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鲁地体超高压和退变质时代的厘定:来自片麻岩锆石微区SHRIMP U-Pb定年的证据 被引量:50
1
作者 刘福来 许志琴 宋彪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9-237,T005,T006,共11页
锆石微区矿物包体的激光拉曼和阴极发光测试以及相应的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苏鲁地体片麻岩锆石微区记录了十分复杂的年代学信息。其中副片麻岩锆石核部记录了345~743 Ma的继承性锆石年龄,标志着原岩碎屑锆石来源的复杂性;含柯石... 锆石微区矿物包体的激光拉曼和阴极发光测试以及相应的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苏鲁地体片麻岩锆石微区记录了十分复杂的年代学信息。其中副片麻岩锆石核部记录了345~743 Ma的继承性锆石年龄,标志着原岩碎屑锆石来源的复杂性;含柯石英的锆石微区记录了220~234 Ma的超高压变质年龄;而含石英包体的边部则记录了202~219 Ma的退变质年龄。正片麻岩继承性锆石核部所记录的年龄为574~680 Ma,表明原岩锆石曾经历了部分Pb丢失,原岩的形成年龄应大于680 Ma;含柯石英锆石微区所记录的超高压变质年龄为224~242 Ma;而锆石边部所记录的退变质年龄为209~219 Ma。两类片麻岩锆石微区所隐藏的超高压变质和退变质年龄信息十分相近,平均值分别为229±4Ma和211±4Ma,标志着苏鲁地体超高压变质时代应为印支期,相应的构造抬升速率约5.6 km/Ma。该项成果不仅确定了苏鲁地体超高压变质和退变质时代,而且对于深入探讨苏鲁地体快速折返过程中的动力学机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地体 矿物包 片麻岩 锆石 年代学信息 退变质年龄 动力学机制 U-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地体超高压矿物的三维空间分布 被引量:45
2
作者 刘福来 张泽明 许志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9-84,T004-T006,共19页
采用激光拉曼技术,配备电子探针和阴极发光测试,确认苏鲁地体大多数花岗质片麻岩,所有类型片麻岩、斜长角闪岩、蓝晶石英岩和大理岩的锆石中均隐藏以柯石英为代表的超高压包体矿物组合。其中花岗质片麻岩典型超高压包体矿物为柯石英... 采用激光拉曼技术,配备电子探针和阴极发光测试,确认苏鲁地体大多数花岗质片麻岩,所有类型片麻岩、斜长角闪岩、蓝晶石英岩和大理岩的锆石中均隐藏以柯石英为代表的超高压包体矿物组合。其中花岗质片麻岩典型超高压包体矿物为柯石英±多硅白云母;副片麻岩为柯石英+石榴子石+绿辉石、柯石英±石榴子石+硬玉+多硅白云母+磷灰石、柯石英+多硅白云母±磷灰石;斜长角闪岩为柯石英+石榴子石+绿辉石±金红石;蓝晶石英岩为柯石英+蓝晶石+金红石+磷灰石、柯石英+蓝晶石+多硅白云母+金红石;大理岩为柯石英+透辉石、柯石英+橄榄石。表明苏鲁地体由榴辉岩及其围岩所组成的巨量陆壳物质曾普遍发生深俯冲,并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锆石的矿物包体分布特征及相应的阴极发光图像研究表明,在同一样品中,锆石的成因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有的锆石显示继承性(碎屑)锆石的核(core)、超高压变质的幔(mantle)和退变质的边(rim);有的锆石则具有超高压的核、幔和退变质的边;而有的锆石却记录了深俯冲的核、超高压的幔和退变质的边。标志着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各类岩石副矿物锆石均具有十分复杂的结晶生长演化历史。因此,在充分研究锆石中矿物包体性质、分布特征以及相应阴极发光图像的基础上,采用SHRIMP离子探针技术,在锆石晶体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矿物包 锆石 激光拉曼技术 阴极发光 苏鲁地体 同位素年代学 片麻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苏鲁地体范家埠金矿成矿作用与矿床成因浅析:兼与胶北地体金矿对比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建威 毕诗健 Vasconcelos Paulo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5-142,共18页
范家埠金矿是胶东半岛苏鲁地体内规模最大的石英脉型金矿。含金石英脉中锆石阴极发光和LA-ICP-MS微量元素及U-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含金石英脉中的锆石均为捕获围岩(新元古代威海片麻状花岗岩)的岩浆锆石,其中15个颗粒在U-Pb图解上位... 范家埠金矿是胶东半岛苏鲁地体内规模最大的石英脉型金矿。含金石英脉中锆石阴极发光和LA-ICP-MS微量元素及U-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含金石英脉中的锆石均为捕获围岩(新元古代威海片麻状花岗岩)的岩浆锆石,其中15个颗粒在U-Pb图解上位于谐和线上,其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726±14)Ma(MSWD=4.6);另外7颗锆石位于不一致线上,其上交点年龄为(758±25)Ma,下交点年龄为(123±11)Ma(MSWD=0.45)。这些锆石的下交点年龄与金矿脉旁侧斜闪煌斑岩脉的角闪石40Ar/39Ar年龄分别为(118.8±1.6)Ma和(117.5±1.5)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范家埠金矿的成矿时代为120Ma左右。由此认为,苏鲁地体和胶北地体的金矿成矿作用均发生于早白垩世晚期120Ma前后,与目前多数人认为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的峰期时间一致,表明苏鲁地体的金矿成矿受岩石圈减薄的构造背景控制。