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丽纹象甲形态特征及生物学习性研究
1
作者 付楠霞 罗宗秀 +5 位作者 李兆群 边磊 修春丽 周利 陈宗懋 蔡晓明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4-183,共10页
【目的】明确茶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习性,为该虫的精准识别和绿色防控技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恒温条件(25±1)℃下,分别以野外茶园土壤和新鲜茶枝饲养幼虫和成虫,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茶... 【目的】明确茶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习性,为该虫的精准识别和绿色防控技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恒温条件(25±1)℃下,分别以野外茶园土壤和新鲜茶枝饲养幼虫和成虫,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茶丽纹象甲各发育阶段的主要形态特征;通过田间调查了解幼虫在茶园不同土壤层的迁移行为及化蛹期的土壤分布特性;利用室内观察和行为学实验相结合的手段,记录并描述茶丽纹象甲成虫的求偶交配和趋光行为。【结果】茶丽纹象甲初产卵乳白色,后逐渐变为淡黄色;幼虫无足,体肥多肉,常弯曲呈“C”型;裸蛹乳白色,口器和一对翅芽明显;成熟成虫体灰黑色,鞘翅具黄绿色闪光鳞斑与条纹,且雌性个体体型较雄性个体稍大。茶丽纹象甲以幼虫在距地表20-30 cm深土壤层越冬,4月中下旬为茶丽纹象甲化蛹高峰期。茶丽纹象甲老熟幼虫多迁移至距地表0-10 cm深土层化蛹,其中距地表0-5 cm土壤层的幼虫和蛹占75.83%。茶丽纹象甲成虫通常在16:00-4:00间求偶交配,交配方式为背负式,雌虫在下,雄虫在上,交配时长为44~132 min,可细分为交尾前期、交尾、授精和交尾后保护4个阶段。此外,在夜晚,茶丽纹象甲雌雄成虫均具强烈趋光性。【结论】本研究明确了茶丽纹象甲各发育阶段的主要形态特征,解析了该虫幼虫在茶园土壤垂直迁移行为及化蛹高峰期在不同土壤层的垂直分布,初步揭示了成虫的求偶交配和趋光行为,研究结果不仅可为茶丽纹象甲的精准识别提供参考依据,还可以为绿色防控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甲 形态 生物学 垂直分布 求偶交配行为 趋光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茶丽纹象甲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李林 钟文玉 +6 位作者 胡海琴 林昌进 姜明鑫 李雅萍 王萌萌 雷国铨 陈梅英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45-1456,共12页
茶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 Voss是茶树上重要的食叶性害虫之一,近年在中国各大产茶区广泛发生,并在局部茶园暴发成灾。本研究通过搜集整理茶丽纹象甲在中国的分布点数据,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其在中国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 茶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 Voss是茶树上重要的食叶性害虫之一,近年在中国各大产茶区广泛发生,并在局部茶园暴发成灾。本研究通过搜集整理茶丽纹象甲在中国的分布点数据,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其在中国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适生区,并确定影响其潜在分布的主导环境变量。结果表明:模型重复运行10次的平均AUC值为0.923,标准差为0.007,预测效果表现为非常好。当前气候条件下,茶丽纹象甲的潜在适生区均主要集中在中国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大部分地区,总适生区面积为247.18万km^(2)。未来气候情景下总适生区面积逐步增加,适生区边界沿当前适生区继续向北扩张,最北扩散至吉林省。在2061-2080年SSP5_85情景下总适生区面积达到最大,为255.59万km^(2),占中国总面积的26.62%。影响茶丽纹象甲潜在适生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变量是最干月份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最冷月最低温、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因此研究当前及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茶丽纹象甲的潜在适生区变化,可为其监测预警和制定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有效防止其大范围扩散造成更大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甲 气候变化 最大熵模型 适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联苯菊酯·苦楝素复配制剂对茶丽纹象甲室内联合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
