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5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改性聚乙烯消光薄膜的制备与性能
1
作者 吕金龙 曾舒 +3 位作者 黄晓枭 张怡 王聚恒 杨康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68,共6页
为了实现聚乙烯薄膜具备高透光性、高雾度和低光泽等性能特征,本文采用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SBR)对聚乙烯(PE)进行改性,通过流延工艺制备了PE消光膜。同时,通过对SBR/PE共混物薄膜的性能表征与测试,研究了SBR对PE薄膜性能的影响规律。... 为了实现聚乙烯薄膜具备高透光性、高雾度和低光泽等性能特征,本文采用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SBR)对聚乙烯(PE)进行改性,通过流延工艺制备了PE消光膜。同时,通过对SBR/PE共混物薄膜的性能表征与测试,研究了SBR对PE薄膜性能的影响规律。光电雾度仪和光泽度仪的测试结果显示,随着SBR含量的增加,PE消光膜的雾度逐渐上升,而透光率和光泽度则相应降低。当SBR质量分数超过15%时,PE薄膜的雾度超过60%,透光率大于88%,光泽度低于10 GU,展现出优异的消光特性。万能拉力试验机的测试结果表明,PE消光膜在纵向和横向方向上的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随SBR质量分数的增加趋于一致,显示出良好的纵/横向力学均匀性。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结果进一步证实了SBR对PE具有显著的增韧效应。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表征显示,SBR/PE共混物呈现单一熔融峰,表明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同时,随着SBR质量分数的增加,PE的结晶度逐渐降低。毛细管流变仪测试结果表明,SBR能够有效提高PE的加工性能。综上所述,SBR改性PE制备的消光膜在力学性能、加工性能及消光特性等方面表现出优异的综合性能,有望在高端快速包装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 乙烯 消光膜 共混改性 消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_(2)型聚芴-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其性能 被引量:1
2
作者 程进 刘长春 +1 位作者 单玉华 薛叙明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6,50,共6页
以2,6-二羟基碘苯为分子架构骨架,通过铃木宫浦反应得到末端为双(2-溴代丙烯酸)的聚芴,再利用聚芴引发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得到AB_(2)型聚芴-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并将该嵌段共聚物与均聚芴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具有相... 以2,6-二羟基碘苯为分子架构骨架,通过铃木宫浦反应得到末端为双(2-溴代丙烯酸)的聚芴,再利用聚芴引发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得到AB_(2)型聚芴-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并将该嵌段共聚物与均聚芴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具有相似的热性能和光致发光稳定性,嵌段共聚物表现出略高的β相(即平面化高分子链结构)组成,其电子迁移率也从均聚芴的4.5×10^(-7)cm^(2)/(V·s)上升到了AB2型嵌段共聚物的1.3×10^(-6)cm^(2)/(V·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_(2)型 聚芴 苯乙烯 嵌段共聚物 热性能 电子迁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纤化纤维素/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
作者 彭旋华 陈京环 +5 位作者 刘金刚 赵涛 肖贵华 刘文波 许传波 杜秀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57,共8页
目的以阔叶浆为原料制备改性微纤化纤维素,并将其用于增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方法采用共研磨的方式,以Ca(OH)_(2)为研磨助剂和润胀剂,将阔叶浆解离成微纤化纤维素(MFC),再经碳酸化和硬脂酸钠改性后制得硬脂酸钙包覆的微... 目的以阔叶浆为原料制备改性微纤化纤维素,并将其用于增强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方法采用共研磨的方式,以Ca(OH)_(2)为研磨助剂和润胀剂,将阔叶浆解离成微纤化纤维素(MFC),再经碳酸化和硬脂酸钠改性后制得硬脂酸钙包覆的微纤化纤维素(CS-MFC)。然后采用溶剂浇铸法将CS-MFC以不同比例添加到ABS中,经双螺杆混合挤出和硫化机压片后制得CS-MFC/ABS复合材料,测定MFC、CS-MFC和CS-MFC/ABS复合材料的性能。结果氢氧化钙具有显著的助研磨作用,得到的CS-MFC中硬脂酸钙以物理吸附的方式包覆在MFC表面,水接触角由18.2°提升到72.3°。将CS-MFC添加到ABS基体中,当CS-MFC的质量分数为5%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38.0MPa,增幅为15.5%;当CS-MFC的质量分数为10%时,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达到1.72GPa,增幅为5.5%;CS-MFC对ABS的热稳定性影响较小。结论经共研磨及硬脂酸钠改性得到的CS-MFC能有效提升ABS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有利于提高ABS的应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纤化纤维素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 硬脂酸钠改性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马来酸酐苯乙烯交替共聚物的耐候聚丙烯的制备及机理研究