范家埠金矿床成矿流体具中高温、中高盐度15.5%~23.2%(NaCleq)、低δ18OH2O(-3.84‰~-4.05‰)和低δDH2O(-82.5‰~-80.8‰)值等特点,载金矿物黄铁矿富32S(δ34S=-5.5‰~-9.1‰),与含油气盆地热卤水的组成相近,暗示范家埠金矿的成矿流体可能来源于中生代胶莱盆地。这种盆地流体沿断裂——五莲—米山深大断裂及其次级构造迁移,同时萃取基底岩石中的金形成含矿热液并在还原的环境中成矿。相反,胶北地体大量金矿床成矿流体具有低盐度、高δ18OH2O和δDH2O,δ34S(‰)为正值等特点。胶北和苏鲁地体早白垩世金成矿强度和成矿作用的差异可能反映了两者在地壳基底、流体来源和成矿环境等方面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家埠金矿床 成矿时代 成矿流 胶莱盆地 苏鲁地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地体南部南岗-高公岛韧性剪切带的变形记录、组分迁移和体积亏损 被引量:3
4
作者 戚学祥 许志琴 齐金忠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939-1947,1991,共10页
南岗-高公岛韧性剪切带是一条自南东向北西斜向逆冲的岩片边界性构造带,糜棱岩化作用强烈。韧性变形过程中,岩石中的主要矿物长石、黑云母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分解或蚀变并导致组分迁移。其中,活动组分的迁移是流体渗滤作用引起的,不活... 南岗-高公岛韧性剪切带是一条自南东向北西斜向逆冲的岩片边界性构造带,糜棱岩化作用强烈。韧性变形过程中,岩石中的主要矿物长石、黑云母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分解或蚀变并导致组分迁移。其中,活动组分的迁移是流体渗滤作用引起的,不活动组分的变异是体积亏损造成的。通过对韧性剪切带内不同变形程度岩石主要地球化学组分的对比分析,确立等比线斜率,计算出初糜棱岩的体积亏损率约为17%,糜棱岩的体积亏损率约为27%;质量平衡计算结果及等比线图表明韧性剪切作用导致SiO2流失量最大,其次为Al2O3,FeO、CaO、Na2O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丢失,表明它们具有较强的活动性,MgO位于等比线上方,属于带入组分。糜棱岩中的石英或长英质条带和团块是长石的钠黝帘石化、绢云母化和黑云母的绿泥石化等导致SiO2、Al2O3、Na2O、CaO、FeO等活动组分从岩石中析出迁移形成的。这种岩石体积亏损和组分迁移是部分难溶组分富集的重要机制,对研究韧性剪切带中长英质条带和部分贵金属矿床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地体 韧性剪切带 成分变异 积亏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地体胡家林和梭罗树三叠纪变质超基性岩U-Pb、Lu-Hf和O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龚冰 郑永飞 +1 位作者 陈斌 吴元保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9期67-69,共3页
胡家林超基性岩单矿物氧同位素组成基本上接近正常地幔值(石榴石4.7‰~5.4‰)。梭罗树超基性岩及其共生榴辉岩具有氧同位素正异常(超基性岩中石榴石9.8‰~10.4‰;榴辉岩中石榴石9.0‰~12.1‰),指示超基性岩和榴辉岩原岩... 胡家林超基性岩单矿物氧同位素组成基本上接近正常地幔值(石榴石4.7‰~5.4‰)。梭罗树超基性岩及其共生榴辉岩具有氧同位素正异常(超基性岩中石榴石9.8‰~10.4‰;榴辉岩中石榴石9.0‰~12.1‰),指示超基性岩和榴辉岩原岩可能在板块俯冲之前,在浅层或地表环境中经历过蛇绿岩套顶部相似的低温热液蚀变。胡家林超基性岩样品中的变质锆石年龄227.2±2.4Ma,可能代表俯冲板块经峰期超高压变质后,折返初期从金刚石榴辉岩相降压至柯石英榴辉岩相过程中流体活动和锆石结晶的年龄。梭罗树超基性岩样品中变质锆石的一组变质年龄240.4±2.4Ma代表了板块俯冲至超高压峰期变质之前流体活动过程中锆石的结晶年龄,而另一组变质年龄217.1±3.3Ma代表了板块折返过程中高压榴辉岩相重结晶条件下的锆石结晶年龄。从变质锆石到重结晶锆石,其Th/U和^176Lu/^177Hf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可能指示了变质作用对锆石中的U-Th-Pb同位素体系和Lu-Hf同位素体系产生相似的地球化学效应。梭罗树超基性岩可能来源于俯冲地壳内部的“残留地幔”。胡家林超基性岩重结晶锆石中继承的放射成因铅或者来源于俯冲地壳与仰冲盘底部石榴辉石岩相地幔发生的壳幔相互作用而导致碎屑锆石的重结晶;或者来源于超基性岩岩浆在板块俯冲前,通过底侵作用上升侵位与地壳物质发生混染形成岩浆锆石,这种岩浆锆石在超高压变质过程中经历了重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基性岩 锆石 U-PB LU-HF O同位素 变质超基性岩 地球化学研究 苏鲁地体 三叠纪 氧同位素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地体南缘超高压变质带朐山二云花岗片麻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戚学祥 齐金忠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55-563,共9页
