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病性与无致病性茄科罗尔斯通氏菌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大祥 龙泉洲 +1 位作者 李彦杰 邓雪松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80-88,共9页
为了挖掘茄科罗尔斯通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致病相关基因,分别提取致病性(RS+)和无致病性(RS-)茄科罗尔斯通氏菌的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两组测序数据经组装后得到5111条Contigs,RS-和RS+对比发现779条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 为了挖掘茄科罗尔斯通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致病相关基因,分别提取致病性(RS+)和无致病性(RS-)茄科罗尔斯通氏菌的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两组测序数据经组装后得到5111条Contigs,RS-和RS+对比发现779条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上调表达376条,下调表达403条。功能注释显示,这些DEGs主要集中在氨基酸代谢、膜转运、细胞运动和翻译等途径。信号通路富集显示,茄科罗尔斯通氏菌对寄主的响应由众多信号通路共同参与,其作用方式可能包括增强细菌趋化性、强化鞭毛组装能力、提高细菌分泌系统、上调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调整MAPK信号通路和增强氨基酸代谢等。转录组测序还发现许多毒力基因,其中茄科罗尔斯通氏菌Ⅲ型分泌系统的hrp基因簇中的23个基因,有16个在无致病性茄科罗尔斯通氏菌中下调表达。随机挑选4个DEGs进行qPCR分析,荧光定量结果与测序数据基本一致,说明基于转录组分析DEGs的表达较为可靠。研究为进一步深入探究茄科罗尔斯通氏菌致病分子机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科罗尔斯通氏菌 致病性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DEGs) 致病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枯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2
作者 郭佳怡 张晴云 +4 位作者 向必坤 谭军 乔保明 王学松 郑世学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164,共13页
青枯病是由茄科罗尔斯通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细菌土传性病害。茄科罗尔斯通氏菌抗逆性强,传播途径广泛,而且变异快,存在多种变型,宿主范围广泛,因此,该菌引起的青枯病防治十分困难。生物防治具有绿色安全、效果持久的特... 青枯病是由茄科罗尔斯通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细菌土传性病害。茄科罗尔斯通氏菌抗逆性强,传播途径广泛,而且变异快,存在多种变型,宿主范围广泛,因此,该菌引起的青枯病防治十分困难。生物防治具有绿色安全、效果持久的特点,成为防控青枯病的重点方向。为厘清病原菌-植物宿主-生物防治策略间复杂的互作关系,促进青枯病防治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从抗生素和没食子酸甲酯等生物代谢产物对茄科罗尔斯通氏菌的抑制作用、生防微生物对该菌的防控如细菌和真菌的拮抗作用和噬菌体特异性杀灭策略以及生态水平上通过调控微生物群落而抑制茄科罗尔斯通氏菌的过量繁殖与发病等方面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生物防治青枯病的研究进展。此外,还讨论了生物防治面临的生防微生物活性、病原菌遗传变异复杂多样、复合病害频发以及生防制剂资源不足与经济成本高等多重挑战,并提出未来青枯病生物防治需通过合成微生物群落构建、噬菌体-益生元联用、合成生物学改造及综合管理策略,以提升防控效果和应用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枯病 茄科罗尔斯通氏菌 生防 生防机制 合成微生物群落 益生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