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南乡村地区“主动式”城镇化复兴之路——以无锡市锡北镇斗山地区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钱悦斐 杨新海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5-112,共8页
以苏南乡村地区城镇化历程为切入点,发现苏南乡村地区经历了以发展乡镇企业、开发区建设和新农村社区建设为代表的三大城镇化阶段,经济腾飞的同时部分村庄逐渐没落,陷入"被动式"城镇化困境,因此提出"主动式"城镇化... 以苏南乡村地区城镇化历程为切入点,发现苏南乡村地区经历了以发展乡镇企业、开发区建设和新农村社区建设为代表的三大城镇化阶段,经济腾飞的同时部分村庄逐渐没落,陷入"被动式"城镇化困境,因此提出"主动式"城镇化概念并赋予其内涵,即"自主、民生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微撤并、引低碳、溯本源、固主体和新制度"五位一体的"主动式"城镇化策略,最后以无锡市锡北镇斗山地区为例,通过实践实现苏南"主动式"城镇化复兴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南乡村地区:“主动式”城镇 斗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就地城镇化驱动效应的测度与分析——以西南地区215个脱贫摘帽县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时朋飞 王梦君 李星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41,共14页
在构建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县域就地城镇化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使用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县域面板数据相匹配,考察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就地城镇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驱动县域就地城镇化,数字基础设施、经济数字化、治... 在构建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县域就地城镇化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使用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县域面板数据相匹配,考察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就地城镇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驱动县域就地城镇化,数字基础设施、经济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生活数字化对其均有正向作用,但治理数字化作用程度偏弱;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就地城镇化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数字乡村建设驱动县域就地城镇化的两条传导路径,现阶段两者对邻近县域分别具有正向与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除人力资本外,其他控制变量的直接效应均存在,外资利用与交通通达性分别具有正向与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继续促进数字乡村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农业生产服务+产业融合发展、县域间多层次合作+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等举措,可高质量地促进县域就地城镇化水平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县域就地城镇 脱贫摘帽县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性实证研究——以2013—2022年为例
3
作者 潘慧 张继军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6期151-156,共6页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互促共生,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本文构建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量化2013—2022年中部6省两者发展水平,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关系并提出建议。研究显示,10年间中部6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综合得分持续上升;...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互促共生,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本文构建评估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量化2013—2022年中部6省两者发展水平,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关系并提出建议。研究显示,10年间中部6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综合得分持续上升;2022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湖北、河南领先,安徽、山西靠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河南、湖南居前,江西、山西靠后;耦合协调度上,河南达高度耦合协调,鄂、湘、皖、赣达较高耦合基本协调,山西仍为中度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 乡村振兴 耦合性 中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劳动力迁移的“双拉力”模型及其就地城镇化效应——基于中国东南沿海三个地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71
4
作者 祁新华 朱宇 周燕萍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5-30,共6页
针对中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未通过大规模人口迁移而实现转型的就地城镇化现象,选择3个就地城镇化发达地区,在问卷调查数据的支撑下,构建了"乡村拉力—城市拉力"("双拉力")概念模型,探讨乡村劳动力迁移行为、迁移意... 针对中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未通过大规模人口迁移而实现转型的就地城镇化现象,选择3个就地城镇化发达地区,在问卷调查数据的支撑下,构建了"乡村拉力—城市拉力"("双拉力")概念模型,探讨乡村劳动力迁移行为、迁移意愿及其城镇化效应。结果显示,居民迁移行为不太频繁,且多数为就地就近的近距离迁移;同时迁移意愿不够强烈,并且倾向于近距离的中小城镇。在"双拉力"模型分析框架内,乡村拉力主要表现为就业机会、收入水平(预期收入)、社会保障与乡土情节,城市拉力包括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居住环境、子女教育等,乡村拉力作用强度远大于城市拉力。在这个来源于乡村的动力机制的作用下,当地居民出于个人比较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更倾向于选择就地转型,由此导致了与西方传统城市化模式迥异的就地城镇化现象。进一步论证了就地城镇化产生与发展的本地性与客观必然性,深化了对就地城镇化现象微观机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劳动力 迁移意愿 就地城镇 “双拉力”概念模型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城镇化地区乡村居民的城镇化意愿研究——基于常州市区的调查 被引量:12
