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82篇文章
< 1 2 1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向文化理论的“术语革命”——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关键概念的流变及其思想史意义
1
作者 孟飞 陈子祺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62,共11页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尤其注重文化研究的学术化、学理化水平,构建了具备英国特性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其在自身发展历程之中藉由“文化”术语的批判性借鉴、变迁再造以及对于相关文化研究术语的原始性创新,在思想史上引发了文化研...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尤其注重文化研究的学术化、学理化水平,构建了具备英国特性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其在自身发展历程之中藉由“文化”术语的批判性借鉴、变迁再造以及对于相关文化研究术语的原始性创新,在思想史上引发了文化研究领域的一次“术语革命”。考察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关键术语与核心概念的流变过程,在历史高度、表达深度、思想广度方面把握其重要意义,不仅是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统一性与多样性、准确透视历史真实状况的必然要求,亦成为当今中国总结提炼标识性文化概念、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语革命”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 思想史 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文化脉络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允熠 郑文娟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1,共10页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脉络中含有马、中、西三种文化血脉,其中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西方文化的优秀元素融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血脉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三次飞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深深扎根的历...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脉络中含有马、中、西三种文化血脉,其中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西方文化的优秀元素融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血脉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三次飞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深深扎根的历史和现实,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发挥着灵魂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根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通过传承、融入中国传统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百年来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直接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另一方面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又间接地吸纳了包含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之内的西方优秀文化的精华。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在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其主体性地位是在文化自信的理念支撑下确立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体用贯通”和“明体达用”,这表明当代中国文化仍然是有体有用的。用“魂、体、用”来阐明马、中、西三者之间关系的方法仍然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文化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批判
3
作者 宇文利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5,共8页
文化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派之一,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在中国思想界传播并兴起为一种学术化的思潮。文化马克思主义不仅用文化形式诠释马克思主义,而且着力文化批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发展中,肆意照搬抄袭、食... 文化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派之一,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在中国思想界传播并兴起为一种学术化的思潮。文化马克思主义不仅用文化形式诠释马克思主义,而且着力文化批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发展中,肆意照搬抄袭、食而不化西方文化研究观念的倾向值得警惕。当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需要澄清和批判至上主义的元文化论、狭隘主义的唯文化论、取消主义的旧文化论、自由主义的泛文化论的不良价值取向。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化的重点不在于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文化论,而在于让马克思主义通过文化的方式成为人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文化马克思主义 中国形态文化批判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文化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探析
4
作者 戚杰强 秦丽萍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8-51,共4页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起着重要作用。红色文化通过认同机理、传播机理和互动机理,有效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与深化。基于此,应通过构建红...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起着重要作用。红色文化通过认同机理、传播机理和互动机理,有效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与深化。基于此,应通过构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多维教育体系、创新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传播范式与媒介矩阵、建立红色文化互动实践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等,强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进而增强其马克思主义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红色文化 马克思主义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用典》的文本探析——兼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5
作者 龙兵 唐岳曦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共6页
《习近平用典》是学习分析习近平总书记从何选典、如何用典的关键文本。秉承治道为先、博采众长、博古通今的选典原则,采取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民族性与现代性相统一的用典方法,对古代典籍、经典名句进行创造... 《习近平用典》是学习分析习近平总书记从何选典、如何用典的关键文本。秉承治道为先、博采众长、博古通今的选典原则,采取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民族性与现代性相统一的用典方法,对古代典籍、经典名句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体现,昭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彼此契合、互相成就、共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用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个结合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发展的文化力量——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宇文利访谈
6
作者 宇文利 徐亚豪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F0003,共6页
在访谈中,宇文利教授主要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话题谈论了文化研究的路径和要义。他认为,用文化化人就是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解决人自身存在的困境和应对人群所遇到的危境。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 在访谈中,宇文利教授主要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话题谈论了文化研究的路径和要义。他认为,用文化化人就是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解决人自身存在的困境和应对人群所遇到的危境。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应时代之运和社会发展之需而产生的重要的思想理论成果。该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契合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之后更为紧迫、更为重要的需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必然会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使之沿着平衡、协调、稳定的方向持续推进,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提供更为强大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策略 被引量:1
7
作者 邱爽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6-173,共8页
