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5篇文章
< 1 2 9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共聚物改性聚乙烯消光薄膜制备与性能
1
作者 杨康 曾舒 +5 位作者 黄晓枭 张怡 王聚恒 麻玉龙 钟安澜 刘蔚凯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31,共8页
以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共聚物(SEPS)共混改性线型低密度聚乙烯(PE-LLD),通过流延工艺制备了PELLD/SEPS共混物消光薄膜。测试了不同SEPS含量下PE-LLD/SEPS共混物的流变性能、熔融结晶行为及相应薄膜的光学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PE-LL... 以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共聚物(SEPS)共混改性线型低密度聚乙烯(PE-LLD),通过流延工艺制备了PELLD/SEPS共混物消光薄膜。测试了不同SEPS含量下PE-LLD/SEPS共混物的流变性能、熔融结晶行为及相应薄膜的光学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PE-LLD/SEPS共混物呈现单一熔融峰,说明两种组分具有良好的相容性;随SEPS含量增加,PE-LLD的结晶度以及共混物的表观黏度逐渐降低,消光薄膜的雾度、纵横向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以及耐穿刺强度和落镖冲击强度逐渐上升,而透光率和光泽度降低。当SEPS质量分数为20%时,薄膜的雾度为68.56%,透光率为89.36%,光泽度为6.04 GU,呈现优异的消光特性;当SEPS质量分数为10%~20%时,薄膜纵横向拉伸强度差值较小,表现出良好的纵横向拉伸强度均匀性。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进一步证实了SEPS对PE-LLD具有显著的增韧效应。综上所述,SEPS改性PE-LLD制备的消光薄膜在力学性能、加工性能及消光特性等方面表现出优异的综合性能,有望在高端快速包装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共聚物 乙烯 消光薄膜 共混改性 消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改性聚乙烯消光薄膜的制备与性能
2
作者 吕金龙 曾舒 +3 位作者 黄晓枭 张怡 王聚恒 杨康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68,共6页
为了实现聚乙烯薄膜具备高透光性、高雾度和低光泽等性能特征,本文采用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SBR)对聚乙烯(PE)进行改性,通过流延工艺制备了PE消光膜。同时,通过对SBR/PE共混物薄膜的性能表征与测试,研究了SBR对PE薄膜性能的影响规律。... 为了实现聚乙烯薄膜具备高透光性、高雾度和低光泽等性能特征,本文采用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SBR)对聚乙烯(PE)进行改性,通过流延工艺制备了PE消光膜。同时,通过对SBR/PE共混物薄膜的性能表征与测试,研究了SBR对PE薄膜性能的影响规律。光电雾度仪和光泽度仪的测试结果显示,随着SBR含量的增加,PE消光膜的雾度逐渐上升,而透光率和光泽度则相应降低。当SBR质量分数超过15%时,PE薄膜的雾度超过60%,透光率大于88%,光泽度低于10 GU,展现出优异的消光特性。万能拉力试验机的测试结果表明,PE消光膜在纵向和横向方向上的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随SBR质量分数的增加趋于一致,显示出良好的纵/横向力学均匀性。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结果进一步证实了SBR对PE具有显著的增韧效应。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表征显示,SBR/PE共混物呈现单一熔融峰,表明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同时,随着SBR质量分数的增加,PE的结晶度逐渐降低。毛细管流变仪测试结果表明,SBR能够有效提高PE的加工性能。综上所述,SBR改性PE制备的消光膜在力学性能、加工性能及消光特性等方面表现出优异的综合性能,有望在高端快速包装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 乙烯 消光膜 共混改性 消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化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力学性能及阻尼性能
3
作者 莫笑君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8-43,54,共7页
氢化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PS)具有优良的弹性回复性能,因而具备较理想的机械阻尼性能。共聚物的分子结构对机械阻尼性能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可得到具有较宽温域范围(>50℃)的阻尼材料。本文以苯乙... 氢化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PS)具有优良的弹性回复性能,因而具备较理想的机械阻尼性能。共聚物的分子结构对机械阻尼性能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可得到具有较宽温域范围(>50℃)的阻尼材料。本文以苯乙烯和异戊二烯为单体,采用阴离子聚合方法和选择性加氢技术,合成了具有不同3,4-结构含量、苯乙烯含量、相对分子质量及加氢度的SEPS,建立了聚合物主要结构参数与其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聚异戊二烯段3,4结构含量在55%以上、苯乙烯含量在20%、数均分子量控制在1.0×10^(5)以上的SEPS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其有效阻尼温域(阻尼因子>0.3)范围为-20~35℃,温差达到55℃,是较理想的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阻尼减震材料,可用作减震、去耦、隔声、消声覆盖层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化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聚异戊二烯3 4-结构 阴离子聚合 选择性加氢 阻尼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基防水透气膜的性能及其复合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慧慧 刘茜 +2 位作者 胡东兴 周加权 王晓娟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8-164,共7页
