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研究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震后效应对华南块体的影响
1
作者 刘泰 邹镇宇 +3 位作者 吴伟伟 佘雅文 付广裕 孟国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424-3435,共12页
本文基于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和GNSS观测资料,约束东南亚地区大范围地幔黏滞性结构,探讨该地震的震后形变及其对华南块体的影响.首先收集泰国地区震后位移资料,考虑兼顾稳态和瞬态震后形变的Burgers黏弹性体,利用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进行... 本文基于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和GNSS观测资料,约束东南亚地区大范围地幔黏滞性结构,探讨该地震的震后形变及其对华南块体的影响.首先收集泰国地区震后位移资料,考虑兼顾稳态和瞬态震后形变的Burgers黏弹性体,利用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进行模拟,得到软流圈麦克斯韦黏滞性系数(η_(m))为5×10^(18)Pa·s,开尔文体黏滞性系数与麦克斯韦体比值(α)为0.3,开尔文体剪切模量与麦克斯韦体比值(γ)为0.33.进而收集和模拟华南块体及其周边区域震后形变,GNSS流动站观测资料显示震后2年形变主要集中于华南块体南部,观测与模拟震后位移方向整体一致,往西南方向指向震中,震后形变量上存在明显差异,云南地区模拟值偏大,而华南块体南部模拟值偏小.GNSS连续站观测资料显示,华南块体受苏门答腊地震震后形变的影响在2010年后明显减弱.后续地壳变形研究以华南块体为参考基准时,建议基于2016年以后的观测提取速度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 黏弹性体 华南块体 GNSS观测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SD在线流体监测捕获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与2004年9.3级苏门答腊地震可能的超远程关系 被引量:12
2
作者 曾令森 许志琴 +4 位作者 罗立强 詹秀春 梁凤华 杨经绥 李海兵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21-524,共4页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在线流体地球化学监测在2004年12月10至2005年1月10日之间捕获到一段重要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该异常从2004年12月24日晚上11点半开始到12月29日晚上7点半结束,其中在12月26日早上7点半到29日晚7点半这段异常非常特...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在线流体地球化学监测在2004年12月10至2005年1月10日之间捕获到一段重要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该异常从2004年12月24日晚上11点半开始到12月29日晚上7点半结束,其中在12月26日早上7点半到29日晚7点半这段异常非常特殊,表现出流体地球化学的剧烈变化。具体表现为流体组分从基本上不含Ar、He及N2跳跃到富含Ar、但亏损He和N2。该异常发生在2004年9.3级苏门答腊地震前1个半小时。由于CCSD现场离苏门答腊地震震中距离大于4170公里,大于该地震破裂长度1200公理的3倍,该地震在CCSD现场产生的静态应力变化微乎其微,不足以导致CCSD现场深部岩石或封闭破裂的岩石物理性质剧烈变化,因而可以排除静态激发效应的作用。在我国的云南和广东等地所观测到的地震异常和地下水位变化等表明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的动态激发效应主要沿东北方向,这和大地震的动态激发具有方向性一致。而CCSD现场就位于该方向上。我们推测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所产生的面波在CCSD现场激发的动态效应,导致库仑型失稳,增进深部岩石或破裂带的渗透率,释放富含Ar但亏损He和N2的流体,产生CCSD所观测到的气体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 动态激发效应 CCSD 流体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震后黏弹性位错理论研究苏门答腊地震(M_w9.3)的震后重力变化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国庆 付广裕 +1 位作者 周新 徐长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54-1665,共12页
