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系杂交稻茎鞘物质运转与籽粒充实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赵步洪 奚岭林 +3 位作者 杨建昌 王志琴 朱庆森 张洪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9-14,19,共7页
 选用不同类型的两系杂交稻品种,研究了结实期茎鞘物质运转与籽粒灌浆结实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系杂交稻在抽穗后的净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高于三系杂交稻;茎鞘物质的输出率与结实率、充实率、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呈显著...  选用不同类型的两系杂交稻品种,研究了结实期茎鞘物质运转与籽粒灌浆结实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系杂交稻在抽穗后的净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高于三系杂交稻;茎鞘物质的输出率与结实率、充实率、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各品种以下部茎鞘物质积累多、转运率高;茎鞘物质转运启动时间早、运转强度大,其转运率高、结实率高、充实度好,表明早期转运对籽粒灌浆充实的重要性;抽穗期提高糖花比,同时在灌浆始期促进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向籽粒库运转,有利于激发库的活性,启动和促进更多的籽粒灌浆,减少空秕粒的产生,增加籽粒充实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茎鞘物质运转 籽粒充实特性 结实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外追肥对水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黄锦文 梁义元 刘春文 《福建稻麦科技》 2001年第3期1-3,共3页
在水稻孕穗期及抽穗期进行叶面喷肥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喷腐殖酸液肥有利于提高培矮 6 4S/E32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和茎鞘物质运转从而提高产量。喷磷酸二氢钾有利于提高Ⅱ优明 86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及茎鞘物质运转而达到显著提高产量 ;... 在水稻孕穗期及抽穗期进行叶面喷肥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喷腐殖酸液肥有利于提高培矮 6 4S/E32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和茎鞘物质运转从而提高产量。喷磷酸二氢钾有利于提高Ⅱ优明 86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及茎鞘物质运转而达到显著提高产量 ;对于流限制型的水稻NPT - 2 2 ,进行根外追肥处理虽然也可进一步提高净光合速率和促进茎鞘物质运转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 光合特性 茎鞘物质运转 水稻 根外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花后水分亏缺和复水对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丽丽 任建宏 +3 位作者 刘溢建 殷俐娜 邓西平 王仕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09-1918,共10页
为了阐明水分亏缺对小麦花后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的相关变化,以盆栽小麦旱作品种‘长旱58’为材料,自花后9 d起,设置正常供水(WW)、中度干旱胁迫后复水(MD)和重度干旱胁迫后复水(SD)3个水分处理,比较干旱胁迫后复水... 为了阐明水分亏缺对小麦花后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的相关变化,以盆栽小麦旱作品种‘长旱58’为材料,自花后9 d起,设置正常供水(WW)、中度干旱胁迫后复水(MD)和重度干旱胁迫后复水(SD)3个水分处理,比较干旱胁迫后复水处理对小麦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水分利用效率、强弱势粒灌浆动态、旗叶光合性能、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转运、籽粒形成关键酶活性变化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WW相比,MD处理显著增加了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提高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小麦弱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对强势粒则无显著影响,而SD处理则显著降低了穗粒数、千粒重、强弱势粒的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但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WW处理。(2)MD处理植株旗叶在小麦灌浆过程中维持了与WW基本相同的净光合速率,同时在小麦花后9~20 d时MD处理下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变化不明显,而在SD处理下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则急剧下降;另外,与WW相比,在整个灌浆期MD处理下旗叶叶绿素含量变化不显著,而SD处理下叶绿素含量呈大幅下降趋势。(3)MD处理提高了小麦弱势粒蔗糖合成酶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同时使灌浆中后期有较高的果聚糖水解酶(FEH)活性和较低果聚糖含量,显著增强了茎鞘同化物质转运,提高茎鞘储藏物质对粒重的贡献率。研究发现,中度水分胁迫后复水处理小麦植株具有较好的叶片性能、花后较多的茎鞘同化物向籽粒转运以及较高的弱势粒库活性,从而提高旱作小麦弱势粒灌浆速率,增加穗粒数和粒重,进而提高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水分亏缺 籽粒灌浆 强势粒 弱势粒 茎鞘物质运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花后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影响 被引量:42
4
作者 徐云姬 许阳东 +3 位作者 李银银 钱希旸 王志琴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4-568,共15页
为阐明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花后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生理原因,大田种植扬两优6号、武运粳24和旱优8号3个水稻品种,自移栽后10 d起,设置常规灌溉(CI)、轻干-湿交替灌溉(WMD)和重干-湿交替灌溉(WSD)3种灌溉模式,观察产量及构成... 为阐明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花后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生理原因,大田种植扬两优6号、武运粳24和旱优8号3个水稻品种,自移栽后10 d起,设置常规灌溉(CI)、轻干-湿交替灌溉(WMD)和重干-湿交替灌溉(WSD)3种灌溉模式,观察产量及构成因素、强弱势粒灌浆动态、籽粒中酶活性变化、剑叶光合性能、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运转及其淀粉水解酶活性变化,并利用^(13)C同位素示踪茎鞘物质运转动态。结果表明,与CI相比,WMD显著增加了3个水稻品种的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进而提高籽粒产量。WMD显著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的主要原因是促进了弱势粒的灌浆。WMD和WSD显著增强了茎鞘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促进同化物质再运转与分配,提高茎鞘储藏物质对粒重的贡献率。其中WMD提高了剑叶光合性能以及增强了水稻弱势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WSD的作用相反。表明较好的叶片性能、花后茎中较多的同化物向籽粒转运、较高的茎鞘淀粉水解酶活性以及弱势粒中较高的糖代谢酶活性是WMD促进弱势粒灌浆的重要生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湿交替灌溉 籽粒灌浆 13C同位素示踪 强势粒 弱势粒 茎鞘物质运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