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品种小麦间、混播对其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姜福腾 汲丽莎 骆永丽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1-57,共7页
为明确间、混播对冬小麦抗倒伏的影响,本试验以山农20(SN20)和山农优麦2号(YM2)为材料,设置常规条播(单播)及二者隔行间播(SN20//YM2,1∶1)和等量混播(SN20×YM2,1∶1)3种种植方式,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品种间抗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 为明确间、混播对冬小麦抗倒伏的影响,本试验以山农20(SN20)和山农优麦2号(YM2)为材料,设置常规条播(单播)及二者隔行间播(SN20//YM2,1∶1)和等量混播(SN20×YM2,1∶1)3种种植方式,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品种间抗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征及基部第二节间抗折力等的差异,并进行品种、种植方式及二者互作对小麦抗倒伏性状影响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间、混播较单播可显著降低小麦重心高度、株高,显著增加第二节间茎粗、壁厚、抗折力以及抗倒伏指数,尤以混播表现最好,但与间播整体上差异不显著;种植方式对第二节间壁厚、抗折力以及抗倒伏指数影响最大。混播方式下,YM2灌浆期和成熟期的抗倒伏指数最大,相比于单、间播分别显著增加54.50%、10.89%和65.77%、30.22%。综上表明,本试验条件下,间、混播可降低冬小麦株高、重心高度,增加基部第二节间茎粗、壁厚和抗折力,有效提升小麦抗倒伏指数,从而降低冬小麦倒伏风险,促进抗逆稳产。该结论可为山东省冬小麦高产稳产和抗倒伏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间播 等量混播 茎秆形态特征 抗折力 抗倒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水次数和施钾量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赵国英 王红光 +3 位作者 李东晓 贾彬 李瑞奇 李雁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59-768,共10页
为进一步明确兼顾节水高产抗倒的最佳灌水与施钾量组合,以冬小麦品种藁优2018为材料,通过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3种灌水次数(不灌溉、灌拔节水、灌拔节水和扬花水)和4个施钾量(施K_2O0、75、150和225kg·hm^(-2))对冬小麦茎秆... 为进一步明确兼顾节水高产抗倒的最佳灌水与施钾量组合,以冬小麦品种藁优2018为材料,通过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3种灌水次数(不灌溉、灌拔节水、灌拔节水和扬花水)和4个施钾量(施K_2O0、75、150和225kg·hm^(-2))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水次数和施钾量的增加,小麦株高和重心高度显著增高,茎秆基部2个节间的单位长度干重、直径、机械强度和抗倒指数显著增加。而茎秆壁仅随施钾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厚。小麦产量和3个产量构成因素也随灌水次数和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但4个施钾量之间的千粒重差异不显著,K225与K150之间的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茎秆抗倒指数与茎秆基部第1、2节间的单位长度干重、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重心高度也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各项指标,春季在拔节期和扬花期灌2次水,施K_2O 150kg·hm^(-2)有利于实现小麦高产和钾肥高效,且茎秆抗倒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次数 施钾量 冬小麦 茎秆形态特征 抗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滴灌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及其抗倒伏能力的调控效应
3
作者 徐珊 《新疆农垦科技》 2023年第5期8-11,共4页
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滴灌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的影响及其抗倒伏能力的调控作用,在滴灌条件下,以小麦‘新冬18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种植密度处理M_(1)(525×10^(4)株/hm^(2)),M_(2)(600×10^(4)株/hm^(2)),M_(3)(675×10^... 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滴灌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的影响及其抗倒伏能力的调控作用,在滴灌条件下,以小麦‘新冬18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种植密度处理M_(1)(525×10^(4)株/hm^(2)),M_(2)(600×10^(4)株/hm^(2)),M_(3)(675×10^(4)株/hm^(2)),M4(750×10^(4)株/hm^(2))。