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伤与救赎:英格玛·伯格曼导演的创伤叙事
1
作者 陈南飞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3-87,共5页
英格玛·伯格曼执导的电影具有鲜明的创伤叙事特征。通过长镜头、特写、背景音乐、对话等电影语言,创伤叙事得到了影像呈现,观众可加深对创伤记忆的理解。电影中无论是对亲情的探索、对爱情的执念还是对宗教信仰的怀疑,都体现了创... 英格玛·伯格曼执导的电影具有鲜明的创伤叙事特征。通过长镜头、特写、背景音乐、对话等电影语言,创伤叙事得到了影像呈现,观众可加深对创伤记忆的理解。电影中无论是对亲情的探索、对爱情的执念还是对宗教信仰的怀疑,都体现了创伤叙事的主题,展现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通过创伤叙事,伯格曼实现了双重救赎:一是在情感层面给予影片中的主人公以情感希望,达成片中人的情感救赎;二是通过影射自我的过往创伤,以艺术倾诉、艺术呈现的方式揭开自我创伤,达成了创作者的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格玛·伯格曼 创伤记忆 创伤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与肉:生命的双翅——英格玛·伯格曼电影剧作主题论 被引量:2
2
作者 何平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9-95,共7页
“上帝”、“死亡”与“爱”是伯格曼一生钟爱的电影剧作主题 ,他童年时代便养成的独特心理结构及人格对此有深刻影响。其剧作所显示的深厚人文关怀对中国电影艺术极具启发意义。
关键词 英格玛·伯格曼 电影剧作 主题思想 心理结构 人格 人文关怀 瑞典 编导 上帝主题 死亡命题 爱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两希”文明底蕴 被引量:1
3
作者 潘汝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7-57,共11页
在对"两希"文明和谐平衡这一西方文化理想的呼唤中,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用精彩的镜像语言,对一系列具有浓重宗教色彩和终极意义的主题展开了富有里程碑意义的阐释。这种阐释,只有放在"两希"文明的... 在对"两希"文明和谐平衡这一西方文化理想的呼唤中,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用精彩的镜像语言,对一系列具有浓重宗教色彩和终极意义的主题展开了富有里程碑意义的阐释。这种阐释,只有放在"两希"文明的背景中,才能获得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更为深刻的理解。温暖的童年经验,使得将"全部创作建立在童年印象基础上"的伯格曼,获得了汲取各种文化给养的能力和兼容并蓄的潜质;伯格曼从基督教的"罪与罚"中超拔出来,在"意识"与"良知"、"知"与"行"统一融合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上,推进着理性与信仰殊途同归的进程;在个体精神的层面上,伯格曼与存在主义达成一致,将审美境界与宗教境界、艺术与神圣存在相互交融,以"在静穆中激荡"的影像风格,传达着"两希"文明相互包容的哲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电影 英格玛·伯格曼 “两希”文明 基督教 存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的伪饰与存在的真相——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主题探究
4
作者 潘汝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4-202,共9页
人类存在的真相是现代艺术孜孜探求的主题。作为现代电影艺术的代表人物,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深入绝望之境、危险地带,以影像的方式揭开语言的一切伪装,暴露出人类真实的生存状况,展示了"由白痴讲述,熙攘而疯狂"的生... 人类存在的真相是现代艺术孜孜探求的主题。作为现代电影艺术的代表人物,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深入绝望之境、危险地带,以影像的方式揭开语言的一切伪装,暴露出人类真实的生存状况,展示了"由白痴讲述,熙攘而疯狂"的生存篇章。《假面》、《秋天奏鸣曲》、《傀儡生命》等作为伯格曼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以"恶之花"的形式绽放,表明了这位电影导演这样的艺术诉求:揭开语言伪饰的生命假面,穿越"性"在权力要挟下言说的疯狂幻象,让汹涌在那貌似欢快的奏鸣曲下的骨肉相残的惊涛骇浪直抵人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格玛·伯格曼 《假面》 《秋天奏鸣曲》 《傀儡生命》 存在的真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主观化倾向
5
作者 尹耀东 赵佳瑞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110-112,共3页
