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四文学发展与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 被引量:5
1
作者 方长安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71-73,共3页
本文认为创造社作家受《苦闷的象征》的影响,走出了狭隘的“自我表现”说和为艺术而艺术的误区,确立起了为人生与为艺术相统一的文学观,拓宽了五四文学“自我表现”的空间。
关键词 五四文学 发展情势 创造社 苦闷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闷的象征》与中国新文学关系考辨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方竞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0,共20页
厨川白村文艺论著自"五四"以来进入中国,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状况,从中可以看到学院文化、社会文化认识或接受的不同,看到鲁迅与周作人截然有别的认识和理解及其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鲁迅译介《苦闷的象征》等文艺论著具有独立特... 厨川白村文艺论著自"五四"以来进入中国,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状况,从中可以看到学院文化、社会文化认识或接受的不同,看到鲁迅与周作人截然有别的认识和理解及其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鲁迅译介《苦闷的象征》等文艺论著具有独立特征,使之在中国新文学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并显示出他与厨川之间的差异;他通过与俄国文学的联系,深化了厨川文艺论著蕴含的生存意志论、生命哲学和精神分析学,体现了中国新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独立形态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厨川白村 苦闷象征 《出了象牙之塔》 中国新文学 鲁迅 周作人 沈雁冰 穆木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丰子恺·《苦闷的象征》 被引量:2
3
作者 余连祥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33,26,共8页
关键词 鲁迅 丰子恺 苦闷象征 译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闷的象征》的传播及其意义──兼论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的贡献 被引量:2
4
作者 任现品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7-70,共4页
《苦闷的象征》的翻译与传播呼应了五四之后中国新文学由“呐喊”向“彷徨”的时代转型,其现代性文艺思想填补了五四文学主体性理论建设的空白。鲁迅对《苦闷的象征》的译介及其在创作中的尝试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树立了现代性的文... 《苦闷的象征》的翻译与传播呼应了五四之后中国新文学由“呐喊”向“彷徨”的时代转型,其现代性文艺思想填补了五四文学主体性理论建设的空白。鲁迅对《苦闷的象征》的译介及其在创作中的尝试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树立了现代性的文学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闷象征 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作品的传播模式——以鲁迅所译《苦闷的象征》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任淑坤 《山东外语教学》 2017年第3期85-91,共7页
鲁迅在五四时期所译《苦闷的象征》对中国文学界曾经起到过重要作用,其传播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分析鲁迅进行文本选择的动因,推广译本的具体路径,进而总结出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作品传播的一般模式,即多元模式、名人模式、需求... 鲁迅在五四时期所译《苦闷的象征》对中国文学界曾经起到过重要作用,其传播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分析鲁迅进行文本选择的动因,推广译本的具体路径,进而总结出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作品传播的一般模式,即多元模式、名人模式、需求模式、曲线模式和互补模式。这些传播模式对当代文艺作品的传播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译作 鲁迅 苦闷象征 推介路径 传播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闷的象征》思想渊源探析
6
作者 雷晓敏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3期189-194,共6页
《苦闷的象征》是厨川白村的遗作,也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该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鲁迅的关注。由于鲁迅等人的积极译介,厨川白村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学领域名声鹊起。他的文学观契合了鲁迅当时的文学思想,也影响了鲁迅的文学创作。学界关于... 《苦闷的象征》是厨川白村的遗作,也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该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鲁迅的关注。由于鲁迅等人的积极译介,厨川白村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学领域名声鹊起。他的文学观契合了鲁迅当时的文学思想,也影响了鲁迅的文学创作。学界关于厨川白村与鲁迅的比较研究尚处于一般引述状态,而关于厨川学术思想的渊源方面还有待深入探讨。厨川白村文学思想的显性源头在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之中,而其隐性的渊源则在马克思学说中。马克思的劳动学说是厨川白村改造日本国民性的重要参照,这也是《苦闷的象征》超越精神分析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闷象征 厨川白村 鲁迅 思想渊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性的追求——鲁迅、《苦闷的象征》与浪漫主义