4
作者 赖金梅 郭照琰 +3 位作者 茹越 戚桂村 蔡传伦 宋志海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共5页
基于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微球制备系列耐候聚丙烯样品,研究了改性聚丙烯在人工加速紫外老化前后的相对分子质量、力学性能、黄色指数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马来酸酐苯乙烯交替共聚物含量为0.1%时,样品经紫外加速老化后的力学性能保持率很高... 基于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微球制备系列耐候聚丙烯样品,研究了改性聚丙烯在人工加速紫外老化前后的相对分子质量、力学性能、黄色指数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马来酸酐苯乙烯交替共聚物含量为0.1%时,样品经紫外加速老化后的力学性能保持率很高,与受阻胺光稳定剂改性样品相当;由于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的尺寸为400 nm左右,均匀分散在树脂基体中,对紫外光能产生强反射;同时其可以吸收紫外光并以低能蓝光的形式辐射,从而减少紫外光对聚丙烯的破坏,所以其可以在含量较低时,提高基体材料的耐候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酸酐苯乙烯交替共聚物 聚丙烯 抗紫外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东海原甲藻的毒性效应
5
作者 张鑫 陈章悦 +1 位作者 张秀丽 甄毓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7-37,共11页
针对纳米塑料对不同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差异及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的问题,本文从细胞和分子层面分析了不同浓度(0.1、1和10 mg/L)的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olystyrene nanoplastics,PS-NPs)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的毒性作... 针对纳米塑料对不同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差异及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的问题,本文从细胞和分子层面分析了不同浓度(0.1、1和10 mg/L)的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olystyrene nanoplastics,PS-NPs)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的毒性作用。结果显示,10 mg/L的PS-NPs对东海原甲藻的毒性效应大于0.1和1 mg/L的PS-NPs。在细胞层面,PS-NPs抑制了东海原甲藻的生长,藻细胞产生了氧化应激反应,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上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升高,细胞凋亡率增高。在分子层面,经过PS-NPs暴露处理后的东海原甲藻,其核糖体、蛋白酶体和内质网蛋白质加工相关的基因表达发生了变化:氧化磷酸化过程中相关基因表达量上调;为了应对氧化应激,过氧化物酶体过程中的相关基因表达量同样上调。另外,光合作用天线蛋白通路中的相关基因表达量下调,导致藻细胞的光捕获能力下降。本研究可为进一步评估纳米塑料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原甲藻 苯乙烯 纳米塑料 毒性效应 氧化应激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应用
6
作者 薛永萍 瞿小兰 +3 位作者 杨玲玲 余冲 蔡萌 汤璐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24,共5页
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一种以四氧化三铁(Fe_(3)O_(4))纳米粒子为核、聚苯乙烯为壳的磁性微球SG-151-F@P,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 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一种以四氧化三铁(Fe_(3)O_(4))纳米粒子为核、聚苯乙烯为壳的磁性微球SG-151-F@P,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对其形貌、组成、Fe_(3)O_(4)包覆量、磁学性能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SG-151-F@P微球的表面光滑、粒径分布较窄;SG-151-F@P微球中Fe_(3)O_(4)包覆量可达11.51%,具有超顺磁性,其饱和磁化强度为9.04 A·m^(2)·kg^(-1);SG-151-F@P微球应用于磁流化床反应器时,表现出较好的磁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_(3)O_(4) 苯乙烯 磁性微球 表面修饰 超顺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改性凹凸棒土对水中聚苯乙烯纳米塑料的高效去除
7
作者 韩枫 王烨 +4 位作者 马俐琪 杨柳 刘思雨 安舒玉 刘蕾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5,43,共7页
