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五四文学发展与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 |
方长安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5
|
|
2
|
《苦闷的象征》与中国新文学关系考辨 |
陈方竞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3
|
鲁迅·丰子恺·《苦闷的象征》 |
余连祥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4
|
《苦闷的象征》的传播及其意义──兼论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的贡献 |
任现品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2
|
|
5
|
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作品的传播模式——以鲁迅所译《苦闷的象征》为例 |
任淑坤
|
《山东外语教学》
|
2017 |
1
|
|
6
|
《苦闷的象征》思想渊源探析 |
雷晓敏
|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3 |
0 |
|
7
|
完全性的追求——鲁迅、《苦闷的象征》与浪漫主义 |
梁敏儿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0 |
|
8
|
“苦闷的象征” |
倪浓水
|
《远程教育杂志》
|
1999 |
0 |
|
9
|
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的象征化 |
杨经建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0
|
论文学情感的象征 |
陶长坤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11
|
创作应成为时代苦闷的升华 |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0 |
|
12
|
鲁迅与厨川白村 |
黄德志
沈玲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2
|
|
13
|
厨川白村与中国现代文艺理论 |
王向远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3
|
|
14
|
胡风和厨川白村 |
王向远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3
|
|
15
|
鲁迅笔下的joy |
曹清华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6
|
“彷徨”时期的鲁迅 |
丸尾常喜
金贤贞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5
|
|
17
|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中的左翼理论资源(四) |
陈方竞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18
|
鲁迅与赵荫棠 |
姜德明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6 |
1
|
|
19
|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中的左翼理论资源(五) |
陈方竞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20
|
“真诚”与“真情”——尼采与早期鲁迅美学思想联系一瞥 |
李克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