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M_W9.0地震前地震活动增强现象及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学忠 李艳娥 +1 位作者 王恒信 郭祥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9-90,共12页
选取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MW9.0地震的余震分布空间范围为研究区域,该区域位于缅甸小板块中部,纬度范围为2°N~15°N.根据USGS地震目录,研究了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MW9.0地震前地震频次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地震活动与地球... 选取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MW9.0地震的余震分布空间范围为研究区域,该区域位于缅甸小板块中部,纬度范围为2°N~15°N.根据USGS地震目录,研究了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MW9.0地震前地震频次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的关系.结果显示:1)在余震区域范围内,地震频次自2000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变化,反映了地震活动的增强过程,临近地震发生前,地震频次有一定幅度的回落;2)通过地震频次空间扫描,发现震前在震中附近区域地震活动增强显著;3)在1990~2004年的15年中,单位时间内发生的地震数在地球自转季节性变化减速时段与加速时段之比值rda在震前出现明显的上升过程:1998年~2002年rda缓慢上升,2002年底rda快速上升达最高值,之后,rda呈现下降趋势,直至苏门答腊MW9.0地震发生;4)2000年1月~2004年11月间,在纬度1°N~7°N的空间范围内的震中附近地区,5.5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地球自转季节性变化减速时段内;5)地震活动累积年频次相对于其长期平均值的变化量ΔN与地球自转"十年起伏"变化关系表现为地球自转减速时ΔN上升,地震活动增强,加速时ΔN下降,地震活动减弱.这些现象并非偶然,可能预示着地球自转减速与苏门答腊MW9.0地震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些结果对地震孕育过程的认识和地震预测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苏门答腊Mw9.0地震 地震活动性 地球自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S观测分析日本9.0级地震同震位错与近场形变特征 被引量:25
2
作者 邵志刚 武艳强 +1 位作者 江在森 张浪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243-2249,共7页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宫城县东海岸近海发生M_W9.0级地震,本文在对GPS同震位移场分布及误差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反演了同震位错分布.误差分析结果表明震源北西向300 km、北北西向550 km、南西向700 km范围内的同震位移量值明显大于误差,...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宫城县东海岸近海发生M_W9.0级地震,本文在对GPS同震位移场分布及误差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反演了同震位错分布.误差分析结果表明震源北西向300 km、北北西向550 km、南西向700 km范围内的同震位移量值明显大于误差,可以为位错反演提供有效的地表位移约束.沿震源北西向GPS剖面结果和位错反演位移剖面结果均表明同震近场位移符合指数衰减特征.位错反演结果表明,日本9.0级地震最大同震位错为25.8 m,位于震中附近;位错量大于10 m的同震破裂集中在震中附近400 km范围内;日本海沟南段同震位错量相对较小,此次地震为日本海沟地区典型逆冲型地震.根据此次9.0级地震和该地区以往强震破裂空间分布特征,此次9.0级地震破裂既体现了强震原地复发的特点,又体现了强震破裂的填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9.0地震 GPS同震位移场 有效位移约束 同震位错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变观测分析2011年日本9.0级地震与断层运动间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邵志刚 张浪平 +2 位作者 马宏生 刘晓霞 孙小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57-871,共15页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本文以此次地震的震间、同震和震后形变观测为约束,依据不同时段断层运动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日本海沟地区强震与断层运动间关系.震间日本海沟地区,断层运动闭锁线深度约为60km,闭锁线以上从深到浅依次为...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本文以此次地震的震间、同震和震后形变观测为约束,依据不同时段断层运动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日本海沟地区强震与断层运动间关系.震间日本海沟地区,断层运动闭锁线深度约为60km,闭锁线以上从深到浅依次为断层运动强闭锁段、无震滑移段和弱闭锁段.由同震位错反演结果,2011年日本9.0级地震同震存在深浅两个滑移极值区,同震较浅的滑移极值区(同震位错量10~50m,深度小于30km)震间为断层弱闭锁段;同震较深的滑移极值区(同震位错量10~20m,深度在40km左右)震间为断层强闭锁段;而在两者之间的过渡带同震位错相对较小,震间断层运动表现为无震滑移.震后初期断层运动主要分布在在闭锁线以上的同震较深滑移极值区,而同震较浅的滑移极值区能量释放比较彻底,断层震后余滑量相对较小.依据本文同震和震间断层运动反演结果,震间强闭锁段积累10m同震位错需要100多年时间,与该区域历史上7级地震活动复发周期相当;震间弱闭锁段积累30~50m同震位错约需要300~600年时间,与相关研究给出的日本海沟9级左右地震复发周期比较一致.在实际孕震能力判定的工作中,由于不同性质的断层段在同震过程中会表现更多的组合形式,断层发震能力判定结果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但利用区域形变观测等资料给出震间断层运动特征的研究工作对于断层强震发震能力的判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9.0地震 GPS观测 地壳变形 反演 断层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重力资料检测日本9.0级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 被引量:9