本文旨在探讨将聚(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SEBS)作为防水透气膜与不同规格针织、机织面料复合后的性能特点。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接触角测定仪、全自动透气量仪、电脑式织物透湿仪、电子织物强力机对该种防水透气膜和... 本文旨在探讨将聚(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SEBS)作为防水透气膜与不同规格针织、机织面料复合后的性能特点。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接触角测定仪、全自动透气量仪、电脑式织物透湿仪、电子织物强力机对该种防水透气膜和不同种复合织物的微观结构、化学组成、接触角、透气量、透湿率、拉伸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与SEBS膜相比,复合织物的透气率提升了29.4%~935.1%,透湿率提升了3.8%~260.0%。复合织物均具有疏水性。复合织物与未进行膜复合的面料相比,拉伸强度增加了6.4%~22.4%,断裂伸长率提升了2.2%~23.0%。与市面上应用的聚氨酯复合织物相比,SEBS复合织物具有优良的疏水性和透气性。SEBS复合织物相较于未复合的面料更加耐用,具有更出色的柔韧性和弹性,在透气性和防水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是户外服装和用品的理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 防水透气膜 复合织物 热塑性弹性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全血中的聚苯乙烯微塑料及基质效应影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智 冯泽阳 +4 位作者 曾力希 赵晶 王广 张娜 谢依侨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6-912,共7页
为探究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测定全血样品中微塑料的基质效应影响以及建立相关的定量方法,该文以聚苯乙烯微塑料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3种基质和2种前处理方式进行分组实验,以期找到降低基质效应影响的最优前处理方法。... 为探究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测定全血样品中微塑料的基质效应影响以及建立相关的定量方法,该文以聚苯乙烯微塑料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3种基质和2种前处理方式进行分组实验,以期找到降低基质效应影响的最优前处理方法。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加标样品均存在显著的基质增强效应,但使用氢氧化钾(KOH)试剂法进行前处理后基质效应的影响明显减弱,且优于目前主流的酶法前处理结果。该方法易于操作,试剂成本低,可应用于大批量样品的前处理,是目前最优的前处理方法。在优化的前处理方法基础上建立了PY/GC-MS测定全血样品中聚苯乙烯微塑料的定量方法,该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下限分别为26 ng/mL和100 ng/mL,可用于实际应用。该研究对于其他生物基质中微塑料的定量检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苯乙烯微塑料 定量分析 基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6
作者 尚靖昊 靳钊 +1 位作者 邵华锋 孔令毅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2,共10页
二氧化硅微球是核酸提取、核酸检测的重要试剂,然而亚微米级的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较难制备。本文通过制备单分散的羟基及羧基表面改性的聚苯乙烯微球,并以其为核,在其表面生长二氧化硅壳层,制备了一系列粒径在250 nm~1μm之间的单分散... 二氧化硅微球是核酸提取、核酸检测的重要试剂,然而亚微米级的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较难制备。本文通过制备单分散的羟基及羧基表面改性的聚苯乙烯微球,并以其为核,在其表面生长二氧化硅壳层,制备了一系列粒径在250 nm~1μm之间的单分散聚苯乙烯-二氧化硅核-壳微球,为制备新型单分散核酸提取试剂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仪(TG)对制备的复合微球进行了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分别以丙烯酸、丙烯酸2-羟乙酯作为功能单体和苯乙烯共聚,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出了单分散的羧基化或羟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通过调控体系内电解质浓度可以实现微球粒径在250 nm~1μm之间的可控化制备。进而以羧基化或羟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作为模板制备核-壳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复合微球。通过TG表征可知,以羧基化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制备的核-壳微球二氧化硅的质量占整体的52.97%;以羟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作为模板制备核-壳微球二氧化硅的质量占整体的48.10%。以羧基化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制备的亚微米级核-壳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微球时,二氧化硅壳层更加致密,相容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结构 复合微球 无皂乳液聚合 苯乙烯 二氧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保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7