5
作者 罗震东 韦江绿 +1 位作者 张京祥 严玲 《上海城市规划》 2014年第3期35-43,共9页
乡村居民是城镇化进程最主要的参与者,其意愿和行为决策对城镇化质量会产生直接且至关重要的影响。基于调查,着重于从空间层面对乡村居民城镇化的真实意愿进行分析,发现以常州市区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高度城镇化地区的乡村居民已经具备... 乡村居民是城镇化进程最主要的参与者,其意愿和行为决策对城镇化质量会产生直接且至关重要的影响。基于调查,着重于从空间层面对乡村居民城镇化的真实意愿进行分析,发现以常州市区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高度城镇化地区的乡村居民已经具备较好的城镇化基础,就业城镇化意愿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居住与日常生活意愿也相对倾向城镇化地区。在城区和镇区两类城镇化目的地中,各类镇区已经成为乡村居民最愿意和最容易接受的就业、居住与日常生活的城镇化目的地,村民的意愿中镇区所占的比重均远远超过城区。即使在常州市区这种高度城镇化地区,由于城镇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基础以及生产、生活方式与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乡村居民的城镇化意愿依然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乡村居民对于镇区的偏好和其城镇化意愿的明显地域差异对于思考健康城镇化道路和城乡统筹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意愿 乡村居民 高度城镇地区 差异性 常州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动态演化、地区差异及关联度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周利平 左缘缘 李翔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9-352,共14页
扎实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发展,对于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变异系数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赋权,并在借助距离协调度模型测量2010-2019年我国29省(区、市)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 扎实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发展,对于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变异系数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赋权,并在借助距离协调度模型测量2010-2019年我国29省(区、市)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空间相关性、Dagum基尼系数法和灰色关联度法,探究城乡协调发展度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地区差异性来源和内在关联性。结果表明:从时空动态演化看,城乡综合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都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并处于高水平协调状态,具有高协调度—低综合发展度—低协调发展度和东高西低的特征,同时长期处于勉强协调状态,距离优质协调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协调发展度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但空间联系性程度较弱;仅有部分省市区出现显著的高—高值集聚现象,并且多集中于东部,但绝大多数地区都不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效应。从地区差异性来源看,城乡协调发展度的地区差异主要源于地区间,地区内和超变密度次之。从指标关联度看,除空间城镇化和生态宜居维度外,乡村振兴中指标维度与城乡协调发展度的关联性要明显优于新型城镇化,大多数指标关联性都相对较好。据此,提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型城镇 动态演 地区差异性 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背景下的苏南地区适老型城镇发展策略 被引量:5
7
作者 郑皓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22,共5页
养老事业的健全程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妥善地应对老龄化进程对于当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快速城镇化地区苏南地区处于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急剧变化的转型时期,面对日益加剧的老龄化趋势,苏南地区... 养老事业的健全程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妥善地应对老龄化进程对于当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快速城镇化地区苏南地区处于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急剧变化的转型时期,面对日益加剧的老龄化趋势,苏南地区各城镇以城镇发展为视角,通过目标推导的思路探索苏南城镇化背景下的适老型城镇发展途径,可为国内城镇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发展路径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 老龄 发展策略 苏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水网密集地区乡村空间结构转型与优化 被引量:9
8
作者 徐小东 沈宇驰 《南方建筑》 2015年第5期70-74,共5页
在对水网密集地区乡村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出乡村空间结构的主要类型与特征及其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引入结构性控制理念,提出统一规划的紧凑发展模式、集中与自发交替的产居结合、农旅开发模式以及低程度介入的渐进更新模式等... 在对水网密集地区乡村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出乡村空间结构的主要类型与特征及其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引入结构性控制理念,提出统一规划的紧凑发展模式、集中与自发交替的产居结合、农旅开发模式以及低程度介入的渐进更新模式等适应乡村空间结构转型与优化的设计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网密集地区 乡村空间结构 结构性控制 新型城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就业-居住-公共服务多重视角的苏南乡村多维城镇化现象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胡亮 王兴平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4-100,共7页