4
作者 姚家骏 万永革 +2 位作者 王培玲 屠泓为 马震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3-58,157,共6页
利用格尔木基准地震台重力观测资料,检测到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9.0级特大地震激发0S0~0S40之间的球型自由振荡,其中有0S0、0S13、0S22、0S26、0S30共5个振型的观测频率值与理论频率值偏差近似为0。同时发现0S2、0S3振型有明显的谱... 利用格尔木基准地震台重力观测资料,检测到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9.0级特大地震激发0S0~0S40之间的球型自由振荡,其中有0S0、0S13、0S22、0S26、0S30共5个振型的观测频率值与理论频率值偏差近似为0。同时发现0S2、0S3振型有明显的谱线分裂现象,但是0S32、0S37振型未与周围噪音区分开,观测效果不明显。整体平均偏差约为0.10%,观测频率值与理论频率值有很好的相符,这不但说明了PREM模型理论的正确性,也说明了格尔木基准地震台重力资料质量的优良,研究结果对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有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自由振荡 重力观测数据 日本9.0地震 格尔木基准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ACE卫星观测到的日本9.0级大地震重力前兆信息 被引量:7
5
作者 邢乐林 李辉 +1 位作者 玄松柏 汪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共3页
利用102个GRACE卫星月重力场模型,提取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的重力前兆信息,同时利用USGS发布的断层模型结合向上延拓技术计算了理论同震重力变化,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关键词 GRACE 日本9.0大地震 同震重力变化 前兆 断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日本9.0级地震前后GPS基线时间序列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风霜 占伟 孙东颖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0-200,共11页
利用1999年初至2011年9月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及中国大陆周边包含日本境内的IGS基准站的资料,分析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地震前日本境内及周边IGS基准站基线时间序列的变化情况。讨论了该地震对中国大陆GPS基准站的同震影响,... 利用1999年初至2011年9月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准站及中国大陆周边包含日本境内的IGS基准站的资料,分析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地震前日本境内及周边IGS基准站基线时间序列的变化情况。讨论了该地震对中国大陆GPS基准站的同震影响,并对地震后中国大陆GPS基线时序结果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通过分析认为,日本大震后我国东部地区部分GPS基线开始转折拉伸,因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基线的趋势性缩短,但是东部地区仍然有部分GPS基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不受日本地震的影响,近几年以来的趋势性异常至今仍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基准站 基线时间序列 构造形变场 日本9.0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尼9.0级地震前后远场水平地壳微动态变形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梅 江在森 +1 位作者 武艳强 冯志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33,共5页
利用中国大陆GPS基准站及震中附近IGS站数据,研究了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0级地震前后GPS观测到的远场水平位移微动态变形过程。震前E分量位移序列出现"分群"现象,震中东北侧大陆板块上的GPS站点表现出受挤压向东的运... 利用中国大陆GPS基准站及震中附近IGS站数据,研究了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0级地震前后GPS观测到的远场水平位移微动态变形过程。震前E分量位移序列出现"分群"现象,震中东北侧大陆板块上的GPS站点表现出受挤压向东的运动,而位于断裂带西北侧大陆板块上的站点则表现出受引张向西运动的趋势,具有大尺度空间的协调一致性,与理论孕震模型符合较好。远至3 000km的站点也观测到了地震的同震位移,同震位移矢量有整体向震中汇聚的特点,反映了震时俯冲板块和上覆板块会聚作用对远场的影响。而震后由于地震断层的强烈运动,使得一些点位位移态势发生了较震前异常更明显、持久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苏门答腊9.0地震 同震位移 水平形变 远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Yabuki & Matsu′ura反演方法计算2011年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域M_w9.0级地震同震滑动分布 被引量:5
8
作者 王阅兵 金红林 +1 位作者 付广裕 孟国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551-2560,共10页