由塑料碎片衍生而来的纳米塑料已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为此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合成一种新型吸附剂MAtp(磁改性凹凸棒土),用于去除水中纳米塑料。结果表明:MAtp对PS-NPs(聚苯乙烯纳米塑料)的最大吸附量可达... 由塑料碎片衍生而来的纳米塑料已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为此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合成一种新型吸附剂MAtp(磁改性凹凸棒土),用于去除水中纳米塑料。结果表明:MAtp对PS-NPs(聚苯乙烯纳米塑料)的最大吸附量可达75.43 mg/g。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和VSM(磁性)分析显示,该吸附剂具有183.13 m^(2)/g的比表面积和优良的超顺磁性,满足磁分离要求。SEM(扫描电镜)分析、XRD(X射线衍射)、FT-IR(傅里叶红外光谱)、XPS(X射线能谱)表征显示,MAtp与PS-NPs之间存在明显静电吸引,Fe—O官能团对PS-NPs的捕获起着关键作用。PS-NPs在MAtp上的吸附过程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方程和Sips等温吸附模型。主要吸附机制包括静电吸引与表面络合。吸附-解吸实验表明MAtp吸附剂具有良好循环利用性能,为高效去除废水中纳米塑料提供了一种前景广阔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 凹凸棒土 苯乙烯 纳米塑料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_(2)-CuO/TiO_(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微波下降解苯乙烯的性能研究
8
作者 王浩 赵硕涵 +1 位作者 王秋龙 杜敬鑫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9-505,共7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吸波发热蜂窝陶瓷表面制备(CeO_(2)-CuO)/TiO_(2)低温吸附催化燃烧催化剂,采用络合剂(C_(6)H_(8)O_(7)、C_(10)H_(14)N_(2)Na_(2)O_(8)、C_(6)H_(15)NO_(3))分别对Ce^(3+)、Cu^(2+)进行络合,考察了络合剂对Ce^(3+)、C...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吸波发热蜂窝陶瓷表面制备(CeO_(2)-CuO)/TiO_(2)低温吸附催化燃烧催化剂,采用络合剂(C_(6)H_(8)O_(7)、C_(10)H_(14)N_(2)Na_(2)O_(8)、C_(6)H_(15)NO_(3))分别对Ce^(3+)、Cu^(2+)进行络合,考察了络合剂对Ce^(3+)、Cu^(2+)催化剂涂层微观形貌的影响,并研究了该催化剂对苯乙烯的吸附效果和微波热分解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仪、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对催化剂的相组成、微观结构、比表面积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络合剂为C_(10)H_(14)N_(2)Na_(2)O_(8)时,催化剂颗粒粒径为20 nm~30 nm,催化剂涂层的形貌呈网络状结构,催化剂比表面积大、孔径分布情况好,对苯乙烯吸附效率为95%;在微波条件下,苯乙烯起燃温度仅为90℃,催化剂在200℃时催化活性最高,催化转化率达到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苯乙烯处理 吸附 催化燃烧 溶胶—凝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_(3)促进聚乙烯(PE)和聚苯乙烯(PS)与联苯胺的相互作用
9
作者 葛建华 刘丹 +4 位作者 张万 辛侠彬 任雪 丁雪薇 马东坡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4-1436,共13页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水体环境中.为模拟老化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本研究选用聚乙烯(PE)和聚苯乙烯(PS)进行O_(3)老化,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手段对微塑料进...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水体环境中.为模拟老化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本研究选用聚乙烯(PE)和聚苯乙烯(PS)进行O_(3)老化,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手段对微塑料进行表征并探究其老化后对联苯胺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老化后的2种微塑料表面的粗糙程度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含氧官能团数量和强度增加、亲水性增强.两种微塑料对联苯胺的吸附量均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在老化6 h后,吸附量最大,PS对联苯胺的吸附量增长了4.5倍;PE对联苯胺的吸附量增长了1.9倍.此外,微塑料粒径的增加会减少微塑料对联苯胺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老化 乙烯微塑料 苯乙烯微塑料 联苯胺 吸附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聚苯乙烯/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10
作者 石素宇 王利珂 +2 位作者 张笑源 董昕辰 李桐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9,共4页