作者 任红星 王雨欣 +2 位作者 易凡丰 赵宝建 袁才登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5-372,共8页
针对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乳化剂存所在的环境问题,选取两种常用的阴离子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分别与两种绿色环保型非离子乳化剂腰果酚聚氧乙烯醚和异十三醇聚氧乙烯醚(X-100)进行复配,得到不同的乳化剂复... 针对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乳化剂存所在的环境问题,选取两种常用的阴离子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分别与两种绿色环保型非离子乳化剂腰果酚聚氧乙烯醚和异十三醇聚氧乙烯醚(X-100)进行复配,得到不同的乳化剂复配体系。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苯乙烯-丙烯酸丁酯聚合物乳液,探究了复合乳化剂种类、阴/非离子乳化剂比例以及乳化剂用量对水性聚合物乳液的稳定性及乳胶膜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ES与X-100的比例为1∶2且用量为单体总量的2%(质量分数)时,所得到的苯丙共聚乳液综合性能最佳。此时乳液聚合的单体转化率96%以上,凝胶率低于0.5%,乳胶粒平均粒径为123 nm,乳液稳定性良好,尤其是钙离子稳定性优异,乳胶膜的吸水率为2.48%,水接触角为76.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剂 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乳液 乳液聚合 钙离子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纤化纤维素/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8
作者 彭旋华 陈京环 +5 位作者 刘金刚 赵涛 肖贵华 刘文波 许传波 杜秀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57,共8页
目的以阔叶浆为原料制备改性微纤化纤维素,并将其用于增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方法采用共研磨的方式,以Ca(OH)_(2)为研磨助剂和润胀剂,将阔叶浆解离成微纤化纤维素(MFC),再经碳酸化和硬脂酸钠改性后制得硬脂酸钙包覆的微... 目的以阔叶浆为原料制备改性微纤化纤维素,并将其用于增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方法采用共研磨的方式,以Ca(OH)_(2)为研磨助剂和润胀剂,将阔叶浆解离成微纤化纤维素(MFC),再经碳酸化和硬脂酸钠改性后制得硬脂酸钙包覆的微纤化纤维素(CS-MFC)。然后采用溶剂浇铸法将CS-MFC以不同比例添加到ABS中,经双螺杆混合挤出和硫化机压片后制得CS-MFC/ABS复合材料,测定MFC、CS-MFC和CS-MFC/ABS复合材料的性能。结果氢氧化钙具有显著的助研磨作用,得到的CS-MFC中硬脂酸钙以物理吸附的方式包覆在MFC表面,水接触角由18.2°提升到72.3°。将CS-MFC添加到ABS基体中,当CS-MFC的质量分数为5%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38.0MPa,增幅为15.5%;当CS-MFC的质量分数为10%时,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达到1.72GPa,增幅为5.5%;CS-MFC对ABS的热稳定性影响较小。结论经共研磨及硬脂酸钠改性得到的CS-MFC能有效提升ABS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有利于提高ABS的应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纤化纤维素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 硬脂酸钠改性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γ-Al_(2)O_(3)催化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加氢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浩浩 郭方 +2 位作者 荣泽明 侯召民 苏东宁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2-880,共9页
以γ-Al_(2)O_(3)为原料、碳酸铵为沉淀剂,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Ni/γ-Al_(2)O_(3)催化剂,将其应用于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SIS)嵌段共聚物催化加氢。通过XRD、TEM、XPS、1HNMR和DSC对催化剂和产物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载体种类、Ni理... 以γ-Al_(2)O_(3)为原料、碳酸铵为沉淀剂,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Ni/γ-Al_(2)O_(3)催化剂,将其应用于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SIS)嵌段共聚物催化加氢。通过XRD、TEM、XPS、1HNMR和DSC对催化剂和产物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载体种类、Ni理论负载量(以载体质量为基准,下同)、反应条件对SIS加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以γ-Al_(2)O_(3)为载体并负载10%的Ni为催化剂、环己烷为溶剂、反应温度为140℃、反应压力为1MPa、反应时间3.0 h的条件下,催化剂具有最优活性,聚异戊二烯嵌段加氢度达到85%,副反应苯环的加氢度<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Ni/γ-Al_(2)O_(3) 非均相催化 催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三元共聚物固定葡萄糖淀粉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书香 王振华 +1 位作者 康海彦 张贺迎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4期356-359,共4页
