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
1
作者 余登利 吴天柔 +3 位作者 安明态 刘绍飞 谭成江 陈正仁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0期1-8,共8页
为探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本研究采用近年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和真菌专项调查数据以及查阅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献,分析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大型真菌共有2门8纲22目77科17... 为探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本研究采用近年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和真菌专项调查数据以及查阅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献,分析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大型真菌共有2门8纲22目77科175属424种,绝大部分真菌属担子菌门。优势科主要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鬼笔科(Phallaceae)等9科(46属188种);优势属主要为红菇属(Russula)、鹅膏属(Amanita)、炭角菌属(Xylaria)等17属(155种)。保护区内大型真菌主要以土生真菌为主,共48科90属222种,占物种总数的52.4%;其次为腐生真菌,共43科85属152种,占总物种数的35.8%;共生真菌、寄生真菌、粪生真菌占比均较小,仅占物种总数的10%以下。科属均主要以世界广布类型为主,其次为北温带分布和热带-亚热带分布类型。从资源应用分析,保护区内食用菌与药用菌占据优势地位,43种食用菌、138种药用菌、69种食药兼用菌、36种毒菌,其余为应用类型不详种。大型真菌物种受威胁状态统计分析,发现近危(NT)物种3种,仅占总物种数的0.71%,无易危、濒危和极危物种。本研究可为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真菌 多样性 资源评估 贵州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叶兜兰种群资源现状与分布特征
2
作者 吴天柔 余登利 +4 位作者 安明态 刘绍飞 陈正仁 谭成江 刘锋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1期140-146,共7页
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小叶兜兰种群进行样方调查,了解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小叶兜兰(Paphiopedilum barbigerum)的种群数量特征、繁殖策略及群落生态关系。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调查发现小叶兜兰植株1794株,年龄结构以成熟植... 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小叶兜兰种群进行样方调查,了解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小叶兜兰(Paphiopedilum barbigerum)的种群数量特征、繁殖策略及群落生态关系。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调查发现小叶兜兰植株1794株,年龄结构以成熟植株为主(55.24%),种群生长与发展趋势为稳定型,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性。繁殖策略以分檗繁殖为主(占比大于90%),开花株率仅40%,有性繁殖效率低下导致单株生存活力分化(平均展叶率63.65%)。生境适应性分析显示,该物种集中分布于海拔800~900 m的疏林区(郁闭度30%~50%)。种间联结网络结果表明,小叶兜兰与粗毛淫羊藿(Epimedium acuminatum)、寒莓(Rubus buergeri)等具有生态位重叠,物种共存率较高;与马铃苣苔(Oreocharis amabilis)、十字薹草(Carex cruciata)、日本蛇根草(Ophiorrhiza japonica)等草本植物存在生态位竞争关系。研究结果丰富了喀斯特地貌区濒危植物的种群生态研究,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与参考,建议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加强对小叶兜兰及其生境的保护与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兜兰 种群特征 种间关联 喀斯特地貌区生境 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讲好生物多样性保护故事 被引量:1
3
作者 谢春华 余登利 《绿色中国》 2024年第19期48-52,共5页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全州境内约有野生植物7166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10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128种。由于栖息地丧失、生境破碎化、资源过度利用、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外部因素,以及植物自...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全州境内约有野生植物7166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10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128种。由于栖息地丧失、生境破碎化、资源过度利用、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外部因素,以及植物自身繁育障碍,黔南州有140余种植物被列入受威胁物种清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威胁物种 野生植物 外来物种入侵 生物多样性保护 栖息地丧失 生境破碎化 资源过度利用 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类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姚正明 覃龙江 +1 位作者 谭成江 邓怀庆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2期33-38,共6页