3
作者 梁继旺 《江西农业》 2024年第22期123-125,共3页
采用植物源提取物苦楝素和联苯菊酯进行复配,在室内验证了复配剂对茶丽纹象甲的生物活性。室内活性测定结果表明:2.5%联苯菊酯乳油、2.5%联苯·苦楝复配剂和0.3%苦楝素乳油,48 h处理后对茶丽纹象甲的LC50值分别为5.063 mg/L、3.602 ... 采用植物源提取物苦楝素和联苯菊酯进行复配,在室内验证了复配剂对茶丽纹象甲的生物活性。室内活性测定结果表明:2.5%联苯菊酯乳油、2.5%联苯·苦楝复配剂和0.3%苦楝素乳油,48 h处理后对茶丽纹象甲的LC50值分别为5.063 mg/L、3.602 mg/L和257.700 mg/L,2.5%联苯·苦楝复配剂在校正死亡率、LC50值均优于2.5%联苯菊酯乳油,共毒系数为152.52,增效作用明显。田间试验结果也表明了2.5%联苯·苦楝复配剂对茶园茶丽纹象甲有明显的增效作用,速效性和持效性均优于等量的2.5%联苯菊酯单剂,可以为苦楝素复配制剂的配方筛选、田间推广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楝素 联苯菊酯 象甲 杀虫剂复配 共毒系数 田间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对茶丽纹象甲高毒力白僵菌菌株的筛选、鉴定与培养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定锋 李良德 +2 位作者 李慧玲 张辉 吴光远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1-112,共12页
茶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是一种重要的茶树害虫,当前对其防治仍以化学手段为主。为寻找一种高效、安全和可持续的生物防治方法,本研究采用浸虫法从12株原寄主为鞘翅目昆虫的白僵菌Beauveria spp.中筛选出一株对茶丽纹象... 茶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是一种重要的茶树害虫,当前对其防治仍以化学手段为主。为寻找一种高效、安全和可持续的生物防治方法,本研究采用浸虫法从12株原寄主为鞘翅目昆虫的白僵菌Beauveria spp.中筛选出一株对茶丽纹象甲成虫高毒力的Bbr1552菌株。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用每毫升含5.0×107个孢子的孢悬液(25℃)处理茶丽纹象甲成虫的LT50值为4.49 d,处理7 d,茶丽纹象甲的累计校正死亡率为100%,僵虫率为69.44%,LC50值为每毫升1.55×106个孢子。对菌株Bbr1552进行形态学鉴定与rDNA-ITS序列和Bloc序列分析,明确其为布氏白僵菌Beauveria brongniartii。此外,对该菌株的最适培养基和培养温度研究发现,其最适生长和产孢培养基均为PPDA培养基;最适生长和产孢温度均为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甲 布氏白僵菌 毒力 鉴定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不同分离株生物学特性及对茶丽纹象甲成虫的杀虫活性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定锋 曾明森 +2 位作者 王庆森 刘丰静 吴光远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7期750-754,共5页
测定了从球孢白僵菌侵染的茶丽纹象甲虫尸上分离的8个分离株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等生物学性状,以及对茶丽纹象甲成虫的杀虫活性,旨在筛选出感染该虫的高致病力菌株。结果表明:在萨氏培养基(SDAY)上,8个分离株从菌落形态上可... 测定了从球孢白僵菌侵染的茶丽纹象甲虫尸上分离的8个分离株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等生物学性状,以及对茶丽纹象甲成虫的杀虫活性,旨在筛选出感染该虫的高致病力菌株。结果表明:在萨氏培养基(SDAY)上,8个分离株从菌落形态上可分为菌丝型和孢子型两类。其中,菌丝型菌株XJBb3001和XJBb3007生长速率最快,但菌丝徒长,未见明显产孢现象;菌株XJBb3005产孢量最大,为2.47×107个.mL-1,且都与其他菌株产孢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各菌株在孢子萌发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采用浸虫法用1.0×107个.mL-1的孢子溶液处理茶丽纹象甲成虫后,菌株XJBb3005表现出最强的杀虫活性,第7d校正死亡率为100%,LT50仅为3.46d,LT90为5.45d,僵虫率达93.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象甲 分离株 生物学 杀虫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丽纹象甲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22
