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联对埃及政策的调整及实践(1954—1956)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雪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268-272,共5页
20世纪50年代,美英两国积极策划在中东建立军事集团,以形成针对苏联的封锁线。为了打破西方的围堵,苏联及时调整对埃及政策,积极发展与埃及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打击西方势力。苏联的这一政策转变,对中东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 苏联政策 埃及 巴格达条约 阿拉伯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安全利益是制订对外战略的基点——评抗日战争时期的苏联对华政策 被引量:3
2
作者 周尚文 盛昊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6期43-48,共6页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联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支主力军,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中坚,在抗日战争期间给予中国巨大的支持和援助,对促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对于苏联党和人民所表...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联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支主力军,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中坚,在抗日战争期间给予中国巨大的支持和援助,对促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对于苏联党和人民所表现出的伟大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对华政策 蒋介石 抗日战争时期 国家安全利益 对外战略 “北进” 统一战线 共产国际 日本 “南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日战争前期苏联对华政策及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田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2期131-135,共5页
抗日战争前期,苏联对华政策中,既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以各种方式支持和援助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加速了日本的失败,同时,其政策中又夹杂着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一定程度上有损于中国的抗战和进步事业。当然。
关键词 抗日战争 苏联对华政策 统一战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事变与苏联对华政策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真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6-85,共10页
皖南事变使国共关系骤然激化,苏联对此采取了基本正确的政策,这就是正确判断事变对中国政局走向的影响,把握中日民族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在向国民党政府施加压力的同时,主张中共运用政治手段解决冲突,从而促成国共两党之间矛盾缓解,维系... 皖南事变使国共关系骤然激化,苏联对此采取了基本正确的政策,这就是正确判断事变对中国政局走向的影响,把握中日民族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在向国民党政府施加压力的同时,主张中共运用政治手段解决冲突,从而促成国共两党之间矛盾缓解,维系了中国抗战的大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事变 抗日战争 苏联对华政策 国共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东路问题看苏联对华政策的演变 被引量:2
5
作者 汪谦干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65-70,共6页
从中东路问题看苏联对华政策的演变汪谦干中东铁路①系根据1896年《中俄密约》协定建造,围绕它风波迭起,战云频涌:它不仅是沙皇政府侵夺中国利权的前哨站,也是俄日远东政策与大陆政策角逐的竞技场。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先后三... 从中东路问题看苏联对华政策的演变汪谦干中东铁路①系根据1896年《中俄密约》协定建造,围绕它风波迭起,战云频涌:它不仅是沙皇政府侵夺中国利权的前哨站,也是俄日远东政策与大陆政策角逐的竞技场。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先后三次发表对华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路 中东铁路 苏联对华政策 苏联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中国政府 北京政府 孙中山 远东共和国 加拉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抗战初期苏联援华政策的性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真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48-54,共7页
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在其初期,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对这种援华政策的性质,在50年代中苏友好之际是给予全盘肯定的,即使对抗战后期苏联对华政策中存在的民族利已主义也不置一词。80年代以来,中苏关系的研究逐步展开深入,同时对... 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在其初期,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对这种援华政策的性质,在50年代中苏友好之际是给予全盘肯定的,即使对抗战后期苏联对华政策中存在的民族利已主义也不置一词。80年代以来,中苏关系的研究逐步展开深入,同时对苏联援华问题的评论也呈现一种相反的倾向:不仅批评了抗战后期苏联对华政策中确应批评的错误,而且认为抗战初期也存在类似错误。这样大起大落的评论是难以真实反映历史原貌的。为此,需要我们持一公正客观的态度,本文拟就如何看待抗战初期苏联援华政策的性质略陈管见,希冀同行指正。一笔者认为,抗战初期苏联援华政策的性质是国际主义的。否定论者则认为,苏联此间援华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谈不上什么国际主义。这种观点西方有,国内也不乏其例。曾作为陈纳德“飞虎队”成员之一的杰克·萨姆森,在80年代写的回忆录中就这样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援华 抗战初期 苏联对华政策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斯大林 民族利益 抗战后期 中国共产党 自身利益 民族利己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事变前后苏联对国共两党政策的转变