Yabuki&Matsu′ura反演方法是利用ABIC最佳模型参数选取方法和平滑的滑动分布作为约束条件,由形变观测数据计算发震断层滑动分布.本文基于日本列岛同震GPS观测数据和发震断层曲面构造模型,利用Yabuki&Matsu′ura反演方法计算201... Yabuki&Matsu′ura反演方法是利用ABIC最佳模型参数选取方法和平滑的滑动分布作为约束条件,由形变观测数据计算发震断层滑动分布.本文基于日本列岛同震GPS观测数据和发震断层曲面构造模型,利用Yabuki&Matsu′ura反演方法计算2011年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域Mw9.0级地震的发震断层同震滑动分布.反演结果表明,断层面上的最大滑动量为35m,较大滑动分布在浅于30km的震源中心上部,最大破裂集中在20km深度的地方.其地震矩约为3.63×1022 N.m,对应的矩震级为Mw9.0.模拟结果显示Yabuki&Matsu′ura反演方法更适用于倾角低于40°的断层模型反演.最后,本文基于上述方法获得的发震断层滑动模型,利用地球体位错理论正演计算该地震在中国及其邻区产生的远场形变,正演计算结果基本可以解释由中国GPS陆态网络观测到的同震形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buki & Matsu′ura反演方法 Akaike′s 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ABIC) 断层滑动分布模型 日本Mw9.0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S的日本9.0级地震地表形变监测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刘严萍 王勇 +1 位作者 胡小刚 郝晓光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5-98,共4页
利用GAMIT/GLOBK软件,处理IGS跟踪站观测数据,得到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9.0级地震期间的地表变形序列。首先采用GAMIT/GLOBK软件得到GPS测站震前和震后的单天解坐标;然后采用TRACK模块得到GPS测站的震时三维坐标时间序列动态变化。通过对... 利用GAMIT/GLOBK软件,处理IGS跟踪站观测数据,得到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9.0级地震期间的地表变形序列。首先采用GAMIT/GLOBK软件得到GPS测站震前和震后的单天解坐标;然后采用TRACK模块得到GPS测站的震时三维坐标时间序列动态变化。通过对GPS测站坐标序列进行分析和比较,揭示了GPS测站的震时地表三维形变过程和震后地表永久性形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地震 同震位移 GAMIT/GLOBK TRACK 日本9.0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FSD地应力台应变特征及其同震效应分析——以日本MW9.0级特大地震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彭华 马秀敏 +1 位作者 姜景捷 彭立国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1年第1期1-14,共14页
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MW 9.0级强烈地震,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项目设在陕西汉中地区的体应变仪记录到了完整的应变数据。通过采集数据的分析,探讨了日本MW 9.0级特大地震发生时的同震变化以及地震前后固体潮异常... 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MW 9.0级强烈地震,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项目设在陕西汉中地区的体应变仪记录到了完整的应变数据。通过采集数据的分析,探讨了日本MW 9.0级特大地震发生时的同震变化以及地震前后固体潮异常变化过程,分析了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应变固体潮的趋势性异常及畸变等各种异常现象,并针对这些应变异常进行分析,以期成果能为中国未来地震趋势的预测研究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Mw9.0大地震 WFSD 体应变观测 应变特征 同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全球三次M_W9.0左右地震的孕育过程研究
11
作者 陈学忠 李艳娥 陈丽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092,共12页
系统分析了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三次M_W9.0左右地震的孕育过程.验证了实际地震孕育过程与岩石力学实验揭示的应力积累过程和后续的临界状态(或亚失稳阶段)特征具有一致性.研究中利用视应力和b值分析构造应力动态变化,以描述地震... 系统分析了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三次M_W9.0左右地震的孕育过程.验证了实际地震孕育过程与岩石力学实验揭示的应力积累过程和后续的临界状态(或亚失稳阶段)特征具有一致性.研究中利用视应力和b值分析构造应力动态变化,以描述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之间的相关性的统计检验参量P值评价震中及其附近地区地壳介质的临界状态.得到的结果显示,三次M_W9.0左右地震前震中及附近地区构造应力都表现出明显而连续的增加过程,持续6~10年左右.通过对应力增长期间震中附近较大区域内的b值下降幅度空间扫描,发现震前在破裂区及其附近存在一个b值下降幅度高值区,其相对下降幅度比其他地区都大,反映的是这个地区的应力增加幅度比其他地区都大.低P值(<5%)表示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之间的相关性显著,即,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地震活动所在区域地壳介质处于临界状态.P值随时间变化表明,一般低P值在震前约4年内出现.在P值达到最低值期间,低P值(<2%)在空间上的分布与未来强震震中关联性较好.低P值区是极不稳定区,初始破裂一般在其内及附近发生,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文中也给出了其他一些类似的震例结果.本研究所得结果不仅对利用岩石力学实验研究地震孕育过程,利用实验结果指导地震预测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对实际地震震情判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左右地震 孕育过程 应力积累 临界状态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北苏门答腊以西近海M_W9.0地震与地震的类临界点模型 被引量:7