基于对苏南典型乡村地区居民在就业、居住、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城镇化的社会调查,结合统计数据的分析,认为苏南在就业、居住、公共服务多维城镇化的进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异步现象催生了大量乡村"居民"。高水平的就业城镇化和低... 基于对苏南典型乡村地区居民在就业、居住、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城镇化的社会调查,结合统计数据的分析,认为苏南在就业、居住、公共服务多维城镇化的进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异步现象催生了大量乡村"居民"。高水平的就业城镇化和低水平的居住城镇化是苏南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外来人口在乡村的集聚是制约居住城镇化发展的原因之一;在公共服务层面,乡村居民具有较强的主动城镇化意愿,极大地推动了苏南公共服务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居住-公共服务视角 多维城镇 乡村城镇 苏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策 被引量:10
10
作者 许忠裕 林树恒 +5 位作者 邓国仙 黎丽菊 陆翠萍 张棵 容建波 汪羽宁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3-244,共12页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时,提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聚焦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问题,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201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时,提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聚焦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问题,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2010—2019年全国和2019年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2个系统指标的数据,通过熵值法并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9年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总体稳步提升,而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仍有明显差异。基于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2019年内蒙古、广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达到全国同期水平,其他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国同期发展水平;民族地区8个省份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国同期发展水平。2019年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最好的省份是内蒙古,为良好协调,距同期我国两者耦合协调度为优质协调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新型城镇化一级指标中,权重最大的是多元城镇化,为32.33%,二级指标中城镇万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数的权重最高,为10.14%;在乡村振兴一级指标中权重最大的是产业兴旺,为26.08%,二级指标中农村用电量权重最大,为10.50%。2010—2019年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乡村振兴发展速度比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快,两者耦合协调程度从严重失调提升至优质协调。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存在较大差异:(1)达到良好协调和中级协调的地区分别是内蒙古和广西,内蒙古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排在第1位,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排在第2位;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排在第2位,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排在第1位;(2)贵州和新疆为初级协调地区,云南和宁夏为勉强协调地区,贵州、新疆、云南、宁夏4个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分别排在第5、第3、第7、第6名,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分别排在第3、第6、第5、第7名;(3)西藏和青海分别为轻度失调和重度失调地区,西藏和青海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分别排在第8、第4位,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分别排在第4、第8位。在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优质协调背景下,政府应释放更多政策红利,民族地区应加强自身发展,发挥自身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以促进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新型城镇 乡村振兴 耦合协调度 有效衔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城镇化的微观视角——基于华北地区张村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飞 侯丽 《上海城市规划》 2015年第6期104-110,共7页
以山东张村为研究对象,以乡村社会中的微观个体为研究视角,借鉴社会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张村乡村城镇化的不同侧面展开研究。首先,以张村村民个人评价的总结为主导,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张村的发展... 以山东张村为研究对象,以乡村社会中的微观个体为研究视角,借鉴社会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张村乡村城镇化的不同侧面展开研究。首先,以张村村民个人评价的总结为主导,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张村的发展历程,观察不同阶段国家与乡村关系的变化,提炼不同阶段农业和农村生活的关键词;其次,分析张村存在的"上大学"和"打工"两种城镇化方式在影响范围、发生时间、城市选择、城镇化程度以及村民感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概括不同年龄段的乡村人对城镇化意愿的迥异态度;第三,对城镇化引发的乡村社会和空间变化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展望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发展前景和面临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城镇 国家与乡村 乡村社会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乡村地区活力是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任务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尚武 李京生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8-29,共2页
1从国家现代化视角认识乡村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的城镇化实现了快速、平稳发展,没有出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过度城镇化问题。但;50多年城乡转型的社会矛盾正在不断累积.