英格玛·伯格曼是瑞典国宝级的导演,从《处女泉》到《秋日奏鸣曲》,伯格曼均以主观化、内倾性的视听语言处理这些不同的题材,呈现出了存在的真实形态,并以其深刻性与普世性建构着自身的力量。伯格曼作品之深奥在于它牵连着整个西方... 英格玛·伯格曼是瑞典国宝级的导演,从《处女泉》到《秋日奏鸣曲》,伯格曼均以主观化、内倾性的视听语言处理这些不同的题材,呈现出了存在的真实形态,并以其深刻性与普世性建构着自身的力量。伯格曼作品之深奥在于它牵连着整个西方文化世界,电影中涉及大量关于上帝之死与宗教的当代意义、理性失格与存在的显现等话题,但又均以艺术化、伦理化的方式予以呈现,使电影在理性与艺术之间获得了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格玛·伯格曼 视听 神命论 理性与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主题
6
作者 伍巧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32-33,共2页
电影的形式固然重要,但僵化的形式往往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那种缺乏主题深度探讨的形式只能算做一个空洞的摆设,经不起琢磨和推敲。在这种情形下,对英格玛.伯格曼这位艺术电影大师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文章从伯格曼电影... 电影的形式固然重要,但僵化的形式往往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那种缺乏主题深度探讨的形式只能算做一个空洞的摆设,经不起琢磨和推敲。在这种情形下,对英格玛.伯格曼这位艺术电影大师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文章从伯格曼电影的主题开掘入手,结合影片进行具体分析,详细阐释他是如何用一些简单的形式去发掘一系列深刻主题的。择其优点来比较和反观当代的中国电影,不失为一种有益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格玛·伯格曼 主题 发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做男性凝视的原料——英格玛·伯格曼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玉良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126-127,共2页
毫无疑问,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是世界电影史中的重量级导演,他曾经和费里尼与塔尔科夫斯基一起把欧洲艺术电影推到了最高峰。他的电影对人性探讨所达到的深度,至今很少有人能够企及。在对两性间的情感问题进行开掘时,伯格曼... 毫无疑问,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是世界电影史中的重量级导演,他曾经和费里尼与塔尔科夫斯基一起把欧洲艺术电影推到了最高峰。他的电影对人性探讨所达到的深度,至今很少有人能够企及。在对两性间的情感问题进行开掘时,伯格曼用一种异样的眼光审视了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女性形象,为女性主义开掘了更大的话语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格玛·伯格曼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
8
《财会通讯(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12期38-39,共2页
瑞典当地时间7月30日,电影史上绝对顶级大师英格玛·伯格曼去世,享年89岁。英格玛·伯格曼,以简约的影像风格、沉郁的理性精神和对生与死、灵与肉、精神与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成为世界史上为数不多的将电影纳入严肃哲... 瑞典当地时间7月30日,电影史上绝对顶级大师英格玛·伯格曼去世,享年89岁。英格玛·伯格曼,以简约的影像风格、沉郁的理性精神和对生与死、灵与肉、精神与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成为世界史上为数不多的将电影纳入严肃哲学话题的人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大师 理性精神 影像风格 电影史 生与死 灵与肉 世界史 英格玛·伯格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格玛·伯格曼的生命叙事与影像诗学
9
作者 王永丹 《电影文学》 2025年第14期97-101,共5页
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创作与个人生命体验深度交织,“创伤性”经历深刻塑造其矛盾人格与电影美学风格。童年家庭的宗教压抑、代际权力博弈、婚恋关系的爱欲困局,以及死亡焦虑、信仰危机等生命体验,转化为作品的核心叙事母题。他以... 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创作与个人生命体验深度交织,“创伤性”经历深刻塑造其矛盾人格与电影美学风格。童年家庭的宗教压抑、代际权力博弈、婚恋关系的爱欲困局,以及死亡焦虑、信仰危机等生命体验,转化为作品的核心叙事母题。他以梦与幻觉的非理性叙事贴近情感真实,通过人物镜像投射、符号隐喻系统与跨媒介叙事策略,将个体创伤升华为存在主义哲思。其镜头语言突破写实主义框架,以长镜头的时间雕塑、声音设计的感官通感,构建起兼具北欧忧郁美学与现代性反思的影像诗学体系,实现对人类精神困境的诗性叩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格玛·伯格曼 “创伤性” 生命体验 家庭 婚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沉默中倾听身体——重释伯格曼影片《沉默》