二云花岗片麻岩是组成苏鲁地体南缘超高压变质带朐山杂岩体的重要岩石类型,虽然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但仍保留了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该片麻岩具有高w(K2O)、低w(CaO)、高w(TFeO)/w(MgO)比值、铝饱和指... 二云花岗片麻岩是组成苏鲁地体南缘超高压变质带朐山杂岩体的重要岩石类型,虽然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但仍保留了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该片麻岩具有高w(K2O)、低w(CaO)、高w(TFeO)/w(MgO)比值、铝饱和指数偏高的A型花岗岩的特征,岩石类型为高钾碱性过铝质A型花岗岩。稀土元素中轻稀土富集、分馏程度高、Eu强烈亏损,微量元素中Ba、P、Ti、Sc具有明显的负异常,w(Sr)/w(Y)、w(La)/w(Yb)和w(Rb)/w(Sr)、w(Rb)/w(Ba)较高,尤其是w(TiO2)<0.2%和w(Y)/w(Nb)>1.2的特征,以及在w(Rb)-w(Yb+Ta)和w(Rb)-w(Y+Nb)判别图解上样品投点位于板内环境区等,表明该片麻岩的原岩形成于板内与裂谷有关的非造山环境。锆石SHR IMP U-Pb测年结果揭示其侵位时代为新元古代中晚期((722±32)M a),与杂岩体中早期侵位的二长花岗片麻岩及杂岩体上覆地层中的变质火山岩同为Rod in ia大陆裂解、扬子地块陆内裂谷形成过程中伴随的岩浆活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地体 朐山杂岩 超高压变质带 二云花岗片麻岩 锆石SHRIMP U-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苏鲁地体范家埠金矿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被引量:1
7
作者 毕诗健 李建威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563-564,共2页
范家埠金矿是胶东半岛苏鲁地体内规模最大的石英脉型金矿,地处苏鲁北缘威海地区(122°06′04″~122°07′09″E,37°23′36″~37°24′42″N),其西侧为胶北地体的牟平-乳山成矿带。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是下元古界荆山群... 范家埠金矿是胶东半岛苏鲁地体内规模最大的石英脉型金矿,地处苏鲁北缘威海地区(122°06′04″~122°07′09″E,37°23′36″~37°24′42″N),其西侧为胶北地体的牟平-乳山成矿带。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是下元古界荆山群禄格庄组,岩性为矽线石黑云母片岩、黑云斜长变粒岩夹大理岩及斜长角闪岩。新元古代荣成、威海花岗质片麻岩呈规模较大的岩株侵入于下荆山群变质表壳岩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裹 苏鲁地体 胶北地体 同位素特征 金矿床成矿流 新元古代 花岗岩 荆山群 胶莱盆地 花岗质片麻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苏鲁地体超高压变质岩中的副矿物——锆石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福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101-1122,共22页
激光拉曼和锆石阴极发光图像研究结果表明,大别-苏鲁强退变质岩石(包括正片麻岩、副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含蓝晶石石英岩、大理岩、云母片岩等)的锆石中,均保存以柯石英为代表的超高压矿物包裹体,且记录了十分一致的超高压变质温压条件:... 激光拉曼和锆石阴极发光图像研究结果表明,大别-苏鲁强退变质岩石(包括正片麻岩、副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含蓝晶石石英岩、大理岩、云母片岩等)的锆石中,均保存以柯石英为代表的超高压矿物包裹体,且记录了十分一致的超高压变质温压条件:T=732~866℃,p=2.8~4.0GPa,表明大别-苏鲁地体曾发生过巨量物质深俯冲-超高压变质的壮观的地质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超高压矿物包裹 巨量物质深俯冲 大别-苏鲁地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地体古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锆石的U-Pb定年、REE和Lu-Hf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11
9
作者 孔庆波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1-62,共12页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部的威海和桃行地区出露大量含黑云母和绿帘石的花岗质片麻岩。激光拉曼测试和阴极发光图像分析结果表明,含黑云母和绿帘石花岗质片麻岩(SLU1和SLU2)的锆石中保存大量矿物包裹体,主要为石英(Qtz)+钾长石(Kfs)+钠长石(...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部的威海和桃行地区出露大量含黑云母和绿帘石的花岗质片麻岩。激光拉曼测试和阴极发光图像分析结果表明,含黑云母和绿帘石花岗质片麻岩(SLU1和SLU2)的锆石中保存大量矿物包裹体,主要为石英(Qtz)+钾长石(Kfs)+钠长石(Ab)±磷灰石(Ap),与基质中的矿物组合完全一致。阴极发光图像显示典型岩浆结晶环带的特点,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轻稀土元素明显亏损,而重稀土元素明显富集的特点,具有强烈的负Eu异常(Eu/Eu*=0.03~0.13)。锆石U-Pb SHRIMP和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该类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1825±6~1838±3Ma),并经历了三叠纪超高压变质作用(215±33~227±35Ma)的改造。