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尺蠖绒茧蜂对茶梢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 被引量:25
1
作者 黄毅 韩宝瑜 +2 位作者 唐茜 徐欢 汪云刚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91-1198,共8页
为筛选有效诱集茶尺蠖绒茧蜂Apanteles sp.的信息化合物及其组合,选用了源于健康和虫害茶梢的27种典型挥发物的10-2g/mL石蜡溶液、混合物1(含等量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和芳樟醇石蜡溶液)和混合物2(含等量反-2-己烯醛、顺-3-己烯... 为筛选有效诱集茶尺蠖绒茧蜂Apanteles sp.的信息化合物及其组合,选用了源于健康和虫害茶梢的27种典型挥发物的10-2g/mL石蜡溶液、混合物1(含等量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和芳樟醇石蜡溶液)和混合物2(含等量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2-戊烯-1-醇、反-2-戊烯醛、顺-3-己烯乙酸酯、正戊醇、正己醇和1-戊烯-3-醇石蜡溶液),用1~2日龄雌蜂为试虫,测试其EAG反应,并采用Y形嗅觉仪测定其行为反应;另外,选择5个茶园进行了野外生测试验。EAG结果表明:各味源的EAG值之间差异显著;脂肪酸衍生物引起较强EAG反应,其次为芳香化合物和异硫氰酸酯,再次为倍半萜类和单萜类;单组分中,顺-3-己烯乙酸酯、反-2-己烯醛、水杨酸甲酯、反-2-戊烯醛、苯乙酮、苯乙醇、苯甲醇、苯甲醛和茉莉酸甲酯引起的EAG值较大,1-戊烯-3-醇、2-戊烯-1-醇、顺-3-己烯-1-醇、香叶醇、罗勒烯、α-萜品烯、(+)-雪松醇、(+)-3-蒈烯、α-忽布烯和β-紫罗酮引起的值较小,Z-茉莉酮引起的最小;混合物1引起的EAG值最大,混合物2引起的较小。使用EAG值较大的水杨酸甲酯、反-2-戊烯醛和混合物1等8种味源,以Y形嗅觉仪进行的行为测定结果与EAG反应基本一致。以正己烷为溶剂的10-3,10-2和10-1g/mL水杨酸甲酯、10-2g/mL水杨酸甲酯和反-2-己烯醛混合溶液分别制成诱集剂,载于橡皮头诱芯,在浙滇闽粤茶园强烈地诱集茶尺蠖绒茧蜂、单白绵绒茧蜂和其他茧蜂,并表现梯度效应。据此认为虫害诱发的茶梢互利素引起该蜂强烈EAG反应和趋向性,互利素与互利素或普通植物挥发物的恰当组合可于茶园中有效诱集该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蠖绒茧蜂 茶梢 植物挥发物 触角电位 行为反应 互利素 信息素 诱集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境异色瓢虫对茶梢互利素和蚜虫利它素EAG和行为反应 被引量:15
2
作者 韩宝瑜 陈宗懋 张钟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2131-2135,共5页
触角电位 ( EAG)研究和选择性行为反应表明茶梢受茶蚜 ( Toxoptera aurantii Boyer)为害后能释放引诱异色瓢虫[Leisaxyridis( Pallas) ]的互利素 ,茶蚜、萝卜蚜 Lipaphiserysimi ( Kaltenbach)体表和茶蚜蜜露中含有吸引异色瓢虫的利它... 触角电位 ( EAG)研究和选择性行为反应表明茶梢受茶蚜 ( Toxoptera aurantii Boyer)为害后能释放引诱异色瓢虫[Leisaxyridis( Pallas) ]的互利素 ,茶蚜、萝卜蚜 Lipaphiserysimi ( Kaltenbach)体表和茶蚜蜜露中含有吸引异色瓢虫的利它素 ,其中的少数特异性组分引诱活性较强。源于茶园、桑园和菜园的互利素或利它素对各自生境中的异色瓢虫更具刺激性 ,显示了生境特定性。 EAG剂量反应表明茶园中的显明变种比显现变种稍敏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 茶梢互利素 蚜虫利它素 异色瓢虫 变种 触角电位 EAG 行为反应 天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梢信息物引诱叶蝉三棒缨小蜂效应的检测 被引量:18
3
作者 潘铖 林金丽 韩宝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785-3795,共11页