6
作者 高宇 陈宗懋 孙晓玲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5-50,共6页
利用扫描电镜对茶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 Voss)(鞘翅目:象甲科)成虫的触角及感器进行了观察,比较研究了雌、雄成虫触角形态、感器分布和数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茶丽纹象甲雌、雄成虫触角均呈膝状,由柄节、梗节和7个鞭亚... 利用扫描电镜对茶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 Voss)(鞘翅目:象甲科)成虫的触角及感器进行了观察,比较研究了雌、雄成虫触角形态、感器分布和数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茶丽纹象甲雌、雄成虫触角均呈膝状,由柄节、梗节和7个鞭亚节组成,触角上均着生有5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棒形感器、叉形感器、鳞形感器以及少量表皮孔。其中,鳞形感器和刺形感器的数量最多,叉形感器在已有的象甲科资料中尚未见报道。毛形感器和叉形感器的数量和分布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雄虫触角上毛形感器和叉形感器的数量显著多于雌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甲 扫描电镜 触角 超微结构 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丽纹象甲白僵菌广东分离株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定锋 黎健龙 +3 位作者 李慧玲 李良德 王庆森 吴光远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49-457,共9页
通过形态学鉴定和r DNA-ITS序列分析,明确了从广东英德茶园中采集到的一株寄生茶丽纹象甲的白僵菌为球孢白僵菌,并命名为Bb1-1。为明确该菌株的生防潜力,以本实验室保存的2株茶丽纹象甲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XJBb3005和XJBb3008)为参考... 通过形态学鉴定和r DNA-ITS序列分析,明确了从广东英德茶园中采集到的一株寄生茶丽纹象甲的白僵菌为球孢白僵菌,并命名为Bb1-1。为明确该菌株的生防潜力,以本实验室保存的2株茶丽纹象甲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XJBb3005和XJBb3008)为参考菌,研究了菌株Bb1-1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耐热力和抗紫外能力等生物学特性,并测定了该菌株在25℃、29℃和32℃下对茶丽纹象甲的毒力。结果表明,3个菌株的生长速率、孢子萌发率和抗紫外能力没有明显的差异;3个菌株产孢量大小顺序为XJBb3005>Bb1-1>XJBb3008;但Bb1-1具有最强的耐热力。在25℃下,3个菌株对茶丽纹象甲成虫的累积校正死亡率之间差异不显著,都超过93.94%;但在高温(29℃和32℃)下,菌株Bb1-1对茶丽纹象甲的杀虫毒力优于两个参考菌株,处理7 d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91%和80%,LT50分别为3.83 d和5.28 d。鉴于菌株Bb1-1耐热力较强,且在高温下对茶丽纹象甲成虫具有较好的杀虫毒力,将在今后该虫的生物防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甲 白僵菌 广东分离株 鉴定 生物学特性 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XJBb3005对茶丽纹象甲致病力的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定锋 刘丰静 +2 位作者 李慧玲 张辉 吴光远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8期807-811,共5页
用浸虫法测定球孢白僵菌XJBb3005菌株对茶丽纹象甲成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茶丽纹象甲成虫的死亡率随着球孢白僵菌孢子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当孢子浓度为1.0×108个孢子·mL-1,处理7d后,累计死亡率达100%。运用时间... 用浸虫法测定球孢白僵菌XJBb3005菌株对茶丽纹象甲成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茶丽纹象甲成虫的死亡率随着球孢白僵菌孢子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当孢子浓度为1.0×108个孢子·mL-1,处理7d后,累计死亡率达100%。