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滴灌冬小麦株高、基部第二节间茎粗、重心高度、基部节间长度等表观茎秆形态特征和抗倒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种植密度有利于调节小麦茎秆形态特征以及提升小麦的抗倒伏能力;M_(2)处理小麦的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最大,且产量最高,达10300.75 kg/hm^(2),分别显著高于M_(1)、M4处理6.92%、20.59%(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种植密度为600×10^(4)株/hm^(2)(M_(2)处理)时,冬小麦抗倒伏能力强,籽粒产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冬小麦 种植密度 茎秆形态特征 抗倒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距配置和化控对冬小麦茎秆质量和抗倒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1
4
作者 李振丽 程瑞婷 +1 位作者 李瑞奇 李雁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07-513,共7页
为明确行距配置和多效唑化控对小麦茎秆质量和抗倒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了行距配置(12cm等行距、15cm等行距、12.5cm+12.5cm+20cm共3个水平)和多效唑化控(对照、起身期化控、拔节期化控3个水平)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的影响。结... 为明确行距配置和多效唑化控对小麦茎秆质量和抗倒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了行距配置(12cm等行距、15cm等行距、12.5cm+12.5cm+20cm共3个水平)和多效唑化控(对照、起身期化控、拔节期化控3个水平)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茎秆重心高度和节间长度基本上以15cm等行距处理的最小,12cm等行距处理的最大,这2种行距配置之间拔节期和开花以后的株高及成熟时基部节间长度差异均显著(P<0.05);而基部节间粗度、秆壁厚度、单位长度节间干重、茎秆机械强度及抗倒伏指数基本上以15cm等行距处理的最大或较大,12cm等行距处理的最小。起身期和拔节期喷施多效唑处理的小麦株高、节间长度和茎秆重心高度显著降低,基部节间粗度、秆壁厚度、茎秆机械强度有所增加,抗倒伏指数显著增大。除基部第二节间长度外,行距配置与化控互作对其他指标的影响不显著(P>0.05)。抗倒伏指数与株高、节间长度、重心高度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76和-0.63),与茎秆机械强度、第1和第2节间单位长度干重、第2节间秆壁厚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42、0.64和0.64),与第2、第3节间粗度和第3节间秆壁厚度相关不显著。因此,15cm等行距种植配合起身期或拔节期多效唑化控,可提高小麦茎秆质量和抗倒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行距配置 化控 茎秆形态特征 抗倒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燕麦品种茎秆理化特性及其与抗倒性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南铭 赵桂琴 +2 位作者 李晶 柴继宽 刘彦明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84-1290,共7页
本研究以抗倒性不同的4个燕麦(Avena sativa L.)品种为材料,分析了乳熟期茎秆基部理化物质含量差异,探讨了茎秆理化特性与燕麦抗倒伏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燕麦品种田间倒伏分级和实际倒伏率差异显著(P<0.05),抗倒伏品种与易倒伏品种... 本研究以抗倒性不同的4个燕麦(Avena sativa L.)品种为材料,分析了乳熟期茎秆基部理化物质含量差异,探讨了茎秆理化特性与燕麦抗倒伏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燕麦品种田间倒伏分级和实际倒伏率差异显著(P<0.05),抗倒伏品种与易倒伏品种在茎秆理化物质含量上差异显著(P<0.05)。抗倒伏品种茎秆基部第1节、第2节氮和镁低于易倒伏品种,而茎秆基部第1节、第2节钾、钙和硅高于易倒伏品种。另外,抗倒伏品种茎秆基部第1节、第2节木质素、纤维素和可溶性糖及C/N显著(P<0.05)高于易倒伏品种。4个燕麦品种茎秆基部理化物质与倒伏指数及其构成要素、茎秆基部形态特征间均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关系,茎秆基部第1节与第2节钾、钙和硅,可溶性糖、木质素及纤维素含量的高低与燕麦抗倒伏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燕麦 茎秆形态特征 理化特性 抗倒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钼氮配施对冬小麦倒伏指数及茎秆力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智琛 何灵芝 +4 位作者 王鹏 胡承孝 武松伟 谭启玲 孙学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8-176,共9页
