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宽幅精播和灌溉对冬小麦灌浆末期茎秆倒伏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刘仲秋 郎坤 +3 位作者 刘泉汝 刘馨惠 卞城月 李全起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6-117,共2页
设置2种种植模式和3种灌溉处理,研究了宽幅精播和灌溉对冬小麦抗倒伏指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宽幅精播和常规种植模式对小麦茎秆物理参数没有显著影响,但与不灌溉相比,拔节期灌溉以及拔节后10d灌溉均显著提高了茎秆重心高度和株高。与... 设置2种种植模式和3种灌溉处理,研究了宽幅精播和灌溉对冬小麦抗倒伏指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宽幅精播和常规种植模式对小麦茎秆物理参数没有显著影响,但与不灌溉相比,拔节期灌溉以及拔节后10d灌溉均显著提高了茎秆重心高度和株高。与常规种植模式相比,宽幅精播于拔节期灌溉60mm水显著增强了冬小麦的抗倒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幅精播 灌溉 冬小麦 灌浆末期 茎秆倒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叶矢竹矮化倒伏突变体DWF茎秆结构及细胞壁组分含量分析
2
作者 姜思成 王妮 +2 位作者 高会彬 周国强 杨海芸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8-168,共11页
【目的】通过探究花叶矢竹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株系茎秆形态、解剖结构及细胞壁组分等特征的动态变化,揭示花叶矢竹茎秆倒伏的生理机制。【方法】以发生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花叶矢竹矮化倒伏突变体(dwarf and lodging mutant,DWF)为研究对象... 【目的】通过探究花叶矢竹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株系茎秆形态、解剖结构及细胞壁组分等特征的动态变化,揭示花叶矢竹茎秆倒伏的生理机制。【方法】以发生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花叶矢竹矮化倒伏突变体(dwarf and lodging mutant,DWF)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组织培养的花叶矢竹(WT)为对照,同时移栽90、180、270、和360天后,分别调查其新生竹秆的表型、横切面解剖结构、细胞壁组分含量的变化。【结果】DWF在不同移栽时期中茎秆形态、解剖结构、细胞壁组分含量与WT差异显著。1)相较于WT,DWF茎秆在4个移栽时期中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倒伏,移栽90天时茎秆与地面夹角为35.27°,茎秆倒伏程度最大,移栽360天时茎秆与地面夹角为73.13°,茎秆倒伏程度最小。2)DWF茎秆直径、茎秆高度、基部节间长度极显著低于WT,移栽360天时差异最大;DWF生长缓慢,移栽270~360天时,DWF新生茎秆高度增幅仅为WT的21.41%,新生茎秆直径增幅只有WT的17.49%。3)DWF大小维管束数量及面积均极显著低于WT,移栽360天时DWF大维管束数量及面积分别比WT低65.71%及55.35%,小维管束数量及面积分别比WT低75.44%及55.51%,WT新生茎秆大小维管束数量及面积快速增长时,DWF增幅缓慢;DWF厚壁组织厚度变薄,在4个时期中与WT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分别比WT低50.21%、55.77%、54.59%、45.41%;DWF髓腔发育缓慢,移栽270天与360天时出现髓腔,髓腔直径极显著低于WT。4)随着移栽时间的延长,DWF新生茎秆的木质素、纤维素含量增加,但极显著低于WT,且半纤维素含量无显著差异,节间木质素及纤维素沉积程度也低于WT。5)DWF茎秆倒伏程度与其茎秆直径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大小维管束数量及面积、厚壁组织厚度、木质素及纤维素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相较于花叶矢竹WT,DWF在发育过程中,茎秆高度增长滞缓和呈现矮化,茎秆强度弱和发生倒伏。DWF茎秆直径小、大小维管束的数量少和面积小、厚壁组织厚度低,是其发生倒伏的一个重要原因;DWF细胞壁的木质素及纤维素含量低,造成其茎秆强度弱,是其发生倒伏的另一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叶矢竹 突变体 茎秆倒伏 木质素 纤维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喷补灌水肥一体化下水氮管理对夏玉米茎秆抗倒伏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仲秋 吴浩 +3 位作者 朱文帅 张俊鹏 李全起 杨今胜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2-58,共7页
