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北—南黄海盆地构造热演化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1
作者 闫桂京 许红 杨艳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55,共7页
苏北盆地和南黄海盆地同属于一个构造域,具有相似的构造热演化特点,但前者已经发现以中、古生界为气源岩的油气田,而后者至今未获得工业油气发现。分析苏北—南黄海盆地的热演化特征,对于明确南黄海盆地的油气勘探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北盆地和南黄海盆地同属于一个构造域,具有相似的构造热演化特点,但前者已经发现以中、古生界为气源岩的油气田,而后者至今未获得工业油气发现。分析苏北—南黄海盆地的热演化特征,对于明确南黄海盆地的油气勘探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方法结合EASY%Ro热演化史模拟,研究了该区的热演化构造特征。结果表明:①南黄海盆地多个构造单元存在古生界烃源岩再次生烃现象,距今约36 Ma(始新世未)之后的沉积对该区古生界烃源岩的再次生烃有利;②苏北—南黄海盆地现今的地温梯度均小于古地温梯度,地温梯度的降低减弱了后期沉积对古生界烃源岩的增熟作用;③南黄海盆地烃源岩的埋藏类型可分为早深后浅早期生烃型和多次抬升多次生烃型2种类型,分别反映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结果。结论认为:南黄海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盆地中南部古生界烃源岩二次生烃是关键,应以寻找"古生新储"型油气藏为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南黄海盆地 磷灰石裂变径迹 构造热演化 古生代 烃源岩 二次生烃 “古生新储”型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陆对比建立苏北—南黄海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地层格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文强 郭兴伟 +6 位作者 王艳忠 蔡来星 张训华 吴志强 杨田 高小惠 赵冬冬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30,共13页
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依托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并结合WX5-ST1井、N5井及南京江宁地区典型剖面,利用岩性、测井、古生物等资料,在识别苏北—南黄海盆地各级层序界面的基础上,将研究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 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依托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并结合WX5-ST1井、N5井及南京江宁地区典型剖面,利用岩性、测井、古生物等资料,在识别苏北—南黄海盆地各级层序界面的基础上,将研究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C1、LC2)和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C1—MC3)。研究表明,南黄海盆地与苏北盆地实为被海岸线分割的同一沉积盆地,其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其中:LC1长期基准面旋回(上二叠统)不对称性明显,最大海泛面MFS1对应于龙潭组中下部浅海陆棚相的泥岩,LC2长期基准面旋回(下三叠统)因后期印支运动抬升剥蚀,仅存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研究区MC1旋回期(龙潭组)主要发育潮坪、泻湖、三角洲等海陆过渡相,各地水深相差不大;MC2、MC3时期(大隆组、青龙组)发育浅海陆棚、潮坪、泻湖及碳酸盐岩台地等沉积相,水体演变为南西深而北东浅,分析认为是东吴运动时期盆地差异抬升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对比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 地层格架 苏北—南黄海盆地 CSDP-2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南黄海盆地工业固定排放源CO_(2)地质封存源汇匹配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莫航 刘世奇 桑树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28-130,共3页
围绕“双碳”目标,各省根据自身地域与产业特点,陆续开展碳减排方案研究。作为最发达的省份之,江苏省巨大的经济产值伴随着大量的CO_(2)排放,如何处置这部分CO_(2)成为减排的关键。CCUS作为减少化石能源发电和工业过程中CO_(2)排放的关... 围绕“双碳”目标,各省根据自身地域与产业特点,陆续开展碳减排方案研究。作为最发达的省份之,江苏省巨大的经济产值伴随着大量的CO_(2)排放,如何处置这部分CO_(2)成为减排的关键。CCUS作为减少化石能源发电和工业过程中CO_(2)排放的关键技术以及实现碳中和的兜底技术,可大幅减少江苏省工业碳排放的同时,确保能源结构由煤炭为主体的化石能源消费向清洁能源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南黄海盆地 CO_(2)地质封存 源汇匹配模型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波反演苏北—南黄海盆地地壳三维S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3
