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氟茚唑菌胺与苯醚甲环唑复配对水稻纹枯病室内活性及最佳混配比,进行田间药效试验验证其实际应用效果,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方法】设置多个氟茚唑菌胺和苯醚甲环唑混配比,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目的】探究氟茚唑菌胺与苯醚甲环唑复配对水稻纹枯病室内活性及最佳混配比,进行田间药效试验验证其实际应用效果,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方法】设置多个氟茚唑菌胺和苯醚甲环唑混配比,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利用Wadley法计算增效系数SR,选取增效作用最显著的混配比进行田间药效试验,调查田间发病情况。【结果】氟茚唑菌胺:苯醚甲环唑以质量比1:9至9:1的配比范围混配时SR值介于0.7180~3.2735,其中复配比例为1:9时SR值达3.2735,增效作用最强。田间试验结果表明,90 g a.i./hm2的桶混处理即可与各供试化学药剂在推荐剂量下的防治效果持平,且显著优于4%井冈霉素A水剂的防效。【结论】田间用量为90 g a.i./hm2的氟茚唑菌胺与苯醚甲环唑(有效成分比为1:9)桶混处理能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氟茚唑菌胺与苯醚甲环唑复配使用在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展开更多
为有效防控冷凉山区玉米灰斑病,选取5种杀菌剂进行玉米灰斑病室内毒力测定,并在2个不同高海拔地区试验种植2个抗病性不同的玉米品种,于大喇叭口期采用药土法施用675 g a.i./hm2的30%嘧菌酯悬浮剂和3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在灌浆期及蜡熟...为有效防控冷凉山区玉米灰斑病,选取5种杀菌剂进行玉米灰斑病室内毒力测定,并在2个不同高海拔地区试验种植2个抗病性不同的玉米品种,于大喇叭口期采用药土法施用675 g a.i./hm2的30%嘧菌酯悬浮剂和3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在灌浆期及蜡熟期统计玉米灰斑病发病情况,成熟期检测2种杀菌剂对玉米吊苞情况、玉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测定玉米茎秆及籽粒的农药残留量。结果表明,嘧菌酯及苯醚甲环唑能很好地抑制灰斑病菌孢子的萌发,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小于3 mg/L。施用杀菌剂的玉米叶片青绿,保叶效果明显,可有效延长叶片功能期。30%嘧菌酯悬浮剂对灰斑病的防效在93%~100%之间,对果穗下垂的防效在83%以上,挽回产量25.39%~44.01%;3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效果次之,灰斑病防效在29%~75%之间,对果穗下垂的防效在79%以上,挽回产量在14.12%~30.94%之间,玉米籽粒及茎秆中嘧菌酯及苯醚甲环唑残留量均低于0.5μg/kg。在大喇叭口期采用药土法施用675 g a.i./hm2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能安全有效地防控玉米灰斑病,挽回产量损失。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究氟茚唑菌胺与苯醚甲环唑复配对水稻纹枯病室内活性及最佳混配比,进行田间药效试验验证其实际应用效果,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方法】设置多个氟茚唑菌胺和苯醚甲环唑混配比,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利用Wadley法计算增效系数SR,选取增效作用最显著的混配比进行田间药效试验,调查田间发病情况。【结果】氟茚唑菌胺:苯醚甲环唑以质量比1:9至9:1的配比范围混配时SR值介于0.7180~3.2735,其中复配比例为1:9时SR值达3.2735,增效作用最强。田间试验结果表明,90 g a.i./hm2的桶混处理即可与各供试化学药剂在推荐剂量下的防治效果持平,且显著优于4%井冈霉素A水剂的防效。【结论】田间用量为90 g a.i./hm2的氟茚唑菌胺与苯醚甲环唑(有效成分比为1:9)桶混处理能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氟茚唑菌胺与苯醚甲环唑复配使用在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文摘为有效防控冷凉山区玉米灰斑病,选取5种杀菌剂进行玉米灰斑病室内毒力测定,并在2个不同高海拔地区试验种植2个抗病性不同的玉米品种,于大喇叭口期采用药土法施用675 g a.i./hm2的30%嘧菌酯悬浮剂和3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在灌浆期及蜡熟期统计玉米灰斑病发病情况,成熟期检测2种杀菌剂对玉米吊苞情况、玉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测定玉米茎秆及籽粒的农药残留量。结果表明,嘧菌酯及苯醚甲环唑能很好地抑制灰斑病菌孢子的萌发,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小于3 mg/L。施用杀菌剂的玉米叶片青绿,保叶效果明显,可有效延长叶片功能期。30%嘧菌酯悬浮剂对灰斑病的防效在93%~100%之间,对果穗下垂的防效在83%以上,挽回产量25.39%~44.01%;3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效果次之,灰斑病防效在29%~75%之间,对果穗下垂的防效在79%以上,挽回产量在14.12%~30.94%之间,玉米籽粒及茎秆中嘧菌酯及苯醚甲环唑残留量均低于0.5μg/kg。在大喇叭口期采用药土法施用675 g a.i./hm2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能安全有效地防控玉米灰斑病,挽回产量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