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苯并烯氟菌唑原药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姜宜飞 黄伟 宋俊华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15年第2期35-37,共3页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乙腈+磷酸溶液为流动相,使用以ZORBAX SB-C18、5μm为填料的不锈钢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255nm波长下对苯并烯氟菌唑原药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分析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8,标准偏差为0.14,...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乙腈+磷酸溶液为流动相,使用以ZORBAX SB-C18、5μm为填料的不锈钢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255nm波长下对苯并烯氟菌唑原药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分析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8,标准偏差为0.14,变异系数为0.15%,平均回收率为98.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烯氟菌唑 原药 高效液相色谱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EChERS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快速检测动物源产品中苯并烯氟菌唑残留 被引量:7
2
作者 隋程程 尤祥伟 +2 位作者 李义强 姜桦韬 张广雨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59-664,共6页
为研究广谱性杀菌剂苯并烯氟菌唑通过饲料在动物源产品中的积累和残留风险,采用Qu ECh ERS前处理方法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相结合,建立了苯并烯氟菌唑在4种动物源产品(猪肉、鸡肉、牛肉和鸡蛋)中的检测方法。样品用乙... 为研究广谱性杀菌剂苯并烯氟菌唑通过饲料在动物源产品中的积累和残留风险,采用Qu ECh ERS前处理方法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相结合,建立了苯并烯氟菌唑在4种动物源产品(猪肉、鸡肉、牛肉和鸡蛋)中的检测方法。样品用乙腈振荡提取,经N-丙基乙二胺(PSA)分散固相萃取净化后,H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1~1 mg/L范围内,4种动物源产品中苯并烯氟菌唑的色谱峰面积与其相应的质量浓度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1 0。在0.004、0.01和0.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苯并烯氟菌唑在鸡蛋、鸡肉、猪肉和牛肉中的回收率分别为83%~90%,82%~96%,85%~96%和77%~97%,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6.9%~11%,5.4%~8.7%,2.6%~7.3%和7.2%~10%。以最小添加水平作为方法的定量限,苯并烯氟菌唑在4种产品中的定量限均为0.004 mg/kg。所建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高通量等特点,适用于动物源产品中苯并烯氟菌唑的残留检测。在全国10个省份抽取120个样品(鸡蛋、鸡肉、猪肉和牛肉各30个)进行了监测,均未检出苯并烯氟菌唑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 ECH ERS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快速检测 动物源产品 苯并烯氟菌唑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苯并烯氟菌唑·嘧菌酯WG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被引量:6
3
作者 常海龙 王龙 +2 位作者 卞传飞 肖健 李保同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0-302,308,共4页
建立同时测定45%苯并烯氟菌唑·嘧菌酯水分散粒剂中有效成分的液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使用Poroshell 120 EC-C_(18)色谱柱,柱温30℃,检测波长220 nm,以体积比60∶40乙腈-0.1%磷酸水体系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测定样品中苯并烯氟菌... 建立同时测定45%苯并烯氟菌唑·嘧菌酯水分散粒剂中有效成分的液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使用Poroshell 120 EC-C_(18)色谱柱,柱温30℃,检测波长220 nm,以体积比60∶40乙腈-0.1%磷酸水体系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测定样品中苯并烯氟菌唑和嘧菌酯的含量。苯并烯氟菌唑和嘧菌酯的线性相关系数(R2)均为0.999 9,标准偏差分别为6.86%和5.32%,变异系数分别为0.46%和0._(1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49%和99._(18)%。该方法简单高效、精密度高、分离效果好,可用于45%苯并烯氟菌唑·嘧菌酯水分散粒剂的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烯氟菌唑 高效液相色谱 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C-MS/MS测定大豆中苯并烯氟菌唑残留量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永芳 陈其勇 +1 位作者 俞子萱 李淑静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18-222,共5页
本研究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大豆中苯并烯氟菌唑残留量的方法。选择QuEChERS方法进行样品提取、净化,经C18色谱柱进行色谱分离和分析,以乙腈和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ESI-)检测,采用... 本研究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大豆中苯并烯氟菌唑残留量的方法。选择QuEChERS方法进行样品提取、净化,经C18色谱柱进行色谱分离和分析,以乙腈和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ESI-)检测,采用基质标准曲线外标法进行定量。结果表明10~200μg/k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方法的定量限为10μg/kg。在空白大豆基质中添加10、20、50μg/kg 3个质量分数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范围在73.6%~91.7%,相对标准偏差在4.7%~10.9%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烯氟菌唑 QUECHERS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并烯氟菌唑抑制暹罗炭疽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机制初探
5
作者 简沙沙 蒙亚玲 +4 位作者 邱煜荣 王萌 张宇 杨叶 梁晓宇 《热带生物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5期718-727,共10页
酰胺类杀菌剂凭借多样的化学结构和广泛的靶点,已成为农药研发的关键领域。然而,不同酰胺类杀菌剂在同一病原菌上的毒力差异尚未充分阐明,限制了其优化和应用。其中,苯并烯氟菌唑作为一种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uccinate dehydrogenas... 酰胺类杀菌剂凭借多样的化学结构和广泛的靶点,已成为农药研发的关键领域。然而,不同酰胺类杀菌剂在同一病原菌上的毒力差异尚未充分阐明,限制了其优化和应用。其中,苯并烯氟菌唑作为一种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SDHI),表现出对炭疽菌的显著抑制效果,尤其是通过显著破坏细胞膜完整性展现了不同于传统SDHI类杀菌剂的机制。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苯并烯氟菌唑的分子机制,揭示其对暹罗炭疽菌的多重抑制途径。通过转录组KEGG富集分析,发现苯并烯氟菌唑显著抑制了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的甾类化合物合成途径。荧光定量PCR进一步验证了麦角甾醇合成途径中ERG1、cyp51a等关键基因表达显著下降。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分析显示,苯并烯氟菌唑处理后,暹罗炭疽菌的角鲨烯和麦角甾醇含量显著降低,羊毛甾醇含量增加。构建ERG1等5个麦角甾醇合成基因过表达菌株后,发现ERG1过表达菌株对苯并烯氟菌唑的敏感性显著降低,其他过表达菌株与野生型CS23菌株的药敏性一致。此外,外源添加角鲨烯和麦角甾醇显著降低了苯并烯氟菌唑的抑菌效果,尤其是在添加100μg·mL^(-1)麦角甾醇时,苯并烯氟菌唑对CS23菌株的抑制率降至25.18%,对ERG1-OE1菌株则无抑制作用。综上所述,苯并烯氟菌唑可能通过抑制ERG1基因的表达,阻碍麦角甾醇的合成,从而破坏暹罗炭疽菌的细胞膜,最终抑制其菌丝生长。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苯并烯氟菌唑对炭疽菌的分子作用机制,为新型酰胺类杀菌剂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暹罗炭疽 苯并烯氟菌唑 麦角甾醇合成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