以再生聚苯乙烯(PS)为主要原料,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为改性剂,通过熔融共混工艺和热压成型工艺制备PS/LLDPE复合材料。利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拉伸测试等分析其结构及性能。加入LL... 以再生聚苯乙烯(PS)为主要原料,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为改性剂,通过熔融共混工艺和热压成型工艺制备PS/LLDPE复合材料。利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拉伸测试等分析其结构及性能。加入LLDPE显著提升了PS/LLDPE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添加质量分数13%的LLDPE时,PS/LLDPE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约为PS的10倍,达到GB/T 29645—2013增韧级聚苯乙烯再生改性专用料的优等品技术要求;与PS相比,PS/LLDPE拉伸断面较为粗糙,为塑性变形;PS/LLDPE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与损耗模量均提升,损耗峰向高温方向发生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再生聚苯乙烯 复合材料 热压成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电容器用聚苯乙烯树脂基碳微球的结构控制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俊博 孙刚伟 +3 位作者 张永正 沈春银 王艳莉 詹亮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1,共7页
以苯乙烯和二乙烯基苯为原料,石蜡为造孔剂,采用悬浮聚合及后续热处理制得聚苯乙烯树脂基碳微球(PCS)以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并对其孔结构、表面形貌及表面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添加质量分数为30%的石蜡造孔剂时,所制聚... 以苯乙烯和二乙烯基苯为原料,石蜡为造孔剂,采用悬浮聚合及后续热处理制得聚苯乙烯树脂基碳微球(PCS)以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并对其孔结构、表面形貌及表面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添加质量分数为30%的石蜡造孔剂时,所制聚苯乙烯树脂基碳微球(PCS-30%)的比表面积高达2589 m^(2)/g,其中微孔表面积为2328 m^(2)/g;在Et4NBF4-PC电解液体系下,将该材料作为电极材料制备双电层超级电容器,在0.1 A/g的电流密度条件下,电容器的比电容为106.4 F/g,相应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为22.1 W·h/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苯乙烯树脂基碳微球 悬浮聚合 造孔剂 交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基防水透气膜的性能及其复合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慧慧 刘茜 +2 位作者 胡东兴 周加权 王晓娟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8-164,共7页
本文旨在探讨将聚(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SEBS)作为防水透气膜与不同规格针织、机织面料复合后的性能特点。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接触角测定仪、全自动透气量仪、电脑式织物透湿仪、电子织物强力机对该种防水透气膜和... 本文旨在探讨将聚(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SEBS)作为防水透气膜与不同规格针织、机织面料复合后的性能特点。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接触角测定仪、全自动透气量仪、电脑式织物透湿仪、电子织物强力机对该种防水透气膜和不同种复合织物的微观结构、化学组成、接触角、透气量、透湿率、拉伸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与SEBS膜相比,复合织物的透气率提升了29.4%~935.1%,透湿率提升了3.8%~260.0%。复合织物均具有疏水性。复合织物与未进行膜复合的面料相比,拉伸强度增加了6.4%~22.4%,断裂伸长率提升了2.2%~23.0%。与市面上应用的聚氨酯复合织物相比,SEBS复合织物具有优良的疏水性和透气性。SEBS复合织物相较于未复合的面料更加耐用,具有更出色的柔韧性和弹性,在透气性和防水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是户外服装和用品的理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 防水透气膜 复合织物 热塑性弹性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全血中的聚苯乙烯微塑料及基质效应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智 冯泽阳 +4 位作者 曾力希 赵晶 王广 张娜 谢依侨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6-912,共7页