本文利用2003—2011年的GRACE RL05数据提取了苏门答腊地震(Mw9.3)引起的震后重力变化,发现断层两侧震后重力变化速率存在明显差异,断层下盘总体变化率为0.55μGal/yr,断层上盘为0.16μGal/yr.基于子断层叠加的编程思想,本文将Tanaka的... 本文利用2003—2011年的GRACE RL05数据提取了苏门答腊地震(Mw9.3)引起的震后重力变化,发现断层两侧震后重力变化速率存在明显差异,断层下盘总体变化率为0.55μGal/yr,断层上盘为0.16μGal/yr.基于子断层叠加的编程思想,本文将Tanaka的黏弹球体位错理论配套计算程序(简称黏弹位错程序)加以改造,克服了其近场计算精度不足(甚至错误)的缺陷,可用来研究大地震引起的近场震后位移与重力变化.本文利用改造后的黏弹位错程序计算了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Mw9.3)产生的同震重力变化,计算结果在空间分布和量级上均与利用弹性位错程序计算获得的结果一致,验证了我们对黏弹位错程序进行改造的正确性.最后,结合GRACE卫星观测数据,本文利用Tanaka的黏弹位错理论研究了苏门答腊地区的地幔黏性因子.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幔黏滞性具有显著的横向差异,当发震断层上下两盘的地幔黏滞性系数分别取8×1018 Pa·s和1×1018 Pa·s时,模拟的震后重力变化在总体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上与GRACE卫星观测结果更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体地球位错理论 GRACE重力卫星 苏门答腊地震(Mw9.3) 重力变化 黏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门答腊地震对柴达木地方震的触发作用 被引量:9
4
作者 马寅生 史大年 +7 位作者 安美建 王小凤 霍光辉 李国歧 尹成明 张西娟 施炜 杜建军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5年第2期110-116,共7页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海域发生40年来最强烈的地震,造成巨大伤亡和财产损失。大地震在4000km外的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狮子沟地震台阵网上有长达1000多秒的明显记录,也触发柴西地区地方震的发震频率在大地震之后一天内提...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海域发生40年来最强烈的地震,造成巨大伤亡和财产损失。大地震在4000km外的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狮子沟地震台阵网上有长达1000多秒的明显记录,也触发柴西地区地方震的发震频率在大地震之后一天内提高了10倍。从大地震触发的地方震活动分布来看,触发地震的发震断裂是英雄岭南侧花土沟断裂和红柳泉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门答腊地震 柴达木盆地 活动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引起的远场形变 被引量:16
5
作者 付广裕 孙文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27,共8页
用球体位错理论计算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在川滇地区形成的理论水平位移场,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与利用GPS观测数据获得的该地震在川滇地区引起的同震水平位移场观测值基本吻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了该地震引起的全球和中国大陆及周边... 用球体位错理论计算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在川滇地区形成的理论水平位移场,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值与利用GPS观测数据获得的该地震在川滇地区引起的同震水平位移场观测值基本吻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了该地震引起的全球和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同震位移场、应变场、重力和大地水准面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 位错理论 位移 应变 重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周边相对海平面变化特征及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影响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周东旭 周兴华 +2 位作者 雷宁 王朝阳 唐秋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9-59,共11页
利用南海周边1989-2014年的潮汐资料和GPS长期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海周边相对海平面变化特征,以及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对该区域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周边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以上升为主,平均上升速率(4.53±0.20)mm/a... 利用南海周边1989-2014年的潮汐资料和GPS长期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海周边相对海平面变化特征,以及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对该区域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周边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以上升为主,平均上升速率(4.53±0.20)mm/a,高于全球平均速率,且2004年后上升趋势加剧;南海周边相对海平面呈现6类较典型的变化特征,并存在与板块构造相对应的分区聚集现象,形成了中国东南和越南沿海、马来半岛、加里曼丹岛北部、菲律宾群岛等4个变化特征区。受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的影响,马来半岛、南沙和西沙海域的地壳形变由上升趋势转为下沉,加剧了相对海平面的上升;中国东南沿海和菲律宾群岛受地震影响较小;越南沿海和加里曼丹岛北部区域的地震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相对海平面变化 苏门答腊地震 地壳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的几个断层滑动模型的全球同震位移对比 被引量:10