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证明,该类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是中—新太古代古老地壳再活化和部分熔融的产物。上述特征表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不仅存在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的花岗岩,而且也存在古元古代由古老地壳部分熔融而成的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矿物包裹 阴极发光 U-PB定年 LU-HF同位素 花岗质片麻岩 苏鲁超高压地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超高压地体部分熔融时间的厘定:荣成花岗质片麻岩中浅色条带的锆石U-Pb定年、微量元素和Lu-Hf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1
10
作者 续海金 宋衍茹 叶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94-1606,共13页
威海-荣成地区混合岩化花岗质片麻岩为研究超高压地体折返过程中的部分熔融提供了理想的窗口。本文通过对荣成地区鲍村花岗质片麻岩中浅色条带野外观察、岩相学以及锆石的CL图像、U-Pb定年、微量元素和Lu-Hf同位素的系统研究表明,鲍村... 威海-荣成地区混合岩化花岗质片麻岩为研究超高压地体折返过程中的部分熔融提供了理想的窗口。本文通过对荣成地区鲍村花岗质片麻岩中浅色条带野外观察、岩相学以及锆石的CL图像、U-Pb定年、微量元素和Lu-Hf同位素的系统研究表明,鲍村花岗质片麻岩中的浅色条带为部分熔融的产物,其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锆石CL图像显示清楚的核-边结构:继承岩浆核和新生岩浆边。继承核的206Pb/238U协和年龄为620±8~784±7Ma(Mean=701±33Ma);具有典型的岩浆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如重稀土(HREE)和Y富集,强烈的正Ce异常和负Eu异常,以及极低的(Gd/Lu)N和Hf/Y比值;εHf(t=700Ma)值为-13.0~-8.0(Mean=-10.9±0.8),相应的tDM2为2120~2429Ma(Mean=2303±51Ma)。新生边的206Pb/238U协和年龄为211±6~244±5Ma(226±10Ma);虽然微量元素的整体含量低于继承核,但也具有岩浆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如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HREE明显上翘的特征,正Ce异常和负Eu异常,以及极低的(Gd/Lu)N比值;εHf(t=225Ma)值为-17.3~-14.2(Mean=-15.2±0.6),相应的tDM2为2152~2347Ma(Mean=2214±33Ma)。上述特征表明,部分熔融的原岩是由古元古代(2.2~2.3Ga)的地壳物质在新元古代(701±33Ma)重熔而成,部分熔融可能发生在超高压地体折返早期的热折返阶段(榴辉岩相-高压麻粒岩相条件下),时代应为226±10Ma。威海-荣成混合岩化片麻岩内广泛发育的富含钾长石和石英的酸性岩脉(约220~210Ma),可能为折返晚期的角闪岩相冷凝阶段,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经历了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熔融 花岗质片麻岩 荣成 苏鲁超高压地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南缘高压与超高压变质带原岩的接触关系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戚学祥 许志琴 +1 位作者 齐金忠 陈方远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76-286,共11页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南缘高压与超高压变质带接触关系的确定对该地区构造格局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南缘高压变质带内的锦屏群底部含砾岩层不整合覆盖于超高压变质带南部的朐山花岗片麻岩之上,含...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南缘高压与超高压变质带接触关系的确定对该地区构造格局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南缘高压变质带内的锦屏群底部含砾岩层不整合覆盖于超高压变质带南部的朐山花岗片麻岩之上,含砾岩层中的砾石虽然经历了后期的塑性变形改造,但其地质特征仍展示出地层下部层位沉积砾石特有的性质。此外,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揭示出朐山花岗片麻岩与锦屏群变质岩的原岩分别形成于859Ma和814Ma。这些都说明锦屏群变质岩与下伏朐山花岗片麻岩原岩之间的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在后期的构造运动过程中它们一起经历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变形作用,折返过程中锦屏群变质岩向北西西方向逆冲,形成叠加于不整合接触面的韧性剪切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 朐山花岗片麻岩 锦屏群变质岩 角度不整合 韧性剪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俯冲陆壳部分熔融初始熔体的厘定:来自苏鲁超高压地体混合岩中浅色体证据 被引量:7
12
作者 高名迪 续海金 +1 位作者 章军锋 陈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47-566,共20页