为探究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测定全血样品中微塑料的基质效应影响以及建立相关的定量方法,该文以聚苯乙烯微塑料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3种基质和2种前处理方式进行分组实验,以期找到降低基质效应影响的最优前处理方法。... 为探究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测定全血样品中微塑料的基质效应影响以及建立相关的定量方法,该文以聚苯乙烯微塑料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3种基质和2种前处理方式进行分组实验,以期找到降低基质效应影响的最优前处理方法。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加标样品均存在显著的基质增强效应,但使用氢氧化钾(KOH)试剂法进行前处理后基质效应的影响明显减弱,且优于目前主流的酶法前处理结果。该方法易于操作,试剂成本低,可应用于大批量样品的前处理,是目前最优的前处理方法。在优化的前处理方法基础上建立了PY/GC-MS测定全血样品中聚苯乙烯微塑料的定量方法,该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下限分别为26 ng/mL和100 ng/mL,可用于实际应用。该研究对于其他生物基质中微塑料的定量检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苯乙烯微塑料 定量分析 基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纳米微塑料与镉复合毒性对水稻发芽及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靖云 李慧 +6 位作者 张景茹 苏海磊 王凡凡 季宁宁 卢欢亮 刘雪松 魏源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2-871,共10页
近年来,微塑料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环境中的微塑料常常与传统污染物形成复合暴露,进而影响二者的环境效应。本研究探讨了暴露浓度为10~500 mg/L的聚苯乙烯纳米微塑料(Polystyrene nanoplastics,PSNPs)单一污染以及PSNPs... 近年来,微塑料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环境中的微塑料常常与传统污染物形成复合暴露,进而影响二者的环境效应。本研究探讨了暴露浓度为10~500 mg/L的聚苯乙烯纳米微塑料(Polystyrene nanoplastics,PSNPs)单一污染以及PSNPs浓度为100 mg/L和镉(Cd)浓度为30 mg/L的复合污染对水稻种子(Oryza sativa L.)萌发及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①PSNPs在10~500 mg/L范围内对水稻种子发芽率(GR)无显著影响(全暴露浓度范围内GR>85%),但能积累在发芽后的种子、根和芽中,且根部PSNPs积累量是其他部位的数十倍。②与对照组相比,PSNPs暴露使得水稻根和芽的干质量降低50%,但对根长和芽长的影响较小。③复合暴露实验显示,复合暴露组的根长和芽长显著高于Cd暴露组,这是因为PSNPs能通过吸附作用降低Cd的植物毒性。④代谢组学分析揭示,Cd单一暴露(Cd组)、PSNPs单一暴露组(PSNPs组)及复合暴露组(CT组)均显著影响水稻种子发芽的代谢通路。⑤Cd主要影响糖代谢、氨基酸代谢及黄酮类物质合成;PSNPs影响氨基酸代谢;复合污染涉及更复杂的糖代谢、脂质代谢及核黄素代谢。⑥PSNPs的加入可增强糖酵解途径、调节渗透压,进而缓解Cd产生的氧化应激。研究显示,PSNPs单独暴露对水稻种子发芽影响较小,但其与Cd复合污染可通过代谢调控机制缓解Cd毒性,这可为植物应对复合污染的机制研究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纳米微塑料(PSNPs) 镉(CD) 复合效应 水稻种子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公鸭睾丸的损伤作用
15
作者 顾雅怡 夏苏干 +6 位作者 刘鹏利 邹辉 顾建红 袁燕 刘学忠 刘宗平 卞建春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25-933,共9页
旨在揭示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S-NPs)的雄性生殖毒性,本试验以雄性绍兴鸭为研究对象,探究了PS-NPs对鸭睾丸组织的影响。试验将32只绍兴公鸭随机分为空白Control组、L-NPs组、M-NPs组和H-NPs组共4组(每组8只),分别饲喂饲料浓度为0、1、10、... 旨在揭示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S-NPs)的雄性生殖毒性,本试验以雄性绍兴鸭为研究对象,探究了PS-NPs对鸭睾丸组织的影响。试验将32只绍兴公鸭随机分为空白Control组、L-NPs组、M-NPs组和H-NPs组共4组(每组8只),分别饲喂饲料浓度为0、1、10、100 mg·kg^(-1)的PS-NPs。45 d称重后致死,采集鸭的睾丸,计算睾丸系数,HE染色观察各组睾丸组织病理变化;试剂盒检测睾丸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Western blot检测氧化损伤相关蛋白Nrf2、NQO1和HO-1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炎症相关基因TNF-α和IL-6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随着PS-NPs处理浓度升高,H-NPs组睾丸系数显著降低(P<0.05);病理学结果显示,曲精小管间的间隙不断变大,间质细胞数量逐渐减少,曲精小管管壁结构模糊;M-NPs组和H-NPs组睾丸组织MDA含量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升高,GSH、SOD和CAT活性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下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M-NPs组和H-NPs组Nrf2、NQO1、HO-1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下降;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M-NPs组和H-NPs组TNF-α、IL-6基因mRNA转录水平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升高。结果表明,PS-NPs能引起绍兴鸭睾丸组织形态结构改变、炎症和氧化应激,并且其损伤程度与PS-NPs暴露剂量呈正相关;PS-NPs引起的炎症反应与Nrf2/HO-1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纳米塑料 睾丸 氧化应激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致雄性小鼠睾丸睾酮合成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