【目的】建立黄淮海平原水肥一体化条件下适宜夏玉米高产高抗倒伏的水氮管理模式。【方法】设置微喷补灌水平(W)和施氮量(N)2个因素,即播种时、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吐丝期补灌4次(W1),播种时和大喇叭口期补灌2次(W2),施氮量210 kg/... 【目的】建立黄淮海平原水肥一体化条件下适宜夏玉米高产高抗倒伏的水氮管理模式。【方法】设置微喷补灌水平(W)和施氮量(N)2个因素,即播种时、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吐丝期补灌4次(W1),播种时和大喇叭口期补灌2次(W2),施氮量210 kg/hm^(2)(N1)和150 kg/hm^(2)(N2),研究了夏玉米不同生育期植株性状参数、茎秆倒数第3节间力学指标和抗倒伏指数、夏玉米原位抗倒伏力与倾斜角度、产量等指标,探究夏玉米抗倒伏能力与产量综合调优的水氮管理模式。【结果】N1处理显著降低了夏玉米抽雄期和成熟期的株高,以及抽雄期和灌浆期的重心高度;显著提高了成熟期的抗折力,灌浆期的穿刺强度和径向抗压强度,以及灌浆期和成熟期的抗倒伏指数,其中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W1N1处理的抗倒伏指数较W2N2处理分别增加68.56%、15.01%、28.23%;N1处理显著提高了夏玉米抽穗期和成熟期不同倒伏角度下的抗倒伏力,以及不同生育期的临界抗倒伏力,其中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W1N1处理较W2N2处理的临界抗倒伏力分别增加44.03%、48.40%、30.49%;采用抗倒伏指数和临界抗倒伏力的综合评价表明,不同生育期W1N1处理综合抗倒伏能力最高,W2N2处理最低;采用抗倒伏指数、临界抗倒伏力以及产量的综合评价表明,成熟期W1N1处理和W2N1处理综合抗倒伏能力明显高于W1N2处理和W2N2处理。【结论】综合抗倒伏能力、作物需水及水肥一体化等因素,W1N1处理是实现抗倒伏和籽粒高产最优组合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微喷补灌 水氮管理 倒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不同收获期茎秆抗倒伏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任海 李旭 +1 位作者 吕小红 隋鑫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15期13-14,16,共3页
从不同收获期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着手,探究了不同收获期水稻茎秆倒伏对水稻的影响,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采取对不同收获期内的不同水稻品种抗倒伏效果进行设计性试验,依照研究指标进行了对应试验观察。试验结果显示,倒伏指数以倒... 从不同收获期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着手,探究了不同收获期水稻茎秆倒伏对水稻的影响,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采取对不同收获期内的不同水稻品种抗倒伏效果进行设计性试验,依照研究指标进行了对应试验观察。试验结果显示,倒伏指数以倒4节间最高,以倒1节间最低,即倒4节间抗倒伏能力最差,倒1节间抗倒伏能力最强,然后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其抗倒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倒伏能力 收获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波涌畦灌对冬小麦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元元 孙晓琴 +1 位作者 王春堂 刘仲秋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27,89,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波涌灌溉处理对冬小麦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4种不同的畦灌方式(普通连续畦灌、波涌畦灌、交替间隔波涌畦灌和固定间隔波涌畦灌),研究了不同波涌畦灌处理对冬小麦重心高度、鲜质量、茎秆抗折力、弯曲弹性... 【目的】研究不同波涌灌溉处理对冬小麦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4种不同的畦灌方式(普通连续畦灌、波涌畦灌、交替间隔波涌畦灌和固定间隔波涌畦灌),研究了不同波涌畦灌处理对冬小麦重心高度、鲜质量、茎秆抗折力、弯曲弹性模量和抗倒伏指数的影响。【结果】不同波涌畦灌处理均能降低重心高度、增加产量;交替间隔波涌畦灌的抗倒伏指数沿长度方向逐渐增大,且在灌浆期茎秆抗倒伏能力较强。【结论】统筹产量和抗倒伏能力,冬小麦长畦灌溉以交替间隔波涌畦灌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涌哇灌 交替间隔波涌畦灌 冬小麦 倒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覆盖条件下宽幅精播冬小麦茎秆抗倒性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刘仲秋 刘馨惠 +3 位作者 卞城月 刘泉汝 马长健 李全起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0,共5页
为研究秸秆覆盖和宽幅精播对冬小麦茎秆抗倒伏的影响,采用宽幅精播和常规种植,设置秸秆覆盖和不覆盖2种覆盖方式,研究了宽幅精播和秸秆覆盖对冬小麦茎秆主要物理性状参数、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各灌... 为研究秸秆覆盖和宽幅精播对冬小麦茎秆抗倒伏的影响,采用宽幅精播和常规种植,设置秸秆覆盖和不覆盖2种覆盖方式,研究了宽幅精播和秸秆覆盖对冬小麦茎秆主要物理性状参数、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各灌60mm的情况下,冬小麦生育后期茎秆抗倒伏特性与株高、重心高度和倒数第二节间壁厚有较强的相关性。无秸秆覆盖条件下,宽幅精播冬小麦抗倒伏指数和常规种植没有显著差异,而在秸秆覆盖条件下宽幅精播冬小麦抗倒伏指数则显著提高。秸秆覆盖显著降低冬小麦产量,但宽幅精播种植模式能够通过增加穗数弥补秸秆覆盖造成的产量损失。秸秆覆盖和宽幅精播相结合有利于改善冬小麦的抗倒性能,但显著降低冬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冬小麦 茎秆倒伏 覆盖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