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创伤与救赎:英格玛·伯格曼导演的创伤叙事 |
陈南飞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灵与肉:生命的双翅——英格玛·伯格曼电影剧作主题论 |
何平华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2
|
|
3
|
论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两希”文明底蕴 |
潘汝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4
|
生命的伪饰与存在的真相——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主题探究 |
潘汝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5
|
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主观化倾向 |
尹耀东
赵佳瑞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6
|
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主题 |
伍巧芳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7
|
不做男性凝视的原料——英格玛·伯格曼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
王玉良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8
|
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 |
|
《财会通讯(上)》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9
|
英格玛·伯格曼的生命叙事与影像诗学 |
王永丹
|
《电影文学》
|
2025 |
|
|
10
|
在沉默中倾听身体——重释伯格曼影片《沉默》 |
潘汝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11
|
《呼喊与细语》中导演伯格曼的人性呼唤 |
赵清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2
|
身体在时间中的呼喊与细语——关于影片《呼喊与细语》的再读 |
潘汝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3
|
“一切都是在爱的名义下”——评《秋天奏鸣曲》 |
陈佳
|
《电影评介》
|
2009 |
0 |
|
14
|
当代意识流电影:想象的显影与神话的重生 |
谢瑾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15
|
《芬妮与亚历山大》映射导演的女性关怀 |
赵清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16
|
阿基·考里斯马基电影中的零余者形象、零度幽默与美学实践 |
孟欣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17
|
开放叙事、符号意指与现实喜剧:阿基·考里斯马基创作与芬兰电影的发展方向 |
宫浩然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