利用自由基沉淀聚合反应合成了不同组成的、具有可逆溶解 -沉淀性能的甲基丙烯酸 -苯乙烯 -顺丁烯二酸酐三元共聚物载体 ,并测定了其临界 pH值 (2 .4 7~ 3.5 1) .利用载体上的酸酐基团固定葡萄糖淀粉酶 ,得到了具有液相酶和固相酶两者... 利用自由基沉淀聚合反应合成了不同组成的、具有可逆溶解 -沉淀性能的甲基丙烯酸 -苯乙烯 -顺丁烯二酸酐三元共聚物载体 ,并测定了其临界 pH值 (2 .4 7~ 3.5 1) .利用载体上的酸酐基团固定葡萄糖淀粉酶 ,得到了具有液相酶和固相酶两者优点的固定化酶 .考察了单体组成、固定化反应时间对固定化酶酶活的影响和可回收利用性 .固定化酶 (湿 )酶活可达 2 347u/ g ,经溶解 -沉淀循环 3次回收后的固定化酶酶活可保留 7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 苯乙烯 丁烯二酸酐 三元共聚物 固定化酶 葡萄糖淀粉酶 可逆沉淀-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乙烯-乙烯/丁烯嵌段共聚物的二维核磁方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梁红文 周涛 +2 位作者 李波 李林 张爱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3-97,共5页
利用二维核磁方法对苯乙烯-乙烯/丁烯嵌段共聚物的链段微结构进行了定性。利用普通一维1H和13C核磁得到了共聚物分子的基本结构信息;利用1H-1H-COSY二维核磁确定了共聚物中同核氢质子之间的偶合关系;利用13C-1H-HSQC和13C-1H-HMBC二维... 利用二维核磁方法对苯乙烯-乙烯/丁烯嵌段共聚物的链段微结构进行了定性。利用普通一维1H和13C核磁得到了共聚物分子的基本结构信息;利用1H-1H-COSY二维核磁确定了共聚物中同核氢质子之间的偶合关系;利用13C-1H-HSQC和13C-1H-HMBC二维核磁确定了共聚物异核碳氢原子的单键相关性,明确了直接相连接的C-H化学位移,为微结构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归属了苯乙烯嵌段结构中的亚甲基和次甲基的化学位移;同时归属了乙烯-丁烯嵌段链段结构中的甲基、亚甲基和次甲基的化学位移,并确定了重复单元的链段结构状态。二维核磁方法可以得到很多在普通一维核磁中难以解析的信息。二维核磁是对苯乙烯-乙烯/丁烯嵌段共聚物链结构定性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二聚乙烯/丁烯嵌段共聚物 二维核磁 -氢直接相关谱 碳氢直接相关谱 碳氢远程相关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测定苯乙烯-异丁烯酸甲酯共聚物中苯乙烯单元含量 被引量:2
12
作者 俞雄飞 林振兴 莫卫民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7-269,共3页
取0.013g共聚物样品,用压片机在压力30MPa和温度(150±10)℃的条件下压制成厚度为0.05mm的样品膜供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分析用。根据苯乙烯-异丁烯酸甲酯共聚物的红外光谱特征性,分别选择波数700cm叫和1730cm叫作为苯乙烯和... 取0.013g共聚物样品,用压片机在压力30MPa和温度(150±10)℃的条件下压制成厚度为0.05mm的样品膜供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分析用。根据苯乙烯-异丁烯酸甲酯共聚物的红外光谱特征性,分别选择波数700cm叫和1730cm叫作为苯乙烯和异丁烯酸甲酯的定量峰位。选用已知苯乙烯单元的共聚物样品,按方法分析并测得相关数据。以苯乙烯单元的质量分数(%)作为纵坐标,以特征峰面积比值(A700/A1730)为横坐标制作标准曲线。根据所测得未知样品的A700/A1730比值,在标准曲线上查得其苯乙烯单元的含量。该法测定聚合物中苯乙烯单元的范围为40%~85%。测得不同苯乙烯单元含量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n=6)为0.9%~1.9%。将红外光谱法分析结果与核磁共振法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相对误差在2%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 苯乙烯-丁烯酸甲酯共聚物 苯乙烯单元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DAD法测定降脂宁颗粒中二苯乙烯苷、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的含量
13
作者 崔业波 马晓静 +2 位作者 姜瀚博 马彧 王丹彧 《特产研究》 2024年第5期82-87,共6页
本研究旨在建立降脂宁颗粒中制何首乌成分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含量测定方法。采用HPLC-DAD法,以Caprisil C18-B(4.6mm×250mm,5μm)色谱柱;测定二苯乙烯苷的流动相为乙腈-水(20:80)... 本研究旨在建立降脂宁颗粒中制何首乌成分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含量测定方法。采用HPLC-DAD法,以Caprisil C18-B(4.6mm×250mm,5μm)色谱柱;测定二苯乙烯苷的流动相为乙腈-水(20:80),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20 nm;柱温30℃;测定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的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222 nm。结果表明,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分别在0.042~0.422μg、0.008~0.082μg和0.011~0.109μg的质量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为0.9999。本研究建立的方法精密度、稳定性(24 h)、重复性的RSD均小于2.0%(n=6),平均回收率依次为99.2%、95.5%和94.8%。3批样品中制何首乌成分含量差异较大。本方法简单易操作,准确高效,可为降脂宁颗粒中制何首乌成分含量测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脂宁颗粒 2 3 5 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 大黄素 大黄素甲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塑料中的铅、镉、汞、铬、砷 被引量:27