7
作者 瞿武林 张贝 +3 位作者 黄禄渊 尹凤玲 张怀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843-2858,共16页
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后,不同作者根据地震波和/或GPS观测,提出了不同的断层错动模型.在利用同震位移观测资料反演断层滑动模型时,由于使用半无限空间均匀介质模型或半无限空间分层介质模型,一般只能利用近场位移GPS观测约束,无法利用... 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后,不同作者根据地震波和/或GPS观测,提出了不同的断层错动模型.在利用同震位移观测资料反演断层滑动模型时,由于使用半无限空间均匀介质模型或半无限空间分层介质模型,一般只能利用近场位移GPS观测约束,无法利用远场资料,这些模型有时差别颇大,如何区别这些模型的优劣是一个仍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等效体力有限元方法,在考虑地球球形和分层的条件下,对四个不同作者提供的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的断层滑动模型计算全球同震位移.由于采用了球形模型,所以不仅可以把四个模型的近场位移计算结果与GPS数据进行对比,而且可以把远场位移计算结果与GPS数据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垂直位移对断层滑动模型的依赖性小于水平位移.四个模型计算的近场位移与GPS位移符合程度均较好,但是四个模型计算的远场位移与GPS位移符合情况有很大不同,其中Chlieh等(2007)模型在近场与远场符合程度均很好,是四个模型中最好的.另外还探讨了断层反演数据资料、断层几何模型以及地球模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对于特大地震,全球同震位移观测与计算值吻合程度的好坏是衡量断层滑动模型的合理性的一个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 地震位错 同震位移 断层模型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Mw9.3苏门答腊地震产生的库仑应力 被引量:4
8
作者 瞿武林 张贝 +3 位作者 黄禄渊 程惠红 张怀 石耀霖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6-98,共13页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Mw9.3地震产生的应力扰动,强烈影响了苏门答腊及其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性,甚至对中国西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也有明显的影响。基于断层滑动模型,采用等效体力处理断层错动有限单元方法,分别用分层球对称地球模型...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Mw9.3地震产生的应力扰动,强烈影响了苏门答腊及其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性,甚至对中国西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也有明显的影响。基于断层滑动模型,采用等效体力处理断层错动有限单元方法,分别用分层球对称地球模型与三维横向不均匀性地球模型计算在全球地壳和地幔中产生的同震效应。据此,对在苏门答腊和中国西南等地区产生的同震效应进行重点分析。结果表明:在同震破裂面附近,使用三维不均匀性地球模型与使用分层球对称模型得到的结果有明显差别,前者更加合理。在同震破裂面附近有必要使用三维不均匀性地球模型。使用球对称模型计算,有67.6%的余震发生在库仑应力增加区;而使用横向不均匀性地球模型时,计算的这一比率可高达72.3%,这说明余震与断层库仑应力增加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西安达曼断层北段余震的发生与库仑应力为正值的主要断层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余震受到其附近的主要断层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 有限元方法 三维横向不均匀性 库仑应力 地震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RACE卫星数据提取苏门答腊地震同震和震后重力变化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国庆 付广裕 周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03-308,共6页