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time-dose-mortality,TDM)对死亡率随时间、剂量的变化进行了拟合,所建模型顺利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异质性检验,表明模型的拟合良好,并由此模型估计出了球孢白僵菌XJBb3005菌株对茶丽纹象甲成虫的致死剂量和致死时间。接种后第7d,LC50估计值为4.86×104孢子·mL-1,LC90估计值为4.26×106孢子·mL-1。用浓度为1.0×108、1.0×107、1.0×106、1.0×105和1.0×104个孢子·mL-1菌液处理的LT50值分别为3.97、4.45、5.01、6.49和7.87d。孢子悬液浓度为1.0×108、1.0×107和1.0×106孢子·mL-1处理时,LT90值分别为4.98、6.48和7.84d。由此表明该球孢白僵菌菌株对茶丽纹象甲的生物防治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象甲 致病力 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僵菌871菌株防治茶丽纹象甲的效果 被引量:10
9
作者 吴光远 孙椒德 +3 位作者 曾明森 林阿祥 许德元 王庆森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CAS 1995年第2期39-43,共5页
从罹病的茶丽纹象甲(MyllocerinusaurolineatusVoss)成虫上分离、纯化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Vuill)871菌株,对该虫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盛蛹期用毒土法防... 从罹病的茶丽纹象甲(MyllocerinusaurolineatusVoss)成虫上分离、纯化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Vuill)871菌株,对该虫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盛蛹期用毒土法防治,每公顷施用15~30kg菌粉,可杀除土中65%的幼虫和蛹,出土成虫的感染僵死率达80%以上;成虫期在树冠上用喷雾法防治,每公顷施用7.5~15.0kg菌粉,配制成1×108~2×108个/ml孢子液,一般防效达80%以上,菌药混用、菌药轮用和二次施菌,均可显著提高防治效果,但切忌与杀菌剂混用。该菌株对茶园天敌安全无害。在福建10多个产茶县、市1000hm2的示范推广防治结果表明,防效达80%~90%,持效期1~2年,每公顷获经济效益675元。文中还对该菌株的侵染途径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菜 871菌株 象甲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丽纹象甲为害诱导的茶树防御反应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香凤 李慧玲 王让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943-1951,共9页
基于转录组测序,获得了茶树新梢叶片被茶丽纹象甲为害前后的差异基因表达谱,并从信号监测与转导、转录因子、次生代谢物生成等方面分析了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为进一步研究茶丽纹象甲为害诱导的茶树防御机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 基于转录组测序,获得了茶树新梢叶片被茶丽纹象甲为害前后的差异基因表达谱,并从信号监测与转导、转录因子、次生代谢物生成等方面分析了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为进一步研究茶丽纹象甲为害诱导的茶树防御机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茶丽纹象甲为害茶树新梢叶片后共检测到显著上调表达基因309个,显著下调表达基因297个,这些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共分成23类。(2)检测到信号监测与转导过程中合计17个单基因上调表达2.0~2.8倍,包括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级联信号系统蛋白激酶基因、茉莉酸信号通路基因、钙离子信号基因、水杨酸代谢通路基因;检测到21个转录因子单基因上调表达1.8~2.8倍,包括bHLH、WRKY、bZIP、MYB、UAF等转录因子;检测到苯丙类、类黄酮及萜类物质代谢过程中合计8个单基因上调表达2.1~2.5倍,包括苯丙酮酸互变异构酶基因、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二氢黄酮醇还原酶基因、花色素还原酶基因、法尼基二磷酸合成酶基因、法尼醇脱氢酶基因。研究认为,茶丽纹象甲为害诱导信号转导、转录因子及次生代谢过程中的基因增量表达以机械损伤作用为主,昆虫口腔分泌物对这些基因的诱导表达具有协同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甲 信号转导 转录因子 次生代谢 差异基因表达谱 转录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丽纹象甲危害诱导的茶树防御机制相关酶基因发掘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让剑 李慧玲 高香凤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313-2325,共13页