为确定引诱假眼小绿叶蝉卵寄生蜂叶蝉三棒缨小蜂的茶梢信息物并检测其活性,遂于室内用Y管嗅觉仪进行行为测定,结果表明:1假眼小绿叶蝉口针刺吸和产卵管刺伤茶梢嫩茎、口针刺吸的茶树芽叶、以及口针刺吸芽叶近邻的健康茶叶的气味皆强烈... 为确定引诱假眼小绿叶蝉卵寄生蜂叶蝉三棒缨小蜂的茶梢信息物并检测其活性,遂于室内用Y管嗅觉仪进行行为测定,结果表明:1假眼小绿叶蝉口针刺吸和产卵管刺伤茶梢嫩茎、口针刺吸的茶树芽叶、以及口针刺吸芽叶近邻的健康茶叶的气味皆强烈引诱该蜂;2以健康茶梢、叶蝉为害茶梢挥发物中27种主要成分的3个剂量即10^(-6)、10^(-4)g/m L和10^(-2)g/m L正己烷溶液为味源,进行嗅觉反应测定,发现顺-茉莉酮、芳樟醇、橙花醇、正戊醇、正己醇、1-戊烯-3-醇、α-松油烯、α-松油醇和蒈烯的1或2个剂量显著引诱该蜂。茶园中:110^(-4)g/m L顺-茉莉酮、10^(-4)g/m L芳樟醇和10^(-4)g/m L 1-戊烯-3-醇三组分的等量混合物显著诱集叶蝉三棒缨小蜂;10-2g/m L橙花醇、10-2g/m L正戊醇、10-2g/m Lα-松油烯、10^(-6)g/m L正己醇、10^(-6)g/m Lα-松油醇和10^(-6)g/m L蒈烯六组分等量混合物的诱效更强;2加入液体石蜡作为缓释剂,可将该6组分诱集剂的半衰期延长0.7d;36:00—10:00缨小蜂比较活跃,这一时段诱捕的缨小蜂数占总诱捕数!50%。认为:假眼小绿叶蝉为害的茶梢上受害和未受害芽叶含有的顺-茉莉酮等部分挥发性化合物强烈地引诱叶蝉三棒缨小蜂,当它们按恰当比例组成诱集剂之后,则诱效显著增强,再与素馨黄色彩组合,诱效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梢挥发性化合物 叶蝉三棒缨小蜂 顺-茉莉酮 寄生蜂诱集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梢和茶花信息物引诱有翅茶蚜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韩宝瑜 周成松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49-254,共6页
用四臂嗅觉仪和昆虫触角电位仪(EAG)研究了新鲜茶梢和茶花的15种单一挥发性组分对有翅茶蚜的引诱效应。结果表明其中的顺-3-己烯-1-醇、反-2-己烯醛、水杨酸甲酯、芳樟醇、正辛醇和己醛等组分,及茶花主要香气组分橙花醇和烯丙基异硫氰... 用四臂嗅觉仪和昆虫触角电位仪(EAG)研究了新鲜茶梢和茶花的15种单一挥发性组分对有翅茶蚜的引诱效应。结果表明其中的顺-3-己烯-1-醇、反-2-己烯醛、水杨酸甲酯、芳樟醇、正辛醇和己醛等组分,及茶花主要香气组分橙花醇和烯丙基异硫氰酸酯显著引诱有翅茶蚜。在嗅觉仪生测中,15种组分的10-4 g/ml和102 g/ml两种剂量引诱蚜数的差异明显。EAG反应还表明:①新鲜芽下第一叶气味引出的EAG值最大;②用10-2 g/ml的正己醇、正戊醇、1-戊烯-3-醇、2-戊烯-1-醇、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和乙酸顺-3-己烯酯按1∶1∶1∶1∶1∶1∶1比例组成“绿叶气味”,也可引起有翅蚜强烈的EAG反应;③蚜害茶梢嫩茎的气味忌避有翅蚜。认为新梢和茶花释放的绿叶气味和水杨酸甲酯可引导有翅茶蚜朝茶梢定位,严重遭受蚜害的茶梢可能释放忌避有翅蚜的信息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翅 茶梢信息物质 嗅觉仪 昆虫触角电位 引诱 忌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生物农药对茶梢蛾的毒力测定及林间防治试验 被引量:4
5
作者 余能富 涂业苟 +1 位作者 王玉 金明霞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9-112,共4页
为了筛选出最适合防治茶梢蛾的农药,选用6种生物农药和1种化学农药对茶梢蛾幼虫的毒杀力进行了室内测定,并用筛选出的20%乐果乳油、2%阿维.苏可湿性粉剂和3%阿维.氟铃脲乳油这3种毒力较强的农药进行了林间幼虫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使用阿... 为了筛选出最适合防治茶梢蛾的农药,选用6种生物农药和1种化学农药对茶梢蛾幼虫的毒杀力进行了室内测定,并用筛选出的20%乐果乳油、2%阿维.苏可湿性粉剂和3%阿维.氟铃脲乳油这3种毒力较强的农药进行了林间幼虫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使用阿维.苏、阿维.氟铃脲和乐果的2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的效果较为理想,可达到74%~84%的杀虫效果;而用阿维.苏、阿维.氟铃脲和乐果以注干施药法进行防治的杀虫效果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农药 茶梢 毒力测定 林间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龙茶做青过程茶梢水势的变化 被引量:15
6
作者 郭雅玲 杜连胜 林建民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2期148-153,共6页
毛蟹鲜叶经晒青后分别进行做青和室内萎调,采用120℃快速法和小液流法测定鲜梢、做青梢和室内萎凋梢各阶段的组织含水量和组织水势.结果表明,不同茶梢状态的水势差异显著性与含水量差异显著性相似,但水势能表明水分的流向和限度... 毛蟹鲜叶经晒青后分别进行做青和室内萎调,采用120℃快速法和小液流法测定鲜梢、做青梢和室内萎凋梢各阶段的组织含水量和组织水势.结果表明,不同茶梢状态的水势差异显著性与含水量差异显著性相似,但水势能表明水分的流向和限度.便叶之间的水势差异达显著水平,第二叶与第三叶之间的水势无明显差异.做青对茶梢水势有影响.摇青和晾青的水势变化达显著或极显著,这种变化因工艺进程而异.室内萎凋过程水势变化前期较平稳,中期略升,后期剧降.做青过程中随摇青和晾青的交替反复作用,茶梢组织水势呈现多次升降的工艺节奏.“还阳”与“退青”现象从水势变化中得到部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做青 茶梢状态 含水量 乌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梢蛾幼虫空间分布及其抽样技术 被引量:4