14
作者 王英锋 施燕支 +4 位作者 张华 陈玉红 John Lau Steven Wilbur 李平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1-194,共4页
建立了微波消解技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同时测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塑料中的铅、镉、汞、铬、砷五种元素的方法。对仪器的参数设置、进样系统进行了优化,并对此类塑料样品中上述元素分析的前处理条件,如消解... 建立了微波消解技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同时测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塑料中的铅、镉、汞、铬、砷五种元素的方法。对仪器的参数设置、进样系统进行了优化,并对此类塑料样品中上述元素分析的前处理条件,如消解体系、消解温度、恒温时间以及酸用量等进行了优化。方法检出限为0.7~6.5ng·g-1;用加标回收的方法评价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加标回收率为89.8%~110.8%;样品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2.8%~11.3%。该方法检出限低、精确度好、准确度高、简单快速、无需基体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P-MS 微波消解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 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乙烯-马来酸酐无规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31
15
作者 王久芬 周海骏 +1 位作者 姜丽萍 冷国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0-63,共4页
苯乙烯 -马来酸酐无规共聚物 (R- SMA树脂 )具有良好的耐热性 ,较低的熔体粘度 ,优异的加工性能 ,能与多种高分子材料进行共混。本文以过氧化二苯甲酰 (BPO)为引发剂 ,环己酮为溶剂 ,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了 R- SMA树脂。讨论了加料方式... 苯乙烯 -马来酸酐无规共聚物 (R- SMA树脂 )具有良好的耐热性 ,较低的熔体粘度 ,优异的加工性能 ,能与多种高分子材料进行共混。本文以过氧化二苯甲酰 (BPO)为引发剂 ,环己酮为溶剂 ,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了 R- SMA树脂。讨论了加料方式对聚合物结构的影响、组成与流动性能的关系。并用 13C-NM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马来酸酐无规共聚物 合成 表征 耐热性 熔体粘度 共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腈-三元乙丙橡胶-苯乙烯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18
16
作者 瞿雄伟 商淑瑞 +2 位作者 刘国栋 姬荣琴 张留成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04-107,共4页
以正己烷 /苯为溶剂 ,过氧化二苯甲酰 (BPO)为引发剂 ,溶液法合成了丙烯腈 -三元乙丙橡胶 -苯乙烯接枝共聚物 (AES)。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用称量法计算接枝参数 ,并就接枝机理进行了讨论 ;研究了反应时间、引发剂... 以正己烷 /苯为溶剂 ,过氧化二苯甲酰 (BPO)为引发剂 ,溶液法合成了丙烯腈 -三元乙丙橡胶 -苯乙烯接枝共聚物 (AES)。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用称量法计算接枝参数 ,并就接枝机理进行了讨论 ;研究了反应时间、引发剂浓度、EPDM含量及 St/ AN质量比等条件对接枝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选择适当的引发剂浓度及 EPDM用量可得到具有较高接枝参数的 AES。用热重分析法表征了产物的热性能 ,表明 AES耐热性优于 A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三元乙丙橡胶-苯乙烯接枝共聚物 合成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3,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基复合导电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帆 梁凤玉 +3 位作者 肖奕葶 杨智博 王文婷 樊威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9-106,共8页
为探究导电填料的掺杂方式对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机制,以聚(3,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为基体,银纳米线和石墨烯为导电填料,采用湿法纺丝技术制备了PEDOT:PSS基复合纤维,并采用聚氨酯(PU)对纤维进行封装。利用扫描电... 为探究导电填料的掺杂方式对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机制,以聚(3,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为基体,银纳米线和石墨烯为导电填料,采用湿法纺丝技术制备了PEDOT:PSS基复合纤维,并采用聚氨酯(PU)对纤维进行封装。