基于GRACE重力卫星数据,采用P3M6去相关滤波技术、350km半径的高斯平滑技术与差分方法,提取2004年苏门答腊Mw9.3地震的同震和震后重力场时空演化过程。该地震断层下盘同震重力变化达到4.6μGal,上盘同震重力变化最大值为-8.3μGal,该结... 基于GRACE重力卫星数据,采用P3M6去相关滤波技术、350km半径的高斯平滑技术与差分方法,提取2004年苏门答腊Mw9.3地震的同震和震后重力场时空演化过程。该地震断层下盘同震重力变化达到4.6μGal,上盘同震重力变化最大值为-8.3μGal,该结果与球体位错理论计算结果在量级和分布形态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震后7a断层下盘重力变化累计达到5.6μGal,超过同震变化信号;而断层上盘震后重力变化只有0.6μGal,仅为同震变化信号的11%。该现象表明,断层下盘所在海洋地层的粘滞性较低,地层相对柔软,其地层在震后由于较大的粘滞性松弛效应而持续变形,并伴随较大的重力变化;而断层上盘所在的地层接近陆地地壳特性,地层相对脆硬,震后受地层的粘滞性响应而导致的重力变化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卫星 2004年苏门答腊Mw9.3地震 高斯平滑 重力变化 粘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RACE重力和重力梯度变化估计2012年苏门答腊地震断层参数 被引量:5
10
作者 郑增记 金双根 范丽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129-4141,共13页
2012年4月11日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发生MW=8.6地震,国际上采用不同数据获得了该地震的断层滑动模型,但断层走滑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卫星重力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观测覆盖震中区域,可以提供很好的断层参数估... 2012年4月11日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发生MW=8.6地震,国际上采用不同数据获得了该地震的断层滑动模型,但断层走滑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卫星重力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观测覆盖震中区域,可以提供很好的断层参数估计约束.本文采用GRACE月重力场模型数据提取了此次地震同震重力和重力梯度变化,表明了北向分量的优越性.并与断层模型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Txx(北-北向重力梯度)分量对断层参数的敏感性,以及基于粒子群算法以及Okubo位错模型反演了该地震断层参数.结果表明GRACE观测到的同震重力梯度变化在空间形态分布上与断层模型模拟结果符合较好,但振幅差异较大.重力和重力梯度的北向分量可以很好地压制条带误差,其中gN(北向重力变化)和Txx的误差最小,其次是Txz(北-上向重力梯度),误差最大和对条带误差抑制效果最差的是Txy(北-东向重力梯度).Txx对断层的深度不敏感,对其余断层参数较敏感.基于GRACE反演得到的断层的走向角为113.63°,倾角为89.99°,滑移角为175.26°,平均滑移量为28.18m,相应的矩震为8.71级,且此次地震的走滑性质为右旋走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粒子群算法 苏门答腊地震 断层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3月28日苏门答腊8.6级地震前的电离层扰动(英文) 被引量:19
11
作者 张学民 刘静 +5 位作者 申旭辉 M.Parrot 钱家栋 欧阳新艳 赵庶凡 黄建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67-575,共9页
2005年3月28日苏门答腊发生8.6级地震,通过分析处在地磁活动平静期的震前15天的数据,发现3月20、22、23和28日在赤道区域多个参量上出现电离层扰动,如电场和等离子体参量,认为这些电离层扰动可能与本次强震有关.震前电子密度异常有两种... 2005年3月28日苏门答腊发生8.6级地震,通过分析处在地磁活动平静期的震前15天的数据,发现3月20、22、23和28日在赤道区域多个参量上出现电离层扰动,如电场和等离子体参量,认为这些电离层扰动可能与本次强震有关.震前电子密度异常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在原来的峰值变化区电子密度单调增加,幅度超过1σ,如3月20日和28日的异常;另外一种是改变了原来在赤道区的单峰变化形态,而呈现了双峰值和赤道谷值的变化形态,如3月22日和23日的扰动.分析结果显示,这两种形态的电子密度扰动都分布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经度上跨越100°,纬度范围30°,显示了比较长的异常持续时间和全球变化特性.VLF频段电场频谱的数据分析表明双峰形态的扰动不是磁共轭效应.同时低频电场扰动相对电子密度而言集中在一个相对小范围内,当N_e单调上升时,电场扰动却只出现在离震中最近的轨道上.分析认为震源产生的电场信号直接传播进入电离层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它可以通过岩石层-大气层-电离层圈层耦合机制造成电离层扰动.结合离子成分及其变化形态的分析,震前氧离子变化形态与氢、氦离子的形态相反,这与其他地震前的电离层异常扰动形态是类似的.综合分析认为,对于与地震相关的电离层异常的识别需要结合多个观测参量的联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门答腊地震 DEMETER 电离层扰动 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6月4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M_s8.0地震的震源机制 被引量:13