7
作者 莫建初 王问学 +2 位作者 李益辉 张才学 胡求凡 《经济林研究》 1992年第2期56-62,共7页
对茶梢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幼虫为普通聚集分布,其基本成分是面积为一株油茶大小的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调查时以棋盘式取样为佳。根据空间分布型分析,计算出序贯抽样模型为:最适理论抽样数模型为:
关键词 茶梢 空间分布型 抽样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尺蠖绒茧蜂的趋色性及对茶梢信息物质的趋性 被引量:4
8
作者 李金珠 韩善捷 韩宝瑜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0期122-125,共4页
为了对茶树重要害虫茶尺蠖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对其优势种天敌茶尺蠖绒茧蜂在浙江、皖南和苏南茶区进行了4年不同色彩趋性和信息物质引诱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的素馨黄、芽绿、土黄、桔黄、果绿、大红、纯白、紫色、湖蓝、天蓝、桃红和... 为了对茶树重要害虫茶尺蠖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对其优势种天敌茶尺蠖绒茧蜂在浙江、皖南和苏南茶区进行了4年不同色彩趋性和信息物质引诱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的素馨黄、芽绿、土黄、桔黄、果绿、大红、纯白、紫色、湖蓝、天蓝、桃红和墨绿等12种粘性色板中,茶尺蠖绒茧蜂显著趋黄绿色习性,尤其是趋芽绿色;9种附有茶梢信息物质诱芯的芽绿色板上,诱捕茶尺蠖绒茧蜂以E-2-hexenal效果最好,其次是linalool,再次是浓度均为10-2g/mL的Z-3-hexen-1-ol、E-2-hexenal、1-penten-3-ol、2-penten-1-ol、E-2-pentenal、Z-3-hexenyl acetate、pentanol和hexanol的8组分等量混合物;而Geraniol、Z-3-hexen-1-ol、1-penten-3-ol和b-ionone则是减效效应。结论:芽绿色对茶尺蠖绒茧蜂的引诱效果显著,茶梢互利素E-2-hexenal可增强引诱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蠖绒茧蜂 色彩 茶梢信息物质 趋色性 增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梢上的种群变化与采茶防治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国华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0年第4期17-20,共4页
调查分析了 1~ 5叶茶梢上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动态及虫态结构。结果表明 :该虫种群密度低时以指数式增长 ,种群密度高时以逻辑斯谛式增长。在茶梢生长初期 ,以成虫和卵为主。从二、三叶梢开始 ,若虫数量升至第二位 ,成虫降至第三位。种... 调查分析了 1~ 5叶茶梢上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动态及虫态结构。结果表明 :该虫种群密度低时以指数式增长 ,种群密度高时以逻辑斯谛式增长。在茶梢生长初期 ,以成虫和卵为主。从二、三叶梢开始 ,若虫数量升至第二位 ,成虫降至第三位。种群密度达到饱和点时 ,以卵密度下降为主要标志。根据假眼小绿叶蝉卵和茶梢生长速率的关系 ,建立了采茶控制该虫种群密度的数学式。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采茶在防治假眼小绿叶蝉上的作用。在秋茶末期 ,采摘试验显示 ,采摘嫩度越高 ,控害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 茶梢 种群结构 防治 叶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梢尖蛾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问学 莫建初 +1 位作者 胡求凡 李盖辉 《森林病虫通讯》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3-5,共3页