利用扫描电镜、电化学工作站、万能试验机、疲劳试验机、接触角测量仪对纤维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分别研究了纺丝液和凝固浴中导电填料对纤维结构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凝固浴掺杂法易将导电填料附着于纤维表面,所制备复合纤维的电导率为(421.19±75.14)S/cm,相较于纯PEDOT:PSS纤维提高了22.4%;复合纤维表面亲水性强,静态接触角为62.9°;PU封装复合纤维具有优异的弯曲稳定性和耐水洗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纤维 聚(3 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 石墨烯 银纳米线 湿法纺丝 导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支化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酯化物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许翠玲 付少海 +2 位作者 张丽平 田安丽 王春霞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2-326,342,共6页
以醇为酯化剂,对超支化苯乙烯-马来酸酐(BPSMA)进行酯化,考察了反应温度、时间、酯化剂结构及用量等对超支化苯乙烯-马来酸酐酯化物(BPSME)酯化度的影响,在优化实验的基础上制备了以甲醇为酯化剂的超支化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酯化物(M-... 以醇为酯化剂,对超支化苯乙烯-马来酸酐(BPSMA)进行酯化,考察了反应温度、时间、酯化剂结构及用量等对超支化苯乙烯-马来酸酐酯化物(BPSME)酯化度的影响,在优化实验的基础上制备了以甲醇为酯化剂的超支化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酯化物(M-BPSME),探讨了M-BPSME对颜料红122的分散性能。结果表明BPSMA与甲醇发生了酯化反应,且较佳的反应时间为6 h,酯化温度80℃。分散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线型苯乙烯马来酸酐(LPSMA)、BPSMA、M-BPSME对颜料红122的分散效率为M-BPSME>BPSMA>LPSMA,且MBPSME作分散剂的颜料分散体系的离心稳定性和冻融稳定均在97%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支化 苯乙烯-马来酸酐 酯化 分散 纺织染整助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苯基马来酰亚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马来酸酐四元共聚物的制备及对ABS的改性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远 李文振 +4 位作者 钱正华 张来胜 董亮 王论 唐颂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共6页
以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采用溶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N-苯基马来酰亚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马来酸酐四元共聚物。保持马来酸酐单体质量分数为5%,N-苯基马来酰亚胺单体质量分数为30%,改变α-甲基苯乙烯和苯乙烯的投料比合成系列四元共... 以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采用溶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N-苯基马来酰亚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马来酸酐四元共聚物。保持马来酸酐单体质量分数为5%,N-苯基马来酰亚胺单体质量分数为30%,改变α-甲基苯乙烯和苯乙烯的投料比合成系列四元共聚物。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凝胶渗透色谱对四元共聚物的化学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四元共聚物对ABS树脂耐热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α-甲基苯乙烯和苯乙烯的投料比为1∶1,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50×10~4左右的四元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最高达到253.3℃,5%热分解温度可达到351℃。该共聚物可使ABS共混物T_g升高到124.7℃,且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苯基马来酰亚胺 苯乙烯 Α-甲基苯乙烯 马来酸酐 ABS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酯-苯乙烯-马来酸酐三元共聚物降凝剂的制备 被引量:16
20
作者 唐小华 严世强 +1 位作者 王绍霞 周永红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9-72,共4页
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丙烯酸酯—苯乙烯—马来酸酐三元共聚物作为柴油降凝剂.以正交试验设计法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n(丙烯酸酯):n(苯乙烯):n(马来酸酐)=9:1:1、引发剂质量分数0.8%、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8 h为最佳条件,降... 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丙烯酸酯—苯乙烯—马来酸酐三元共聚物作为柴油降凝剂.以正交试验设计法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n(丙烯酸酯):n(苯乙烯):n(马来酸酐)=9:1:1、引发剂质量分数0.8%、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8 h为最佳条件,降凝剂收率为64.15%,降凝剂质量分数为0.1%时,研究的3种柴油组分油的凝点分别降低了10,5,7℃,具有良好的降凝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凝剂 溶液聚合 正交试验 丙烯酸酯—苯乙烯-马来酸酐 柴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