12
作者 许力生 陈运泰 周云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62-469,共8页
用全球地震台网的长周期地震仪记录到的远场体波,反演了2000年6月4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Ms8.0地震的矩张量解.这个解比USGS、Harvard CMT和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得到的矩张量解更为合理.该地震矩张量的最佳双力偶分量为1.5X1021Nm,补... 用全球地震台网的长周期地震仪记录到的远场体波,反演了2000年6月4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Ms8.0地震的矩张量解.这个解比USGS、Harvard CMT和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得到的矩张量解更为合理.该地震矩张量的最佳双力偶分量为1.5X1021Nm,补偿线性矢量偶极分量为1.2X1020N·m,爆炸分量为-5.9X1019N·m.震源机制主要是左旋走滑,带有很小的逆冲倾滑分量.节面Ⅰ走向为199°,倾角为82°,滑动角为5°;节面Ⅱ走向为109°,倾角为85°,滑动角为172°.P轴方位角为154°,倾角为2°;T轴方位角为64°,倾角为10°;B轴方位角为256°,倾角为80°.该地震的P波显示了明显的方向性效应.P波的这种多普勒效应表明,走向199°的节面为断层面.地震是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单侧破裂的,破裂传播方向几乎垂直于爪哇海沟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0年 6月 印度尼西亚 苏门答腊地震 地震矩张量 震源机制 方向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门答腊两次M>8.0地震前后CO和O_3卫星遥感气体地球化学异常与地面验证 被引量:8
13
作者 孙玉涛 崔月菊 +3 位作者 刘永梅 杜建国 张炜斌 张冠亚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2-227,323,共6页
利用印度尼西亚Bukit Koto Tabang(BKT)观测站的地面和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卫星观测数据,分别提取了该观测站2004年和2005年苏门答腊两次M>8.0地震前后地面和卫星观测所获得的CO总量、近地面(1 000 hPa)CO体积分数和O3总量的高光谱... 利用印度尼西亚Bukit Koto Tabang(BKT)观测站的地面和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卫星观测数据,分别提取了该观测站2004年和2005年苏门答腊两次M>8.0地震前后地面和卫星观测所获得的CO总量、近地面(1 000 hPa)CO体积分数和O3总量的高光谱气体地球化学信息,对BKT台站附近卫星观测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进行了相互验证。结果表明两次大地震前卫星和地面观测均捕获到了CO和O3异常,其中卫星观测获得的CO总量和CO体积分数与地面测得的CO浓度呈强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和0.75,表明CO浓度异常可能主要源于孕震过程中地下逸出的气体,大气中的化学反应对CO异常的贡献次之。O3卫星观测结果与地面观测结果也呈正相关关系(r=0.49),地震前O3异常可能主要归因于地震前地下逸出的气体在大气中的化学反应。地面观测的CO和O3浓度在两次地震前标准偏差变大,且CO和O3浓度变化与分别以地面观测站和地震震中为中心从卫星数据提取的气体浓度与地面观测数据变化趋势一致。研究结果丰富了利用高光谱卫星数据提取地震前后气体地球化学异常信息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卫星遥感 地球化学 苏门答腊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6月4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M_S8.0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 被引量:9
14
作者 周云好 许力生 陈运泰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1-229,共9页
利用全球地震台网的长周期地震仪记录到的远震体波反演了 2 0 0 0年 6月 4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MS8 0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从P波和S波提取的震源时间函数的方向性效应都清楚地表明 :走向为 199°的节面为断层面 ,地震是从东北... 利用全球地震台网的长周期地震仪记录到的远震体波反演了 2 0 0 0年 6月 4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MS8 0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从P波和S波提取的震源时间函数的方向性效应都清楚地表明 :走向为 199°的节面为断层面 ,地震是从东北向西南方向的单侧破裂。这次地震破裂持续了约 16s。破裂区长约 95km ,宽约 6 0km ,平均静态位错约 11m ,最大静态位错达2 7m。平均静态应力降约为 90MPa ,最大静态应力降达 2 2 0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0年 6月 印度尼西亚 苏门答腊地震 震源时间函数 破裂过程 滑动 应力降 P波 S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4月苏门答腊岛地震电离层电子密度异常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莹 戴吾蛟 +1 位作者 章文毅 陈必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33,共4页