关键词 城镇进程 乡村地区 发展中国家 活力 保护 社会矛盾 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困境与推进 被引量:6
13
作者 吴碧波 任文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8-132,共5页
农村城镇是实现由农村建设向城市建设转移的中介和桥梁,农村城镇新格局不仅依然重要而且要更好发挥作用,乡村振兴必须与农村城镇化有效统筹起来,更好发挥农村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西部地区小城镇数量众多、资源... 农村城镇是实现由农村建设向城市建设转移的中介和桥梁,农村城镇新格局不仅依然重要而且要更好发挥作用,乡村振兴必须与农村城镇化有效统筹起来,更好发挥农村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西部地区小城镇数量众多、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环境各不相同,不同城市自身的发展路径和生命周期也有所不同,农村城镇化的推进要因地制宜,采取适合的发展路径,尤其是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乡村振兴 农村城镇 演进与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乡村旅游与西部城镇化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辉 杨朝继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30-35,共6页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却在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因此,十六大将“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新时期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却在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因此,十六大将“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新时期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项目,有助于功能型城镇的构建并能够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经济 西部地区 城镇建设 农村劳动力 旅游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南地区小城镇规划中问题的思考
15
作者 汤茂林 《现代城市研究》 1997年第4期35-37,共3页
关键词 城镇建设 城镇规划 苏南地区 发展乡镇企业 乡村城市 农村剩余劳动力 村镇规划 乡村工业 区域规划 基础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旅游将成为中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推力
16
作者 孙洁 《中国农村科技》 2015年第7期20-23,共4页
城镇化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为基本特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与乡村旅游提高“三农绩效”,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的目标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 中国城镇 乡村地区 乡村风情 新型城镇 休闲观光农业 价值取向 乡村旅游开发 华西村 生态游 乡村旅游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融合背景下我国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周爱玲 赵闰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29-236,共8页
“三农”发展进入城乡融合新阶段,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探索城乡融合背景下我国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从“自上而下”政府主导以数字化考核为目标的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现实路径入手,采用文献研究与历史分... “三农”发展进入城乡融合新阶段,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探索城乡融合背景下我国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从“自上而下”政府主导以数字化考核为目标的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现实路径入手,采用文献研究与历史分析等方法,客观地考察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面临的城镇化水平整体偏低、贫困问题以及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的现实困境,提出在民族地区政策支持、资源优势和独特区位的三重支持下,构筑民族地区县域双维度网络基础,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以民族特色小镇为核心的“网络节点式”城乡融合新型城镇,构建“自下而上”产业主导的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民族地区 新型城镇 民族特色小镇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苏南就地城镇化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 被引量:1
18
作者 沈雯珂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2期140-143,172,共5页
通过梳理苏南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结合苏南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实地调查,发现存在小城镇与都市圈协调性不足、社区建设缺乏内在动力、教育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就地城镇化激进的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科学把握城镇定位,增强连接城市及服务... 通过梳理苏南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结合苏南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实地调查,发现存在小城镇与都市圈协调性不足、社区建设缺乏内在动力、教育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就地城镇化激进的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科学把握城镇定位,增强连接城市及服务乡村能力、重塑社区建设活力、完善医疗教育资源供给服务、以人为本稳健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地城镇 乡村振兴战略 县域城镇 城乡一体 苏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背景下平原地区村庄布局规划
19
作者 刘彪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17期302-303,共2页
首先对新城镇化背景下村庄布局规划的目标和原则展开研究,并给出了村庄布局规划的具体方法,以期为城镇化背景下安徽平原地区乡村布局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城镇 平原地区 乡村 布局规划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城镇化的支柱——苏南部分县级电视大学调查报告
20
作者 张元栋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年第9期19-21,共3页
苏南是中国乡镇企业的发祥地,是小城镇崛起的故乡.入世后,苏南城镇化速度加快,县级电大是怎样服务的呢?通过对昆山、武进、宜兴三所县级电大调研发现,他们通过对体制创新、开放办学、加大现代化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实施教科产相结合等举... 苏南是中国乡镇企业的发祥地,是小城镇崛起的故乡.入世后,苏南城镇化速度加快,县级电大是怎样服务的呢?通过对昆山、武进、宜兴三所县级电大调研发现,他们通过对体制创新、开放办学、加大现代化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实施教科产相结合等举措,逐步成为城镇化的支柱,为城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城镇 县级电视大学 调查报告 苏南地区 体制创新 师资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