深俯冲陆壳物质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实验岩石学方面已有广泛报道,而天然初始熔体的组分却难以厘定。对此,本文从苏鲁超高压地体荣成混合岩中识别出了深俯冲花岗质陆壳部分熔融产生的天然初始熔体组成。野外露头显示,混合岩中主要矿物组... 深俯冲陆壳物质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实验岩石学方面已有广泛报道,而天然初始熔体的组分却难以厘定。对此,本文从苏鲁超高压地体荣成混合岩中识别出了深俯冲花岗质陆壳部分熔融产生的天然初始熔体组成。野外露头显示,混合岩中主要矿物组成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的浅色熔体呈不连续的条带状与残余体互层产出,指示了原位或近源区的部分熔融特征。混合岩浅色体锆石CL图像呈明显的核-边结构,继承核部为扬子板块来源的岩浆锆石,形成时代为721±24Ma;新生边部CL图像具震荡环带结构,微量元素上REE呈明显左倾,具有Eu的负异常及Ce的正异常,低的Hf/Y和Th/U比值,具深熔锆石特征,指示形成于花岗质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边部U-Pb谐和年龄为225.9±2Ma,略晚于苏鲁超高压地体超高压峰期变质年龄,表明初始熔融发生在超高压地体折返早期。浅色熔体的全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主量元素上具有高SiO_2、K_2O及Na_2O含量,低的Fe_2O_3~T、MgO及CaO含量,A/CNK=1.02~1.04,呈弱过铝质亚碱性花岗岩的特征,这与实验岩石学中富硅陆壳物质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组分极为相近;微量元素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Pb等),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REE呈较为平坦的配分模式,具弱的Eu负异常并亏损Sr。本文通过上述对天然样品研究,厘定了深俯冲花岗质陆壳部分熔融及其初始熔体的组成,为理解大陆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提供了关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俯冲带 部分熔融 初始熔 苏鲁超高压地体 混合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苏鲁超高压榴辉岩中石榴子石和绿辉石的微量元素研究
13
作者 唐红峰 刘丛强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z1期205-208,共4页
对9件大别-苏鲁超高压榴辉岩主要矿物石榴子石和绿辉石进行的激光熔样-等离子质谱(LA-ICP-MS)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榴辉岩可由石榴子石稀土元素特征分为两类(Group 1和Group 2):Group 1的石榴子石具有一般石榴子石的贫轻稀土... 对9件大别-苏鲁超高压榴辉岩主要矿物石榴子石和绿辉石进行的激光熔样-等离子质谱(LA-ICP-MS)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榴辉岩可由石榴子石稀土元素特征分为两类(Group 1和Group 2):Group 1的石榴子石具有一般石榴子石的贫轻稀土、富重稀土的平滑型配分模式,Group 2的石榴子石则表现出独特的高正Eu异常和平坦型重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可以认为Group 2的原岩属于堆晶辉长岩,而Group 1更可能是正常的玄武岩.矿物颗粒和两种主矿物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表明,所研究的榴辉岩达到了矿物规模上的微量元素分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超高压变质作用 榴辉岩 大别-苏鲁地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三清阁榴辉岩中柯石英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探讨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孟番 朱永峰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81-589,共9页
在苏鲁三清阁多硅白云母榴辉岩中发现了柯石英包体,该榴辉岩与超高压含菱镁矿大理岩共生。石榴石中存在的柯石英残晶和多晶石英假相包体表明榴辉岩的变质压力超过2.8GPa。运用石榴石–单斜辉石Fe2+–Mg温度计和多硅白云母压力计估算结... 在苏鲁三清阁多硅白云母榴辉岩中发现了柯石英包体,该榴辉岩与超高压含菱镁矿大理岩共生。石榴石中存在的柯石英残晶和多晶石英假相包体表明榴辉岩的变质压力超过2.8GPa。运用石榴石–单斜辉石Fe2+–Mg温度计和多硅白云母压力计估算结果表明,矿物核部的平衡压力为3.1~3.5GPa(T=650~689℃),边部的平衡压力为2.9~3.3GPa(T=652~671℃)。与石榴石伴生的绿辉石普遍发育石英出溶结构。在磷灰石中观察到金属硫化物出溶体。磷灰石富含OH,F,Cl和S等挥发份,这些挥发性组分的深循环对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磷灰石,苏鲁—大别俯冲带能够将大量(~80000Mt)OH,F和Cl携带到地幔深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地体 超高压变质 榴辉岩 柯石英 磷灰石 出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苏鲁威海地区超基性岩的原岩形成时代和超高压变质时代 被引量:26
15
作者 刘福来 施建荣 +3 位作者 刘建辉 叶建国 刘平华 王舫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75-1084,共10页