7
作者 王惠宇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67-171,共5页
西安事变不仅是中国现代史的转折点,也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对华政策的转折点。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在对日本侵华采取"不干涉"政策的同时,主动缓和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但在中国国内两大政治势力——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斗争中,倾向于... 西安事变不仅是中国现代史的转折点,也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对华政策的转折点。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在对日本侵华采取"不干涉"政策的同时,主动缓和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但在中国国内两大政治势力——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斗争中,倾向于支持中国共产党。1935下半年以后,由于对中国国内政局的进一步认识及苏联自身所处国际环境的变化,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发生微妙变化。及至西安事变发生,苏联对华政策急转,公开支持国民党,对中共施加压力,主张和平解决事变。苏联对华政策重心转到国民党政府方面,力促在中国形成以国民党为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对华政策 西安事变 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埃利希—阿尔特事件”及其对苏联外交政策的影响
8
作者 宋永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5-92,共8页
“埃利希—阿尔特事件”是“二战”期间由于苏联当局谋杀波兰两个享有国际声望的犹太工人领袖埃利希和阿尔特而在世界上引起轩然大波的外交事件。1941年9月,苏联政府为了动员一切力量支援卫国战争,将羁押两年之久的埃利希和阿尔特释放出... “埃利希—阿尔特事件”是“二战”期间由于苏联当局谋杀波兰两个享有国际声望的犹太工人领袖埃利希和阿尔特而在世界上引起轩然大波的外交事件。1941年9月,苏联政府为了动员一切力量支援卫国战争,将羁押两年之久的埃利希和阿尔特释放出狱,并允诺他们组建国际性的犹太人反希特勒委员会。当发现这一计划威胁到苏联的现行体制时,又将他们打入囹圄,并用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取而代之。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苏联为了维护自己在波兰的长远利益,秘密处死了阿尔特(埃利希此前已自杀)。这一事件在国际舆论界激起了强烈的抗议和反苏浪潮,为了平息事端,斯大林不得不派苏联犹太人代表团出使盟国,以修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利希-阿尔特事件” 犹太人反希特勒委员会 苏联外交政策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前期苏联对华政策与皖南事变的爆发
9
作者 郭秋光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87-91,共5页
抗日战争前期,苏联推行援华抗日的政策。使中国坚持抗战,拖住日本,以避免日本对苏联的进攻,是这一政策的基本目标;依靠国民党来实现这一目标,是苏联援华抗日政策的鲜明特色。苏联为实现其对华政策目标,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共... 抗日战争前期,苏联推行援华抗日的政策。使中国坚持抗战,拖住日本,以避免日本对苏联的进攻,是这一政策的基本目标;依靠国民党来实现这一目标,是苏联援华抗日政策的鲜明特色。苏联为实现其对华政策目标,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共活动未能起到应有的制约作用,客观上鼓励了蒋介石集团在反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苏联为了其对华政策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共以斗争求团结政策的执行,从而使中共未能有效地阻止蒋介石集团发动大规模的反共行为。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前期 苏联对华政策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 中国共产党 皖南事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三十年代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兼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哲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6-21,共6页
试论三十年代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兼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王哲本世纪三十年代,在亚、欧先后形成了两大战争策源地,面对德、日、意法西斯的战争祸水,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推行纵容侵略扩张的绥靖政策;与英法等国的态... 试论三十年代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兼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王哲本世纪三十年代,在亚、欧先后形成了两大战争策源地,面对德、日、意法西斯的战争祸水,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推行纵容侵略扩张的绥靖政策;与英法等国的态度不同,苏联则推行"集体安全"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集体安全体系 苏联对外政策 三十年代 集体安全政策 希特勒 德国 意识形态 法西斯 二次世界大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市场发展状况与私商——兼论二十年代市场的特点
11
作者 胡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9-65,共7页
