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苜蓿种质材料对茎点霉叶斑病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张丽 潘龙其 +2 位作者 袁庆华 王瑜 苗丽宏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52-657,共6页
为了明确不同苜蓿材料(Medicago Sativa)对茎点霉叶斑病的抗性,对来自国内外的30份苜蓿材料进行了苗期抗病性评价,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色法,对不同抗感病材料体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歧化酶(SOD... 为了明确不同苜蓿材料(Medicago Sativa)对茎点霉叶斑病的抗性,对来自国内外的30份苜蓿材料进行了苗期抗病性评价,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色法,对不同抗感病材料体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苜蓿材料对茎点霉叶斑病的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各材料间病情指数(4.28-51.65)变化较大,其中抗病性最强的是来自内蒙的‘敖汉苜蓿’,感病性最强的是来自陕西的‘陕西苜蓿’,中抗材料有10份。接菌前,各材料间CAT,SOD活性差异显著(P〈0.05),而PAL活性差异不显著;接菌后,3种酶活性均比接菌前有所升高,CAT和PAL呈先增后减的趋势,SOD活性呈依次递减趋势;同一材料在接菌后第4,8,12天3种酶活性也表现显著性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茎点霉叶斑病 抗病性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2种苜蓿叶斑病病原菌主要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3
2
作者 窦晓丽 胡文静 +2 位作者 刘凡 林彩英 李克梅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863-1870,共8页
【目的】分析不同培养条件对2种苜蓿叶斑病病原菌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和囊状匍柄霉(Stemphylium vesicarium)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2种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在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源、氮源条件下,培养P.medicaginis(... 【目的】分析不同培养条件对2种苜蓿叶斑病病原菌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和囊状匍柄霉(Stemphylium vesicarium)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2种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在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源、氮源条件下,培养P.medicaginis(代表菌株PM-1)7 d,培养S.vesicarium(代表菌株SV-1)5 d,观察菌落及菌丝生长状况,用十字交叉法分别测量2种病原菌菌落直径大小,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各处理间的差异。【结果】菌株PM-1在供试的11种培养基、8种碳源和12种氮源培养基上均可生长,其中最适培养基是GPA和PSA,最佳碳源是麦芽糖,最佳氮源是L-谷氨酰胺,菌落直径在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在5~30℃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5℃,致死温度55℃;24 h持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菌株SV-1在供试的11种培养基、8种碳源和12种氮源培养基上均可生长,其中最适培养基是GPA,最佳碳源是菊糖,最佳氮源是L-谷氨酰胺,菌落直径在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在5~35℃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5℃,致死温度60℃;不同光照处理对菌丝生长差异不显著。【结论】苜蓿茎点霉代表菌株PM-1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5℃,GPA或PSA培养基,24 h持续光照,碳、氮源为麦芽糖和L-谷氨酰胺。囊状匍柄霉代表菌株SV-1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5℃,GPA培养基,碳、氮源为菊糖和L-谷氨酰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茎点霉叶斑病 苜蓿匍柄叶斑病 苜蓿 囊状匍柄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