超基性岩是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中一类特殊且十分重要的岩石类型,它们通常呈规模不一的块状、条带状或不规则透镜状(体)赋存于区域大面积出露的花岗质片麻岩中。锆石中矿物包体激光拉曼测试、阴极发光图像分析和不同性质锆石LA-ICP-MSU-P... 超基性岩是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中一类特殊且十分重要的岩石类型,它们通常呈规模不一的块状、条带状或不规则透镜状(体)赋存于区域大面积出露的花岗质片麻岩中。锆石中矿物包体激光拉曼测试、阴极发光图像分析和不同性质锆石LA-ICP-MSU-Pb定年等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北苏鲁威海地区含橄榄石辉石岩(样品W1和W2)中锆石的成因十分复杂,可进一步划分3种不同类型锆石。其中第一类锆石呈自形-半自形晶,阴极发光图像显示清晰的岩浆结晶环带,矿物包体主要为Ol+Cpx+Ap,记录的207Pb/206Pb年龄为1835~1845Ma,应代表含橄榄石辉石岩的原岩形成时代;第二类为变质重结晶锆石,呈半自形-他形晶,阴极发光图像显示模糊的岩浆结晶环带,矿物包体与第一类完全一致,记录的206Pb/238U年龄变化范围大,为250~784Ma之间,表明部分继承性岩浆结晶锆石明显受到后期岩浆-变质热事件的影响而发生不完全重结晶和Pb丢失,进而使其记录的年龄相对偏新;第三类锆石呈他形晶,为典型的变质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十分均匀,矿物包体相对少见,主要为Grt+Cpx,记录的206Pb/238U年龄为230~234Ma,且与苏鲁地体榴辉岩及其围岩中含柯石英锆石微区记录的超高压变质年龄(225~235Ma)十分一致,应代表含橄榄石辉石岩的峰期超高压变质时代。超基性岩中超高压变质锆石的准确识别表明苏鲁地体在峰期超高压变质阶段的确存在流体,流体的存在对超高压变质锆石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项研究不仅准确厘定北苏鲁威海地区超基性岩的原岩形成时代和超高压变质时代,而且对于深入探讨苏鲁-大别超高压地体流体行为、演化规律及其水-岩相互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超基性岩 U-PB定年 LA-ICP-MS 威海 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大别超高压岩石中锆石SHRIMP U-Pb定年研究——综述和最新进展 被引量:33
16
作者 刘福来 薛怀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737-2756,共20页
如何建立苏鲁-大别超高压岩石深俯冲-超高压-快速折返过程连续而完整的P-T-t轨迹及精细的年代谱系,是目前地学界研究的热点。而变质锆石是否记录深俯冲石英榴辉岩相进变质阶段的年代学信息和超高压峰期变质时代的准确归属,是目前苏鲁-... 如何建立苏鲁-大别超高压岩石深俯冲-超高压-快速折返过程连续而完整的P-T-t轨迹及精细的年代谱系,是目前地学界研究的热点。而变质锆石是否记录深俯冲石英榴辉岩相进变质阶段的年代学信息和超高压峰期变质时代的准确归属,是目前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需要深入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在对前人同位素年代学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采用锆石中矿物包体激光拉曼和电子探针测试、锆石阴极发光图像成因分析以及SHRIMP U-Pb定年等综合研究手段,确定苏鲁-大别地体榴辉岩及其强退变质围岩在深俯冲-构造折返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质演化:深俯冲石英榴辉岩相进变质(Ⅰ)、超高压峰期变质(Ⅱ)、构造折返初期石英榴辉岩相退变质(Ⅲ)和构造折返晚期角闪岩相退变质(Ⅳ)。研究发现,扬子板块(中)新元古代巨量的陆壳物质在早三叠纪(246~244Ma)俯冲到华北板块之下约65km的深处。发生了石英榴辉岩相进变质,相应的变质温压条件为T=542~693℃,P=1.7~2.02GPa。这些高压石英榴辉岩相岩石在中-新三叠纪继续向下俯冲,在235~225Ma期间,俯冲的深度至少达到了170km的地幔深处,并发生了峰期柯石英榴辉岩相超高压变质,相应的变质温压条件为T=722~866℃,P>5.5GPa。苏鲁-大别超高压地体自石英榴辉岩相进变质阶段到超高压峰期变质阶段的俯冲速率为7.0km/Myr。这些超高压岩石在219~216Ma期间,发生了第一次构造抬升至75km的深处,并经历了石英榴辉岩相退变质作用的改造,退变质温压条件为T=730~780℃,P=1.7~2.6GPa。这些退变质岩石在212~205Ma期间,又经历了第二次抬升至25km中-下地壳深处,并叠加了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该阶段变质温压条件为T=610~710℃,P=0.7~1.2GPa。苏鲁-大别超高压地体两次构造抬升的速率大致相同,为5.6km/Myr。该项成果不仅确定了苏鲁-大别榴辉岩及其强退变质岩石深俯冲过程石英榴辉岩相进变质-超高压峰期变质、构造折返过程石英榴辉岩相-角闪岩相退变质连续而完整的变质演化P-T-t轨迹及精细的年代谱系,而且对于重新建立苏鲁-大别巨量陆壳物质快速超深俯冲-快速折返的动力学模式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SHRIMP U-PB定年 巨量陆壳物质 P-T-T轨迹 苏鲁-大别超高压地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斜长角闪岩的成因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福来 薛怀民 刘平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575-1586,共12页