为揭示茶树被茶丽纹象甲取食诱导的分子防御机制,以取食诱导叶片为处理组,以未取食叶片为对照组,利用转录组测序法获得茶树新梢叶片被茶丽纹象甲危害前后的差异基因表达谱,并从中筛选茶丽纹象甲危害诱导的茶树防御机制相关的酶基因。结... 为揭示茶树被茶丽纹象甲取食诱导的分子防御机制,以取食诱导叶片为处理组,以未取食叶片为对照组,利用转录组测序法获得茶树新梢叶片被茶丽纹象甲危害前后的差异基因表达谱,并从中筛选茶丽纹象甲危害诱导的茶树防御机制相关的酶基因。结果表明,COG功能比对共获得39 037个注释,包括25个功能类别,其中防御机制功能类别包含的单基因数为316个;KEGG功能比对共获得27 075个注释,包括363个生物代谢通路;从COG比对结果的防御机制功能类别中筛选出差异表达酶单基因簇8个,均上调表达,涉及的代谢通路包括MAPK信号路径、类黄酮生物合成、丙酮酸代谢、萜类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基于KEGG代谢通路分析,初步归纳了8个防御机制相关酶之间的关系。RT-qPCR分析结果表明,8个酶单基因在茶丽纹象甲取食茶树新梢叶片后72 h内均上调表达,其中双特异性磷酸酶3、双特异性MAP激酶磷酸酶、花色素还原酶、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NADPH依赖的丙酮醛还原酶基因表达差异主要由机械损伤作用导致。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茶丽纹象甲危害诱导的茶树分子防御机制研究及其抗性茶树种质鉴定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甲 防御机制 差异基因表达谱 转录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丽纹象甲防治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3
12
作者 孙晓玲 陈宗懋 《中国茶叶》 2009年第11期8-10,共3页
茶丽纹象甲是我国江南茶区的主要食叶性害虫之一。成虫聚集咀食嫩叶,猖獗发生时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目前,田间缺少有效针对茶丽纹象甲的合理防治措施,传统的防治方法是以适时合理的茶园耕作、施肥为主,药剂处理土壤防治幼虫为辅,... 茶丽纹象甲是我国江南茶区的主要食叶性害虫之一。成虫聚集咀食嫩叶,猖獗发生时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目前,田间缺少有效针对茶丽纹象甲的合理防治措施,传统的防治方法是以适时合理的茶园耕作、施肥为主,药剂处理土壤防治幼虫为辅,化学防治成虫作为应急手段。综述了茶丽纹象甲为害特点、近年来茶丽纹象甲的防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展望了利用信息素及寄主挥发物监测与防治茶丽纹象甲的可能性及其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甲 防治 研究现状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僵菌颗粒剂对土壤中茶丽纹象甲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慧玲 刘丰静 +3 位作者 张辉 李良德 李金玉 王定锋 《茶叶学报》 2023年第5期48-52,共5页
【目的】白僵菌是控制茶丽纹象甲种群发生的重要因子之一。明确不同剂量白僵菌颗粒剂对茶园丽纹象甲幼虫、蛹的防治效果,为今后茶丽纹象甲的田间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将前期筛选到的白僵菌Bb338菌株,利用大米发酵制成颗粒剂拌土后... 【目的】白僵菌是控制茶丽纹象甲种群发生的重要因子之一。明确不同剂量白僵菌颗粒剂对茶园丽纹象甲幼虫、蛹的防治效果,为今后茶丽纹象甲的田间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将前期筛选到的白僵菌Bb338菌株,利用大米发酵制成颗粒剂拌土后,按照3种剂量(7.50、3.75、1.50 g·m^(-2))分别均匀撒施在茶蓬下方地表和茶行间,调查土壤中丽纹象甲幼虫和蛹的数量。【结果】撒施白僵菌颗粒剂7.50 g·m^(-2),施药后10 d,防治效果为60.23%;施药后30 d,防治效果达73.68%。施药后40 d,施高、中、低剂量白僵菌颗粒剂防治效果依次为71.93%、68.63%和27.27%。【结论】撒施高剂量(7.50 g·m^(-2))白僵菌颗粒剂对茶丽纹象甲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甲 白僵菌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唑虫酰胺、苦皮藤素防治茶丽纹象甲的室内药效试验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慧玲 张辉 +4 位作者 王定锋 王庆森 曾明森 刘丰静 吴光远 《茶叶科学技术》 2014年第3期46-49,共4页
