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北丘陵坡耕地苜蓿玉米间作田土壤水分与作物产量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学春 王红妮 +1 位作者 李巍 毕胜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14,共6页
通过比较玉米单作、苜蓿单作和苜蓿玉米间作3种种植模式的田间土壤水分含量和地表径流量,产量与产值等,明确了苜蓿玉米间作在四川丘陵坡耕地的土壤水分变迁规律.结果表明:(1)在降水较多的7月,苜蓿玉米间作田的土壤含水量在0-20 cm,40... 通过比较玉米单作、苜蓿单作和苜蓿玉米间作3种种植模式的田间土壤水分含量和地表径流量,产量与产值等,明确了苜蓿玉米间作在四川丘陵坡耕地的土壤水分变迁规律.结果表明:(1)在降水较多的7月,苜蓿玉米间作田的土壤含水量在0-20 cm,40-60 cm和80-100 cm土层分别为19.5%-21.6%,18.2%-20.3%和16.3%-18.5%;在降水较少的12月,其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9.5%-21.7%,18.2%-20.1%和17.1%-18.5%.(2)丘陵坡耕地苜蓿玉米间作田的土壤有效含水量在6-9月较高,在11月-翌年3月较低;在6-9月大于玉米单作田,小于苜蓿单作田;在11月-翌年3月则低于玉米单作田,高于苜蓿单作田.(3)2012-2014年,苜蓿玉米间作田的地表平均径流量为15471 m3/km2;比苜蓿单作田增加56.1%,比玉米单作田减少29.1%.(4)苜蓿玉米间作田的苜蓿干草产量为18073-22164 kg/hm2,玉米籽粒产量为3864-4176 kg/hm2,玉米秸秆产量为4830-5890 kg/hm2,其产值为49900-50100元/hm2,略低于苜蓿单作田,显著高于玉米单作田.从土壤水分变迁和地表径流等角度综合考虑,在四川丘陵坡耕地推行苜蓿玉米间作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但在推行过程中需注意选取耐高温、耐高湿的苜蓿品种,并注意苜蓿生长期间的病害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地表径流 产量 苜蓿玉米间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旱塬坡耕地玉米-苜蓿间作对土壤养分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成婧 吴发启 +2 位作者 云峰 王健 吴光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28-232,共5页
选取5°,10°和15°共3个不同坡度的耕地,对玉米一苜蓿间作模式和玉米单作模式(对照处理)下的土壤养分含量以及作物产量进行了对比,以研究坡耕地粮草间作在保持土壤肥力和提高作物产量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间作和单... 选取5°,10°和15°共3个不同坡度的耕地,对玉米一苜蓿间作模式和玉米单作模式(对照处理)下的土壤养分含量以及作物产量进行了对比,以研究坡耕地粮草间作在保持土壤肥力和提高作物产量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间作和单作的土壤养分在播前差异不显著,在收获后差异显著,间作的养分损失量要小于单作,有机质、全氮、全磷、硝态氮、铵态氮、速磷和速钾含量分别相对减少了0.04g/kg,0.05g/kg,0.01g/kg,1.6mg/kg,1.2mg/kg,0.1mg/kg和3.2mg/kg;两种种植模式坡上的土壤养分含量均小于坡下,且间作坡上与坡下的养分含量差值比单作的小,其中有机质、全氮、全磷、硝态氮、铵态氮、速磷和速钾含量分别相差了0.13g/kg,0.05g/kg,0.01g/kg,0.5mg/kg,0.3mg/kg,0.2mg/kg和0.4mg/kg;各坡度下间作的玉米产量均高于单作的玉米产量,5°~15°间作地的玉米产量分别为7426.3,7280.3和6802.5kg/hm2,比单作玉米的产量分别提高了1.35%,0.92%和0.89%,且间作地的苜蓿产量达到了当地单产水平,表明在渭北旱塬区玉米-苜蓿间作措施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玉米苜蓿间作 玉米单作 土壤养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耕地玉米苜蓿间作水分分布与运移 被引量:6
3
作者 云峰 王健 +3 位作者 吴发启 尹武君 高僖 曹伟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3-57,共5页
采用探头式中子水分测定仪与时域反射仪法相结合,对不同坡度坡耕地苜蓿玉米间作下土壤水分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在5°、10°和15°三个坡度下,表现出随着坡度的增大,产流量也随之增大,且同一坡度间相比较,表现出坡面产流量顺... 采用探头式中子水分测定仪与时域反射仪法相结合,对不同坡度坡耕地苜蓿玉米间作下土壤水分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在5°、10°和15°三个坡度下,表现出随着坡度的增大,产流量也随之增大,且同一坡度间相比较,表现出坡面产流量顺序为单作苜蓿<玉米苜蓿间作<玉米<裸地,较单作和裸地而言,间作可有效减少坡面径流;苜蓿耗水量大于玉米耗水量,苜蓿条带土壤含水量明显低于玉米条带土壤含水量;在间作种植界面,随着距离界面越远,苜蓿地的水分含量降低,而玉米地的土壤含水量增大;生长表现为从边界向两侧,玉米株高增大,而苜蓿株高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玉米苜蓿间作 水分分布 水分运移 体积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苜蓿间作对黄土坡耕地养分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齐养周 云峰 +1 位作者 尹武君 王健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27,共5页