采用样线、样方法于2016和2017年的5~8月对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两栖类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茂兰自然保护区有两栖动物31种,隶属2目7科17属,物种多样性指数为0.29;实验区中板寨两栖动物的种类最多,有23种,其次核心区中的白... 采用样线、样方法于2016和2017年的5~8月对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两栖类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茂兰自然保护区有两栖动物31种,隶属2目7科17属,物种多样性指数为0.29;实验区中板寨两栖动物的种类最多,有23种,其次核心区中的白鹇山和实验区的甲乙区,分别有18种和16种,物种最少的是核心区的干排和缓冲区的肯地,均只有8种两栖类动物;不同样区内物种多样性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与生境、海拔高度及人为干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 两栖动物 物种多样性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森林雨水的地球化学特征——以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韩贵琳 唐杨 谭秋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63-368,共6页
贵州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地区25个雨水样品的化学组成研究表明,该区雨水的pH值为4.4~7.2,平均为5.1。雨水样品富NH4+、Ca2+和SO42-、Cl-。NH4+是最主要的阳离子,平均值为56.8μmol/L,占阳离子组成的26%~74%,Ca2+次之,平均值为14.8μmol... 贵州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地区25个雨水样品的化学组成研究表明,该区雨水的pH值为4.4~7.2,平均为5.1。雨水样品富NH4+、Ca2+和SO42-、Cl-。NH4+是最主要的阳离子,平均值为56.8μmol/L,占阳离子组成的26%~74%,Ca2+次之,平均值为14.8μmol/L,NH4+和Ca2+之和占了阳离子组成的71%~94%,SO24-是最主要的阴离子,平均值为39.2μmol/L,占了阴离子组成的69%~91%,Cl-次之,平均值为9.5μmol/L。SO42-和Cl-占了阴离子组成的71%~96%。与中国其他地区的雨水样品相比,茂兰地区雨水离子含量要低1~2个数量级;物质来源分析表明茂兰地区雨水中溶质主要来源于自然过程的输入,人为活动输入可以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 喀斯特森林 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蜜源植物调查及区系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蒙惠理 兰洪波 +3 位作者 姚雾清 柳华富 王登鸿 余成俊 《广西林业科学》 2022年第4期459-465,共7页
为了解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蜜源植物的现状,通过野外调查,对野生蜜源植物资源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野生蜜源植物共77科204属297种,主要蜜源植物有25科43属53种,辅助蜜源植物有70科167属231种,有毒蜜源植物有9科12属13种;生活... 为了解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蜜源植物的现状,通过野外调查,对野生蜜源植物资源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野生蜜源植物共77科204属297种,主要蜜源植物有25科43属53种,辅助蜜源植物有70科167属231种,有毒蜜源植物有9科12属13种;生活型以乔木类和灌木类占优势;蜜源植物花期主要集中在春季;在科级水平上,热带分布科占非世界分布科的64.15%,温带分布科占35.85%,热带成分明显占优;在属级水平上,热带分布属占非世界分布属的50.00%,温带分布属占47.31%,热带成分有微弱优势,说明植物区系具有亚热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区系 蜜源植物 区系地理成分 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发展在喀斯特植被保护中的应用——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冉景丞 朱惊毅 《热带林业》 2007年第S1期52-56,47,共6页
喀斯特地区由于成土缓慢、土壤稀少、水分流失快等原因,使植物生境严酷,植被生产力低,农业经济发展受影响,社区处于贫困状态。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使喀斯特植被受到破坏,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社区更加贫困,陷于恶性生态怪圈中。建立自然保... 喀斯特地区由于成土缓慢、土壤稀少、水分流失快等原因,使植物生境严酷,植被生产力低,农业经济发展受影响,社区处于贫困状态。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使喀斯特植被受到破坏,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社区更加贫困,陷于恶性生态怪圈中。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很好的保护喀斯特植被的办法,但当地社区主要依赖于森林提供生活必需品,保护区的建立对当地社区利用森林资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保护与利用这一矛盾一直难以协调。茂兰保护区通过多年的摸索,采取引入参与式理念,设置社区发展项目、帮助社区提高生产技能、发展替代性能源、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接待、改善社区福利和教育、挖掘社区传统文化、建立环境教育中心等方式逐步实现自然保护社区共管,总结出参与式管理是保护区管理最有效、最便捷、最能持续发展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发展 喀斯特植被 保护 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岩溶国家公园评估区揽胜 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8