采用浸虫法和浸梢法开展苦皮藤素、唑虫酰胺、藜芦碱对茶丽纹象甲的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浸虫法,3种供试药剂对茶丽纹象甲成虫的室内药效均较好,药后5 d的校正死亡率均达100%。采用浸梢法,15%唑虫酰胺1000倍液对茶丽纹象甲成虫... 采用浸虫法和浸梢法开展苦皮藤素、唑虫酰胺、藜芦碱对茶丽纹象甲的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浸虫法,3种供试药剂对茶丽纹象甲成虫的室内药效均较好,药后5 d的校正死亡率均达100%。采用浸梢法,15%唑虫酰胺1000倍液对茶丽纹象甲成虫的室内药效与对照药剂2.5%联苯菊酯乳油1500倍液的差异不显著,药后7 d的校正死亡率达90%以上;1%苦皮藤素乳油750倍液和0.5%藜芦碱可溶液剂500倍液对茶丽纹象甲的速效性稍差,但药后7 d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79.55%和77.28%。唑虫酰胺和苦皮藤素对茶丽纹象甲均具有较好的室内药效。采用浸虫法和浸梢法2种测试方法,茶丽纹象甲成虫对药液的敏感度不同,二者差异极显著(F=174.52,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虫酰胺 苦皮藤素 象甲 室内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丽纹象甲防治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俊庆 商建农 《茶叶》 1990年第3期22-24,共3页
茶丽纹象甲 Myllocerinus aurolineatusVoss 又名黑绿象虫、小绿象鼻虫、花鸡娘等,已知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等省,是夏茶期间的一种主要害虫。探讨此虫的防治阈值,对指导大面积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象甲 害虫 防治 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丽纹象甲冬季幼虫期防治试验初报 被引量:7
16
作者 林乃铨 邹明权 +4 位作者 郭剑雄 邹武 孙新涛 陈超英 王黎明 《福建茶叶》 2004年第1期5-5,共1页
关键词 象甲 冬季 幼虫期 防治 试验 供试药剂 使用量 食叶性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素防治茶丽纹象甲药效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曾明森 吴光远 +1 位作者 王庆森 余素红 《福建茶叶》 2005年第2期16-17,共2页
关键词 苦参素 象甲 药效试验 树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锐劲特防治茶丽纹象甲的效果试验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庆森 曾明森 吴光远 《福建茶叶》 2002年第3期6-7,共2页
关键词 锐劲特 象甲 杀虫剂 药效试验 叶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丽纹象甲取食习性与防治指标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丰静 李慧玲 +1 位作者 王定锋 曾明森 《茶叶学报》 2015年第1期45-50,共6页
为了解茶丽纹象甲成虫的取食习性及为害性,以便为制订防治指标提供参考,本文开展了茶丽纹象甲成虫对茶树品种与叶位的选择性、食量等室内试验和不同虫口密度、不同品种下的茶园小区为害损失研究。结果表明,茶丽纹象甲成虫对不同品种... 为了解茶丽纹象甲成虫的取食习性及为害性,以便为制订防治指标提供参考,本文开展了茶丽纹象甲成虫对茶树品种与叶位的选择性、食量等室内试验和不同虫口密度、不同品种下的茶园小区为害损失研究。结果表明,茶丽纹象甲成虫对不同品种茶梢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表现为丹桂〉福云6号〉黄桢。成虫期取食量(叶面积,mm^2)为丹桂〉黄棱〉福云6号,但无显著差异。当喂饲福云6号品种茶梢时,在1~4对饲养密度下,每对成虫取食时长平均为11.8d,在1对饲养密度下,每对成虫平均寿命为13.75±1.0d;与老叶相比,茶丽纹象甲成虫倾向于取食新叶;茶丽纹象甲对福云6号品种的危害系数(每对成虫)为1.65g,茶园虫口密度(x,头·m^-2)与减产量(y,g-0.11m^-2)的回归方程为:Y=0.0184x+0.5611,对于亩产量100~125kg的福云6号茶园,使用目前的防治指标(成龄投产茶园每平方米虫量在15头以上)是合适的。室内茶丽纹象甲在丹桂品种上的取食量比福云6号品种提高29.24%,在茶园虫口密度为10头·m^-2时引起茶青产量显著损失,虫口密度与减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0.0665x+0.7969,防治指标建议定为成龄投产茶园每平方米虫量10头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甲 为害性 产量损失 防治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丽纹象甲幼虫、蛹茶园分布规律初探 被引量:6
20
作者 曾明森 吴光远 林阿祥 《茶叶科学简报》 1994年第3期19-22,共4页
关键词 象甲 幼虫 分布规律 树害虫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