作为一种植根于欧洲地域和文化传统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不可避免地面临理解和接受的双重障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进程、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途径等进行了充分讨论,但相对忽视其作为异质... 作为一种植根于欧洲地域和文化传统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不可避免地面临理解和接受的双重障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进程、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途径等进行了充分讨论,但相对忽视其作为异质文化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困境,因此,需要借助跨文化视角,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与跨文化传播中的语义逻辑相结合进行考察。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依据语义规律进行了多种传播方式和策略的探索,这一探索最终被毛泽东总结和升华为建立具有“中国特点、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这一传播方案与理论成果的确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迈向新高度,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持续发展。以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策略为视角考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程,既可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理研究,也能够为新时代中国的对外传播和国际形象塑造提供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早期传播 文化 语义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标、原则与进路 被引量:1
8
作者 燕连福 杨进福 《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共16页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传承与创新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却高度契合,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从激活目标来看,用马克思主...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传承与创新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却高度契合,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从激活目标来看,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世界性、革命性、发展性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性、民族性、和谐性、变通性,有助于实现传统文明与现代社会融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中华文明创新发展。在激活原则方面,需秉持指导论、挖掘论、赋新论、注入论、贯通论、聚变论和攀登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宝藏,赋予其时代内涵,促进二者精髓交融,实现理论创新突破,勇攀文化发展高峰。在激活路径上,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天人合一”结合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协和万邦”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民为邦本”保障民生改善,借“仁者爱人”加强道德建设,靠“革故鼎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依“知行合一”统一主客观世界改造,凭“自强不息”激励个人奋斗发展。新时代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对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个结合” 激活 建设文化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动力机制论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孟宪平 唐旭晨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0,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相遇相知走向互相成就是多重动力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其中,基础性动力、运行性动力和保障性动力在共时态层面的协同互动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递进发展,而历时态层面源外资内式、...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相遇相知走向互相成就是多重动力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其中,基础性动力、运行性动力和保障性动力在共时态层面的协同互动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递进发展,而历时态层面源外资内式、内生外化式和内拓外扩式的演进逻辑又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整体动力增长。这种相互交织的力量形态在实践中并非机械地线性运行,而会随动力参量和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波动。应注重疏解二者相结合的动力梗阻、强化动力协同与促进动力转换,以提升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动力机制的整体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合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视角
10
作者 王鸣昊 付茜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136,共7页
以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为视角,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路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首先阐述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起源、与物质生产的关系、理论渊源、批判继承以及理论实践价值和当代价值,指出该理论与“非遗”系统性保... 以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为视角,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路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首先阐述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起源、与物质生产的关系、理论渊源、批判继承以及理论实践价值和当代价值,指出该理论与“非遗”系统性保护思想相结合的重要意义,从制度建设、物质生产变革、群体参与等方面提出我国“非遗”保护的路径选择,强调构建多层次保护体系、推动全民参与,以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 系统性保护 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百年论争——学术史的回顾与展望
11
作者 张英魁 王梅琳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6,共9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百年来中国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百年来关于二者关系的论争可归纳为四大基本观点:以正统意识形态之争为中心的“异质冲突论”、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为中心的“有限共生论”、以中华文化新生为中...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百年来中国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百年来关于二者关系的论争可归纳为四大基本观点:以正统意识形态之争为中心的“异质冲突论”、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为中心的“有限共生论”、以中华文化新生为中心的“吸纳融合论”,以及以各自独立功能为中心的“二维发展论”。这四种观点既具有相继承接的历时性,也具有主次分明的共时性。除了“异质冲突论”之外,其他三种观点均能在某种程度上回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实践需求。展望未来,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提下,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在思维观念、制度设计与建设实践等维度上的协同推进,将是二者关系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异质冲突 有限共生 吸纳融合 二维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引领下中国茶文化传承策略与实践
12
作者 杨舒情 《福建茶叶》 2025年第4期15-17,共3页
本文旨在探讨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引领下,中国茶文化传承的具体策略与实践探索。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情感。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引领下,中国茶文化传承的具体策略与实践探索。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情感。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核心要义,结合茶文化的独特内涵,提出了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引领下中国茶文化传承的具体策略,包括强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茶文化传承的引领作用、挖掘茶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元素、推动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融合创新等。通过实践探索,本文总结了这些策略在促进中国茶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成效,为未来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化 中国茶文化 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工业社会到平台世界:论马克思主义传播学的理论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翼青 余晓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3,共10页