茶梢尖蛾Parametriotes theae Kuznetzov在湖南危害油茶枝梢,一年1代,以幼虫在受害树叶潜斑内越冬。1988年以来,该虫在油茶产区大发生,造成茶油严重减产。1990—1992年在来阳、常宁、株洲等地对该虫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表明:幼虫喜钻蛀... 茶梢尖蛾Parametriotes theae Kuznetzov在湖南危害油茶枝梢,一年1代,以幼虫在受害树叶潜斑内越冬。1988年以来,该虫在油茶产区大发生,造成茶油严重减产。1990—1992年在来阳、常宁、株洲等地对该虫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表明:幼虫喜钻蛀枝条顶端梢长3cm以上的粗壮嫩梢,使得来年挂果减少。4月上中旬,越冬幼虫转叶蛀嫩梢高峰期,用2.5%敌杀死乳油10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可获较好的防治效果。7月上旬人工摘除被害梢可大幅度降低虫口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梢尖蛾 发生规律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梢不同节位假眼小绿叶蝉的着卵量差异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慧玲 林乃铨 《茶叶科学技术》 2009年第3期18-19,共2页
调查分析了茶梢顶芽及1~7节上假眼小绿叶蝉的卵量分布情况,假眼小绿叶蝉喜欢产卵于茶梢的幼嫩部位,各节之间着卵量差异显著,叶蝉卵主要分布在顶芽之下的第一至四节间,顶芽及芽下第五至七节的卵量很少。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 产卵选择 茶梢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梢蛾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光余 杨爱农 +1 位作者 瞿田骏 丁钊 《河北农业科学》 2007年第6期28-29,共2页
介绍了油茶茶梢蛾的为害状况、生活史以及生活习性,分析了影响其发生为害的环境因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茶梢 生物学特性 环境因子 防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ISODATA聚类分析在茶梢蛾为害类型划分上的应用
13
作者 莫建初 王问学 +2 位作者 李益辉 张才学 胡求凡 《经济林研究》 1993年第2期73-78,共6页
本文以与茶梢蛾种群发展相关的11个因子为指标,在主成分分析基础上,运用建立在模糊集合理论基础上的ISODATA聚类分析方法,对丘陵区茶梢蛾的为害类型进行了数量划分.划分结果客观、具体,与实际情况相符。
关键词 茶梢 数量分类 危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眼小绿叶蝉为害致茶梢挥发物变化及其引诱微小裂骨缨小蜂效应 被引量:26
14
作者 韩善捷 潘铖 韩宝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2-148,共7页
以SDE法提取健康茶梢、假眼小绿叶蝉为害茶梢挥发物,用GC-MS配合标准样品从二者中鉴定了17种共有成分,包括顺-3-己烯-1-醇、反-2-己烯醛、芳樟醇、香叶醇、β-紫罗酮和橙花叔醇等常见茶叶香气成分。从前者另外检出顺-3-己烯基丁酸酯等9... 以SDE法提取健康茶梢、假眼小绿叶蝉为害茶梢挥发物,用GC-MS配合标准样品从二者中鉴定了17种共有成分,包括顺-3-己烯-1-醇、反-2-己烯醛、芳樟醇、香叶醇、β-紫罗酮和橙花叔醇等常见茶叶香气成分。从前者另外检出顺-3-己烯基丁酸酯等9种成分,还从后者另外测出了己醛等7种成分。假眼小绿叶蝉为害茶梢挥发物各组分总含量、健康茶梢挥发物各组分总含量相对于内标含量的比例分别是1783.8%和360.3%。从蝉害茶梢测出了丰富的反-2-己烯醛、苯甲醛、α-法呢烯和水杨酸甲酯,4种成分占蝉害茶梢、健康茶梢挥发物总量分别为11.8%和8.3%;室内以蝉害茶梢19种主要挥发物的10-2 g/m L剂量为味源,液体石蜡为CK,以Y管嗅觉仪进行行为测定,结果表明这4种成分皆显著引诱微小裂骨缨小蜂(P<0.05)。认为蝉害改变了茶梢挥发性化合物的组成及其相对含量,尤其是产生的反-2-己烯醛、苯甲醛、α-法呢烯和水杨酸甲酯等互利素显著地引诱该叶蝉的卵寄生蜂微小裂骨缨小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 微小裂骨缨小蜂 互利素 茶梢挥发物 引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整茶梢和蚜害茶梢挥发物的化学组成及其对几种茶蚜天敌的引诱效应
15
作者 韩文炎 《中国茶叶》 2003年第6期40-40,共1页
关键词 完整茶梢挥发物 蚜害茶梢挥发物 化学组成 天敌 引诱效应 互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茶梢蛾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被引量:7
