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镇静催眠麻醉类药物诱发呼吸抑制的生物学机制及其对抗策略
1
作者 陶伟杰 雍政 苏瑞斌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53-461,共9页
临床常用的镇静催眠麻醉类药物(阿片类、苯二氮草卓类、氯胺酮、丙泊酚等)普遍存在诱发呼吸抑制的风险,其多靶点作用机制呈现显著异质性。阿片类药物通过激活μ阿片受体抑制延髓呼吸中枢(如前包钦复合体和臂旁核)的节律性活动,并激活G... 临床常用的镇静催眠麻醉类药物(阿片类、苯二氮草卓类、氯胺酮、丙泊酚等)普遍存在诱发呼吸抑制的风险,其多靶点作用机制呈现显著异质性。阿片类药物通过激活μ阿片受体抑制延髓呼吸中枢(如前包钦复合体和臂旁核)的节律性活动,并激活G蛋白门控内向整流钾通道及β-抑制蛋白(β-arrestin)信号通路,导致呼吸频率和振幅降低;苯二氮卓草类药物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受体介导的抑制性神经传递,降低化学感受器对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的敏感性,引发潮气量减少和上气道阻塞;氯胺酮则通过阻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及间接影响μ阿片受体,抑制呼吸驱动和呼吸肌功能;丙泊酚通过激动GABA_(A)受体β_(3)亚基,抑制呼气前神经元活动并松弛上呼吸道肌肉。目前临床上选择使用对应药物的特异性拮抗剂(纳洛酮和氟马西尼)和呼吸兴奋剂(多沙普仑)治疗呼吸抑制,但存在作用时效短、特异性不足等缺陷。针对偏向性μ阿片受体激动剂、靶向星形胶质细胞D-丝氨酸释放通路的新型兴奋剂,以及基于“分子牢笼”技术广谱解毒剂的开发,即在保留镇痛镇静效果的同时精准逆转呼吸抑制成为新研究方向。本文综述镇静催眠麻醉类药物引起呼吸抑制的生物学机制,探讨现有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未来改善呼吸抑制的新型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抑制 毒性对抗 阿片类药物 麻醉剂 苯二氮卓草类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