12
作者 蒋长胜 吴忠良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9-275,共7页
使用哈佛CMT资料,研究了2004年12月26日印尼北苏门答腊以西近海MW9.0地震前的长期地震活动.这次地震前,在1/4世纪的时间尺度、1500km的空间尺度上,存在加速矩释放(AMR)现象.在这一空间尺度范围内,MW9.0地震仍落在分段的幂律分布上.因此... 使用哈佛CMT资料,研究了2004年12月26日印尼北苏门答腊以西近海MW9.0地震前的长期地震活动.这次地震前,在1/4世纪的时间尺度、1500km的空间尺度上,存在加速矩释放(AMR)现象.在这一空间尺度范围内,MW9.0地震仍落在分段的幂律分布上.因此,从地震的类临界点模型的角度考虑,对这次特大地震的发生和地震的大小既无预测、亦无预报的情况,并非由物理上的“不可预测性”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北苏门答腊以西近海Mw9.0地震 加速矩释放(AMR)现象 幂律分布地震的类临界点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东北9.0级大地震与台风的成链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鑫 郭安宁 赵泽贤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9-42,共4页
地震与台风之间的灾害链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灾害学问题。通过对2011年日本东北9.0级地震和塔拉斯台风灾害链的讨论,使地震-台风灾害链更具事实基础。另外还重点对地震-台风灾害链的成因做了进一步的讨论。
关键词 日本 9.0地震 台风 灾害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日本9.0级大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时频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金大利 李瑞东 +5 位作者 樊春艳 李金 王妍 符泽宇 赵建明 任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29-532,共4页
利用中国14个台站的DZW型重力仪观测资料,对东日本9.0级大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进行时频分析,展示其二维及三维时频分布特征。对比14个台站的谱图发现,地球自由振荡能量在频率轴的展布很均匀,均可清晰展示频率信息;而在时间轴上存在... 利用中国14个台站的DZW型重力仪观测资料,对东日本9.0级大地震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进行时频分析,展示其二维及三维时频分布特征。对比14个台站的谱图发现,地球自由振荡能量在频率轴的展布很均匀,均可清晰展示频率信息;而在时间轴上存在一些差异,大部分台站展布相近,宜昌台、西昌小庙台、厦门台和深圳台4个台站的展布相对较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ZW型重力仪 地球自由振荡 时频分析 东日本9.0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日本9.0级地震前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增长现象 被引量:2
15
作者 荣代潞 李亚荣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7-162,295,共6页
使用单键群方法研究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东北部海域9.0级地震前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变化。结果表明,在本次地震发生前约两年,5级以上地震的空间相关长度开始出现明显增长,变化趋势可以用幂次率进行很好的拟合。用没有7级以上强震发生... 使用单键群方法研究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东北部海域9.0级地震前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变化。结果表明,在本次地震发生前约两年,5级以上地震的空间相关长度开始出现明显增长,变化趋势可以用幂次率进行很好的拟合。用没有7级以上强震发生的时段内的地震目录,采用相同方法进行了计算,没有发现明显的幂次率增长现象,说明强震前5级以上地震的空间相关长度的幂次率增长是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的物理性质特征的表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9.0地震 地震空间相关长度 幂次率 单键群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Mw 9.0级地震的库仑应力变化及对余震的触发 被引量:1
16
作者 雷东宁 乔岳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12-19,共8页
采用已公布的1个前震和3个主震震源可变滑动模型,计算了日本Mw7.3级前震、M_w9.0级主震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并采用哈佛Global CMT和日本F-net余震目录,在不同有效摩擦系数取值下计算了主震对余震的触发效应,分析了应力空间分布与余... 采用已公布的1个前震和3个主震震源可变滑动模型,计算了日本Mw7.3级前震、M_w9.0级主震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并采用哈佛Global CMT和日本F-net余震目录,在不同有效摩擦系数取值下计算了主震对余震的触发效应,分析了应力空间分布与余震活动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日本地震前震对主震有触发作用,前震在主震处产生的正应力变化为0.404 bar,剪应力变化0.282 bar,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为0.517 bar,应力变化超过了应力触发阈值0.1 bar,达5倍之多,属于典型的地震应力触发,而非诱发事件。主震对后续余震有触发效应,最小触发率为57%,最大达到75%。余震多分布在主震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红色加载区。