市场问题是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此时期的市场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市场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市场受产权和国家政策的制约;市场只是被当作一种手段来利用,并没有使其成为一种体制。私商在此时期市场中的存在有其必然性... 市场问题是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此时期的市场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市场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市场受产权和国家政策的制约;市场只是被当作一种手段来利用,并没有使其成为一种体制。私商在此时期市场中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其作用不可低估。二十年代苏联经济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说市场已经发展得很充分了,而是由于政权意志或行政命令手段左右经济,破坏了经济本身的发展规律,使经济畸形化发展,为苏联后来经济发展造成了障碍,从而大大影响并延迟了苏联的现代化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新经济政策 市场 私商 产权 商品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后初期苏联对华政策剖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凤书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2-57,共6页
战后初期,在中国内战酝酿、准备和进行的整个过程中,苏联采取了与美国搞妥协,公开支持国民党,压制共产党的对华政策。这样一种对华政策,带有很浓厚的实用主义、机会主义、利己主义和大国霸权主义色彩。它既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造... 战后初期,在中国内战酝酿、准备和进行的整个过程中,苏联采取了与美国搞妥协,公开支持国民党,压制共产党的对华政策。这样一种对华政策,带有很浓厚的实用主义、机会主义、利己主义和大国霸权主义色彩。它既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造成了极大困难,也严重损害了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内战 中苏关系 苏联对华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联在中国解放战争期间的对华政策 被引量:4
13
作者 翟文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28-35,共8页
本文依据中、俄双方近年公布的文献档案材料,对中国解放战争期间苏联对华政策的矛盾性和变化作了新的分析,指出苏联对中国解放战争有过一定支援,但由于苏联领导人过高估计美国力量、过低估计中国人民力量,确首对中国革命有过限制和... 本文依据中、俄双方近年公布的文献档案材料,对中国解放战争期间苏联对华政策的矛盾性和变化作了新的分析,指出苏联对中国解放战争有过一定支援,但由于苏联领导人过高估计美国力量、过低估计中国人民力量,确首对中国革命有过限制和妨碍,中国革命是在冲破苏联领导人的限制之后取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解放战争 苏联对华政策 冷战 民族利己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初期苏联援华政策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英吴 胡充寒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33-37,75,共6页
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期间,苏联在对华政策方面推行的是援华政策。关于苏联援华政策,史学界论述不多,很有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必要。一、苏联为何不出兵援华? 早在“七七事变”前的1935年底,苏联就和南京政府讨论过中苏... 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期间,苏联在对华政策方面推行的是援华政策。关于苏联援华政策,史学界论述不多,很有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必要。一、苏联为何不出兵援华? 早在“七七事变”前的1935年底,苏联就和南京政府讨论过中苏军事互助问题,因种种原因,未能达成协议。“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认为中苏有共同的利害关系,苏联不会袖手旁观,因而寄希望于苏联出兵援华。1937年7月8日晨,适在庐山的蒋介石召集外交部长王宠惠及孙科商讨对策,认为“欲抗战,最有关系者为苏联的军械供应及互助协定等问题”。第二天,孙科在同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的会谈中,要求尽快签订中苏信用借款及互助协定,以实现苏联对中国的援助。鲍大使回答说,前一点可以商量,至签订中苏互助协定则时已过迟。同年11月12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对华政策 军事 战略地位 苏德战争 蒋介石 军队 战争状态 国防 苏联援华 莫斯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1—1937年的苏联远东政策与外交 被引量:1
15
作者 罗志刚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5年第4期28-34,共7页
本文分析了1931—1937年苏联远东政策的形成原因和发展概况,强调这一政策是苏联为避免东西两线作战的世界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苏联对日缓和外交方针在其远东政策中居于中心地位,而决不同于西方大国之绥靖政策;中苏... 本文分析了1931—1937年苏联远东政策的形成原因和发展概况,强调这一政策是苏联为避免东西两线作战的世界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苏联对日缓和外交方针在其远东政策中居于中心地位,而决不同于西方大国之绥靖政策;中苏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到“七·七”事变前夕,远东初步形成了中苏合作抗日的新格局;苏联为建立远东集体安全制度作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美国消极态度的决定性影响而终于失败;苏联远东政策与外交属于避战自保和反法西斯性质,但其成就是有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政府 远东政策 1931—1937年 苏联对外政策 互不侵犯条约 日本侵略 集体安全制度 国民党政府 中苏关系 中东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的战略思想与苏联的对外政策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盛发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1期85-91,共7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提出了在苏联一国进行共产主义建设的理论。根据斯大林的战略思想,苏联战后对外政策的基点可以归纳为:巩固战争的胜利成果,帮助和确保在东欧国家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使它们与苏联一起形成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并成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提出了在苏联一国进行共产主义建设的理论。