茶鲜叶经不同的加工工艺制成的具有独特风味的一类饮料。杀青、发酵、做青、渥堆、萎凋和闷黄分别是中国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和黄茶的关键加工工序。茶叶关键加工技术通过调控酶促反应、微生物作用、湿热作用等影响茶叶呈香呈味的关键挥发性成分与非挥发性成分,进而影响茶叶风味。相较于种类,各关键风味物质的含量和比例对茶叶风味的综合作用更值得关注。茶叶关键风味物质的研究为茶叶数字化、智能化加工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大茶类 关键加工工序 香气化合物 滋味化合物 智能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类产品央卫视广告投放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余媛媛 林杰 +1 位作者 程胜男 冯海强 《中国茶叶》 2017年第9期22-24,共3页
自竹叶青央视广告“竹叶青·平常心”取得巨大成功以来,央卫视广告以覆盖面广、关注度高、影响力大,成为各地茶类产品打造品牌的首选。茶类产品央卫视广告起步较晚,相关系统研究较少。本文对2016年上半年42个主要央卫视频道(其... 自竹叶青央视广告“竹叶青·平常心”取得巨大成功以来,央卫视广告以覆盖面广、关注度高、影响力大,成为各地茶类产品打造品牌的首选。茶类产品央卫视广告起步较晚,相关系统研究较少。本文对2016年上半年42个主要央卫视频道(其中央视9个、卫视33个)的茶及再加工茶产品广告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归纳茶类产品广告投放规律、投放策略,反映了茶行业在广告宣传方面的现状,也为各地茶企在广告宣传投放平台的选择、投放策略的制定等方面提供参考。一、广告投放力度分析2016年上半年度我国茶类产品在央卫视的广告投放费用共计10.35亿元,涉及茶类产品47款,按照茶产品加工流程分类[1],可分为传统茶和再加工茶两大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告宣传 产品 茶类 投放 卫视频道 统计分析 加工流程 竹叶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