作者 陈天颖(图) 丘富生 《广西林业》 2024年第9期46-47,共2页
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木论保护区”)位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南部边缘,区内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北与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地跨川山镇的木论、文江(下荣、东山)、乐依、白丹、社村、何顿6... 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木论保护区”)位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南部边缘,区内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北与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地跨川山镇的木论、文江(下荣、东山)、乐依、白丹、社村、何顿6个行政村,东西长21公里,南北宽12公里。批复面积89.69平方公里(整合优化后实际矢量面积为101.32平方公里),区划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两个功能分区,面积分别为72.67平方公里和28.65平方公里,分别占自然保护区面积的71.73%和28.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貌 自然保护区面积 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 广西木论国家自然保护区 整合优化 核心保护区 功能分区 西南岩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硅藻植物中国新记录 被引量:4
9
作者 才美佳 尤庆敏 +1 位作者 于潘 王全喜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4-31,共8页
报道了采自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硅藻门中国新记录植物4种,分别为细条琳达藻Lindavia tenuistriata(Hustedt)Nakov、密集美壁藻Caloneis densema Kulikovskiy、侧身羽纹藻Pinnularia latarea Krammer、单节双菱藻Surirella uninod... 报道了采自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硅藻门中国新记录植物4种,分别为细条琳达藻Lindavia tenuistriata(Hustedt)Nakov、密集美壁藻Caloneis densema Kulikovskiy、侧身羽纹藻Pinnularia latarea Krammer、单节双菱藻Surirella uninodes Skvortzov。对其形态和生境特征及地理分布进行了详细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新记录 喀斯特地貌 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规划 被引量:7
10
作者 宋立奕 谭成江 +2 位作者 李明阳 熊志斌 陈军 《林业调查规划》 2018年第1期96-101,共6页
为了促进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工作的标准化建设,在对该保护区进行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技术标准,编制了保护区2016—2025年的科研监测规划,主要内容:1)开展"第二次综合性科学考察"、"关键物种就地保... 为了促进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工作的标准化建设,在对该保护区进行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技术标准,编制了保护区2016—2025年的科研监测规划,主要内容:1)开展"第二次综合性科学考察"、"关键物种就地保护、繁育和自然回归"、"地理信息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建设"等基础研究;2)开展"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预警"、"茂兰珍稀濒危动植物的保育研究"、"自然保护区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具有自身特色的多层次、多学科的专项研究;3)建设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站;4)加强关键物种、林业有害生物及外来物种、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5)建设科研中心办公楼,完成相关设施与设备、数字化科研管理平台建设。最后,对规划实施的条件进行分析,认为多方争取项目资金、探索合理的社区管理模式、妥善处理旅游产生的废弃物、避免保护区破碎化与孤岛化等是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监测 研究课题 项目规划 森林生态系统 珍稀濒危动植物 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族现代村规民约中的生态保护因素分析
11
作者 赵月 冉景丞 《中国林副特产》 2010年第3期94-97,共4页