7
作者 梁敏儿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8-59,共12页
关键词 文学研究 鲁迅 <<苦闷象征>> 浪漫主义 郁达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闷的象征”
8
作者 倪浓水 《远程教育杂志》 1999年第1期12-14,共3页
1924年4月8日,鲁迅从书肆上购得了日文版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没有人意识到这件事将给他的创作带来多大影响。也许鲁迅自己也并未觉得,所以回家后他将书往架上一搁就是五个多月,没有仔细阅读,也没有翻译出版。这期间,《呐喊》的销... 1924年4月8日,鲁迅从书肆上购得了日文版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没有人意识到这件事将给他的创作带来多大影响。也许鲁迅自己也并未觉得,所以回家后他将书往架上一搁就是五个多月,没有仔细阅读,也没有翻译出版。这期间,《呐喊》的销路继续看好,而《彷徨》正在一篇篇的创作中。他已被胡适誉为中国白话小说创作第一人;作为《新青年》的中坚,他的周围簇拥着许多有为的青年学生。但是,鲁迅并未感到怎样的欣慰,因为他的内心一片悲凉,心情异常苦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闷象征 鲁迅 周作人 《伤逝》 八道湾 《呐喊》 《孤独者》 小说创作 厨川白村 《不周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的象征化 被引量:2
9
作者 杨经建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1-167,共7页
象征性思维是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的一种特定的艺术表现形态。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象征"话语与存在主义现象学的精神契合,为其积蓄了文化资源并提供了创作生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又是一种由于文学... 象征性思维是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的一种特定的艺术表现形态。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象征"话语与存在主义现象学的精神契合,为其积蓄了文化资源并提供了创作生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又是一种由于文学语境的变迁、新的文化质素的出现激发起的艺术创造意识和诗性诉求方式。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的象征性创作呈现出两种审美途径:其一是借用本雅明的话即"废墟美学"上的象征化创作或"忧郁的象征",其中感性化抒写、神秘的意念、感伤意识、唯美情调和象征诗艺发挥着综合互补的作用;其二是追求象征性表达的智性哲思层面的"苦闷的象征",它具有象征主旨知性化的本色,因而是一种深邃的理性、精妙的悟解、渊深的蕴涵在象征化思维逻辑下的审美营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文化 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 象征化构思 忧郁的象征 苦闷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情感的象征
10
作者 陶长坤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81-84,52,共5页
文学作品中都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情愫,就象生物中都含着水分一样。虽然对情感与生活(作品中的生活)的关系理解或主张上不无歧异,有的认为,情感粘贴于生活,附丽于生活,生活重于情感,主实;有的认为,情感拥抱生活,同化生活,情感重于生活,主... 文学作品中都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情愫,就象生物中都含着水分一样。虽然对情感与生活(作品中的生活)的关系理解或主张上不无歧异,有的认为,情感粘贴于生活,附丽于生活,生活重于情感,主实;有的认为,情感拥抱生活,同化生活,情感重于生活,主情。但二者的共同之处是,都承认情感的存在和存在的普遍性、广泛性。 中国古典文论向来推崇情感说,《毛诗序》中即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深刻见解;刘勰也说“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韩非子更将“情”提到了近乎偏颇的地位:“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的象征 论文学 苦闷象征 厨川白村 文学作品 郭沫若 生命力 苦闷象征 文艺 苦闷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作应成为时代苦闷的升华
11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26-126,共1页
创作应成为时代苦闷的升华文学如何走出困顿,这是当今最受文坛各界关注的一件事,而如何走出困顿,则又众说纷坛。对此,吴立昌在1995年1月19日《文学报》撰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对于一个有出息的文学家来说,走出困顿... 创作应成为时代苦闷的升华文学如何走出困顿,这是当今最受文坛各界关注的一件事,而如何走出困顿,则又众说纷坛。对此,吴立昌在1995年1月19日《文学报》撰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对于一个有出息的文学家来说,走出困顿之道,首先要有忧患意识,也就是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苦闷 文学家 苦闷象征 忧党忧国 忧患意识 吴立昌 “气候” 五四时代 大读者 未过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厨川白村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德志 沈玲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61-65,共5页