10
作者 潘汝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1-71,共11页
在《沉默》中,瑞典导演伯格曼通过演绎伊斯特和安娜这对具有符号意义的人物,将"身体"作为终极关切的对象,赋予"身体"以超乎寻常的力量,阐释了"身体"作为寂静之音和大道之言的内涵。姐姐伊斯特病入膏肓,... 在《沉默》中,瑞典导演伯格曼通过演绎伊斯特和安娜这对具有符号意义的人物,将"身体"作为终极关切的对象,赋予"身体"以超乎寻常的力量,阐释了"身体"作为寂静之音和大道之言的内涵。姐姐伊斯特病入膏肓,满怀仇恨;妹妹安娜健康强壮,勇敢自信,她们分别是奴隶道德和主人道德的典型代表。在这里,虚伪而衰败的理性和真实而强悍的身体,在相互对抗的舞台上表达着这样的意旨:真实的永恒生命、爱和思想的力量之源就在欢腾的身体之中,真正的上帝之城与凡俗的生活、欲望之爱、充满热血的身体没有距离,身体是信仰实存的另一种形态。由此,颠覆了被创造、被祭献、被书写的身体,彰显了不再缺席、至关重要的身体在神圣的沉默中的言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格玛·伯格曼 《沉默》 身体 主人道德 奴隶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喊与细语》中导演伯格曼的人性呼唤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9-110,共2页
《呼喊与细语》是由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拍摄的、在1972年上映的电影,这部电影作为70年代伯格曼电影的典型代表,在其一生的电影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电影通过对四个女性角色的多维度刻画,将人性的困惑与渴望展露无遗。电影延续了... 《呼喊与细语》是由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拍摄的、在1972年上映的电影,这部电影作为70年代伯格曼电影的典型代表,在其一生的电影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电影通过对四个女性角色的多维度刻画,将人性的困惑与渴望展露无遗。电影延续了伯格曼一贯的舞台剧风格,从演员的独白到影片的色彩运用都体现了伯格曼独特的视角与思考,并且仅仅用四个女性的角色串联起整部电影。本文主要从四个女性不同的角色定位出发,了解角色内心的呼喊与导演试图传递给我们的关于人性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格玛·伯格曼 《呼喊与细语》 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在时间中的呼喊与细语——关于影片《呼喊与细语》的再读 被引量:2
12
作者 潘汝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8-36,共9页
在伯格曼的影片《呼喊与细语》中,身体及对身体的触摸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凸现出来,身体在时间中彰显其意义。正是在时间中,身体成了人与人纠结的场所,人与神沟通的桥梁,发出了它不可遏制的呼喊与细语。由此,玛丽亚与卡琳扑朔迷离的关系... 在伯格曼的影片《呼喊与细语》中,身体及对身体的触摸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凸现出来,身体在时间中彰显其意义。正是在时间中,身体成了人与人纠结的场所,人与神沟通的桥梁,发出了它不可遏制的呼喊与细语。由此,玛丽亚与卡琳扑朔迷离的关系得到了解读:古老的红色背景中玛丽亚的美丽身体彰显了它在时间中的意义;安娜与艾格尼丝"此在"的身体,把过去和未来交织和融为一体,完成了人与神沟通的重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许可以说,伯格曼的影片《呼喊与细语》就成了世俗版《圣经》关于身体的神性的"呼喊与细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格玛·伯格曼 《呼喊与细语》 身体 人神沟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切都是在爱的名义下”——评《秋天奏鸣曲》
13
作者 陈佳 《电影评介》 2009年第15期48-48,共1页
英格玛·伯格曼的《秋天奏鸣曲》中过着有条不紊生活的艾娃迎来了她九年未见面的母亲夏洛蒂,影片于是展开了一段母亲与女儿情感关系的故事,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想探索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爱",以及在生活中阻碍人们真... 英格玛·伯格曼的《秋天奏鸣曲》中过着有条不紊生活的艾娃迎来了她九年未见面的母亲夏洛蒂,影片于是展开了一段母亲与女儿情感关系的故事,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想探索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爱",以及在生活中阻碍人们真正联系的——"爱的名义",最后导演又在努力寻找着一种和解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格玛·伯格曼 《秋天奏鸣曲》 爱的名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意识流电影:想象的显影与神话的重生 被引量:2
14