村规民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历史上渊远流长.现代村规民约是村民根据法律规定并结合本村实际制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规范。由于少数民族一般居住在较偏远的地区,法律法规意识相对薄弱,因此村规民约在他们的日常... 村规民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历史上渊远流长.现代村规民约是村民根据法律规定并结合本村实际制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规范。由于少数民族一般居住在较偏远的地区,法律法规意识相对薄弱,因此村规民约在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非常重要。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少数民族人口占林区总人口的90%以上,其中水族约占总人口的12%。对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水族案例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村规民约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 水族 村规民约 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4
12
作者 令狐克鸿 冉景丞 +2 位作者 赵月 陈敏 全修建 《中国林副特产》 2009年第4期78-81,共4页
根据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森林资源及管理水平,分析了保护区森林火险因素、防火现状及防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包括森林防火工作要宣传与保护并重、加强野外火源管理、鼓励社区群众积极参与、提高火... 根据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森林资源及管理水平,分析了保护区森林火险因素、防火现状及防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包括森林防火工作要宣传与保护并重、加强野外火源管理、鼓励社区群众积极参与、提高火险监测预报能力、建立防火隔离带、加强森林防火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森林防火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防火 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茂兰保护区单座苣苔群落维管束植物区系调查
13
作者 蒙惠理 兰洪波 +3 位作者 覃池萍 姚成林 姚雾清 余成俊 《福建林业科技》 2023年第1期89-94,共6页
为了解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单座苣苔资源现状,于2019年3月—2021年2月,采用样线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对该保护区单座苣苔群落植物的区系组成、区系地理成分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单座苣苔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287种,隶属于88科195... 为了解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单座苣苔资源现状,于2019年3月—2021年2月,采用样线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对该保护区单座苣苔群落植物的区系组成、区系地理成分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单座苣苔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287种,隶属于88科195属,其中蕨类植物12科16属18种,裸子植物2科4属4种,被子植物75科173属265种;在科级水平上,热带分布科占51.95%,温带分布科占20.78%,热带成分明显占优;在属级水平上,热带分布属占62.70%,温带分布属占33.35%,热带成分明显占优。表明单座苣苔群落维管束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性质,呈现出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点,并具有热带北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座苣苔 维管束植物 植物区系 贵州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茂兰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分形特征 被引量:29
14
作者 张忠华 胡刚 倪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8221-8230,共10页
分析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有助于推断格局形成的潜在生态过程和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采用4种格局强度指数(聚块性指数、格林指数、扩散系数和负二项参数)以及分形维数中的计盒维数(D_b)和信息维数(D_i)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 分析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有助于推断格局形成的潜在生态过程和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采用4种格局强度指数(聚块性指数、格林指数、扩散系数和负二项参数)以及分形维数中的计盒维数(D_b)和信息维数(D_i)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30种乔木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分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不同生长阶段(幼树、中树和成树)空间分布的分形维数变化,比较了2种分形维数与5种种群结构参数和4种格局强度指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30种树种中,除皱叶海桐(Pittosporum crispulum)和油柿(Diospyros oleifera)外,其余28种乔木树种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均呈现聚集分布,这种普遍的聚集性与喀斯特生境的高度异质性和种子扩散限制密切相关;(2)30种树种空间分布的D_b值介于0.589-1.870,D_i值介于0.498-1.711。分形维数值越大,表征种群对空间环境的占据利用能力越强,个体空间聚集强度越强,在群落中往往处于优势地位;反之则表明其对环境的占据能力弱,个体聚集程度越低,往往处于伴生地位;(3)从幼树、中树到成树阶段,30种树种空间分布的D_b和D_i平均值呈极显著的降低趋势,这可能与种内和种间的密度制约性死亡效应有关,导致种群随年龄的增加其聚集度和空间占据能力逐渐减弱;(4)相关分析表明,30种树种的种群多度和重要值与D_b和D_i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种群多度和重要值的变化与种群空间占据能力和聚集程度存在密切关系。