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英国经验论的演变 被引量:1
1
作者 罗从志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12-17,共6页
在与唯理论进行激烈斗争和反复较量的同时,英国经验论哲学内部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折,即以洛克为代表的唯物的经验论转变为以巴克莱为代表的唯心的经验论。英国经验论为什么会发生性质的变化?巴克莱是怎样实现这个转变的?
关键词 英国经验论 巴克莱 洛克 第一性质 物质实体 精神实体 物体 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第二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英国经验论范畴思维的逻辑
2
作者 何宁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6期99-106,共8页
培根是近代英国经验论的始作俑者,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基本原则。霍布斯加以系统化,洛克则进行了全面的论证。这些前人多有论述,此不赘言。 近代英国经验论(以下简称经验论)是古代本体论哲学合乎逻辑的发展成果,其本身亦具有内在的... 培根是近代英国经验论的始作俑者,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基本原则。霍布斯加以系统化,洛克则进行了全面的论证。这些前人多有论述,此不赘言。 近代英国经验论(以下简称经验论)是古代本体论哲学合乎逻辑的发展成果,其本身亦具有内在的发展逻辑。列宁认为,范畴是区分认识过程的小阶段,是人类认识之网上的纽结。因而,对哲学范畴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将有助于人类认识的深化。本文试图从范畴思维的角度,对经验论范畴思维逻辑上的主要得失稍作评论,希望得到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逻辑 英国经验论 感觉经验 理性 范畴 感性 认识过程 霍布斯 物体 培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唯理论和经验论三题
3
作者 毅耘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3期16-20,共5页
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西欧各派哲学家对于认识论的研究特别关注,他们围绕认识的本性和构成、认识世界的正确途径和方法,展开了激烈的论争,逐步形成了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哲学思潮。由于唯理论和经验论对世界各国近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 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西欧各派哲学家对于认识论的研究特别关注,他们围绕认识的本性和构成、认识世界的正确途径和方法,展开了激烈的论争,逐步形成了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哲学思潮。由于唯理论和经验论对世界各国近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所以很自然地引起了我国哲学界的广泛研讨。由于这个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在研讨中涉及到的诸多同题,如划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标准是什么?在唯理论和经验论内部区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标准是什么?对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涉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论述应如何正确理解?等等,尚未形成共识。本文拟对以上三个问题略陈管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确认识 唯理论 英国经验论 认识论 心理活动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理性认识 思维 毛泽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儒家与斯多葛学派仁学思想之异同
4
作者 许苏民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21,共11页
儒家与斯多葛学派都讲仁爱和仁政,都是通过究天人之际这一"哲学最深层的秘密"而推演出伦理和政治的根本原则,都认为仁爱与仁政既根源于自然法又内在于人的心性,体现了中西哲学共有的天人合一、既超越又内在的思维方式。其仁... 儒家与斯多葛学派都讲仁爱和仁政,都是通过究天人之际这一"哲学最深层的秘密"而推演出伦理和政治的根本原则,都认为仁爱与仁政既根源于自然法又内在于人的心性,体现了中西哲学共有的天人合一、既超越又内在的思维方式。其仁爱和仁政思想,分别可以粗略地概括出七同而三异。根本的差异在于,儒家特别强调天赋的恻隐之心对于一切道德和政治的本原性,而斯多葛学派的芝诺、塞涅卡等人则把怜悯和同情看作灵魂的疾病,后者深刻影响了近代以来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儒家的恻隐之心说虽与芝诺、塞涅卡和康德背辙,却与以同情心为道德之本原的近代英国经验论哲学相通。但英国经验论哲人认为从"是"(to be)中推不出"应该"(ought be),则又不及儒者"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之说高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斯多葛学派 仁学 德国唯心论 英国经验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根假相说中的主体性思想 被引量:2
5
作者 崔永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3期21-24,共4页
以往人们在谈及认识的主体性问题时,总是将它与近代康德等人的唯心主义哲学及某些现代西方哲学流派相联系,至于哲学史上其他哲学往往不予注意。其实,认识的主体性思想,并非某些近代唯心主义者及个别现代西方哲学家的专和。比如,早在17... 以往人们在谈及认识的主体性问题时,总是将它与近代康德等人的唯心主义哲学及某些现代西方哲学流派相联系,至于哲学史上其他哲学往往不予注意。其实,认识的主体性思想,并非某些近代唯心主义者及个别现代西方哲学家的专和。比如,早在17世纪英国经验论哲学家培根的假相说中,就曾对认识论的主体性问题进行过较为深刻的探讨。深入剖析培根假相说中的主体性思想,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价培根的假相说乃至其整个哲学,而且还可以使我们从中吸取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获得一些对当前关于认识论的研究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思想 主体因素 认识论 认识主体性 现代西方哲学 培根 性问题 英国经验论 客观性 唯心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克莱、休谟感觉观之比较
6
作者 罗发海 《江淮论坛》 1986年第4期77-81,共5页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哲学研究的中心已由古代的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转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无论是英国经验论、大陆唯理论或以后的各派哲学,都是围绕着主客体及其关系而展开的,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弄清楚人的认识能力的...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哲学研究的中心已由古代的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转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无论是英国经验论、大陆唯理论或以后的各派哲学,都是围绕着主客体及其关系而展开的,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弄清楚人的认识能力的大小、认识的可靠性和范围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克莱 感觉观 英国经验论 资本主义 唯理论 同一性 认识能力 主客体 可靠性 西方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