关键词 厨川白村 鲁迅 欧美文学 文艺批评家 文艺心理 中国新文学 近代文学 苦闷象征 著作 走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厨川白村与中国现代文艺理论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向远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39-45,共7页
关键词 厨川白村 苦闷象征 郭沫若 现代文艺理论 郁达夫 《文学概论》 鲁迅 托尔斯泰 新弗洛伊德主义 文学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风和厨川白村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向远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8-64,共7页
关键词 精神奴役的创伤 厨川白村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现实主义理论 胡风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苦闷象征 “现实主义” 卢卡契 “主观战斗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笔下的joy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清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4-29,共6页
一 鲁迅不用英文写作。英词单词joy最早出现在他的译著中。鲁迅译《苦闷的象征》的第一章“创作论”的第二节“创造生活的欲求”,有词组“生的欢喜”及附注的英译“joy of life”。
关键词 鲁迅 苦闷象征 英文写作 创作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彷徨”时期的鲁迅 被引量:5
16
作者 丸尾常喜 金贤贞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28-36,16,共10页
1.彷徨鲁迅的第1部小说集题为《呐喊》(1923),第2部小说集命名为《彷徨》(1926)。《呐喊》里所收作品的内容,大多为描绘鲁迅自己所谓“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我怎么做起小说来》,1933)。这里充盈着要“将... 1.彷徨鲁迅的第1部小说集题为《呐喊》(1923),第2部小说集命名为《彷徨》(1926)。《呐喊》里所收作品的内容,大多为描绘鲁迅自己所谓“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我怎么做起小说来》,1933)。这里充盈着要“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个人主义 阿尔志跋绥夫 人道主义 《野草》 苦闷象征 厨川白村 象征主义 周作人 《狂人日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中的左翼理论资源(四)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方竞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2-19,30,共9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苦闷象征 资源 左翼 文化领域 现代社会 人类生活 新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赵荫棠 被引量:1
18
作者 姜德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6年第5期46-47,共2页
鲁迅与赵荫棠姜德明作为语言学家的赵荫棠,我只知道他著有两部学术专著:《等韵源流》、《中原音韵研究》。作为文艺家,20年代他在北京出版过一册编译的文集《风格与表现》,又与诗人徐玉诺编过文学刊物《明天》,与女作家庐隐合编... 鲁迅与赵荫棠姜德明作为语言学家的赵荫棠,我只知道他著有两部学术专著:《等韵源流》、《中原音韵研究》。作为文艺家,20年代他在北京出版过一册编译的文集《风格与表现》,又与诗人徐玉诺编过文学刊物《明天》,与女作家庐隐合编过文学刊物《华严》,与魏某(名待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日记 鲁迅先生 《莽原》 中国小说史 苦闷象征 文学刊物 《明天》 微波 讲笑话 新文学大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中的左翼理论资源(五)
19
作者 陈方竞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33,共9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左翼 苦闷象征 资源 文学批评理论 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诚”与“真情”——尼采与早期鲁迅美学思想联系一瞥
20
作者 李克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0-14,共5页
“真诚”与“真情”———尼采与早期鲁迅美学思想联系一瞥●李克早期鲁迅认为,凡人之心,无不有诗。诗不为诗人所独有,所以读者闻其声,即会灵犀相通。诗,人人心中皆有之,“无之何以能解”?故诗人语发,声彻灵府,有情者心玄立应... “真诚”与“真情”———尼采与早期鲁迅美学思想联系一瞥●李克早期鲁迅认为,凡人之心,无不有诗。诗不为诗人所独有,所以读者闻其声,即会灵犀相通。诗,人人心中皆有之,“无之何以能解”?故诗人语发,声彻灵府,有情者心玄立应,血脉更张,美伟之力,以此高尚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思想 《鲁迅全集》 尼采哲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 留学生 浪漫主义 浪漫派 苦闷象征 悲剧的诞生 郭沫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