在渭北黄土高原坡地建立24个径流小区,对玉米苜蓿间作、玉米单作、苜蓿单作、裸地降雨后侵蚀泥沙各养分含量进行测量和监测,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全磷和有机质的损失量表现为裸地>玉米单作>玉米苜蓿间作>苜蓿单作;不同带宽间表... 在渭北黄土高原坡地建立24个径流小区,对玉米苜蓿间作、玉米单作、苜蓿单作、裸地降雨后侵蚀泥沙各养分含量进行测量和监测,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全磷和有机质的损失量表现为裸地>玉米单作>玉米苜蓿间作>苜蓿单作;不同带宽间表现出随着玉米带宽的增大,全氮、全磷和有机质的损失量也增大;不同坡度土壤速效钾、速效磷、硝态氮、铵态氮的损失量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间作下土壤速效钾、速效磷、硝态氮、铵态氮的损失量均小于玉米单作和裸地,但大于苜蓿单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苜蓿间作 养分 坡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玉米间作对紫花苜蓿结瘤固氮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5
作者 赵雅姣 刘晓静 +1 位作者 童长春 吴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5-105,共11页
试验采用根系分隔法将根系按不同方式进行分隔,并在不同氮素水平和生育时期下采用营养液沙培法对紫花苜蓿结瘤固氮、紫花苜蓿和玉米地上生物量以及氮积累量进行测定,以研究紫花苜蓿/玉米间作下根系互作对结瘤固氮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试验采用根系分隔法将根系按不同方式进行分隔,并在不同氮素水平和生育时期下采用营养液沙培法对紫花苜蓿结瘤固氮、紫花苜蓿和玉米地上生物量以及氮积累量进行测定,以研究紫花苜蓿/玉米间作下根系互作对结瘤固氮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结瘤固氮各指标、玉米及单位面积地上干物质重和氮积累量在各生育期和氮素水平下均表现为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分隔。其中,总根瘤数、单株根瘤重及单株固氮潜力在各生育期以及有效根瘤数、有效/总根瘤数及固氮酶活性在现蕾期和盛花期均表现为不分隔显著高于尼龙网分隔显著高于塑料分隔和紫花苜蓿单作(P<0.05)。总根瘤数在各生育期均表现为N21>N210,且在不同根系互作间的差距于盛花期最大;其他结瘤固氮指标在分枝期时表现为N21<N210,现蕾期和盛花期为N21>N210,并且N210下单株根瘤重及单株固氮潜力在不同根系互作间的差距于盛花期最大,而N21时各指标均在盛花期前最大。同时,结瘤固氮及氮代谢产物相关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单株根瘤重与单株固氮潜力相关系数最大(0.993)。由此可见,紫花苜蓿与玉米的根系互作越紧密越有利于紫花苜蓿结瘤固氮;紫花苜蓿根瘤的形成随氮素浓度的降低而增大,而根瘤生长发育在分枝期时适当的氮素对其有促进作用;促进根瘤形成的氮素阈值也较根瘤生长发育的低;根系互作是结瘤固氮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玉米间作 根系互作 根系分隔 结瘤特性 固氮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玉米与苜蓿间作模式对盐碱地土壤含盐量及周年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安振 张梦坤 +2 位作者 秦基皓 胡恒宇 宁堂原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6期69-74,共6页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作资源,构建合理的耕作制度是其绿色开发的重要一环。为了有效利用及改良盐碱地,本研究于2017—2018年以小麦复种玉米、苜蓿单作为对照,分别设置小麦玉米与5行、10行苜蓿间作处理,研究其对土壤含盐量及各作物...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作资源,构建合理的耕作制度是其绿色开发的重要一环。为了有效利用及改良盐碱地,本研究于2017—2018年以小麦复种玉米、苜蓿单作为对照,分别设置小麦玉米与5行、10行苜蓿间作处理,研究其对土壤含盐量及各作物产量、土地当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间作苜蓿可以降低0~40cm土层含盐量,提高小麦玉米的穗粒数、粒重和净面积单产,提高苜蓿周年干物质产量。