为研究钼氮配施对小麦抗倒伏性的影响机制,以97003(小麦钼高效品种)和97014(小麦钼低效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4个施氮水平(N 0、120、210、300 kg/hm^(2)),3个施钼水平((NH_(4))_(2)MoO_(4)0、0.75、1.50 kg/hm^(2)),... 为研究钼氮配施对小麦抗倒伏性的影响机制,以97003(小麦钼高效品种)和97014(小麦钼低效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4个施氮水平(N 0、120、210、300 kg/hm^(2)),3个施钼水平((NH_(4))_(2)MoO_(4)0、0.75、1.50 kg/hm^(2)),比较分析不同钼氮配比处理下两品种冬小麦茎秆形态特征、基部茎节粗细胞壁组分及茎秆力学特征变化。结果显示:(1)小麦钼低效品种97014在相同的氮、钼水平下折断处到顶端的距离和弯曲力矩均高于小麦钼高效品种97003;相比不施氮,施氮3个水平均可提高两品种小麦地上部鲜质量和弯曲力矩,其中在氮水平为210 kg/hm^(2)下差异较为明显,施氮对断面系数和弯曲应力有显著影响,在施氮水平N 0、210 kg/hm^(2)时,折断弯矩会随着施钼量的增加而增加;(2)小麦钼高效品种97003基部节长在各个钼、氮施肥水平下均高于小麦钼低效品种97014,而上部节长和穗长均低于小麦钼低效品种97014;小麦钼高效品种97003的茎秆长短轴外径及长轴内径和穗长均随着施氮水平的增高而增加,小麦钼低效品种97014的茎秆长短轴外径及长轴内径、基部茎长和穗长均随着施氮水平的增高而增加;(3)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小麦茎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显著降低,小麦钼高效品种97003施钼酸铵0.75 kg/hm^(2)可减少小麦茎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量;(4)两品种小麦基部纤维素、木质素含量随着施氮的增加而增加,但对钼的响应不明显。小麦钼高效品种97003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在各个处理水平下基本不变,小麦钼低效品种在4个氮水平下配施钼酸铵1.5 kg/hm^(2)均增加了纤维素含量,在施氮水平210和120 kg/hm^(2)下配施0.75 kg/hm^(2)钼酸铵,基部节间木质素含量下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钼氮配施量下的两品种冬小麦茎秆主要物理性状优化组合不同,基部节间短而粗,茎壁厚度大,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总量增大,茎秆充实程度好,这是冬小麦抗折力大、倒伏指数小、增强抗倒伏能力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倒伏指数 茎秆形态特征 钼氮配施 力学特征 氮肥利用率 抗倒伏 钼高效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春生叶龄期追氮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和抗倒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吕添 王红光 +3 位作者 李东晓 李浩然 李瑞奇 李雁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25-833,共9页
为明确兼顾冬小麦高产和抗倒伏的春季最佳追氮时期,设置品种、追氮期二因素裂区试验,其中,2015-2016年以山农16(SN16)和石新828(SX828)2个品种为主区,2016-2017年以藁优2018(GY2018)、科农2009(KN2009)和石4366(SH4366)3个品种为主区,... 为明确兼顾冬小麦高产和抗倒伏的春季最佳追氮时期,设置品种、追氮期二因素裂区试验,其中,2015-2016年以山农16(SN16)和石新828(SX828)2个品种为主区,2016-2017年以藁优2018(GY2018)、科农2009(KN2009)和石4366(SH4366)3个品种为主区,两年均以春3、4、5、6叶伸出时分别追施总施N量240kg·hm-2中的50%氮肥(分别用N3~N6表示)为副区。在关键生育时期调查群体总茎数,成熟期调查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拔节至孕穗期一般以N3或N4处理总茎数最多,开花至成熟期一般以N4处理的穗数最多,N5处理的成穗率最高;孕穗期至开花后24d,N4处理的叶面积指数(LAI)最大,N6处理的最小;大部分品种以N4处理的株高最高,不同叶龄期追氮处理的重心高度则因品种而异;N4处理小麦基部第2节间最长,节间充实度和机械强度最小,N3和N4处理的抗倒指数最低。抗倒指数和机械强度与株高、重心高度、节间长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节间直径、茎壁厚度和充实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叶龄期追氮对每公顷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较小,大部分小麦品种以N4处理的穗数最多,且施氮处理间的差异一般不显著。石新828和藁优2018各施氮处理千粒重的差异不显著,另外3个品种N4处理的千粒重高于其他处理。5个品种中除藁优2018以N5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外,其他品种均以N4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且均与N5处理的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春4叶期追氮产量性状最优而倒伏风险最大;春5叶期追氮的籽粒产量与春4叶期追氮的差异不显著,但其抗倒能力显著提高,可以兼顾高产和抗倒伏,因此,春5叶期为河北平原春季最佳追氮时期。在灌水条件常成为限制因素的该地区小麦生产中,春4叶至春5叶期根据水源情况灌水和随水追施氮肥,都是比较适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追氮时期 籽粒产量 茎秆形态特征 抗倒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