在贝尔纳·斯蒂格勒看来,媒介是当代最为重要的工业生产体系。然而,这种观点只是工业社会理论的一种系谱性延伸。19世纪初,许多伟大社会学家都发现了工业带来的社会转型,马克思更是深刻揭示了工业社会运作的逻辑:为资本增殖服务的... 在贝尔纳·斯蒂格勒看来,媒介是当代最为重要的工业生产体系。然而,这种观点只是工业社会理论的一种系谱性延伸。19世纪初,许多伟大社会学家都发现了工业带来的社会转型,马克思更是深刻揭示了工业社会运作的逻辑:为资本增殖服务的社会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法兰克福学派逐渐发现,文化领域也发生了工业化的转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学者认为我们已经告别工业时代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然而即使是最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依然是资本增殖的产物。围绕马克思的工业社会理论及后续学者的不断拓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成熟和活跃的研究传统,这一理论视角有着完整的理论脉络。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和技术哲学的卓越阐释力,为建立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对于理解和阐释数字基础设施时代人的生存境况,人与机器装置的关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社会 文化工业 媒介工业 资本 马克思主义传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意武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33,共8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集新时代文化领域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实践新境界。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文化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集新时代文化领域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实践新境界。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文化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全新使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吸纳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等新观点新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文化阶级、文化使命、文化融合、文化形态、文化领导权、文化开放等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内在规律、构筑起其基本方法、构建起其科学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原创性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 被引量:5
15
作者 段吉方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5-161,F0003,共8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百年文艺的理论经验与历史经验的深刻表达,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存在历史...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百年文艺的理论经验与历史经验的深刻表达,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存在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相通性,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塑造起到重要作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化主体性在主体性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实践意识、本土化的理论塑造与文化建构努力、中国特色文艺理论的思想凝结与理论锤炼三个方面展现内蕴与特征,并对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创造产生重要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文化主体性 文化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先驱——基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向度的考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安增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4,共8页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主动探索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原本分属于东西方两种不同时代...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主动探索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原本分属于东西方两种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使命的文化形态得以有机融合和发展: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阐述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和光辉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化时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向军 卢静宜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F0002,共8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与特征,系统反映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逻辑,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与特征,系统反映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逻辑,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上取得新认知,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科学内涵、社会功能;在“为什么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问题上进行新思考,立足历史、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与良性互动,阐明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问题上做出新部署,从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制度保障、具体方法、全面领导等方面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进行谋篇布局,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和根本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丰富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精神力量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新科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4,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能够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前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精神力量来自精神凝聚力、精神感召力、精神意志力和精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能够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前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精神力量来自精神凝聚力、精神感召力、精神意志力和精神创新力。其中,精神凝聚力表现为民族凝聚力、群体认同力和个体认知力,精神感召力表现为“崇德论”、“尚志论”和“人本论”,精神意志力表现为意志坚定性、意志顽强性和意志普遍性,精神创新力表现为守正创新精神、历史主动精神和斗争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精神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的紧密融合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洪全 章根红 马逸凡 《福建茶叶》 2024年第5期9-11,共3页
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能够在现代育人工作中展现出不容忽视的价值。将茶文化渗透到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工作当中,能够有效丰富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内容,为马克思主义青年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的培养提供... 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能够在现代育人工作中展现出不容忽视的价值。将茶文化渗透到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工作当中,能够有效丰富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内容,为马克思主义青年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的培养提供助力。本文对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融合的重要价值做出了探讨,对二者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做出了论述与分析,并从文化传承创新、融合方式、融合载体、融合机制和实践育人五个方面,对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融合路径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马克思主义 青年教育 价值 融合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明的激活
20
作者 陈杨滢 林国标 林其昭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0,198,共10页
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为什么需要被激活?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可以激活中华文明?马克思主义又是如何激活中华文明的?中华文明是发展得最好最完整的原生文明,也是一种母体文明,它保存了许多能够维系人类和平、安全... 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为什么需要被激活?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可以激活中华文明?马克思主义又是如何激活中华文明的?中华文明是发展得最好最完整的原生文明,也是一种母体文明,它保存了许多能够维系人类和平、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价值。当人类在资本的裹挟下面临混乱和无序的时候,这些“基因”需要被激活。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文明所运用的资源与工具部分来自东西文明交汇中由中华文明所传承和转化而来的精华性理念与方法,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和对未来理想的描画中,唤醒了中华文明那些蛰伏的基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通过“批判的武器”,激活了中华文明的理论思维;通过“武器的批判”,激活了中华文明的革命精神;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制度与文化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华文明 母体文明 文化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