16
作者 缪心媛 许晴雨 +7 位作者 夏苏干 林天金 蔡国栋 邹辉 顾建红 袁燕 刘宗平 卞建春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88-1498,共11页
【目的】探究聚苯乙烯纳米颗粒(NPs)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造成的损伤和影响睾酮合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清洁级雄性C56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及低(0.1 mg/L)、中(1 mg/L)、高(10 mg/L)剂量聚苯乙烯NPs组,每组6只,饮水暴露,... 【目的】探究聚苯乙烯纳米颗粒(NPs)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造成的损伤和影响睾酮合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清洁级雄性C56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及低(0.1 mg/L)、中(1 mg/L)、高(10 mg/L)剂量聚苯乙烯NPs组,每组6只,饮水暴露,试验期90 d。试验结束后,小鼠眼球采血,脱颈处死后剥离附睾及睾丸,采集精子。睾丸称重,统计睾丸指数,利用HE染色观察睾丸组织病理变化,使用综合精液分析系统分析精子总活率及精子总活力;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睾丸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血清睾酮含量;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氧化应激、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睾酮合成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聚苯乙烯NPs组小鼠睾丸指数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小鼠精子总活力及总活率、血清睾酮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聚苯乙烯NPs处理组小鼠睾丸组织中MDA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T-SOD、CAT和GSH-Px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聚苯乙烯NPs组小鼠睾丸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蛋白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3β-羟类固醇脱氢酶(HSD-3β)蛋白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各聚苯乙烯NPs处理组小鼠睾丸组织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高剂量聚苯乙烯NPs组小鼠睾丸组织中天冬氨酸半胱氨酸特异性蛋白酶9(Caspase9)、Caspase3、Bcl2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表达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胆固醇侧链裂解酶(CYP11A)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聚苯乙烯NPs处理组小鼠睾丸组织中HSD-17β、细胞色素P450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 scc)、类固醇激素急性调节蛋白(StAR)基因表达量均极显著下降(P<0.05;P<0.01);中、高剂量聚苯乙烯NPs组小鼠睾丸组织中HSD-3β、P450c17基因表达量均极显著或显著下降(P<0.01;P<0.05)。【结论】聚苯乙烯NPs能诱导小鼠睾丸组织氧化应激进而引发细胞发生,最终导致睾丸损伤和睾酮合成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 纳米塑料(NPs) 氧化应激 凋亡 睾酮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共聚物改性聚乙烯消光薄膜制备与性能
17
作者 杨康 曾舒 +5 位作者 黄晓枭 张怡 王聚恒 麻玉龙 钟安澜 刘蔚凯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31,共8页
以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共聚物(SEPS)共混改性线型低密度聚乙烯(PE-LLD),通过流延工艺制备了PELLD/SEPS共混物消光薄膜。测试了不同SEPS含量下PE-LLD/SEPS共混物的流变性能、熔融结晶行为及相应薄膜的光学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PE-LL... 以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共聚物(SEPS)共混改性线型低密度聚乙烯(PE-LLD),通过流延工艺制备了PELLD/SEPS共混物消光薄膜。测试了不同SEPS含量下PE-LLD/SEPS共混物的流变性能、熔融结晶行为及相应薄膜的光学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PE-LLD/SEPS共混物呈现单一熔融峰,说明两种组分具有良好的相容性;随SEPS含量增加,PE-LLD的结晶度以及共混物的表观黏度逐渐降低,消光薄膜的雾度、纵横向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以及耐穿刺强度和落镖冲击强度逐渐上升,而透光率和光泽度降低。当SEPS质量分数为20%时,薄膜的雾度为68.56%,透光率为89.36%,光泽度为6.04 GU,呈现优异的消光特性;当SEPS质量分数为10%~20%时,薄膜纵横向拉伸强度差值较小,表现出良好的纵横向拉伸强度均匀性。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进一步证实了SEPS对PE-LLD具有显著的增韧效应。综上所述,SEPS改性PE-LLD制备的消光薄膜在力学性能、加工性能及消光特性等方面表现出优异的综合性能,有望在高端快速包装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共聚物 乙烯 消光薄膜 共混改性 消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微塑料联合高脂处理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18