利用GPS电离层层析技术对苏门答腊岛上空4月1日至15日的电离层三维电子密度空间分布进行重建,采用2倍标准差方法对反演出的电子密度值进行异常探测。在排除太阳活动和地磁干扰的情况下,发现在11日UT10:00,13日UT6:00,14日UT6:00—14:00... 利用GPS电离层层析技术对苏门答腊岛上空4月1日至15日的电离层三维电子密度空间分布进行重建,采用2倍标准差方法对反演出的电子密度值进行异常探测。在排除太阳活动和地磁干扰的情况下,发现在11日UT10:00,13日UT6:00,14日UT6:00—14:00,15日UT14:00—16:00时间段出现较大范围的电离层电子密度异常,且分布在震中上空附近,初步认为该异常与4月苏门答腊岛地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电离层 层析技术 苏门答腊地震 电子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苏门答腊M_W8.6级地震震后效应模拟
16
作者 李冀 刘正华 谈洪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59-463,共5页
基于弹性-粘弹性分层半空间中矩形位错理论和地震波反演的断层模型,结合研究区地壳-上地幔平均波速分层结构,利用PSGRN/PSCMP软件模拟计算2012年苏门答腊M_W8.6地震产生的同震效应以及考虑2004年M_W9.1地震效应的震后地表形变和重力变化... 基于弹性-粘弹性分层半空间中矩形位错理论和地震波反演的断层模型,结合研究区地壳-上地幔平均波速分层结构,利用PSGRN/PSCMP软件模拟计算2012年苏门答腊M_W8.6地震产生的同震效应以及考虑2004年M_W9.1地震效应的震后地表形变和重力变化,同时给出震后形变和重力的年变化率。结果表明,同震形变和重力变化显示发震断层左旋走滑特征,其变化主要集中于断层附近;海水质量的重新分布对同震垂直位移和重力变化影响显著;震后50a年均变化率揭示了地表形变和重力变化的过程,其图像明显受2004年M_W9.1地震震后效应影响,呈现复杂的正负6区域分布;震后50a近场年均形变量达10mm/a,年均重力变化量达1.2μGal/a,而远场年均形变量低于1mm/a,年均重力变化量低于0.1μGal/a;水平形变在震后400a内变化明显,变化率逐步减小,800a后基本稳定;垂直位移和重力变化在震后100a内变化尤为显著,变化率快速衰减,400a后基本稳定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门答腊地震 重力变化 形变 粘弹分层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3月2日苏门答腊M_S7.8地震同震位移和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邓园浩 程惠红 +3 位作者 张怀 瞿武林 张贝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4-186,共13页
苏门答腊地区发育多条左旋走滑性质断层,地震活动活跃.2006年3月2日该区西南海域发生了M_S7.8大地震.大地震的发生常常会引发区域位移场和应力场及周围断层应力状态发生变化.本文建立全球PREM有限元地球模型,据已有的断层滑动模型计算... 苏门答腊地区发育多条左旋走滑性质断层,地震活动活跃.2006年3月2日该区西南海域发生了M_S7.8大地震.大地震的发生常常会引发区域位移场和应力场及周围断层应力状态发生变化.本文建立全球PREM有限元地球模型,据已有的断层滑动模型计算了此次苏门答腊地震引发的同震位移和应力及库仑应力变化,并进一步讨论了此次地震对周围断层的影响以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对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的影响.初步结果表明此次苏门答腊M_S7.8地震造成较大的南北向水平位移且集中在探测者破裂区(Investigator Fracture Zone),最大水平位移量约6.74 m,断层倾角接近垂直,下盘向北运动而上盘向南,进一步表明Ms7.8地震为典型的左旋走滑为主的地震,发生海啸的可能性较低;库仑应力变化达MPa量级的区域集中在震中,但近场大部分余震分布在库仑应力减小区域,有效摩擦系数变化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的耦合作用可能是其原因;利用改进的库仑应力变化计算方法和最优破裂方向计算得出的结果显示库仑应力触发理论可较好地解释余震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门答腊地震 同震效应 库仑应力 有限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M_W9.0地震前地震活动增强现象及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被引量:12
18
作者 陈学忠 李艳娥 +1 位作者 王恒信 郭祥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9-90,共12页