同时,分析了可变滑动模型、有效摩擦系数、余震目录、震级及节面选取等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可变滑动模型、有效摩擦系数变化对计算结果影响不大,余震目录、震级及节面选取对结果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当余震目录足够多、震级足够大时,计算结果更加可靠。为了深入讨论节面选取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对余震两个节面上库仑应力、剪切应力及正应力变化差值进行了频次统计。分析显示节面选取对正应力有一定影响,而对库仑应力及剪应力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Mw9.0地震 同震库仑应力变化 震源可变滑动模型 余震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位、水温对汶川8.0和日本9.0级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罗俊秋 孙伶俐 +4 位作者 李明 郭熙枝 赵凌云 蒋玲霞 戴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06期1-5,37,共6页
对湖北地区5口观测井水位和水温在汶川8.0级、日本9.0级地震前后的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震对井水位、水温的影响并没有固定的变化模式。
关键词 汶川8.0 日本9.0地震 水位 水温 同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水位仪观测的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型自由振荡 被引量:17
18
作者 任佳 陈华静 +4 位作者 蒋翠荣 王松 温超 杨耀文 王长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3-338,共6页
利用LN-3型数字化水位仪的观测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获得了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0S3~0S30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检测到2S1、1S2、1S3、2S5和2S6等5个谐频球型振荡,同时记录... 利用LN-3型数字化水位仪的观测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获得了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0S3~0S30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检测到2S1、1S2、1S3、2S5和2S6等5个谐频球型振荡,同时记录到一些明显的振型的谱线分裂现象。用水位观测资料提取了0S3、0S4和2S1等3个振型的谱线分裂周期,虽然3个振型均只得到2个单峰,但地球自由振荡谱线分裂现象的检测为研究地球的深内部结构提供了新的、不同类型的观测资料。研究表明,用数字化水位仪的观测资料可以提取到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型振荡,为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观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水位仪 苏门答腊9.0地震 地球自由振荡 球型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尼西亚M_w9.0地震序列与增温异常和天体引潮力的相关关系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马未宇 徐秀登 +2 位作者 徐保华 张行才 徐杰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9-133,158,共6页
初步分析了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岛西海岸Mw9.0大地震的地质构造环境,回顾性研究了震前NCEP增温异常和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变化。结果表明:主震临震期间NCEP全球分析温度资料(1 000 hPa)沿岛弧地震构造带具有明显增温异常和清晰的初始... 初步分析了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岛西海岸Mw9.0大地震的地质构造环境,回顾性研究了震前NCEP增温异常和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变化。结果表明:主震临震期间NCEP全球分析温度资料(1 000 hPa)沿岛弧地震构造带具有明显增温异常和清晰的初始增温→加强→高峰→衰减→发震的时空演变规律;地震序列活动与增温异常起伏变化对应良好;主震和强余震皆发生在发震断裂带上的天体引潮力附加应力绝对值最大时段。此典型大震再次说明:NCEP温度资料与天体引潮力结合是地震短临预测的一个有希望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异常 天体引潮力 印度尼西亚9.0地震 地震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日本9.0级强震检定gPhone重力仪探测地球自由振荡的有效性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正华 李辉 +2 位作者 郝洪涛 韦进 刘子维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B06期46-50,共5页
利用北京、沈阳、格尔木、乌什等4个台站型gPhone重力仪的观测资料,检测日本9.0级大地震的地球自由振荡,将检测结果与SG以及HB1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0S0-0S48基频自由振荡的实测周期值与SG以及HB1模型的理论值基本一致,从而证实gPhone... 利用北京、沈阳、格尔木、乌什等4个台站型gPhone重力仪的观测资料,检测日本9.0级大地震的地球自由振荡,将检测结果与SG以及HB1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0S0-0S48基频自由振荡的实测周期值与SG以及HB1模型的理论值基本一致,从而证实gPhone重力仪能有效地检测出地球自由振荡信号,同时也从相应高频范围内表明了gPhone重力仪秒采样观测资料的可靠性。检测还发现了0S2、0S3的谱线分裂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hone重力仪 地球自由振荡 功率谱密度 日本9.0地震 HB1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