16
作者 巢军 詹黎明 +1 位作者 卢进 涂业苟 《江西植保》 2007年第3期119-120,共2页
本文主要叙述了为害高产无性系油茶茶梢蛾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方法。
关键词 茶梢 生物学特性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梢蛾防治方法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朱森鹤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50-53,共4页
对茶梢蛾的防治,用化学农药涂干,经药剂筛选、用药量、施药时期试验,以及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喷雾、喷粉试验,结论是:于4月底用化学农药(40%乐果或氧化乐果乳剂)涂干,是害虫大发生时应急采用较理想的防治方法;有条件的地区,应大力提倡... 对茶梢蛾的防治,用化学农药涂干,经药剂筛选、用药量、施药时期试验,以及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喷雾、喷粉试验,结论是:于4月底用化学农药(40%乐果或氧化乐果乳剂)涂干,是害虫大发生时应急采用较理想的防治方法;有条件的地区,应大力提倡白僵菌喷粉防治,以利自然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梢 防治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梢蛾幼虫在茶园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剑雄 《福建茶叶》 1994年第4期24-28,共5页
关键词 茶梢 幼虫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梢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和多酚含量对红茶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S N Stephen Thanaraj 莫治雄 《广东茶叶》 1992年第2期38-44,共7页
对不同无性系和不同茶梢组成部分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多酚总水平和儿茶酸的差异及其对红茶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供试的无性系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无性系的最适发酵时间与多酚氧化酶活性之间表现出双曲线关系,即Y=2.... 对不同无性系和不同茶梢组成部分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多酚总水平和儿茶酸的差异及其对红茶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供试的无性系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无性系的最适发酵时间与多酚氧化酶活性之间表现出双曲线关系,即Y=2.36÷1129/x,式中 Y 为最适发酵时间,x 为多酚氧化酶活性(用每分钟每克丙酮粉氧化儿茶酚的微摩尔数表示),二者相关显著(r=-0.98,p≤0.001)。不同无性系鲜茶梢中多酚氧化酶活性与相应的红茶中茶黄素含量之间也存在良好的非线性关系。在不同的茶梢组成部分,顶芽和第一片叶的多酚和儿茶酸水平比节间高。但是,多酚氧化酶活性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节间的酶活性比其它组成部分高。在不同茶梢组成部分的发酵过程中,茶黄素的形成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很一致。对不同茶梢组成部分制成的红茶茶汤中黄素组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茶芽制成的红茶含茶黄素没食子酸酯最高,而由节间制成的红茶中茶黄素没食子酸酯含量最低。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因子——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当量,本文对这个新因子在化学评价红茶质量方面的重要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质量 茶梢 多酚氧化酶活性 多酚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梢和茶花主要挥发物对门氏食蚜蝇和大草蛉的引诱效应
20
《中国茶叶》 2004年第4期41-41,共1页
关键词 茶梢 挥发物 门氏食蚜蝇 大草蛉 引诱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