4种格局强度指数中,除聚块性指数外,其余3种指数与D_b和D_i值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表明分形维数D_b和D_i值可以用于表征种群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利用格局强度指数和分形维数准确量化了茂兰喀斯特森林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其结果有助于揭示喀斯特森林群落物种共存的潜在维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空间分布格局 分形维数 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茂兰珍稀濒危植物四药门花种群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俞筱押 熊俊彩 +3 位作者 余瑞 杨芳 黄娟 袁子勇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36-842,共7页
四药门花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其种群特征是制定切实有效保护策略的重要依据。该研究根据四药门花在贵州茂兰的分布特征,设置了5个40 m×10 m样带对其种群进行调查,从种群径级结构[Ⅲ级开始,胸径(DBH)2.5 cm为一个径级]、静态... 四药门花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其种群特征是制定切实有效保护策略的重要依据。该研究根据四药门花在贵州茂兰的分布特征,设置了5个40 m×10 m样带对其种群进行调查,从种群径级结构[Ⅲ级开始,胸径(DBH)2.5 cm为一个径级]、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等方面分析其种群结构。结果表明:(1)贵州茂兰四药门花个体数比例最大的为IV级(2.5 cm≤DBH<5 cm),占27.0%,幼苗库的个体数比例占24.7%,为稳定型种群。(2)I级(h<1.3 m)、Ⅱ级(h>1.3 m且DBH<1 cm)的生命期望值最大;在V龄级(5cm≤DBH<7.5 cm)前的预期生命值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V龄级后预期寿命先升后降。(3)死亡率曲线和消失度曲线趋势一致,大致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但降幅较小;龄级V的死亡率和消失度最高,其主要影响因素可能为环境筛尤其是水分胁迫。(4)存活曲线除Ⅱ级到Ⅲ级(1 cm≤DBH<2.5 cm)有小幅上升外,基本单调递减。(5)四药门花种群的就地保护,除延续现在的封禁模式外,需要对中树加强抚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 径级结构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茂兰喀斯特森林地上生物量林层格局及驱动因子 被引量:4
16
作者 邓伟 车俭 +3 位作者 毛艳娇 肖梓波 金毅 汤晓辛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9-176,共8页
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喀斯特森林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森林样地并使用异速生长方程计算森林木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采用配对t检验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等统计方法,分析森林地上生物量的林层(上木层和下木层)分布格局及驱动因子(非生物因... 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喀斯特森林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森林样地并使用异速生长方程计算森林木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采用配对t检验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等统计方法,分析森林地上生物量的林层(上木层和下木层)分布格局及驱动因子(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研究发现茂兰喀斯特森林地上生物量主要分布在上木层。非生物因子中,仅岩石裸露率对森林总体地上生物量产生了负向作用,分为不同林层后,进一步发现岩石裸露率仅对上木层地上生物量产生负向作用,而对下木层则无作用;还发现地形生境的重要作用,表现为山腰上木层地上生物量大于山顶的,而山顶下木层地上生物量则大于山腰的。生物因子中,仅植株密度对上木层和下木层地上生物量产生正向作用。结果表明:茂兰喀斯特森林地上生物量受到非生物和生物因子的共同调控;若仅分析森林总体地上生物量,则难以发现不同林层地上生物量分布格局及驱动因子的差异。本研究提示对喀斯特森林地上生物量及驱动因子进行分层分析的必要性,同时也为茂兰喀斯特森林后续的经营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木层 下木层 地形 岩石裸露率 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瞳资眼蝶贵州省新纪录属种及一新异名(鳞翅目:蛱蝶科)
17
作者 汪学俭 丁翠珍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05-906,共2页
在贵州荔波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的单瞳资眼蝶Zipaetis unipupillata Lee,1962,经鉴定为贵州省新纪录种,同时也是该属昆虫在贵州省的首次发现。同时提出单瞳资眼蝶一新异名,即Zipaetis scyllax yunnanensis Chou,Yuan&Zhang,2... 在贵州荔波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的单瞳资眼蝶Zipaetis unipupillata Lee,1962,经鉴定为贵州省新纪录种,同时也是该属昆虫在贵州省的首次发现。同时提出单瞳资眼蝶一新异名,即Zipaetis scyllax yunnanensis Chou,Yuan&Zhang,2001 syn.nov.。本文给出资眼蝶属Zipaetis Hewitson,1863的种级名录和地理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眼蝶属 新异名 贵州省 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生境下典型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特征 被引量:9
