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油压榨及精炼加工思路分析
1
作者 徐俊 谢冰 《现代园艺》 2022年第4期198-200,共3页
为了提升茶油压榨的质量,满足人们对油品食用的要求,结合实际,分析了茶油的作用,探讨了茶油压榨工艺,详细解析了加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油压榨 精炼加工 思路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浸出茶油香气成分压榨茶油掺伪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则铭 赵鑫鑫 +2 位作者 朱晓阳 周波 钟海雁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59,102,共10页
目的:解决压榨油茶籽油中掺入浸出油茶籽油的定量检测问题。方法:采用HS-SPME-GC-MS法对精炼浸出茶油和3种添加香精浸出茶油的关键香气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将4种原香茶油和10种烤香茶油的香气成分相对含量与浸出茶油的香气成分相对含量... 目的:解决压榨油茶籽油中掺入浸出油茶籽油的定量检测问题。方法:采用HS-SPME-GC-MS法对精炼浸出茶油和3种添加香精浸出茶油的关键香气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将4种原香茶油和10种烤香茶油的香气成分相对含量与浸出茶油的香气成分相对含量进行对比,用浸出茶油中特有的香气成分作为特征数据进行Fisher判别分析,并建立LDA模型。结果:精炼浸出茶油中关键挥发性成分依次为(E)-2-癸烯醛、辛醛、(E)-2-壬烯醛和壬醛;3种添加香精的浸出茶油中特有的香精香气成分为2-甲氧基-3-甲基吡嗪、甲基环戊烯醇酮和2-甲基吡嗪。LDA模型对原香及烤香茶油的判别正确率分别达到84.0%和83.6%,能够鉴别原香及烤香茶油中掺伪比例为10%及以上的浸出茶油。结论:原香茶油的LDA模型能够很好地鉴别出添加茶油香精的浸出茶油,但烤香茶油的模型无法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气成分 压榨茶油 浸出茶油 掺伪 L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炼工艺对压榨山茶油中伴随物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陈乐奕 贺小红 +4 位作者 戴涛涛 陈军 何雪梅 刘成梅 刘继延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21-227,共7页
本文研究了脱酸、脱色以及不同温度脱臭的精炼工艺对压榨山茶油中角鲨烯含量、甾醇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茶毛油中角鲨烯含量为127.46 mg/kg;经脱酸、脱色和脱臭(150℃)后,角鲨烯含量分别降低至105.82、89.52和79.7... 本文研究了脱酸、脱色以及不同温度脱臭的精炼工艺对压榨山茶油中角鲨烯含量、甾醇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茶毛油中角鲨烯含量为127.46 mg/kg;经脱酸、脱色和脱臭(150℃)后,角鲨烯含量分别降低至105.82、89.52和79.79 mg/kg,且随着脱臭温度的升高(150~240℃),角鲨烯含量减少,当脱臭温度升高至210℃,角鲨烯含量降低了53.70%,继续升高脱臭温度至240℃,角鲨烯含量无明显变化。山茶毛油中总甾醇含量为3074.24 mg/kg,脱酸后总甾醇含量减少(14.2%),而脱色后总甾醇含量增加(13.2%)。随着精炼程度的增加,δ-7-燕麦甾烯醇消失,生成了β-谷甾醇,δ-5,23-豆甾二烯醇含量大幅改变。脱臭工艺和脱臭温度的升高明显减少了山茶油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种类,酸类、醇类、酯类化合物数量和相对百分含量大幅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榨茶油 精炼 脱臭温度 甾醇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处理技术对压榨山茶油品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奉美桃 刘千千 +3 位作者 刘智辉 夏楠 肖新生 蒋黎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23,共9页
为了对油茶籽高值化预处理技术的发展和高附加值山茶油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以油茶籽为实验材料,未经任何预处理的油茶籽作为对照组,直接进行压榨制油,研究微波(800 W,4 min)、烘烤(140℃,30 min)、焙炒(120℃,1 h)和红外(150℃,55 min)... 为了对油茶籽高值化预处理技术的发展和高附加值山茶油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以油茶籽为实验材料,未经任何预处理的油茶籽作为对照组,直接进行压榨制油,研究微波(800 W,4 min)、烘烤(140℃,30 min)、焙炒(120℃,1 h)和红外(150℃,55 min)预处理技术对油茶籽出油率,压榨山茶油酸值、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总甾醇含量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微波、烘烤、焙炒和红外预处理使油茶籽的出油率分别提高了5.92、3.52、2.93、3.86百分点;不同预处理组山茶油的酸值(KOH)在0.20~2.00 mg/g之间,过氧化值在0.98~2.07 mmol/kg之间,均在山茶油国家标准范围内;4种预处理技术对山茶油的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4种预处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山茶油中总甾醇含量,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微小;5组山茶油中共检测出34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醛类化合物含量均最高;5组山茶油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差别较大,预处理技术可丰富山茶油特征风味物质种类,使山茶油整体风味由清淡的油脂香转变为浓烈的油脂香和坚果香。综上,4种预处理技术在不影响压榨山茶油品质的基础上,可提高出油率和山茶油整体风味,从省时、高效率角度考虑,微波为最佳预处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预处理 烘烤预处理 焙炒预处理 红外预处理 压榨茶油 品质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挥发性成分定量预测风味茶油掺浸出茶油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5
作者 孙婷婷 陈志清 +4 位作者 钟瑾璟 刘剑波 任佳丽 钟海雁 周波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51-258,共8页
为解决在压榨风味茶油掺浸出茶油的定量预测问题,本文设计高/低两个掺伪梯度,基于挥发性成分,运用Python语言构建定量预测压榨风味(原香和浓香)茶油掺浸出茶油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高掺伪梯度下压榨原/浓香茶油样... 为解决在压榨风味茶油掺浸出茶油的定量预测问题,本文设计高/低两个掺伪梯度,基于挥发性成分,运用Python语言构建定量预测压榨风味(原香和浓香)茶油掺浸出茶油的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高掺伪梯度下压榨原/浓香茶油样本的定量鉴别PLSR模型的平均R2值均达到了0.998,平均RMSE值为1.127/1.166,大部分样本的相对误差集中在0~0.1之间;低掺伪梯度下压榨原/浓香茶油样本的定量鉴别PLSR模型的平均R2值达到了0.956/0.999,平均RMSE值为0.592/0.094,大部分样本的相对误差集中在0~0.15/0~0.02之间。本文所构建的PLSR模型定量鉴别压榨风味茶油掺浸出茶油的准确率较高,压榨浓香茶油掺浸出茶油的定量鉴别效果要好于压榨原香茶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成分 定量预测 压榨风味茶油 浸出茶油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