在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成海地区的正片麻岩中,存在大量规模不一的含石榴石斜长角闪岩的透镜体或不规则团块。锆石中矿物包体的激光拉曼测试、阴极发光图像分析、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以及Lu-Hf同位素的LA-(MC)-ICP-MS测试等综合研究结果... 在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成海地区的正片麻岩中,存在大量规模不一的含石榴石斜长角闪岩的透镜体或不规则团块。锆石中矿物包体的激光拉曼测试、阴极发光图像分析、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以及Lu-Hf同位素的LA-(MC)-ICP-MS测试等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含石榴石斜长角闪岩(WH17)只存在一种成因类型的锆石,即变质锆石。该类锆石自核部到边部均保存了典型的超高压包体矿物组合:柯石英(Coe)+石榴石(Grt)+绿辉石(Omp)+多硅白云母(Phe)+金红石(Rt)+磷灰石(Ap),相应的阴极发光图像自核部到边部十分均匀,具有典型变质锆石的特点。锆石核部和边部的稀土元素含量特征和配分模式也十分相似,主要表现为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而重稀土元素相对平坦,无Eu异常(Eu/Eu~*=0.94~1.04),具较明显的正Ce异常(Ce/Ce~*=83.4~111.0),低的Th/U(<0.02)和Lu/Hf(<0.00010)比值以及极低的Th(1×10^(-6)~4×10^(-6))含量。锆石核部到边缘的重稀土元素亏损与石榴石稳定有关,而无Eu异常则与斜长石分解关系密切。上述特征表明,含石榴石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均是在超高压变质阶段形成的变质锆石,而研究样品中继承性岩浆结晶锆石的缺乏,是由于含石榴石斜长角闪岩在原岩形成时Zr的成分明显匮乏所致。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含柯石英锆石自核部到边部记录了十分一致的^(206)Pb/^(238)U年龄,变化于240.2±3.3Ma到220.2±2.8Ma之间,加权平均年龄为229.8±2.0Ma,这组年龄与前人对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榴辉岩、正片麻岩、副片麻岩和大理岩等含柯石英锆石微区记录的年龄完全吻合,应代表苏鲁地体超高压变质时代。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含石榴石斜长角闪岩中变质锆石的Hf同位素特征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榴辉岩的继承性岩浆锆石和变质锆石均存在本质差别,其中^(176)Lu/^(177)Hf=0.00001~0.00003,^(176)Hf/^(177)Hf_((t))=0.282052~0.282107,相应的ε_(Hf)(t)=-21.1~-18.8,模式年龄t_(DM2)=2.14~2.24Ca,这些Lu-Hf同位素特征与围岩正片麻岩含柯石英锆石微区的Hf同位素性质十分相似,充分表明了北苏鲁舍石榴石斜长角闪岩在超高压变质阶段形成的变质锆石所必须的Zr和Hf成分不是来自体系本身,而是来源于围岩正片麻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含石榴石料长角闪岩 U-PB SHRIMP定年 LU-HF同位素 威海 苏鲁超高压地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苏鲁威海地区伟晶岩的形成过程及其与超高压岩石深熔作用的成因关系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福来 王舫 刘平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687-1702,共16页
在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威海地区,普遍发育与含黑云母正片麻岩深熔作用存在密切成因关系的伟晶岩,它们主要以规模不一的脉体、无根不规则的透镜体赋存于超高压的含黑云母正片麻岩中。锆石中矿物包体的激光拉曼鉴定、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分... 在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威海地区,普遍发育与含黑云母正片麻岩深熔作用存在密切成因关系的伟晶岩,它们主要以规模不一的脉体、无根不规则的透镜体赋存于超高压的含黑云母正片麻岩中。锆石中矿物包体的激光拉曼鉴定、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分析、不同性质锆石微区U-Pb定年以及锆石原位微量元素和Lu-Hf同位素测试等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伟晶岩(WH19)中的锆石成因相对复杂,可划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具有强发光效应(白色)的继承性岩浆结晶锆石的核(Ic)、强发光效应(灰白色)新生岩浆结晶锆石的幔(m)和相对弱发光效应(黑色)的岩浆结晶锆石的边(r);第二类具有强发光效应(灰白色)新生岩浆结晶锆石的核(c)和相对弱发光效应(黑色)的岩浆结晶锆石的边(r)。其中继承性岩浆结晶锆石核部(Ic)的矿物包体为Qtz+Kfs+Pl+Ap,与围岩含黑云母正片麻岩的基质矿物组合十分相似。继承性岩浆结晶锆石核部(Ic)记录的206Pb/238U年龄为769~228Ma,所组成的不一致线的上交点年龄为788±21Ma,下交点年龄为225±20Ma,这两组年龄分别与围岩含黑云母正片麻岩的原岩形成时代和超高压变质时代完全一致,表明该类继承性岩浆锆石来源于围岩含黑云母正片麻岩。