18
作者 周汀 崔迎春 +4 位作者 叶雨艳 赵文君 侯贻菊 吴鹏 丁访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9-140,共12页
【目的】为探究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对不同小生境的响应,阐明喀斯特森林植物在严酷生境下的生存策略。【方法】以10种典型喀斯特森林植物为研究对象,基于其生长的小生境类型(土面、石面和石沟),对其植物叶片的叶面积(LA)、叶厚度... 【目的】为探究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对不同小生境的响应,阐明喀斯特森林植物在严酷生境下的生存策略。【方法】以10种典型喀斯特森林植物为研究对象,基于其生长的小生境类型(土面、石面和石沟),对其植物叶片的叶面积(LA)、叶厚度(LT)、比叶面积(SLA)、叶片含水量(LWC)、叶密度(LTD)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结构型性状,以及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羧化效率(CE)功能型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同生活型植物,常绿乔木的LDMC与LTD较落叶乔木和常绿灌木均显著偏高(P<0.05),而SLA和LWC则显著偏低(P<0.05),落叶乔木的P_(n)显著高于其他生活型植物(P<0.05)。不同小生境间,石沟的LA要显著高于石面(P<0.05),土面的LT较石沟、石面均显著偏低(P<0.05),而石沟的C_(i)则显著高于土面(P<0.05)。各指标的变异系数表现为,LDMC、SLA、LTD、LT和LWC均为石面>石沟>土面;G_(s)、T_(r)、WUE均为石沟>石面>土面,而P_(n)、C_(i)、CE则均表现为土面>石面>石沟。【结论】在土面生境中,植物生长所需水分和养分等资源供给稳定,对外界资源竞争压力较小,具有较高的SLA和LWC以及较低的LDMC、LT和光合能力,因此植物自身抗逆性、资源获取与保持能力相对较弱,趋向于生长缓慢、资源竞争力弱的生存策略;石面生境严苛,资源竞争压力大,其LDMC和光合能力均相对高于土面植物,而SLA、LWC及LA则反之,因此其抗逆性及资源获取与保持能力强于土面植物,趋向于生长缓慢、资源竞争力强的生存策略;而在石沟生境中,生存条件相对较好,植物LDMC、LT、LA及光合能力均强于其他生境植物,且SLA则相对较低,因此植物抗逆性、资源获取与保持能力相对较强,趋向于生长快速、资源竞争力强的生存策略;常绿乔木位于叶经济谱“慢速投资收益性”一端,常绿灌木位于“快速投资收益型”一端,而落叶乔木则位于两者之间属于中间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小生境 植物功能性状 生存策略 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秘境演绎生态传奇 被引量:1
19
作者 蒋林林 《广西林业》 2023年第6期12-15,共4页
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岩石裸露面积超80%,森林覆盖率98.75%。2023年初,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孙瑞参加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第23届成员大会。在会议现场,她有点纳闷,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宛如“明星”,参会代表... 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岩石裸露面积超80%,森林覆盖率98.75%。2023年初,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孙瑞参加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第23届成员大会。在会议现场,她有点纳闷,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宛如“明星”,参会代表几乎无人不知,而与它同属我国西南岩溶山区,且山脉相连,共同构成地球上同纬度地区唯--幸存的、连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孪生姐妹”广西木论保护区却知者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圈保护区 孪生姐妹 森林生态系统 广西木论国家自然保护区 西南岩溶山区 连片面积 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性木兰Kmeria septentrionalis Dandy
20
《贵州林业科技》 2020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单性木兰Kmeria septentrionalis Dandy别称:焕木镐,单性木兰是国家I级野生保护植物,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分布于贵州、广西、云南,模式标本采自云南罗城,越南也有分布。生于海拔300?1600 m的石灰岩山常绿阔叶林中。该种... 单性木兰Kmeria septentrionalis Dandy别称:焕木镐,单性木兰是国家I级野生保护植物,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分布于贵州、广西、云南,模式标本采自云南罗城,越南也有分布。生于海拔300?1600 m的石灰岩山常绿阔叶林中。该种在1931年发现命名后,50年后又在贵州荔波茂兰保护区重新被发现,贵州仅发现分布于荔波县,主要在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生于海拔700?760m的石灰岩山地中下部林中。花期5?6月,果期10?11月;叶光亮,花洁白下垂,夏季开花。适于作为行道树、广场、小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研究价值 石灰岩山地 茂兰保护区 单性木兰 行道树 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 荔波县 贵州荔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