选取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MW9.0地震的余震分布空间范围为研究区域,该区域位于缅甸小板块中部,纬度范围为2°N~15°N.根据USGS地震目录,研究了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MW9.0地震前地震频次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地震活动与地球... 选取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MW9.0地震的余震分布空间范围为研究区域,该区域位于缅甸小板块中部,纬度范围为2°N~15°N.根据USGS地震目录,研究了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MW9.0地震前地震频次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的关系.结果显示:1)在余震区域范围内,地震频次自2000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变化,反映了地震活动的增强过程,临近地震发生前,地震频次有一定幅度的回落;2)通过地震频次空间扫描,发现震前在震中附近区域地震活动增强显著;3)在1990~2004年的15年中,单位时间内发生的地震数在地球自转季节性变化减速时段与加速时段之比值rda在震前出现明显的上升过程:1998年~2002年rda缓慢上升,2002年底rda快速上升达最高值,之后,rda呈现下降趋势,直至苏门答腊MW9.0地震发生;4)2000年1月~2004年11月间,在纬度1°N~7°N的空间范围内的震中附近地区,5.5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地球自转季节性变化减速时段内;5)地震活动累积年频次相对于其长期平均值的变化量ΔN与地球自转"十年起伏"变化关系表现为地球自转减速时ΔN上升,地震活动增强,加速时ΔN下降,地震活动减弱.这些现象并非偶然,可能预示着地球自转减速与苏门答腊MW9.0地震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些结果对地震孕育过程的认识和地震预测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苏门答腊Mw9.0地震 地震活动性 地球自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水位仪观测的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型自由振荡 被引量:17
19
作者 任佳 陈华静 +4 位作者 蒋翠荣 王松 温超 杨耀文 王长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3-338,共6页
利用LN-3型数字化水位仪的观测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获得了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0S3~0S30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检测到2S1、1S2、1S3、2S5和2S6等5个谐频球型振荡,同时记录... 利用LN-3型数字化水位仪的观测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获得了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0S3~0S30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检测到2S1、1S2、1S3、2S5和2S6等5个谐频球型振荡,同时记录到一些明显的振型的谱线分裂现象。用水位观测资料提取了0S3、0S4和2S1等3个振型的谱线分裂周期,虽然3个振型均只得到2个单峰,但地球自由振荡谱线分裂现象的检测为研究地球的深内部结构提供了新的、不同类型的观测资料。研究表明,用数字化水位仪的观测资料可以提取到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型振荡,为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观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水位仪 苏门答腊9.0级地震 地球自由振荡 球型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井水位对苏门答腊5次地震的同震响应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晏锐 黄辅琼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5-332,共8页
利用ARX模型分析了河北省黄骅井水位对气压和固体潮的响应特征,并利用该模型消除气压和固体潮对该井水位的影响,准确地提取了5次苏门答腊大震引起的同震水位变化异常。分析了该井水位对这5次地震的同震响应模式与震级和震源机制解的关系... 利用ARX模型分析了河北省黄骅井水位对气压和固体潮的响应特征,并利用该模型消除气压和固体潮对该井水位的影响,准确地提取了5次苏门答腊大震引起的同震水位变化异常。分析了该井水位对这5次地震的同震响应模式与震级和震源机制解的关系,初步探讨了引起该井水位同震变化复杂性的可能原因。认为,即使发生在同一地区,震源机制解基本相同的地震也会引起远距离同一井水位不同的响应特征,其响应幅度与发震震级有关,响应方式可能与井孔所处地区的局部应力应变状态或井-含水层系统的结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X模型 同震响应 苏门答腊地震 震源机制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