新生岩浆结晶锆石的核部(c)和幔部(m)的矿物包体为Qtz+Kfs+Ap,与伟晶岩的基质矿物组合相似,记录的206Pb/238U年龄为223~217Ma,谐和年龄为219.5±1.4Ma,应代表伟晶质岩浆的形成年龄或新生岩浆的初始结晶年龄。这组年龄比含黑云母正片麻岩的超高压年龄偏新,表明深熔作用应滞后于苏鲁地体超高压变质时代,更有可能发生于构造折返麻粒岩相升温减压退变质阶段。新生岩浆结晶锆石的边部(r)矿物包体相对较少,记录的206Pb/238U年龄为217~211Ma,谐和年龄为214.6±1.7Ma,应代表伟晶质岩浆结晶结束的时代。继承性岩浆结晶锆石(Ic)的176Lu/177Hf=0.00031~0.00360,176Hf/177Hf(t)=0.282051~0.282348,εHf(t)=-8.3~2.4,TDM2=1.43~2.02Ga,与围岩含黑云母正片麻岩中岩浆结晶锆石的Lu-Hf同位素特征完全一致,这进一步充分证明了新元古代含黑云母正片麻岩是深熔作用形成的伟晶质岩浆的母岩。麻粒岩相退变质阶段形成的新的岩浆结晶锆石的核部(c)和幔部(m)与继承性岩浆结晶锆石的Hf同位素特征存在明显差异,176Lu/177Hf=0.00031~0.00099,176Hf/177Hf(t)=0.282175~0.282225,εHf(t)=-16.7~-14.9,TDM2=1.91~2.0Ga,表明在麻粒岩相退变质阶段,围岩含黑云母花岗岩的深熔作用是在开放体系条件下进行的。与新生岩浆结晶锆石核部(c)和幔部(m)对比,新生岩浆结晶锆石的边部(r)具有偏低的176Hf/177Hf(t)、εHf(t)和更加离散的176Lu/177Hf(t)值,176Lu/177Hf(t)=0.00059~0.00288,176Hf/177Hf(t)=0.282110~0.282168,εHf(t)=-20.6~-17.3,TDM2=2.03~2.21Ma,表明伟晶质岩浆在临近结晶结束时仍然处在一个相对开放的体系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超高压地体 深熔作用 伟晶岩 HF同位素 U-PB定年 锆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南岚山头地区A型花岗质片麻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原岩成因 被引量:6
19
作者 周开富 薛怀民 刘福来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9-122,共14页
胶南岚山头地区花岗质片麻岩的化学成分表现为SiO2含量普遍高,为68.4%~78.26%,Al2O3含量为11.34%~15.84%,而TiO2、Fe2O3、FeO、MnO和MgO的含量明显偏低,其中Fe2O3为0.69%~2.12%,FeO为0.18%~1.56%,MgO为0.05... 胶南岚山头地区花岗质片麻岩的化学成分表现为SiO2含量普遍高,为68.4%~78.26%,Al2O3含量为11.34%~15.84%,而TiO2、Fe2O3、FeO、MnO和MgO的含量明显偏低,其中Fe2O3为0.69%~2.12%,FeO为0.18%~1.56%,MgO为0.05%~1.53%;岩石明显富含Na2O、K2O强烈贫CaO,其中Na2O+K2O的含量为8.32%~10.33%,K2O的含量为3.87%~5.24%,CaO的含量为0.19%~1.27%。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轻稀土明显富集、重稀土相对平坦,具较强的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和强烈-中等的负Eu异常。具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Th)的特点,高场强元素Ti、Nb和Ta显示明显负异常,且所有样品均具明显负P异常。花岗片麻岩的原岩为A型花岗岩,指示其形成于拉张作用下的陆缘火山弧构造环境,原岩可能为新元古代下地壳富钾的变质玄武岩部分熔融而成,形成压力为0.8~1.0GPa,部分熔融程度小于10%。胶南A型花岗质片麻岩的原岩形成于新元古代,与扬子板块北缘新元古代陆缘火山活动有关,可能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苏鲁地区的强烈反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质片麻岩 地球化学特征 原岩成因 苏鲁地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榴辉岩Sm-Nd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福来 薛怀民 +3 位作者 孟繁聪 许志琴 李天福 陈世忠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95-204,共10页
南苏鲁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CCSD-MH及地表的榴辉岩Sm-Nd同位素年龄测试结果显示,每件样品中全岩(Wr)与石榴石(Grt)和绿辉石(Omp)点均在一条直线上。除样品B210R186以外,其余5件榴辉岩均给出十分相近的Sm-Nd等时线年龄,位于202.6~219M... 南苏鲁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CCSD-MH及地表的榴辉岩Sm-Nd同位素年龄测试结果显示,每件样品中全岩(Wr)与石榴石(Grt)和绿辉石(Omp)点均在一条直线上。除样品B210R186以外,其余5件榴辉岩均给出十分相近的Sm-Nd等时线年龄,位于202.6~219Ma之间,这与榴辉岩围岩——片麻岩锆石边缘记录的近等温减压退变质年龄(200~220Ma)十分接近,表明测试的榴辉岩中石榴石的Sm-Nd同位素体系有可能在近等温减压退变质时重置,并在向角闪岩相退变质过渡时封闭。因此,笔者测定的202.6~219Ma的Sm-Nd全岩-矿物等时线年龄,应代表了南苏鲁榴辉岩在构造折返过程中近等温减压阶段的退变质年龄,而不能代表苏鲁地体的超高压变质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Sm—Nd同位素年龄 近等温减压退变质作用 苏鲁——大别地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