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柏林封锁的前前后后
- 1
-
-
作者
竺培芬
-
出处
《国际展望》
1984年第22期25-28,共4页
-
文摘
捷克斯洛伐克二月事件发生后不久,1948年6月24日,苏联紧缩对柏林的封锁圈,全面切断德国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柏林封锁,也即战后第一次柏林危机。
-
关键词
柏林危机
苏占区
柏林问题
朱可夫
英三
双占区
艾森豪威尔
杜鲁门
西方盟国
杰塞普
-
分类号
K7
[历史地理—世界史]
-
-
题名波茨坦会议——战时同盟的“终点站”
- 2
-
-
作者
姚昆遗
-
出处
《国际展望》
1984年第13期29-31,共3页
-
文摘
1945年夏,欧洲大地上轰鸣了近6年之久的炮声甫告沉寂,曾是法西斯巢穴的柏林城区还是满目疮痍,一片断墙残垣,可是,位于柏林郊区波茨坦的原德国皇太子威廉的行宫塞西林霍夫宫却被装饰一新。美、英、苏三大盟国的首脑要在这里举行继德黑兰和雅尔塔会议后的第三次会晤。雅尔塔会议以后,整个欧洲的军事形势急转直下。盟国军队从东、西、南三个方面向德国发动进攻,苏联军队在波、捷、南、保。
-
关键词
人民起义
丘吉尔
军事形势
尼斯河
林霍
苏占区
杜鲁门
波茨坦公告
东西方关系
总统罗斯福
-
分类号
K152
[历史地理—世界史]
-
-
题名西柏林的形成和现状
- 3
-
-
作者
吴伯刚
-
出处
《国际展望》
1984年第15期18-20,共3页
-
文摘
西柏林面积480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99万(1981年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盟国克里米亚声明、波茨坦协定和其它有关协定,德国被划分为美、英、法、苏4个占领区。柏林也由4国分区占领。 1948年6月,美、英、法3国柏林占领区合并成所谓“三联占区”,实行货币改革。
-
关键词
波茨坦协定
克里米亚
苏占区
乌布利希
货币改革
联邦德国政府
互助条约
西方盟国
中央第一书记
迪普根
-
分类号
F27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
-
题名民主德国当代文坛一瞥
- 4
-
-
作者
张崇智
-
出处
《国际论坛》
1987年第1期59-62,共4页
-
文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受法西斯迫害而被迫长期流亡国外的德国作家陆续回到了一片焦土和废墟的故乡。民主德国当时奉行的文化政策是注重团结各种不同政治信仰的反法西斯作家,吸收他们参加重建家园和国家的民主建设,所以大部分流亡作家回到了当时的苏占区,即日后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
关键词
流亡国外
卡珊德拉
苏占区
文化政策
社会主义新人
雷马克
德国文学史
德国浪漫主义
短篇小说集
英雄形象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