根据斯大林的战略思想,苏联战后对外政策的基点可以归纳为:巩固战争的胜利成果,帮助和确保在东欧国家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使它们与苏联一起形成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并成为苏联的“安全带”;维持与西方国家的有限合作;支持外国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但以不妨碍苏联与西方的合作和不引起苏联与西方的冲突为限。这一外交政策,就是要为苏联国内进行共产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全的国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大林 苏联对外政策 战略思想 民族解放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东欧国家 西方国家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世界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苏联的“缓和政策”
17
作者 张震 荣植 《国际问题研究》 1982年第4期18-23,共6页
从60年代末中经整个70年代到80年代初,苏联推行“缓和政策”已有十几年。十几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苏美两霸在全球范围的各个领域中激烈较量,苏联的“缓和政策”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蹇运。但苏联仍坚持推行其“缓和政策”,只是改变了推... 从60年代末中经整个70年代到80年代初,苏联推行“缓和政策”已有十几年。十几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苏美两霸在全球范围的各个领域中激烈较量,苏联的“缓和政策”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蹇运。但苏联仍坚持推行其“缓和政策”,只是改变了推行这一政策的方法、策略和手段而已。苏联领导人宣称,苏联的“缓和政策”远非“权宜之计”,而是深思熟虑的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苏联将“十分认真地”、“始终一贯地”推行它。无怪乎有关苏联“缓和政策”的一些问题,例如,苏联提出“缓和政策”当时的国际历史背景是什么,苏联“缓和政策”的内容、意图、得失和前景如何,迄今仍为国际舆论所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对外政策 缓和 国际形势 美国 军事力量 力量对比 西欧 全球战略 东西方 西方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联对外政策的“思想库”
18
作者 王炳啸 《国际展望》 1988年第10期25-,共1页
有关西方“思想库”的介绍多见于报端,而对苏联的“思想库”人们却了解甚少。苏联研究西方的专门机构,最早建于1925年4月,后因在观点上同斯大林相悖,于1947年关闭。 10年后,在苏共二十大结束后不久,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宣布成立。... 有关西方“思想库”的介绍多见于报端,而对苏联的“思想库”人们却了解甚少。苏联研究西方的专门机构,最早建于1925年4月,后因在观点上同斯大林相悖,于1947年关闭。 10年后,在苏共二十大结束后不久,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宣布成立。它是苏联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对外政策思想库。第一任所长阿尔舒曼扬,是米高扬的堂弟。1966年伊诺谢姆采夫继任,他毕业于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先后担任过《共产党人》杂志顾问、塔斯社副社长、最高苏维埃联盟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委员、苏共中央委员等职是勃列日涅夫外交政策写作班子的成员。 1982年伊诺谢姆尔夫猝死后,接替他的是目的身居苏共要职的雅可夫列夫。1958年雅可夫列夫曾在美国钻研历史,负责过苏共中央宣传部,奉召出任所长前曾任驻加拿大大使达10年之久。据说除戈尔巴乔夫本人外,雅可夫列夫是苏共中央政治局中唯一不害怕西方议会民主制度的人。1985年雅可夫列夫担任苏共中央领导工作后,由原东方学研究所所长、苏共中央候补委员普里马科夫继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对外政策 苏共中央 勃列日涅夫 雅可夫列夫 苏共二十大 苏联历史 外交事务 国际关系研究 伊诺 联盟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开性进入苏联对外政策领域
19
作者 柳光青 《国际展望》 1988年第13期19-21,共3页
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开幕前一个月,苏联发表了苏共中央全会通过的关于这次代表会议的提纲这个提纲不仅包括国内经济、政治、社会领域的改革和党本身的改革,而且包括苏联对外政策问题。苏共中央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公开讨论,提出意见。这表... 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开幕前一个月,苏联发表了苏共中央全会通过的关于这次代表会议的提纲这个提纲不仅包括国内经济、政治、社会领域的改革和党本身的改革,而且包括苏联对外政策问题。苏共中央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公开讨论,提出意见。这表明,苏联正式打开了对外政策的禁区,把公开性引进了外交工作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对外政策 苏共中央 代表会议 勃列日涅夫 外交工作 谢瓦尔德纳泽 苏联 布朗基主义 苏联学者 政治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动向
20
作者 王东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1988年第6期33-36,共4页
戈尔巴乔夫上任两年多,经过苏共二十七大,确定'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为其基本国策,而出于对国内外种种因素的考虑,调整了对外政策,策略上趋于灵活,并试图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环境,以确保其'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 戈尔巴乔夫上任两年多,经过苏共二十七大,确定'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为其基本国策,而出于对国内外种种因素的考虑,调整了对外政策,策略上趋于灵活,并试图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环境,以确保其'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虽然苏联现行对外政策的基本战略意图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对外政策 苏共二十七大 勃列日涅夫 苏联领导人 美苏争霸 谢瓦尔德纳泽 苏共中央 国际环境 美苏关系 对美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