4
作者 温燕林 于海英 +2 位作者 陈飞 方国庆 刘芳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0-137,180,共9页
区域地壳速度结构对于地震定位和地球动力学特征认识十分重要,一直是地震反演研究的主要内容。利用收集到的基于背景噪声面波成像方法的瑞利面波相速度数据,我们对苏北—南黄海地区地下三维S波速度结构开展了深度反演,进而探讨苏北—南... 区域地壳速度结构对于地震定位和地球动力学特征认识十分重要,一直是地震反演研究的主要内容。利用收集到的基于背景噪声面波成像方法的瑞利面波相速度数据,我们对苏北—南黄海地区地下三维S波速度结构开展了深度反演,进而探讨苏北—南黄海盆地地质结构与地震构造的关系。面波层析成像结果表明区域速度结构模型与地质特征基本一致,速度结构清晰刻画出了苏北—南黄海沉积盆地的主要沉积构造范围和基底起伏。反演结果还揭示了南黄海盆地中地壳内存在一显著的低速层,与历史强震集中分布区高度一致,表明浅源强震活动与壳内的低速层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 面波反演 苏北—南黄海盆地 地壳低速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新生代沉积盆地热状态与油气成藏潜力——以苏北—南黄海盆地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徐曦 胡瀚文 +2 位作者 张加洪 肖梦楚 高顺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28-937,共10页
中国东部新生代盆地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裂后热沉降量大小与油气资源贫富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为探究这一现象潜在的成因机制,探讨沉积盆地深部热地质作用与油气富集分布的相关性,以磁异常反演的居里面深度作为沉积盆地深部热状态... 中国东部新生代盆地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裂后热沉降量大小与油气资源贫富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为探究这一现象潜在的成因机制,探讨沉积盆地深部热地质作用与油气富集分布的相关性,以磁异常反演的居里面深度作为沉积盆地深部热状态一级约束,建立其与干酪根裂解的油气生成反应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并以苏北—南黄海盆地为例证,揭示了沉积盆地烃源岩有机质生烃与深部热状态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该认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沉积盆地构造—热体制与生烃过程,可为油气成藏规律与资源潜力评价提供研究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热状态 油气资源 苏北—南黄海盆地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区苏北-南黄海中生界、古生界构造格架对比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龚晓星 佘晓宇 +3 位作者 裴振洪 施泽进 丁小辉 李冬冬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41-954,共14页
通过近年区域地震剖面对比解析,在建立起苏北与南黄海中、古生界对冲构造格架的基础上,探讨其统一性和差异性。统一性表现为地层可对比、相同(似)的基底与盖层反射和对冲带及冲断褶皱,均体现了NW——SE板内递进变形特点。差异性表现为... 通过近年区域地震剖面对比解析,在建立起苏北与南黄海中、古生界对冲构造格架的基础上,探讨其统一性和差异性。统一性表现为地层可对比、相同(似)的基底与盖层反射和对冲带及冲断褶皱,均体现了NW——SE板内递进变形特点。差异性表现为对冲带以北,陆上以浅变质岩内幕及顶部为主、陡山沱组为辅上覆强烈滑脱—→推覆的背、向斜褶皱交替,进而在背斜前缘产生仰冲(A带)—→逆冲(B带)—→掩冲(C带)叠瓦冲断;而海域则以更深层深、浅变质岩间破裂—→拆离—→上拱,形成了两组在宽缓背斜背景上的高角度冲断褶皱。认为深浅不同的剪切拆离层系(海域)和滑脱推覆层(陆上)作用,是造成陆上与海域构造差异性的重要因素。伸缩量计算表明中、古生界在经历了印支晚期—→燕山早、中期对冲—→推覆—→走滑、燕山晚期伸展和晚白垩世晚期以来断—→坳阶段三期变形,至今苏北与南黄海虽有压缩但"喇叭口"形态基本不变,主要源于陆上—→海域变形方式不同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南黄海 中生界、古生界 构造对比 推覆—对冲—剪切 滑脱层系 伸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南黄海盆地构造演化 被引量:58
7
作者 杨琦 陈红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B11期562-565,共4页
苏北及南黄海盆地是由多期、多类盆地叠加的复合残留盆地,地质概况基本相似,成因演化近同,自元古界下扬子板块形成后,主要经历了古—中生代地台、中生代前陆盆地、走滑拉分盆地时期以及新生代断陷、坳陷盆地时期。在古生代—中生代发展... 苏北及南黄海盆地是由多期、多类盆地叠加的复合残留盆地,地质概况基本相似,成因演化近同,自元古界下扬子板块形成后,主要经历了古—中生代地台、中生代前陆盆地、走滑拉分盆地时期以及新生代断陷、坳陷盆地时期。在古生代—中生代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整体,晚白垩世盆地演化出现分化,发育伸展盆地群,形成一系列叠置在中、古生代盆地之上的箕状断陷,箕状断陷的发育及分布明显受中—古生界内部先存逆冲断裂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构造演化 残留盆地 盆地分析 苏北—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