作者 王静 刁家妮 +8 位作者 龙菁 何渝广 谭丽萍 陈雪梅 李方方 何俊琳 王应雄 高茹菲 李伟轲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69-976,共8页
目的:探讨聚苯乙烯微塑料(polystyrene microplastics,PS-MPs)联合高脂处理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使用含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对HUVECs采用常规培... 目的:探讨聚苯乙烯微塑料(polystyrene microplastics,PS-MPs)联合高脂处理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使用含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对HUVECs采用常规培养、高脂处理和PS-MPs联合高脂处理。实验分为对照组、高脂处理组和PS-MPs联合高脂处理组。采用CCK-8试剂检测细胞活力,F-actin染色检测细胞形态变化情况,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和管腔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凋亡、迁移和成管能力。结果:HUVECs暴露于高脂环境后,细胞活力明显降低,细胞形态皱缩,细胞凋亡水平明显增加,细胞迁移和成管能力均明显降低。相较于高脂处理组,PS-MPs联合高脂处理后,细胞活力,细胞形态,细胞凋亡水平和细胞迁移能力均没有明显变化,但细胞成管能力进一步受损。结论:高脂处理会影响细胞活力,改变细胞形态,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在高脂处理基础上联合PS-MPs处理后,可加剧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微塑料 高脂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成管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微球制备及功能化研究进展
19
作者 刘晓旭 左金龙 张铁男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16-1621,共6页
聚苯乙烯微球(PS微球)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性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综述了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技术、功能化改性以及在多领域的应用进展。通过总结传统与改进的制备方法,分析其关键工艺参数的优化策略... 聚苯乙烯微球(PS微球)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性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综述了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技术、功能化改性以及在多领域的应用进展。通过总结传统与改进的制备方法,分析其关键工艺参数的优化策略;探讨表面功能化、多功能核壳结构以及生物兼容性提升技术。最后,展望了聚苯乙烯微球未来在绿色合成、智能设计以及规模化生产等方向的发展潜力,为进一步推动其应用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微球 制备技术 功能化改性 绿色合成 多领域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腐木堆分离的恶臭假单胞菌对聚苯乙烯(PS)的生物降解研究
20
作者 李晗 邱晴 +1 位作者 孙雪健 霍洪亮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4-160,共7页
从腐木堆中分离出能够生物降解聚苯乙烯(PS)的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QH1,通过好氧振荡培养、SEM检测、ATR-FTIR和接触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其降解性能.结果表明:该菌株在以PS薄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条件下,20 d内PS降解率可达4.1%... 从腐木堆中分离出能够生物降解聚苯乙烯(PS)的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QH1,通过好氧振荡培养、SEM检测、ATR-FTIR和接触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其降解性能.结果表明:该菌株在以PS薄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条件下,20 d内PS降解率可达4.1%,且降解后薄膜的形态和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全基因组测序发现该菌株具备降解PS的相关基因和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苯乙烯 生物降解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