对小麦玉米来说,两种间作模式均表现出种间互补作用大于种间竞争作用;对苜蓿而言,虽然不利于净面积单产提高,但减产均不显著。小麦季间作5行苜蓿的土地当量比低于间作10行苜蓿,但其玉米季和周年土地当量比较高。从周年来看,小麦玉米间作5行苜蓿是较佳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小麦玉米苜蓿间作 土壤含盐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幅设计对玉米/苜蓿间作群体光环境特征及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吴玉环 王自奎 +1 位作者 刘亚男 马千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4-155,共12页
探究间作带幅设计对玉米/苜蓿间作群体光环境特征、产量及光能利用效率(LUE)的影响,提出黄土高原旱作条件下玉米/苜蓿间作群体最佳带幅比例。研究设置了玉米单作(SM)、紫花苜蓿单作(SA)以及玉米/紫花苜蓿1∶2(I_(12))、2∶2(I_(22))和2... 探究间作带幅设计对玉米/苜蓿间作群体光环境特征、产量及光能利用效率(LUE)的影响,提出黄土高原旱作条件下玉米/苜蓿间作群体最佳带幅比例。研究设置了玉米单作(SM)、紫花苜蓿单作(SA)以及玉米/紫花苜蓿1∶2(I_(12))、2∶2(I_(22))和2∶4(I_(24))间作5种种植模式,并采用田间试验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测定了玉米和苜蓿的干物质产量及作物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等指标;建立了考虑光线入射角度和群体冠层结构几何关系的玉米/苜蓿间作群体辐射传输模型,并用实测值对其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2018年,单作处理的苜蓿干物质产量显著高于间作处理(P<0.05),而在2019年各间作处理苜蓿的干物质分别比单作高197.8、180.3和197.0 g·m^(-2);处理I_(12)、I_(22)和I_(24)两年总的玉米生物量比SM处理高12.1%、0.9%和23.9%。所有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在2019年均大于1.0,表现出间作优势。辐射传输模型可准确模拟玉米/苜蓿间作群体冠层底部的光合有效辐射,间作群体光合有效辐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59.0和66.6μmol·m^(-2)·s^(-1)。除玉米和苜蓿生育前期及玉米收获后,不同间作处理苜蓿群体冠层上方的PAR均低于单作苜蓿。2018和2019年I_(12)、I_(22)和I_(24)间作处理玉米的光能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处理高52.5%、9.3%、51.7%和28.5%、9.6%、21.0%,而间作苜蓿的LUE仅在2019年显著高于单作19.2%、32.4%和20.9%(P<0.05)。因此,合理的玉米/苜蓿间作带幅搭配可改善苜蓿的光照环境,提高其光能利用效率,尤其是玉米/紫花苜蓿2∶4间作群体光能利用效率和产量优势显著,建议在具有类似气候的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苜蓿间作 光合有效辐射 辐射传输模型 光能截获 光能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坡耕地三种种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朱青 陈正刚 +1 位作者 李剑 熊燕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1-25,共5页
通过研究紫花苜蓿—玉米间作、作物分带轮作和玉米单作3种种植模式下地表覆盖度和表层土壤含水量月变化,年均土壤和养分流失量以及产量等,比较不同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玉米间作与分带轮作模式可保持坡耕地全年覆盖... 通过研究紫花苜蓿—玉米间作、作物分带轮作和玉米单作3种种植模式下地表覆盖度和表层土壤含水量月变化,年均土壤和养分流失量以及产量等,比较不同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玉米间作与分带轮作模式可保持坡耕地全年覆盖,并在整个雨季保持较高的覆盖度。紫花苜蓿根系发达,增加了0—20cm耕层土壤中的根量,增强了土壤的渗透能力,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可减少地表径流39.3%,减少土壤侵蚀59.3%;分带轮作可减少地表径流10.4%,减少土壤侵蚀21.3%;两种模式都提高了雨季前和雨季耕层土壤中的水分,减少了水土流失引起的有机质流失29.9%~52.4%,全N流失26.7%~54.9,全钾流失27.3%~70.9%,缓效钾流失21.4%~58.9%,提高玉米产量33.0%~35.9%;紫花苜蓿—玉米间作还可收获紫花苜蓿干草13 664kg/hm2,复合产量是农民习惯的4.1倍;分带轮作可收获大豆、红薯、油菜等,复合产量为12 492kg/hm2,是农民习惯的2.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紫花苜蓿玉米间作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