作者 谢瑾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5-68,共4页
意识流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首次运用到电影创作之后,便开始大放异彩,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费里尼的《八部半》等都在世界电影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带... 意识流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首次运用到电影创作之后,便开始大放异彩,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费里尼的《八部半》等都在世界电影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带有意识流影子的电影,如《小花》《苦恼人的笑》等,并且随着年轻一代导演对于意识流电影拍摄手法的不断完善,逐步拍摄出了《冬春的日子》《窒息》《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撞死一只羊》等影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流电影 拍摄手法 《路边野餐》 英格玛·伯格曼 世界电影史 《广岛之恋》 《八部半》 《野草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芬妮与亚历山大》映射导演的女性关怀
15
作者 赵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5-126,共2页
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是世界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为世界电影的文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宗教、人性、舞台剧的关注是英格玛·伯格曼最擅长的题材,1982年上映的电影《芬妮与亚历山大》是英格玛·伯格曼以... 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是世界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为世界电影的文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宗教、人性、舞台剧的关注是英格玛·伯格曼最擅长的题材,1982年上映的电影《芬妮与亚历山大》是英格玛·伯格曼以编剧和导演的双重身份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如同大师的人生哲学,每一个观众对大师的作品都有不同角度的关注和理解。本文仅以女性关怀为主题对电影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格玛·伯格曼 《芬妮与亚历山大》 女性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基·考里斯马基电影中的零余者形象、零度幽默与美学实践
16
作者 孟欣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32-35,共4页
阿基·考里斯马基(Aki Kaurismäki)是当代世界影坛著名的芬兰籍电影导演,也是欧洲艺术电影的代表性大师,曾被瑞典名导英格玛·伯格曼(Ernst Ingmar Bergman)誉为“北欧最具大师潜质的导演”[1]。考里斯马基的影片通常以庸... 阿基·考里斯马基(Aki Kaurismäki)是当代世界影坛著名的芬兰籍电影导演,也是欧洲艺术电影的代表性大师,曾被瑞典名导英格玛·伯格曼(Ernst Ingmar Bergman)誉为“北欧最具大师潜质的导演”[1]。考里斯马基的影片通常以庸庸碌碌、生活不幸的小人物为主人公,在独特的冷幽默中进行美学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影坛 英格玛·伯格曼 阿基·考里斯马基 美学实践 电影导演 零余者 冷幽默 小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叙事、符号意指与现实喜剧:阿基·考里斯马基创作与芬兰电影的发展方向
17
作者 宫浩然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66-69,共4页
从20世纪初开始拍摄电影以来,芬兰的电影产量受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影响,始终不尽人意。80年代以来,芬兰电影的平均年产量为10部上下。正是在这个人口仅有一百多万的国家,诞生了世界上较为盛名的现实主义喜剧电影大师阿基·考里斯马... 从20世纪初开始拍摄电影以来,芬兰的电影产量受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影响,始终不尽人意。80年代以来,芬兰电影的平均年产量为10部上下。正是在这个人口仅有一百多万的国家,诞生了世界上较为盛名的现实主义喜剧电影大师阿基·考里斯马基。这位集布列松、小津安二郎、法斯宾德等电影大师的风格于一身的芬兰导演引领了芬兰新浪潮电影,被瑞典名导英格玛·伯格曼誉为“北欧最具大师潜质的导演”[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津安二郎 新浪潮电影 法斯宾德 电影大师 喜剧电影 布列松 英格玛·伯格曼 阿基·考里斯马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